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强作品的社会政治干预性,要求作品更多承担揭露时弊,关切现实的责任。它们旨在承担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二是表现文学要求的艺术性,清理身上过重的政治功用负累,在内容上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感情空间的开掘。二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公共生活的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是事情的两面,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思想基础。1:建国后,文学逐步形成了祖国颂歌和英雄赞歌为基调的文学,这在国家新生的日子里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颂歌的文学主题也潜藏着一种简单片面的文学主张,即不能写工农兵的缺点,不能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一些人将革命现实主义理解为“肯定”的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想的狭隘逐步形成两个禁区题材上难以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人物形象塑造上难以揭示人物复杂的人性内容,人物是单面的,理念化的。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敌我矛盾压过人民内部矛盾,所以不能对人民进行指责,对党进行怀疑,只能无条件拥护,度过困难时期再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敌我矛盾阶级矛盾弱化,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政策中的一些弊端凸现出来。八大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毛泽东根据形式提出两类矛盾的学说,意味着党开始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从而为干预生活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合法性。2:“干预生活”作为创作口号,是在1956年二三月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周扬在谈到党的政策调整时,批判了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强调要克服这一问题。同时批判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和“无冲突”论,强调对现实矛盾不能采取回避或旁观的态度,要有政治和艺术上的勇气,敢于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周扬没有直接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但会上峻青,柳青等围绕周扬的谈话,明确提出这一口号。3:国际背景:苏联文艺界干预生活口号的提出。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也于56年1月21日联系我国现状进行讨论,《文艺报》提出“学习苏联作家勇于干预生活”的精神4:理论上的准备:17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为感性化的文学也变得有计划,可以控制。现代文学是先有创作实绩,再有理论总结,17年是先有党的批示,讲话,再有理论倡导,再有作品。造成当时小说创作忽视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此先要为现实主义正名,这体现在秦兆阳《现实主义一一广阔的道路》一文中。该文以“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为中心来谈教条主义的束缚”,是理论界对现实主义认识的一个深入。接着《长江文艺》发表《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26
26 一是加强作品的社会政治干预性,要求作品更多承担揭露时弊,关切现实的责任。 它们旨在承担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二是表现文学要求的艺术性,清理身上过 重的政治功用负累,在内容上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感情空间的开掘。二者是一件事 情的两面:公共生活的弊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是事情的两面,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 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思想基础。 1:建国后,文学逐步形成了祖国颂歌和英雄赞歌为基调的文学,这在国家新生的日 子里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颂歌的文学主题也潜藏着一种简单片面的文学主张,即不能 写工农兵的缺点,不能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一些人将革命现实主义理解为“肯定”的现 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想的狭隘逐步形成两个禁区题材上难以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人物形 象塑造上难以揭示人物复杂的人性内容,人物是单面的,理念化的。 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敌我矛盾压过人民内部矛盾,所以不能对人 民进行指责,对党进行怀疑,只能无条件拥护,度过困难时期再说。1956 年,三大改造 完成,敌我矛盾阶级矛盾弱化,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政策中的一些弊端凸现出来。八大 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毛泽东根据形式提出两类矛盾的学说,意味着党开始承认在社会主 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从而为干预生活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合法性。 2:“干预生活”作为创作口号,是在 1956 年二三月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 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周扬在谈到党的政策调整时,批判了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落后于现 实生活的问题,强调要克服这一问题。同时批判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和“无冲突”论, 强调对现实矛盾不能采取回避或旁观的态度,要有政治和艺术上的勇气,敢于表现生活 中的矛盾。 