中国当代文学(二)新时期文学
中 国 当 代 文 学(二) 新时期文学
第一讲概念和背景一、 概念及划分1、关于概念(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二)不是一个学术性概念,只是一个课程概念。学术界一个通行做法是:把“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的这一阶段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用来区别“文革文学”和建国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提出是由社会变动所决定的。6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革动乱使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文学、艺术全面临崩溃。文革的结束使中国社会获得了转机。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使用“新时期”这一概念,用来区别文革的旧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这样的范畴来界定这一新的时代。“新时期文学”是从这里派生而来的。从这种概念的套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政治决定”的惯性思维。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比如:建国的政治方针是“政治”斗争,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是表现这一主题,甚至在结构程式和语言表达上也是二元对立的斗争模式。政治支配着文学。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推断,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这也是不妥当的。另一问题是:尽管新时期文学这一范畴是从政治层面“套用”而来,但文学却在这种几乎是下意识的套用中苏醒过来。1978年的那个阶段,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和没有还异常的年代完全剥离,但是,对于迎接新的文化建设以及文学更新的思想却在悄悄萌芽
第一讲 概念和背景 一、 概念及划分 1、 关于概念(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二)不是一个学术性概念,只是一个课程概念。学术界一 个通行做法是:把“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的这一阶段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用来区别“文革文学”和建国十七年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提出是由社会变动所决定的。60 年代中期开始的文革动乱使 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文学、艺术全面濒临崩溃。文革的结束使中国 社会获得了转机。 1976 年 10 月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使用“新时期”这一概念,用来区别文 革的旧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这样的范畴来界定这一新的时代。 “新时期文学”是从这里派生而来的。 从这种概念的套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在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政治决定”的惯性思维。文学 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比如:建国 的政治方针是“政治”斗争,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是表现这一主题,甚至在结构程 式和语言表达上也是二元对立的斗争模式。政治支配着文学。 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推断,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学, 这也是不妥当的。 另一问题是: 尽管新时期文学这一范畴是从政治层面“套用”而来,但文学却在这种几 乎是下意识的套用中苏醒过来。 1978 年的那个阶段,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和没有还异常的年代完全 剥离,但是,对于迎接新的文化建设以及文学更新的思想却在悄悄萌芽
新时期的文学是以“旧”的离去为标志的。但这一时期的文学之所以新,却不是对于新的政治形态的依附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地在旧有的文学形态中“装”进去新的“经验”,或者新的“斗争”内容一一这样一种表面转换。这一时期文学后来出现的局面,以及所显示的内涵,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社会发展是以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化的实质性主题就是:旨在追求并实现涉及全社会诸多方面的包括文化思维及生活方式从封建禁状态走向现代更新。这一切都与文学艺术有关。而且,它也需要以敏感的文学艺术为先行。因此在这一阶段文学经历了不曾摆脱社会意识层面的运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文学与政治不加区分的混沌也就是说文学还没有从社会的意识形态规定下分离出来。它从属于、受约定于社会的新时期。只有到了文学在新时代的精神召唤中觉醒,在主体性鼓舞下进行自主的和独立的文学自身的变革和建设,才能说进入了“文学的新时期”。文学新时期首先是一场文学争取独立的运动。它努力从长期对政治、社会的依附中挣脱出来,回到以艺术规律和审美要求为动力的秩序上来。这是新时期文学最具实质性的转变。这种艺术本质属性在文学中的苏醒,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质的规定性:新时期文学的一切变革和探索都涉及到文学自身,而与旧文学剥离开来。新时期之所以新就在这里。2、关于划分在学术界,对于这一段文学历史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①种看法是:1976年一一1989年新时期1990年1999年后新时期②种看法是:1976年一一1987年新时期后新时期1988年——1999年
新时期的文学是以“旧”的离去为标志的。但这一时期的文学之所以新, 却不是对于新的政治形态的依附的同义词。 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地在旧有的文学形态中“装”进去新的“经验”,或 者新的“斗争”内容——这样一种表面转换。 这一时期文学后来出现的局面,以及所显示的内涵,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 象。 在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社会发展是以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为目 标的。现代化的实质性主题就是:旨在追求并实现涉及全社会诸多方面的包括文 化思维及生活方式从封建禁锢状态走向现代更新。这一切都与文学艺术有关。而 且,它也需要以敏感的文学艺术为先行。因此在这一阶段文学经历了不曾摆脱社 会意识层面的运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文学与政治不加区分的混沌。 也就是说文学还没有从社会的意识形态规定下分离出来。它从属于、受约 定于社会的新时期。 只有到了文学在新时代的精神召唤中觉醒,在主体性鼓舞下进行自主的和 独立的文学自身的变革和建设,才能说进入了“文学的新时期”。 文学新时期首先是一场文学争取独立的运动。它努力从长期对政治、社会 的依附中挣脱出来,回到以艺术规律和审美要求为动力的秩序上来。这是新时期 文学最具实质性的转变。 这种艺术本质属性在文学中的苏醒,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质的规定性:新 时期文学的一切变革和探索都涉及到文学自身,而与旧文学剥离开来。新时期之 所以新就在这里。 2、 关于划分 在学术界,对于这一段文学历史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①种看法是:1976 年——1989 年 新时期 1990 年——1999 年 后新时期 ②种看法是:1976 年——1987 年 新时期 1988 年——1999 年 后新时期
