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用教条主义态度批教条主义,理论文章没有理论,只是对既定观念进行阐释,这种理论研究和批判毫无意义。这些文章批判得很彻底,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文学中光辉的一页(四)百花时代的文学文学创作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现实阴暗面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为一些作家关注。1:小说:A: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揭露和批判了官僚主义。李国文《改选》表现了政治生活的不合理。B: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宗璞《红豆》探索了人的复杂情感与政治立场的关系。2: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揭露了官僚主义作风。公刘发表了描写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诗集《禽兽篇》。邵燕祥的叙事诗《贾桂香》反映了封建意识对新时代青年的迫害。3: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叫了》,海默《洞箫横吹》,岳野《同甘共苦》4: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5:文学批判:巴人《论诗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1957年反右斗争时,上述作品多被否定和批判为毒草,作家们也因此被打成右派。(五)反右运动和文坛生机的天折。1:反右运动。《人民日报》在1957年6月发表《这是为什么》一文,表明文艺界的气候开始转变,反攻清算开始了。1957年7月份该报公布了一大批右派名单。1958年《人民日报》文发表周扬的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争论》,代表官方的文艺对其他文艺进行清算。反右运动中,55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文学界是重灾区。首先从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开始,一大批作家如刘绍棠、王蒙等都遭到批判。从此,作家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回避现实和躲避真情实感。文学的萧条再次降临。2:如何看待反右运动。双百方针所带来得1956一1957年间的文艺界局面是毛泽东和中央所始料不及的,他们真诚地希望听到意见,却没有意识到意见会那样激烈和繁多。大知识分子无其是民主党派的领袖们对共产党不是没有看法的,他们关于民主政治的意见,往往是中央不愿改和无法改的。此外,大学生“要民主,要自由”的口号也惊动了上层,而此时的毛泽东表现得相当不自信,认为拥护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只有百分之十。所有这些集中到一起,使得毛泽东和共产党中断了双百方针的实施,开始了反右运动,需要注意的是,错不在反右,而在反右扩大化。11
11 理论文章用教条主义态度批教条主义,理论文章没有理论,只是对既定观念进行阐释, 这种理论研究和批判毫无意义。 这些文章批判得很彻底,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文学中光辉的一页。 (四)百花时代的文学 文学创作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现实阴暗面和社会生活中的问 题和矛盾为一些作家关注。 1:小说:A: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揭露和批判 了官僚主义。李国文《改选》表现了政治生活的不合理。B: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宗璞《红 豆》探索了人的复杂情感与政治立场的关系。 2: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揭露了官僚主义作风。公刘 发表了描写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诗集《禽兽篇》。邵燕祥的叙事诗《贾桂香》反映了 封建意识对新时代青年的迫害。 3: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叫了》,海默《洞箫横吹》,岳野《同甘共苦》 4: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5:文学批判:巴人《论诗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1957 年反右斗争时,上述作品多被否定和批判为毒草,作家们也因此被打成右派。 (五)反右运动和文坛生机的夭折。 1:反右运动。《人民日报》在 1957 年 6 月发表《这是为什么》一文,表明文艺界的 气候开始转变,反攻清算开始了。1957 年 7 月份该报公布了一大批右派名单。1958 年《人 民日报》又发表周扬的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争论》,代表官方的文艺对其他文艺进 行清算。反右运动中,55 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文学界是重灾区。首先从报告文学作 家刘宾雁开始,一大批作家如刘绍棠、王蒙等都遭到批判。从此,作家们开始小心翼翼 地回避现实和躲避真情实感。文学的萧条再次降临。 2:如何看待反右运动。双百方针所带来得 1956-1957 年间的文艺界局面是毛泽东 和中央所始料不及的,他们真诚地希望听到意见,却没有意识到意见会那样激烈和繁多。 大知识分子尤其是民主党派的领袖们对共产党不是没有看法的,他们关于民主政治的意 见,往往是中央不愿改和无法改的。此外,大学生“要民主,要自由”的口号也惊动了 上层,而此时的毛泽东表现得相当不自信,认为拥护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只有百分之十。 所有这些集中到一起,使得毛泽东和共产党中断了双百方针的实施,开始了反右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错不在反右,而在反右扩大化
