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本部分内容作为现代文学的前言部分,主要讲述以下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1917——1949(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议》——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统一的看法是从1917年开始。如“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17页):《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台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但是,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除了1917年这个上限之外,在学界的传统观点里还有一个下限,那就是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也便在此处嘎然而止,中国的文学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于是中国文学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作为内涵上基本相同的另外一个名称“中国新文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中国现代文学”共同使用。虽然“...直到1980年唐、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称,”(葛红兵《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1985年钱理群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强调新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因此““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响。什么是“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三、什么是“文学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如下内容:1、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1
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讲 稿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本部分内容作为现代文学的前言部分,主要讲述以下问题: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 1917——1949(1917 年 1 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 年 7 月第一次全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统一的看法是从 1917 年开始。如“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 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册 17 页);《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 2 卷第 5 号发表胡适《文 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 1949 年 7 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 开。”但是,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除了 1917 年这 个上限之外,在学界的传统观点里还有一个下限,那就是 1949 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中国现代文学也便在此处嘎然而止,中国的文学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于是中国 文学自 1917 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沿 用至今。此外,作为内涵上基本相同的另外一个名称“中国新文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与“中国现代文学”共同使用。虽然“.直到 1980 年唐弢、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名 称,”(葛红兵《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 1985年钱理群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强调新 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 20 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因此“‘20 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 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 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 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 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 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 世纪中国文学” 的总体特征。“20 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 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 响。 二、 什么是“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 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什么是“文学的现代化” “文学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如下内容: 1、思想的现代化 “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 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 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 “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 的主要历史内容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从1917一一1949年,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一、1917一一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一一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一一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第一、中国近代进步文学发生过先导作用晚清文学的改良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遣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第二、外国文学发生过推动作用。我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欧美文学作品译介进来。戊戌变法后,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译介进入中国。在近代文学时期,译得最多的是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如陈鸿璧译的《苏格兰独立记》,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吴越人译的《电术奇谈》。林纤、严复、梁启超、苏曼殊、徐念慈、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都是翻译界的先行者。在翻译史上地位较高的是林纤(字琴南,1852-1924)。他翻译的西洋小说多达一百七十一部。约千二百万字。“林译小说”风靡一时,其功不可没:但他仍用传统文学的框架去包容外国文学,喜欢改译,不忘媚悦旧式读者。他用文言形式讲述异域的衰艳故事,投合一般小市民读者的兴趣。近代作家后期热衷于翻译外国侦探小说,一些旧文人即利用其中某些题材和表现技巧,大写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文学翻译的初兴,改良派效法欧美而掀起的文学运动,都扩大了读者的眼界和思维空间,总的说来是有利于思想启蒙的。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孕育着伟大的辛亥革命,维新与爱国运动高涨,翻译作品空前繁荣,拜伦、雪莱、雨果、歌德、尼采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中国。鲁迅曾发表《摩罗诗力说》极表赞赏。1903年,鲁迅翻译法国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同时译述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随笔《哀尘》。前者带有:“科学救国”的思想色彩,后者则具有唤起抗清救亡的民族意识。1909年,他和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冀图以“异域文术新宗”,来打破国2