新时期③种看法是:1978年一一1989年1990年一一1999年新时期后期我的看法是:1976年一—1977年文革后期1978年——1985年新时期后新时期1986年一一1999年我的理由是:对于文学阶段的划分,是以文学的内部因素的变化为根据的,就是说是以“文学本体特征”的重大变化为依据。文学的根本性质是“审美性”离开了审美,文学则不能成为艺术。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文学家借助语言和想象等手段,把日常生活和日常的情感形式化。经过形式化的生活和情感,超越了现实中的生活和情感,而成为审美情境和审美情感。因此,文学世界既不同于现实世界,也不同于主观世界。是由作家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一一审美世界。我所说的“文学的本体特征”就是指形式化的审美特征。文学阶段的划分,主要就是看:在这一段时间的文学与此前相比,在审美形式方面,有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我选择1978和1985作为划分标志,是因为在这两个年份,大陆文学在审美形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讲述中将逐步得到证明。二、 文学背景1、思想禁铜与政治松动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这一年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重大事件:①几个重要领导人的相继去世1月8日7月16日日19月9日朱德周恩来毛泽东(总理)(委员长)(党中央主席)政权更迭和未来走向问题②四月天安门广场事件(四五诗歌运动)
③种看法是:1978 年——1989 年 新时期 1990 年——1999 年 新时期后期 我的看法是:1976 年——1977 年 文革后期 1978 年——1985 年 新时期 1986 年——1999 年 后新时期 我的理由是: 对于文学阶段的划分,是以文学的内部因素的变化为根据的,就是说是以 “文学本体特征”的重大变化为依据。 文学的根本性质是“审美性”离开了审美,文学则不能成为艺术。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文学家借助语言和想象等手段,把日常生活和日常的情感形式化。 经过形式化的生活和情感,超越了现实中的生活和情感,而成为审美情境 和审美情感。因此,文学世界既不同于现实世界,也不同于主观世界。是由作家 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审美世界。 我所说的“文学的本体特征”就是指形式化的审美特征。文学阶段的划分, 主要就是看:在这一段时间的文学与此前相比,在审美形式方面,有没有发生较 大的变化。我选择 1978 和 1985 作为划分标志,是因为在这两个年份,大陆文学 在审美形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讲述中将逐步得到证明。 二、文学背景 1、思想禁锢与政治松动 1976 年 10 月文革结束。这一年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重大事件: ① 几个重要领导人的相继去世 1 月 8 日 7 月 16 日 9 月 9 日 周恩来 朱德 毛泽东 (总理) (委员长) (党中央主席) 政权更迭和未来走向问题 ② 四月 天安门广场事件 (四五诗歌运动)
以悼念周为引发点是对左倾狂热政治的一次反抗,是政治与文学的结合的运动。③十月左倾狂热集团的跨台(毛泽东的遗江青为首,俗称“四人帮”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面临和思考两大问题①文革的路行不通了,中国未来向何处去?②反观“过去的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荒诞的“异常”?思考的结果之一是:专制与禁思想专制与文化禁在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与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如: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乌托邦幻想(共产主义在多少年内实现),等等。社会生活的荒谬性:将人视为物一一砖、瓦、螺丝钉(金训华)个人不能有思想,必须统一在一种思想下。(张志新)“爱情”成为禁区,视为丑恶行为。(男女在公开场合牵手,吊膀子,一律视为流氓行为。)文学的一体化一一样板戏、高大全小说等等。思考的结果之二是:反专制、反愚味、重新呼唤“科学和民主”。因此在知识界,在各种阶层普遍存在对于“现代化”的渴望。这两种思考凝成了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最终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洪流。(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暗中流动状态。)2、社会开放与现代主义冲击思想解放运动的公开竞相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支持这一命题,做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这时起,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对于文学界来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是:1979年10月30日一11月6日
以悼念周为引发点 是对左倾狂热政治的一次反抗,是政治与文学的结合的 运动。 ③ 十月 左倾狂热集团的垮台 (毛泽东的遗孀江青为首,俗称“四人帮”)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面临和思考两大问题 ① 文革的路行不通了,中国未来向何处去? ② 反观“过去的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荒诞的“异常”? 思考的结果之一是:专制与禁锢 思想专制与文化禁锢 在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与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 如:阶级斗争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乌托邦幻想(共产主义在多少 年内实现),等等。 社会生活的荒谬性: 将人视为物——砖、瓦、螺丝钉 (金训华) 个人不能有思想,必须统一在一种思想下。(张志新) “爱情”成为禁区,视为丑恶行为。(男女在公开场合牵手,吊膀子,一律 视为流氓行为。) 文学的一体化——样板戏、高大全小说等等。 思考的结果之二是:反专制、反愚昧、重新呼唤“科学和民主”。因此在知 识界,在各种阶层普遍存在对于“现代化”的渴望。 这两种思考凝成了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最终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洪流。 (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暗中流动状态。) 2、社会开放与现代主义冲击 思想解放运动的公开竞相是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支持这一命题,做出“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这时起,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 对于文学界来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是:1979 年 10 月 30 日—11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