周扬没有直接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但会上峻青,柳青等围绕周扬的谈话,明确提 出这一口号。 3:国际背景:苏联文艺界干预生活口号的提出。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也于 56 年 1 月 21 日联系我国现状进行讨论,《文艺报》提出“学习苏联作家勇于干预生活”的精神。 4:理论上的准备:17 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为感性化的文学也变得有计划,可 以控制。现代文学是先有创作实绩,再有理论总结,17 年是先有党的批示,讲话,再有 理论倡导,再有作品。造成当时小说创作忽视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提倡的革命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因此先要为现实主义正名,这体现在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 路》一文中。该文以“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为中心来谈教条主义的束缚”,是理论界对现 实主义认识的一个深入。接着《长江文艺》发表《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
展》,还有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核心是文艺与政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即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这几组二元对立的问题,对于左翼以来的文学发展很重要,前者强调文学性,后者强调政治性。不少作品中,文学的政治内容没有通过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体现,其政治倾向性也不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情感加以展示,必然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以秦兆阳的文章为例:(1):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秦认为: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一个长久性的总要求,不能只顾眼前的政治,满足于作品的政治宣传品性。应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特点,文学艺术不是传声筒。(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现实主义是严格的忠实于现实,并艺术的真实的反映现实,反过来影响现实。其思想性和倾向性是存在于他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中的。图解概念政策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倾向性,不能以类型代替典型,本质代替艺术个性。(3):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取代“革命”避免理解上出现的简单,偏激。这种理性反思,某种程度上是对五四启蒙现实主义传统的呼应,当然要穿着社会主义的外衣。5:创作概况,从作品体现的干预精神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百花时代,二是60年代初。(1):56一57年上半年,生活侦察兵式的写作。《人民文学》56年4月号发表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是第一篇。编者按:“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特写已经很久了,希望这篇《在桥梁工地上》发表后,能够更多的出现这样的作品。”之后出现一系列这类小说。如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等这类小说的创作特点是多为青年作家;形式多为特写;批判官僚主义的小说占主要。意义:这时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思潮,反映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如黄秋耘言“浅薄的乐观主义和冷漠无情的生活态度必须改变,而代之以对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切”:这类作品发挥了文学的批判功能,冲击了粉饰生活的无冲突论和对生活进行歌颂的“肯定的现实主义”,增强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深化,和五四现实主义融合。实质:这些创作矛盾并非指向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相反,他们恰恰证明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小说主题和主流小说主题在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大毒草。27
27 展》,还有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核心是文艺与政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即现实 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这几组二元对立的问题,对于左翼以来的文学发 展很重要,前者强调文学性,后者强调政治性。不少作品中,文学的政治内容没有通过 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体现,其政治倾向性也不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情感加以展示,必然产 生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 以秦兆阳的文章为例:(1):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秦认为: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一 个长久性的总要求,不能只顾眼前的政治,满足于作品的政治宣传品性。应考虑如何充 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特点,文学艺术不是传声筒。(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现实主义 是严格的忠实于现实,并艺术的真实的反映现实,反过来影响现实。其思想性和倾向性 是存在于他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中的。图解概念政策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倾向性,不能以 类型代替典型,本质代替艺术个性。(3):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取代“革命”, 避免理解上出现的简单,偏激。 这种理性反思,某种程度上是对五四启蒙现实主义传统的呼应,当然要穿着社会主 义的外衣。 