2 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 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中国文学的现代 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 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 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 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 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 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 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 从 1917——1949 年,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 一、1917——1927 年以“五四”为代表的 20 年代文学。 二、1928——1937 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 30 年代文学。 三、1937——1949 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 众化的 40 年代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背景 第一、中国近代进步文学发生过先导作用 晚清文学的改良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 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 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 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 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 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第二、外国文学发生过推动作用。 我国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欧美文学作品译介进来。戊戌变法后,大量外国文学 作品译介进入中国。在近代文学时期,译得最多的是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如陈 鸿璧译的《苏格兰独立记》,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吴越人译的《电术奇谈》。林纾、 严复、梁启超、苏曼殊、徐念慈、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都是翻译界的先行者。在翻译 史上地位较高的是林纾(字琴南,1852-1924)。他翻译的西洋小说多达一百七十一部。约一 千二百万字。“林译小说”风靡一时,其功不可没;但他仍用传统文学的框架去包容外国文 学,喜欢改译,不忘媚悦旧式读者。他用文言形式讲述异域的哀艳故事,投合一般小市民读 者的兴趣。近代作家后期热衷于翻译外国侦探小说,一些旧文人即利用其中某些题材和表现 技巧,大写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文学翻译的初兴,改良派效法欧美而掀起的文 学运动,都扩大了读者的眼界和思维空间,总的说来是有利于思想启蒙的。 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孕育着伟大的辛亥革命,维新与爱国运动高涨,翻译作品空前繁荣, 拜伦、雪莱、雨果、歌德、尼采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中国。鲁迅曾发表《摩罗诗力说》极表赞 赏。1903 年,鲁迅翻译法国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同时译述历史小说《斯巴 达之魂》、随笔《哀尘》。前者带有:“科学救国”的思想色彩,后者则具有唤起抗清救亡的 民族意识。1909 年,他和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冀图以“异域文术新宗”,来打破国
人的“常俗”。此时,他已确立“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文学观念了。《域外小说集》为我国第一部外国短篇小说集,具有开拓意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更以空前的规模比较系统地翻译欧洲各国以及美、俄、英、日、印等国的重要文学作品。他们以《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为阵地,在理论上提倡阐发西欧近代文学、人道主义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的长处。最早较为系统介绍欧洲文艺思潮历史的是陈独秀(字仲甫,1879-1942)。1915年他在《青年杂志》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用进化学说来解释文学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演进的过程。接着,许多以进化论解释欧洲文艺思潮流变的外国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如法国乔治·贝利西埃的《当代文学运动》、美国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日本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新文学先驱者认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创建,离不开对西洋文学的学习借鉴,要以它为“楷模”、“范本”,以至“进化之语,几成常言”。进化论原与文学思潮没有必然联系,但自晚清严复译介赫智黎《天演论》,它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宣扬振兴中华的重要思想武器:文学进化观念对新文学现实主义倡导者的影响也特别重大。“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耿济之、翟秋白、沈雁冰、郑振铎、傅东华、郭沫若、田汉、张闻天等都是活跃的翻译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俄国,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研究极一时之盛,这是因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惊天动地的革命,使全世界人民都受到了俄国的思想影响,正在探讨“中国走什么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然将眼光从欧美转向俄国。新文学先驱者则奋跃而起,竭力实践自已提出的理论主张。“五四”时期中国发生的东西文化撞击之激烈,为世界文学史上所罕见:而译著数量之巨大,也是此前所无以匹比的。据事后统计,仅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的《小说月报丛刊》六十种,其中译著即占三十一种。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文库》十七种,则全是译介外国文学的专著。“五四”时期中国之所以能造成与世界文学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学潮流,外国文学这个大参照系确实产生了有力的催化作用。第三、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激发作用。“五四”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几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相对来说,当时文化思想界还比较活跃比较自由。加之西方各种主义各种新思潮的涌进,中西文化发生了空前的碰撞交融,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思想解放运动。