(六)双百方针及百花时代的意义1:由双百方针的提出到向文艺界进行清算,是历史对官方的嘲弄。放(目的是繁荣文艺,却没想到文艺界会质疑文艺体制)的选择是真诚的,收也是必然的。2:对文艺界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片亮光。文艺界误认为可以说真话,说了真话也就是为了繁荣文艺,但他们低估了冲击的对象(官方文艺体制),必然导致悲剧,付出沉重代价。3:百花时代是共和国前30年文艺发展中难得的文艺界活力的闪现。虽只是一瞬,但中国文艺活力存于民间是不争的事实。双百方针是对中国文艺强大后劲的一次证明。4:文艺思潮中的“庸俗社会学”假借体制的力量,不仅没有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烈。权力支持下的体制为其提供了成长的条件,百花时代虽然受到些冲击,但现在看来,当时的冲击也是徒劳无益,原因在于改变体制的时代还没到来。:5:双百时代的事情证明了共和国以来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证明了文艺与权力和一种思想体系的结合的危害是巨大的。第四节“文艺大跃进”和走向“文革文学”(1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1958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面貌,以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而认识17年文学如何走向文革文学。二教学重点:理解“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大跃进”的文化功能。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文学界在遭受了反右扩大化的运动重创之后,并没有导致1958年文坛的寂寞状态,相反,由于“文艺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文坛反倒变得热闹了起来。(二)“文艺大跃进”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1958年春在成都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年下半年出版的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12
12 (六)双百方针及百花时代的意义 1:由双百方针的提出到向文艺界进行清算,是历史对官方的嘲弄。放(目的是繁荣 文艺,却没想到文艺界会质疑文艺体制)的选择是真诚的,收也是必然的。 2:对文艺界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片亮光。文艺界误认为可以说真话,说了真话也就 是为了繁荣文艺,但他们低估了冲击的对象(官方文艺体制),必然导致悲剧,付出沉重 代价。 3:百花时代是共和国前 30 年文艺发展中难得的文艺界活力的闪现。虽只是一瞬, 但中国文艺活力存于民间是不争的事实。双百方针是对中国文艺强大后劲的一次证明。 4:文艺思潮中的“庸俗社会学”假借体制的力量,不仅没有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 烈。权力支持下的体制为其提供了成长的条件,百花时代虽然受到些冲击,但现在看来, 当时的冲击也是徒劳无益,原因在于改变体制的时代还没到来。. 5:双百时代的事情证明了共和国以来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证明了文艺与权力和一种 思想体系的结合的危害是巨大的。 第四节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文革文学”(1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 1958 年到 1966 年间的文学面貌,以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从而认识 17 年文学如何走向文革文学。 二 教学重点:理解“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三 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大跃进”的文化功能。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文学界在遭受了反右扩大化的运动重创之后,并没有导致 1958 年 文坛的寂寞状态,相反,由于“文艺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文坛反倒变得热闹了起来。 (二)“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1958 年春在成都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 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新 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 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艺也 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 此展开。此次运动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 1958 年下半年出版的诗集数量就 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
2:大跃进文艺的思想与艺术。从民歌创作到整个文艺大跃进,与建国后新规范下的文艺比较,并没有在思想上出现新的突破。并且歌颂的过程比过去更加简单,表现忆苦思甜的和壮志豪情的时代风格的占据了作品的大多数。在艺术上,大跃进文艺极尽夸张之能事,且作品粗糙,少有有价值的作品。3:大跃进的文化功能。A: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使大批作家失去了创作自由,文坛陷于萧条的境地,此时,要求“工农商学兵”都参与到“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的运动中,可以填补文坛空白,使文坛再次“繁荣”。B:“文艺大跃进”以一种文化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坚固着“新规范”,全面没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俗”文化彻底战胜了“雅”文化。(三)走向“文革文学”1:“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提出“新诗发展方向”的问题,他提出“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诗歌在内容上应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经过郭沫若和周扬的解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运而生,即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创作方法在当时被理解为理想和豪情,致使文学无法再客观冷静地墓写生活。并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好的共产主义前景被空前强化,生活阴暗面被回避。“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很好地适应了政治对文学的需要,更多的作家远离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2:狭路上的探索。作家们在无法面对现实的情况下,在创作上选择了两条道路。A:返回历史。在相对自由的世界中进行研究。如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B:研究“美”,回避现实,既保持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又不至于涉及太敏感的东西。如茹志娟《百合花》。3:从“歌颂”到“战歌”。毛泽东在1963年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战斗的精神和生活中的阶级斗争在60年代再次被强调。这也影响了文学,在诗歌领域出现了郭小川、贺敬之代表的“阶梯式”诗歌;小说领域出现了描写“阶级斗争”的集大成之作《艳阳天》;戏剧领域出现剧本《千万不要忘记》,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纳入家庭生活之中。通过“文艺大跃进”运动和“两结合”创作方针的实践,文艺新规范越来越朝着左的方向发展,最终将17年文学推进到了文革文学。第二章十七年小说(15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17年小说概况,掌握17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和革命历史题材小13