5:创作概况,从作品体现的干预精神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两 个阶段:一是百花时代,二是 60 年代初。 (1):56-57 年上半年,生活侦察兵式的写作。 《人民文学》56 年 4 月号发表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是第一篇。编者按:“我们期 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特写已经很久了,希望这篇《在桥梁工地上》 发表后,能够更多的出现这样的作品。” 之后出现一系列这类小说。如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等 这类小说的创作特点是多为青年作家;形式多为特写;批判官僚主义的小说占主要。 意义:这时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思潮,反映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感的增强,如黄秋耘言“浅薄的乐观主义和冷漠无情的生活态度必须改变,而代之以对 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切”;这类作品发挥了文学的批判功能,冲击了粉饰生活的无冲突论, 和对生活进行歌颂的“肯定的现实主义”,增强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现 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深化,和五四现实主义融合。 实质:这些创作矛盾并非指向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相反,他们恰恰证明了作家 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小说主题和主流小说主题在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大毒草
也不是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歌颂”与“暴露”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反复。两者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要它们立足点一致,就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如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是,左倾教条主义将之对立,一方面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决定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在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也出现过。(2):60年代初的创作:象征性的叙述,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契合点。背景: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开始调整政策,也包括文艺政策的调整。社会矛盾重新尖锐,而国家政策放松,文学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意志再次萌发,开始了对社会的又一次干预。特点:以老作家为主,原因是老作家在第一时期保存了实力,而年轻作家多已受到批判。创作方法上,多取材古事影射讽喻现实。创作重心转移,由社会批判转向对自身处境、状况的嵯叹。代表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等。第三章十七年诗歌(4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十七年诗歌的发展概况,掌握17年诗歌的重要诗歌体式政治打情诗的发展及创作情况。二教学重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及创作情况。三教学难点:了解十七年文艺政策对诗歌创作的多方面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概述(2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17年诗歌的大体概况,和政治抒情诗的发展情况。二教学重点:了解政治抒情诗的概况。三教学难点:了解17年文艺政策对诗歌创作的多方面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诗是个人的东西,要求作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考现实生活的洞察力。诗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其社会包容力最小,反映现实生活也更深刻。诗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文学家在过去被称为诗人,诗同时又是人类情思与思维智慧的火花。但遗撼的是,现代以来诗的身边经常站着两个不怀好意的巨人:一个是政治,一个28
28 也不是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歌颂”与“暴露”关系问题上的一 个反复。两者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要它们立足点一致,就都能推 动社会进步。如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是,左倾教条主义将之对立,一方面是教 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决定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在 40 年代解放 区文学中也出现过。 (2):60 年代初的创作:象征性的叙述,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契合点。 背景: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开始调整政策,也包括文艺政策的调整。 社会矛盾重新尖锐,而国家政策放松,文学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意志再次萌发,开始了对 社会的又一次干预。 特点:以老作家为主,原因是老作家在第一时期保存了实力,而年轻作家多已受到 批判。创作方法上,多取材古事影射讽喻现实。创作重心转移,由社会批判转向对自身 处境、状况的嗟叹。 代表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等。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4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十七年诗歌的发展概况,掌握 17 年诗歌的重要诗歌体式政治抒 情诗的发展及创作情况。 二 教学重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及创作情况。 三 教学难点:了解十七年文艺政策对诗歌创作的多方面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节 概述(2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 17 年诗歌的大体概况,和政治抒情诗的发展情况。 二 教学重点:了解政治抒情诗的概况。 三 教学难点:了解 17 年文艺政策对诗歌创作的多方面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诗是个人的东西,要求作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考现实生活 的洞察力。诗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其社会包容力最小,反映现实生活也更深刻。诗是 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文学家在过去被称为诗人,诗同时又是人类情思与思维智慧的火 花。但遗憾的是,现代以来诗的身边经常站着两个不怀好意的巨人:一个是政治,一个