造成这种大好局势的国内外主要政治因素有三方面:其一,1911年辛亥革命满清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此前废除科举的变革、政体的变革,民主政治替代了君主帝制,这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其二,1917年,俄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主义大革命,次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新思潮的传播与前时涌入的欧风美雨相激荡,强有力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国民的社会心理,初兴的文化改革因此浸染了浓重的思想启蒙色彩:其三,1915年5月4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反帝学生运动,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生的阶级力量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他们迫切地要求有新的文化、新的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特写的政治背景下掀起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这个伟大运动重要一翼的“五四”文学革命,自然也适应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要求,顺应中国文学演变的方向而兴盛起来。这既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和2月,胡适、陈独秀相继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议》和《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议》一文,认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是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毛病而发的。接着陈独秀也在《新青年》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这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的雕琢,而且着重反对了旧文学腐朽反动的思想内容,从而极大地鼓舞3
3 人的“常俗”。此时,他已确立“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文学观念了。《域外小 说集》为我国第一部外国短篇小说集,具有开拓意义。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更以空前的规模比较系统地翻译欧洲各国以及美、俄、英、日、印 等国的重要文学作品。他们以《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为阵地,在理论上提倡阐发西欧近 代文学、人道主义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的长处。最早较为系统介绍欧洲文艺思潮历史的是 陈独秀(字仲甫,1879-1942)。1915 年他在《青年杂志》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用进 化学说来解释文学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演进的过程。接着,许多以 进化论解释欧洲文艺思潮流变的外国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如法国乔治·贝利西埃的《当代文 学运动》、美国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日本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新文学先驱者 认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创建,离不开对西洋文学的学习借鉴,要以它为“楷模”、“范本”, 以至“进化之语,几成常言”。进化论原与文学思潮没有必然联系,但自晚清严复译介赫胥 黎《天演论》,它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宣扬振兴中华的重要思想武器;文学进化观念对新文学 现实主义倡导者的影响也特别重大。“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耿济之、 瞿秋白、沈雁冰、郑振铎、傅东华、郭沫若、田汉、张闻天等都是活跃的翻译家。十月革命 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俄国,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研究极一时之盛,这是因为俄 国布尔什维克惊天动地的革命,使全世界人民都受到了俄国的思想影响,正在探讨“中国走 什么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然将眼光从欧美转向俄国。新文学先驱者则奋跃而起, 竭力实践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五四”时期中国发生的东西文化撞击之激烈,为世界文学 史上所罕见;而译著数量之巨大,也是此前所无以匹比的。据事后统计,仅商务印书馆 1925 年出版的《小说月报丛刊》六十种,其中译著即占三十一种。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 文库》十七种,则全是译介外国文学的专著。“五四”时期中国之所以能造成与世界文学发 展相适应的新文学潮流,外国文学这个大参照系确实产生了有力的催化作用。 第三、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激发作用。 “五四”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几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 激烈动荡的时期。相对来说,当时文化思想界还比较活跃比较自由。加之西方各种主义各种 新思潮的涌进,中西文化发生了空前的碰撞交融,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思想解 放运动。造成这种大好局势的国内外主要政治因素有三方面:其一,1911 年辛亥革命满清 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此前废除科举的变革、政体的变革,民主政治替代了君 主帝制,这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其二,1917 年,俄国爆发了人类历史 上的第一次社会主义大革命,次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新思潮的传播与前时涌入的 欧风美雨相激荡,强有力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国民的社会心理,初兴的文化改革因此 浸染了浓重的思想启蒙色彩;其三,1915 年 5 月 4 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反帝学生运动, 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生的阶级力量正式登上中国政 治舞台。他们迫切地要求有新的文化、新的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特写的 政治背景下掀起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这个伟大运动重要一翼的“五 四”文学革命,自然也适应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要求,顺应中国文学演变的 方向而兴盛起来。这既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 年 1 月和 2 月,胡适、陈独秀相继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 《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 文学革命开始于 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认为改良 文学应从“八事”入手,是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毛病而发的。接着陈独秀也在 《新青年》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这不仅 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的雕琢,而且着重反对了旧文学腐朽反动的思想内容,从而极大地鼓舞