13 2:大跃进文艺的思想与艺术。从民歌创作到整个文艺大跃进,与建国后新规范下的 文艺比较,并没有在思想上出现新的突破。并且歌颂的过程比过去更加简单,表现忆苦 思甜的和壮志豪情的时代风格的占据了作品的大多数。在艺术上,大跃进文艺极尽夸张 之能事,且作品粗糙,少有有价值的作品。 3:大跃进的文化功能。A:1957 年的反右扩大化使大批作家失去了创作自由,文坛 陷于萧条的境地,此时,要求“工农商学兵”都参与到“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的 运动中,可以填补文坛空白,使文坛再次“繁荣”。B:“文艺大跃进”以一种文化上“农 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坚固着“新规范”,全面淹没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俗”文化彻底 战胜了“雅”文化。 (三)走向“文革文学” 1:“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提出“新诗 发展方向”的问题,他提出“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诗歌在内容上应 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经过郭沫若和周扬的解释,“两结合”的创作 方法应运而生,即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创作方法在当时被理 解为理想和豪情,致使文学无法再客观冷静地摹写生活。并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好 的共产主义前景被空前强化,生活阴暗面被回避。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很好地适应了政治对文学的需要,更多的作家远离现实生活 和内心世界。 2:狭路上的探索。作家们在无法面对现实的情况下,在创作上选择了两条道路。A: 返回历史。在相对自由的世界中进行研究。如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B:研究“美”, 回避现实,既保持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又不至于涉及太敏感的东西。如茹志娟《百合花》。 3:从“歌颂”到“战歌”。毛泽东在 1963 年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战斗 的精神和生活中的阶级斗争在 60 年代再次被强调。这也影响了文学,在诗歌领域出现了 郭小川、贺敬之代表的“阶梯式”诗歌;小说领域出现了描写“阶级斗争”的集大成之 作《艳阳天》;戏剧领域出现剧本《千万不要忘记》,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纳入家庭 生活之中。 通过“文艺大跃进”运动和“两结合”创作方针的实践,文艺新规范越来越朝着左 的方向发展,最终将 17 年文学推进到了文革文学。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15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 17 年小说概况,掌握 17 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和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创作面貌、特点。认识其中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二教学重点:了解17年农村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特色。三教学难点:认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小说的创作特色和文学史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4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认识赵树理和柳青的小说创作及文学史意义。二教学重点:掌握赵树理、柳青的小说创作特色及文学史意义。三教学难点:了解17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发展轨迹。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二)“十七年”小说概述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一1952)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想的不开放。2:初步收获。(1953-1956)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战役”》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1956一1957)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选》、《入党》;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14
14 说创作面貌、特点。认识其中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二 教学重点:了解 17 年农村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特色。 三 教学难点:认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小说的创作特色和文学史意义。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4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认识赵树理和柳青的小说创作及文学 史意义。 二 教学重点:掌握赵树理、柳青的小说创作特色及文学史意义。 三 教学难点:了解 17 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发展轨迹。