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总说明大纲编写依据: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中文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中文教育类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讲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使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总学时:88学时。上编50一70年代文学绪论(2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所继承的现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和由战争文化传统衍生出的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从而熟悉现代文学如何转变为当代文学,及由此决定的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二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及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三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唐、施蛰存在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理由是:许1
1 《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 总说明 大纲编写依据: 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 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中文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中文教育类课 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讲述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 的文学发展状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 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 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使用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总学时: 88 学时。 上编 50-70 年代文学 绪论(2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所继承的现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和由 战争文化传统衍生出的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从而熟悉现代文学如何转变为当代 文学,及由此决定的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二 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及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 三 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唐弢、施蛰存在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理由是:许
多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为史。但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应该说其历史轨迹还是比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了,因此,针对唐施二人的看法,一些学者还是认为当代文学有做史的必要,但这个史是有别于以往文学史写作的、需要重写的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诸多重写文学史的教材中的代表性的两本。它们也是我们讲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二)当代文学定义1:当代文学在传统上的定义是特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文学。2:定义的局限性:a:时间局限:以四九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总之,传统关于当代文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3:20世纪中国文学:目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当代文学的分法,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整合起来,较准确地反映了文学的发展面貌,具有科学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一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累太多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从1949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也仅仅是20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着“20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三)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三种分法):1:三分法:a:1949一—1978为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B:1978一—1989:第二阶段,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C:90年代一一至今: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2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一一至今:新时期文学。3:四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一一1989:80年代文学。D:90年代一一至今:文学的无名化阶段(四)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当代文学继承了现代文学中的两个传统。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启蒙文化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沿着救国2
2 多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 为史。但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应该说其历史轨迹还是比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了, 因此,针对唐施二人的看法,一些学者还是认为当代文学有做史的必要,但这个史是有 别于以往文学史写作的、需要重写的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诸多重写文学史的教材中的代表性的两本。它们也是 我们讲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当代文学定义 1:当代文学在传统上的定义是特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文学。 2:定义的局限性:a:时间局限:以四九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 强的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 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总之,传统关于当代文 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 3:20 世纪中国文学:目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当代文学的 分法,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整合起来,较准确地反映了文学的发展面貌,具 有科学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一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 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累太多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 1949 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也仅仅是 20 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着“20 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 (三)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三种分法): 1:三分法:a:1949——1978 为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B:1978——1989: 第二阶段,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C:90 年代——至今: 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2: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 ——至今:新时期文学。 3:四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 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 ——1989:80 年代文学。D:90 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阶段 (四)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 当代文学继承了现代文学中的两个传统。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启蒙文化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 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沿着救国
救民的思路在发展,他们把目标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为此,他们一方面不断地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因此,由这一传统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运动。无论对国家权力阶层还是对中国大众,都具有双刃剑的主导功能。例如鲁迅、老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民大众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最主要的承担者,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也使国家和党派的权力正面渗透进文学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文学受到了质疑,为战争服务的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位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战争文化传统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属性和欧化的文学表现形式逐一进行批判,否定了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一西方文化模式,树立了另一个标准一中国大众的需要:即知识分子应该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大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的思想要求和审美爱好作为自已的工作目标;知识分子还要无条件地投入战争,一切为战争服务,也就是一切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五)工农兵文学思潮:1:在战争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以解放区文学为主的工农兵文学思潮。这种思潮成了建国后30年的文学主潮。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时间大约有50年。工农兵文学思潮是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遇合的产物。它既是历史上实学思潮与个性之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结果:既是传统的发展,也是异域的融合。2: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工农兵文学思潮要求文学以歌颂为主,为工农兵服务,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人民大众的口语。这些都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开始衰退。40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发生分歧出现了三个派别:(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这一派别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3