是金钱。它们导致诗歌的庸俗化,使之成为歌功颂德的谄媚的工具。17年是政治插手诗歌,90年代是金钱影响。中间是80年代诗歌创作少有的闪光阶段,艺术和思想价值很高。(二):十七年诗歌面临的文学传统及其选择17年诗歌是20世纪诗歌发展的新阶段,但也继承了前一阶段的诗歌传统。1:现代诗歌传统五四是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分水岭,五四以来,主要形成三种诗歌观念和文学传统:(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创作模式。包括早期浪漫主义作家郭沫若,新月派,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指劳动人民,工农兵的现实生活,要求二者有直接联系。在情感和语言方式上,要求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在创作实绩上,表现为左翼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和解放区的诗歌创作。(3):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以冯至,穆旦为代表的新诗派,反对诗充当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工具,认为诗是生命的沉潜,反对把诗单纯当作热情宣泄的方式。认为真正的诗应该将对外在生活的观察,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主观化,从而体悟更深层次的东西,即“诗性哲学的东西”。这样的诗既有哲学的内涵,也有感性的形式,这是诗的最高形式,2:诗的路向的选择49年前后,中国新诗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新诗派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诗歌新的发展道路。但解放区诗歌却成为了17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客观上看,解放区诗歌发展很薄弱,不完全,只是一些改造过的诗歌,其成为17年诗歌的主要传统有以下原因:(1):40年代社会动荡,社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宣传,放下个人的浅吟低唱,这与抗战初期的标语口号诗一样。一些自由派文人也开始对解放区文学观念感兴趣,如朱自清,冯至。(2):党的文艺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47年出版《新诗歌》,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文艺大众化方向。这些刊物既刊印诗歌,文发表批评,如对诗人穆旦等提出批评,指责他们的资产阶级性质,已经暗示了将来对诗歌走向的要求。50年代《文艺报》开解“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的笔谈专栏,进一步确立了解放区的诗歌传统。但是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很单薄,可开列的创作名单少的可岭,诗歌更少。不能提供17年诗歌创作需要借鉴的丰富资源,因此,在建国初,在确立解放区诗歌传统正统地位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五四以来的一些诗歌创作经验。(三)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29
29 是金钱。它们导致诗歌的庸俗化,使之成为歌功颂德的谄媚的工具。17 年是政治插手诗 歌,90 年代是金钱影响。中间是 80 年代诗歌创作少有的闪光阶段,艺术和思想价值很高。 (二):十七年诗歌面临的文学传统及其选择 17 年诗歌是 20 世纪诗歌发展的新阶段,但也继承了前一阶段的诗歌传统。 1:现代诗歌传统 五四是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分水岭,五四以来,主要形成三种诗歌观念和文 学传统:(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创作模式。包括早期浪漫主义作家郭沫若, 新月派,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指劳动人民,工农 兵的现实生活,要求二者有直接联系。在情感和语言方式上,要求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 在创作实绩上,表现为左翼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和解放区的诗歌创作。(3):强调诗歌哲 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以冯至,穆旦为代表的新诗派,反对诗充当政治和社 会变革的工具,认为诗是生命的沉潜,反对把诗单纯当作热情宣泄的方式。认为真正的 诗应该将对外在生活的观察,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主观化,从而体悟更深层 次的东西,即“诗性哲学的东西”。这样的诗既有哲学的内涵,也有感性的形式,这是诗 的最高形式, 2:诗的路向的选择 49 年前后,中国新诗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新诗派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诗歌新的 发展道路。但解放区诗歌却成为了 17 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客观上看,解放区诗歌发 展很薄弱,不完全,只是一些改造过的诗歌,其成为 17 年诗歌的主要传统有以下原因: (1):40 年代社会动荡,社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表现 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宣传,放下个人的浅吟低唱,这与抗战初期的标语口号诗一样。 一些自由派文人也开始对解放区文学观念感兴趣,如朱自清,冯至。 (2):党的文艺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47 年出版《新诗歌》,提倡革命现实主 义创作方法,坚持文艺大众化方向。这些刊物既刊印诗歌,又发表批评,如对诗人穆旦 等提出批评,指责他们的资产阶级性质,已经暗示了将来对诗歌走向的要求。50 年代《文 艺报》开辟“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的笔谈专栏,进一步确立了解放区的诗歌传统。但是 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很单薄,可开列的创作名单少的可怜,诗歌更少。不能提供 17 年诗歌 创作需要借鉴的丰富资源,因此,在建国初,在确立解放区诗歌传统正统地位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五四以来的一些诗歌创作经验。 (三) 17 年诗人群体的构成