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17 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说、历史小说、 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 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 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 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二)“十七年”小说概述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 赵树理《登记》;(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3):对抗美援朝战争 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 层次低;(2):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误的。(3):政治 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想的不开放。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 游击队》、《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1956-1957) 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选》、《入党》;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
《爱情》、《小巷深处》、《在悬崖上》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一1960)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红日》、《红岩》、《红旗谱》等。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58年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57年开始创作的,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家的思想成熟,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三)农村题材小说创作1:赵树理及其小说《三里湾》(1):赵树理的生平及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山西“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主题主要是反封建,是在断裂带时期(40年代到70年代)延续五四反封建主题的少数作家之一。但由于受到时间和赵树理本人能力的限制,他的反封建是较肤浅的,没有超越家庭、婚姻的层次。(2):赵树理小说中的形象系列:A:二诸葛系列:写农村中落后的农民形象。如二诸葛、马多寿。B:三仙姑系列:写农村落后妇女的形象系列。如三仙姑、常有理。C:小字辈系列:农村中进步的青年形象。如小二黑、王满喜。D:基层干部系列:农村的基层干部形象。如王金生、范登高。赵树理是写落后人物的高手,其作品中落后的人物形象比进步人物形象要丰富生动。(3):小说《三里湾》:故事梗概:秋收一一扩社一一整社一一开渠人物形象:A:主金生:体现了年轻的农村于部的风彩,有丰富的实于经验和极高的威信。正直无私,顾全大局。B:王满喜:农村中进步的青年形象。机智、活泼、热情、微邪,见义勇为又难免操之过急。C:常有理、能不够:农村中的泼妇形象。自私、愚味、凶悍、保守,同时又有着普通劳动妇女的一些美德。文本分析:《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显性文本叙述的是农民挣脱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在党的领导下走合作化运动的宏大叙事。隐性文本则表现了作家对待合作化运动的矛盾心态,暗示了权力对农民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强制干预。《三里湾》通过会议、旗杆院、关门、马家院等意象,表现了对通常的合作化叙事中的欢乐情绪的嘲潮弄,和对宏大叙事中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解构。(4):对赵树理创作的评价:15
15 《爱情》、《小巷深处》、《在悬崖上》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红日》、《红岩》、《红旗谱》等。 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 58 年到 60 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 56 年 到 57 年开始创作的,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家的思想成熟。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 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三)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1:赵树理及其小说《三里湾》 (1):赵树理的生平及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山西“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 小说主题主要是反封建,是在断裂带时期(40 年代到 70 年代)延续五四反封建主题的少 数作家之一。但由于受到时间和赵树理本人能力的限制,他的反封建是较肤浅的,没有 超越家庭、婚姻的层次。 (2):赵树理小说中的形象系列:A:二诸葛系列:写农村中落后的农民形象。如二 诸葛、马多寿。 B:三仙姑系列:写农村落后妇女的形象系列。如三仙姑、常有理。C: 小字辈系列:农村中进步的青年形象。如小二黑、王满喜。D:基层干部系列:农村的基 层干部形象。如王金生、范登高。 赵树理是写落后人物的高手,其作品中落后的人物形象比进步人物形象要丰富生动。 (3):小说《三里湾》: 故事梗概:秋收——扩社——整社——开渠 人物形象:A:王金生:体现了年轻的农村干部的风彩,有丰富的实干经验和极高的 威信。正直无私,顾全大局。B:王满喜:农村中进步的青年形象。机智、活泼、热情、 微邪,见义勇为又难免操之过急。C:常有理、能不够:农村中的泼妇形象。自私、愚昧、 凶悍、保守,同时又有着普通劳动妇女的一些美德。 文本分析:《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显性文本叙述的是农民挣脱 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在党的领导下走合作化运动的宏大叙事。隐性文本则表现了作家对 待合作化运动的矛盾心态,暗示了权力对农民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强制干预。《三里湾》 通过会议、旗杆院、关门、马家院等意象,表现了对通常的合作化叙事中的欢乐情绪的 嘲弄,和对宏大叙事中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解构。 (4):对赵树理创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