了有志于文学革命的知识分子。随后在《新青年》上展开了文学革命的讨论。《新青年》发动文学革命不只是表达了少数人的愿望,而且是反映了新的历史时代及广大人民的要求,因此相断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展开。胡适(1891一一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原名洪驿(xing),字适之。他曾留学美国学习农业,后改向杜威学哲学。一九一七年回国,任北大教授。他曾认为应向古老中国的驱体里注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少年血性汤”。他认为与其以睡狮中国,不如以睡美人喻之。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他取欧洲童话故事,写了《睡美人歌》“以视吾国之前途”,希望西方的“武士”以一吻而唤醒沉睡百代的中国美人,并结为夫妇。简要评述《文学改良议》的主要内容。胡适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台议》一文,最早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八事”的中心内容是批判文言文。(2)以白话文为正宗。胡适看到欧洲一些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往往有一个统一民族语言的运动。因此胡适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1918年4月。他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时,更明确宣称:“我们建设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文学。”(3)文学观念。“八事”之中“唯言之有物”一条是就旧文学内容而言。他认为“唯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感情”者,才是真文学者。胡适以上的主张重点在号召“文学语言”的改革,而很少深入接触到文学内部的变革。从上述《文学改良议》看,他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以白话为正宗。紧接《新青年》2卷6号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才真正打击了“文学革命的宣战书:“日推倒雕琢的阿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迁嗨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不仅反对旧文学“雕琢”、“铺张”、“艰涩”的文风,而且拌击旧文学“不越帝主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的封建思想内容。他要求把文学当作“开发文明之利器”,用来改造“国民性”,进而“改新政治”,主张建立一种“能赤裸裸的抒情写世”,表现宇宙、人生、社会,并于大多数群众有所裨益的新文学。他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因而从其斗争自标的明确和坚决彻底的性质来看,这篇文章应视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真正宣言和动员令。三、“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总的说来,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有:(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反对封建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提倡表现世间普通男女悲欢的“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表现个性解放的“人的文学”:(3)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擎”,反对一切拟古、师古的形式主义,提倡真实地描写人生、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文学”。四、“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白话文学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指僵化的猜文和桐城派古文为“选学妖壁”,“桐城诊种”,(1)南北朝梁朝太子萧统编《文选》第一部文章总集,它注重文字典雅和形式的华美,长期以来成为儒生写文章的范本,故成为一种学问,叫“选学”。4
4 了有志于文学革命的知识分子。随后在《新青年》上展开了文学革命的讨论。《新青年》发 动文学革命不只是表达了少数人的愿望,而且是反映了新的历史时代及广大人民的要求,因 此相断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展开。 胡适(1891——1962)安徽省绩溪县人,原名洪骍(xīng),字适之。他曾留学美国学 习农业,后改向杜威学哲学。一九一七年回国,任北大教授。他曾认为应向古老中国的躯体 里注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少年血性汤”。他认为与其以睡狮喻中国,不如以睡美人喻之。一 九一四年十二月,他取欧洲童话故事,写了《睡美人歌》“以视吾国之前途”,希望西方的 “武士”以一吻而唤醒沉睡百代的中国美人,并结为夫妇。 简要评述《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 胡适于 1917 年 1 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最早系统地提出文 学改革主张。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八事”的中心内容是批判文言文。 (2)以白话文为正宗。胡适看到欧洲一些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往往有一个统一民族 语言的运动。因此胡适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1918 年 4 月。他发表《建设的文 学革命论》时,更明确宣称:“我们建设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 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文学。” (3)文学观念。“八事”之中“唯言之有物”一条是就旧文学内容而言。他认为“唯实 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感情”者,才是真文学者。 胡适以上的主张重点在号召“文学语言”的改革,而很少深入接触到文学内部的变革。从上 述《文学改良刍议》看,他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以白话为正宗。 紧接《新青年》2 卷 6 号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才真正打击了“文学革命 的宣战书:“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 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 俗的社会文学。”他不仅反对旧文学“雕琢”、“铺张”、“艰涩”的文风,而且抨击旧文 学“不越帝 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的封建思想内容。他要求把文学当作 “开发文明之利器”,用来改造“国民性”,进而“改新政治”,主张建立一种“能赤裸裸 的抒情写世”,表现宇宙、人生、社会,并于大多数群众有所裨益的新文学。他所提倡的实 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因而从其斗争目标的明确和坚决彻底的性质来看,这篇文章应视 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真正宣言和动员令。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总的说来,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有:(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反对封建的“文以 载道”的文学观念,提倡表现世间普通男女悲欢的“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表现个性解 放的“人的文学”;(3)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反对一切拟古、师古的形式主义, 提倡真实地描写人生、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文学”。 四、“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 白话文学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指斥僵化的骈文和桐城派古文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 (1)南北朝梁朝太子萧统编《文选》第一部文章总集,它注重文字典雅和形式的华美,长 期以来成为儒生写文章的范本,故成为一种学问,叫“选学
(2)桐城派一一清朝散文流派。因开创者方苞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大魁、姚鼎为安徽桐城派人而得名。他们以古文为正宗,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但依伤道统,以宣扬宋理学和封建正统观念为职志。其文学理论为,以“义法”为核心,强调义理、考据、文章并重,讲究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平辨析文章风格。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认定“废文言而用白话”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从音韵学角度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等主张。由于文学革命的主张一时没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钱、刘二人便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钱化名为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辜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反响。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而对文学革命发表了较重要见解的还有周作人(1885一一1967),字启明,北大教授。