1:老诗人(1):“九叶”诗人,定义:“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因81年出版的《九叶集》而闻名。但其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40年代,主要作家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他们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创作上受到西方现代诗歌,英国诗人燕卜逊和美国艾略特及后期象征派诗人奥登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关心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现实,反对将诗作为政治工具,同样反对“诗的本质是抒情的”的观念。主张意想对思想的表现,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表达现代意识,标志诗歌的新高度。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而从事潜在创作。退隐原因A:否定诗与政治的从属关系。B:现代主义的思想传统。(2):“七月”派诗人。在艾青帮助下,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40年代后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材决定论。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奉献我们渺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而难以实现。这是战争文化传统和五四启蒙文化传统的矛盾冲突的一个侧面表现。但他们仍做了一些诗歌,表达向新文学规范接近靠拢的渴望和表达自我感觉。(3):继续创作的诗人一寻求新生活的契合点一遭遇创作上的困境并不是所有的老诗人都意识到诗歌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些诗人包括郭沫若,何其芳,臧克家、冯至、田间、艾青等。他们认为新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为诗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给诗人和诗的解放。只要表现新的社会生活,投入到社会生活就能获得发展。如何其芳是从五四启蒙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现代文学时期他的很多诗都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个人与社会、革命、现实与理想、艺术之间的冲突常称自己是矛盾体。建国后,这种个人自我的忧伤没有了,转而投入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颂歌创作,表现了诗人找到心中理想的巨大欣喜。这些诗人给17年诗歌的贡献是增加了许多颂歌,形成建国后第一个诗歌创作模式一一颂歌创作。它们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但背离了诗的一些基本要求,把诗当作配合政治、时事的工具来写,普遍艺术价值不高。政治热情过后,他们普遍进入了创作上的困境,并最终离开诗坛。如郭沫若到后期几乎创作不出新作品,只是一些顺口溜式的作30
30 1:老诗人 (1):“九叶”诗人,定义:“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因 81 年出版的《九 叶集》而闻名。但其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 40 年代,主要作家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 可嘉王佐良等,他们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创作上受到西方现代诗歌, 英国诗人燕卜逊和美国艾略特及后期象征派诗人奥登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关心人的生命 体验和生活现实,反对将诗作为政治工具,同样反对“诗的本质是抒情的”的观念。主 张意想对思想的表现,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表达现代意识,标 志诗歌的新高度。 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 而从事潜在创作。退隐原因 A:否定诗与政治的从属关系。B:现代主义的思想传统。 (2):“七月”派诗人。在艾青帮助下,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心,形成的 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 40 年代后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唯 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材决定论。 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 奉献我们渺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 而难以实现。这是战争文化传统和五四启蒙文化传统的矛盾冲突的一个侧面表现。但他 们仍做了一些诗歌,表达向新文学规范接近靠拢的渴望和表达自我感觉。 (3):继续创作的诗人-寻求新生活的契合点-遭遇创作上的困境 并不是所有的老诗人都意识到诗歌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些诗人包括郭沫若,何 其芳,臧克家、冯至、田间、艾青等。他们认为新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为诗人提供 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给诗人和诗的解放。只要表现新的社会生活,投入到社会生活 就能获得发展。 如何其芳是从五四启蒙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现代文学时期他 的很多诗都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个人与社会、革命、现实与理想、艺术之间的冲突。 常称自己是矛盾体。建国后,这种个人自我的忧伤没有了,转而投入歌颂社会主义祖国 的颂歌创作,表现了诗人找到心中理想的巨大欣喜。 这些诗人给 17 年诗歌的贡献是增加了许多颂歌,形成建国后第一个诗歌创作模式— —颂歌创作。它们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但背离了诗的一些基本要求,把诗当作配合 政治、时事的工具来写,普遍艺术价值不高。政治热情过后,他们普遍进入了创作上的 困境,并最终离开诗坛。如郭沫若到后期几乎创作不出新作品,只是一些顺口溜式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