3 救民的思路在发展,他们把目标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 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为此,他们一方面不断地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 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 神批判的态度。因此,由这一传统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 运动。无论对国家权力阶层还是对中国大众,都具有双刃剑的主导功能。例如鲁迅、老 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民大众作为民族解放运 动的最主要的承担者,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 的统一战线也使国家和党派的权力正面渗透进文学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文学受到 了质疑,为战争服务的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位置。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 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 战争文化传统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属性和欧化的文学表现形式逐一进行批判,否 定了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树立了另一个标准-中国大众的需要: 即知识分子应该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大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的思想要求和审美 爱好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知识分子还要无条件地投入战争,一切为战争服务,也就是 一切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 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英 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五)工农兵文学思潮: 1:在战争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以解放区文学为主的工农兵文学思潮。这种思潮成 了建国后 30 年的文学主潮。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左翼文 学。其时间大约有 50 年。工农兵文学思潮是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遇合的产物。它既是 历史上实学思潮与个性之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 的结果;既是传统的发展,也是异域的融合。 2: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 工农兵文学思潮要求文学以歌颂为主,为工农兵服务,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人民大众 的口语。这些都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开始衰退。40 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发生分歧, 出现了三个派别: (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这一派别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
倡的一种文学模式。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利,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方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并且在这一派别内不断有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物出现一一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这一派别强调知识分子带着五四的战斗传统进入抗战,在接近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认识生活的方式来更好地引导大众参加抗战并在抗战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已。并且仍坚持对大众中的“精神奴役创伤”进行批判。解放后,胡风派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尖锐地表现了出来,最终在1955年,胡风及其追随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此派从文坛上消失了或者说转入了地下,成为潜在文学。(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这一派别以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和40年代的王实味。在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别继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右派而消失。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8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生成的基本特点,及其如何由现代文学演变而来。了解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76)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相貌。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并对其有恰当的理性分析。二教学重点:了解文艺新规范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及百花时代对文艺新规范的突破。三教学难点:从文学新规范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当代文学由17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的必然性。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文学的转折(1948一1949)(2课时)一教学目的:掌握1948年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为代表的一系列文艺界的批判运动和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情况,以及它们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作家本人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冲击。从而了解解放区文艺规范是如何在政权交替的背景下确立其文学上的统治地位的。二教学重点: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知识。三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是如何在1948和1949两年间实现其转变过程的。四教学方法:讲授4
4 倡的一种文学模式。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利, 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方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并且在这一派别内不断有 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物出现——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 (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这一派别强调知识分子带着五四的战斗传统进入抗 战,在接近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认识生活的方式来更好 地引导大众参加抗战并在抗战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并且仍坚持对大众中的“精神奴役 创伤”进行批判。解放后,胡风派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尖锐地表现 了出来,最终在 1955 年,胡风及其追随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此派从文坛上消 失了或者说转入了地下,成为潜在文学。 (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这一派别以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 和 40 年代的王实味。在 40 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 别继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右派而消失。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8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生成的基本特点,及其如何由现代文学演变而来。了解 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76)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相貌。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并对其有恰当的理性分析。 二 教学重点:了解文艺新规范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及百花时代对文艺新规范的 突破。 三 教学难点:从文学新规范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当代文学由 17 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 的必然性。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1948-1949)(2 课时) 一 教学目的:掌握 1948 年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为代表的一系列文艺界的批判 运动和 1949 年第一次文代会的情况,以及它们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作家本人带来的 巨大影响与冲击。从而了解解放区文艺规范是如何在政权交替的背景下确立其文学上的 统治地位的。 二 教学重点: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是如何在 1948 和 1949 两年间实现其转变过程的。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中国文学由现代文学转入当代文学的关键时间是1948年和1949年。在这两年中,伴随着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节节胜利,解放区文艺也通过一系列的批判占据了文学的中心位置。(二)1948:共和国文学的前奏1:1948年3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试验。其中文学评论的话语体系已经开始转换:A:用“我们的模式”代表政党发言,这使文学评论失去了固有色彩,与权力连系起来带有话语霸权色彩。解放后,这种模式愈演愈烈。B:评论语调居高临下,失去了文学评论平等交流的基本素质。C:对作品的分析开了政治定位的先河。审美批判相对少了。D:开了二个新的美学原则一一阶级论的美学原则:对解放区文艺绝对肯定与颂扬。E:作家队伍要求从工农兵中培养,改造原有的作家队伍。F:战时思维模式移植到文艺上一一两极对立、非此即彼,出现敌我、革命反动等概念。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1948年的文坛已经开始了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一些与工农兵文学不同的作家创作风格遭到批判,并且往往上升到对作家本人的政治批判上。如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批判了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邵荃麟、胡绳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清算。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1948年丁玲《太阳照在桑于河上》在毛泽东本人的许可下得以发表,开创了党干预作家创作的先例。解放后,所有作家的创作都是权力因素决定的而非市场因素。到了文革中,文艺界领导对创作的干预、审查更加严重。总之,1948年的批判和再评价运动,正是在为文学史的评价作准备,所要争论的也正是文学史以及现实文坛上的主导地位问题。可以说这场批判的结果和目的就是有明显政治倾向的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三)1949:文学规范的建立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A:周总理《政治报告》:以相同的口吻高度评价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同时强调了文艺斗争原则和文艺队伍建设问题。B: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解放区文艺实现了文艺与人民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艺应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引,反映党的政策,写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艺术上强调大众化的追求。同时要求对文艺加强党的领导。C:茅盾《在反动派反对和压抑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检讨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种种错误倾5
5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中国文学由现代文学转入当代文学的关键时间是 1948 年和 1949 年。在这两年中,伴随着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节节胜利,解放区文艺也通过一系列的批判 占据了文学的中心位置。 (二)1948:共和国文学的前奏 1:1948 年 3 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 试验。其中文学评论的话语体系已经开始转换:A:用“我们的模式”代表政党发言,这 使文学评论失去了固有色彩,与权力连系起来带有话语霸权色彩。解放后,这种模式愈 演愈烈。B:评论语调居高临下,失去了文学评论平等交流的基本素质。C:对作品的分 析开了政治定位的先河。审美批判相对少了。D:开了一个新的美学原则——阶级论的美 学原则:对解放区文艺绝对肯定与颂扬。E:作家队伍要求从工农兵中培养,改造原有的 作家队伍。F:战时思维模式移植到文艺上——两极对立、非此即彼,出现敌我、革命反 动等概念。 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1948 年的文坛已经开始了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一些与工 农兵文学不同的作家创作风格遭到批判,并且往往上升到对作家本人的政治批判上。如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批判了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邵荃麟、胡 绳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清算。 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1948 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毛泽东本人的许可下得 以发表,开创了党干预作家创作的先例。解放后,所有作家的创作都是权力因素决定的, 而非市场因素。到了文革中,文艺界领导对创作的干预、审查更加严重。 总之,1948 年的批判和再评价运动,正是在为文学史的评价作准备,所要争论的也 正是文学史以及现实文坛上的主导地位问题。可以说这场批判的结果和目的就是有明显 政治倾向的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三)1949:文学规范的建立 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 年 7 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A: 周总理《政治报告》:以相同的口吻高度评价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同时强调 了文艺斗争原则和文艺队伍建设问题。B: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解放区文艺实现了 文艺与人民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艺应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引,反映党的政策,写重 大题材和英雄人物,艺术上强调大众化的追求。同时要求对文艺加强党的领导。C:茅盾 《在反动派反对和压抑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检讨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种种错误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