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猛烈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并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他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这就是说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本能”的“美”与“善”,而且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又在《平民文学》更进一步提出“为人生的文学”这一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迹,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周作人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提出了用什么样的新文学来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具体主张。(1)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在反封建斗争中发现了“人”的真理,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压抑了人的生活本能,违反人性和自然进化的“习惯制度”,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个性解放的精神出发,彻底抛弃封建迷信的“非人的文学”,表里新的“理想生活”和“真”的文学。作家应以“悲哀或愤怒”感情写出那些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不幸人们的那种“非人的生活”,使之改变为“人的生活”。(2)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这种反对特权贵族,张扬自由平等的文学观显示出“为人生”的文学思潮的萌芽,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3)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指出那种“单变文字不变思想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算不得“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这在当时新文学运动中是切中时弊的。总而言之,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人道主义的局恨性。这些文学革命的讨论中,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还有李大钊1919年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认为“作者心理中既要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旧毒”,也要清除资本主义的“新毒”,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这种观点比起文学革命发难者最初提出的理论主张,又有长足的进步。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5
5 (2)桐城派——清朝散文流派。因开创者方苞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大魁、姚鼐为安徽桐城 派人而得名。他们以古文为正宗,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 古文,但依傍道统,以宣扬宋理学和封建正统观念为职志。其文学理论为,以“义法”为核 心,强调义理、考据、文章并重,讲究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平辨析文章风格。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认定“废文言而用白话”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从音韵学角 度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等主张。由于文学革命的主张一时没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钱、刘二人便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钱化名为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摹仿旧 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 一辩驳,因而引起反响。 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 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 而对文学革命发表了较重要见解的还有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北大教授。 1918 年 12 月发表《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猛烈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 文学”,并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他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 这就是说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本能”的“美”与“善”,而且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 活”,又在《平民文学》更进一步提出“为人生的文学”这一口号,主张“以普通的文体, 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迹,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 女的悲欢成败。”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 周作人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人 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提出了用什么样的新文学来 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具体主张。 (1)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的主张。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在反封建斗争中发 现了“人”的真理,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压抑了人的生活本能,违反人性和自然进化 的“习惯制度”,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个性解放的精神出发,彻底抛弃封建 迷信的“非人的文学”,表里新的“理想生活”和“真”的文学。作家应以“悲哀或愤怒” 感情写出那些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不幸人们的那种“非人的生活”,使之改变为“人的生活”。 (2)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这种反对特权贵族,张扬自由平等的文学观显示出 “为人生”的文学思潮的萌芽,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 (3)提出了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指出那 种“单变文字不变思想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算不得“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这在当 时新文学运动中是切中时弊的。 总而言之,周作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方面有 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人道主义的局恨性。 这些文学革命的讨论中,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还有李大钊 1919 年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 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认为“作者 心理中既要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旧毒’,也要清除资本主义的‘新毒’,以‘宏深的思想、 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这种观点比起文学革 命发难者最初提出的理论主张,又有长足的进步。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 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 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