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尤其是批评了胡风及其周围的一些进步作家。同时提出用党的政策来衡量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D: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回顾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从理论高度为现代文学定性一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号召文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展望新中国的文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开展广泛的群众文艺运动,吸收苏联的文学创作经验,排除资产阶级的非革命因素,作家深入生活改造旧的文学传统。2:文代会的观点。A:文艺工具说。文学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其意识形态带有强烈的党性色彩。B:同路人说。排斥非无产阶级作家,通过理论斗争纯洁思想,保证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C: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论。提倡哲学直接进入文学,49年后发展为政治直接进入文学。第一次文代会把上述内容以文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这次文代会也奠定了作家们30年的不自主。3:作家们的反映。A:解放区作家:他们都经过延安的整风运动,知道新政权对知识分子来说意味着除了革命的权利以外,还要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因此自觉地迎合了新的文学规范。如柳青响应号召小乡劳动,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和进行创作。赵树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创作反映问题。B:国统区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作家: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的统治,所以对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受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自知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如巴金坦言自己是来向解放区作家、工农群众学习的。C: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些作家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的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不愉快的回忆,或者没有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隔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格格不入。但他们没有离开国家,希望能够忘掉过去不愉快的记忆,和新政权调整好关系。在新时代面前,他们的内心是紧张的。如沈从文,在解放后终止了文学创作事业,甚至曾经一度陷入精神失常的境地。对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而言,他们面临的更具体的文化困境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给予作家的表达形式一一从思想、感情到审美语言,在一个新的时代环境和革命功利主义的要求下完全失去了呼应时代的能力。解放后除极个别的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过较好的作品外,大部分作家的创作数量和艺术水平都下降了。4:文代会的意义:将文代会放在文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讲,它标志着文学进入了另一个阶段:A: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B: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C: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D:文学6
6 向,尤其是批评了胡风及其周围的一些进步作家。同时提出用党的政策来衡量作品的政 治性和艺术性。D: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回顾现代文学 30 年的历 史,从理论高度为现代文学定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号召 文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展望新中国的文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开展广泛的 群众文艺运动,吸收苏联的文学创作经验,排除资产阶级的非革命因素,作家深入生活, 改造旧的文学传统。 2:文代会的观点。A:文艺工具说。文学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其意识形态带有 强烈的党性色彩。B:同路人说。排斥非无产阶级作家,通过理论斗争纯洁思想,保证纯 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C: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论。提倡哲学直接进入文学, 49 年后发展为政治直接进入文学。第一次文代会把上述内容以文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 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这次文代会也奠定了作家们 30 年的不自主。 3:作家们的反映。A:解放区作家:他们都经过延安的整风运动,知道新政权对知 识分子来说意味着除了革命的权利以外,还要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因此自觉地迎合了 新的文学规范。如柳青响应号召下乡劳动,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和进行创作。赵树理在 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创作反映问题。B:国统区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作家:他们在 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的统治,所以对历史的大变革抱有 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受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 自知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如巴 金坦言自己是来向解放区作家、工农群众学习的。C: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些作家曾经 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的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不愉快的回忆,或者没有 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隔阂,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格格不入。但他们没有离开国家, 希望能够忘掉过去不愉快的记忆,和新政权调整好关系。在新时代面前,他们的内心是 紧张的。如沈从文,在解放后终止了文学创作事业,甚至曾经一度陷入精神失常的境地。 对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而言,他们面临的更具体的文化困境 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给予作家的表达形式——从思想、感情到审美语言,在一个新的时代 环境和革命功利主义的要求下完全失去了呼应时代的能力。解放后除极个别的作家在特 定历史时期有过较好的作品外,大部分作家的创作数量和艺术水平都下降了。 4:文代会的意义:将文代会放在文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讲,它标志着文学进入了 另一个阶段:A: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B:共和国文艺发展蓝 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C: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D:文学
规范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体制化的具体表现有:a:政权介入文艺。b:文艺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C:作家失去思想自由。d: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文学新规范的建立,终于使中国文学史无前例地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作家们只有在《人民日报》的社论中,红头文件中,毛泽东语录中去把握生活与创作的本质和主流。这被称作是“主流和本质上的真实”。第二节“方向”在争论中延伸(2课时)一教学目的:认识新的文学规范是如何在不断的争论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认识5年代的几次文学批判运动对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二教学重点:掌握是文艺界的儿次争论的性质和意义。三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新规范是如何在这些争论之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范,但这一规范在具体实践中是伴随看大大小小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运动的,认识这些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17年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二)文学理论领域的争论1:关于小资产阶级可否成为主角的讨论。1949年8月27日《文汇报》发表了洗群《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的文章,引发了这场讨论。讨论的实质是对“工农兵方向”的反映。何其芳作《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一文,代表官方对这次讨论做了总结,认为:只要工农兵方向不变,小资产阶级也可成为主角。不同问题提出来,最后都由绝对的官方意志决定其对错,并且所有知识分子都必须遵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这种现象在之后的30年中越来越严重。2: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1950年《文艺学习》第一期发表了阿珑《论倾向性》一文,认为应加强艺术审美力量,从而使政治自然显现,同时强调“艺术即真”,艺术必须真实。陈涌作《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批驳阿珑的文章,认为阿珑的文章是以反对公式主义为借口,反对进步的革命文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歪曲。茅盾发表《目前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指出政治即政策,没有政策,文学就没有现实性。陈涌的文章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偷换概念,用政治定性取代文艺评论的文章,后来这类文章很多。茅盾的观点影响很大,后来很多人都认为作品艺术上差些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牺牲作品的政治性,7
7 规范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体制化的具体表现有:a:政权介入文艺。b:文艺纳 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c:作家失去思想自由。d: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 文学新规范的建立,终于使中国文学史无前例地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作家们只有在 《人民日报》的社论中,红头文件中,毛泽东语录中去把握生活与创作的本质和主流。 这被称作是“主流和本质上的真实”。 第二节 “方向”在争论中延伸(2 课时) 一 教学目的:认识新的文学规范是如何在不断的争论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认识 50 年代的几次文学批判运动对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二 教学重点:掌握是文艺界的几次争论的性质和意义。 三 教学难点:理解文学新规范是如何在这些争论之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范,但 这一规范在具体实践中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运动的,认识这些文学 争论和文学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 17 年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 (二)文学理论领域的争论 1:关于小资产阶级可否成为主角的讨论。1949 年 8 月 27 日《文汇报》发表了洗群 《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的文章,引发了这场讨论。讨论的实质是对“工 农兵方向”的反映。何其芳作《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一文,代表官方对这次讨论 做了总结,认为:只要工农兵方向不变,小资产阶级也可成为主角。 不同问题提出来,最后都由绝对的官方意志决定其对错,并且所有知识分子都必须 遵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这种现象在之后的 30 年中越来越严重。 2: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1950 年《文艺学习》第一期发表了阿垅《论倾向性》一 文,认为应加强艺术审美力量,从而使政治自然显现,同时强调“艺术即真”,艺术必须 真实。陈涌作《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批驳阿垅的文章,认为阿垅的文章是以反对 公式主义为借口,反对进步的革命文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歪曲。茅盾发表《目前 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指出政治即政策,没有政策,文学就没有现实性。 陈涌的文章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偷换概念,用政治定性取代文艺评论的文章,后来这 类文章很多。茅盾的观点影响很大,后来很多人都认为作品艺术上差些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应牺牲作品的政治性
(三)文学创作领域的争论1: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小说写知识分子出身的李克以工农出身的妻子张同志为镜子,接受教育改造自已的过程。在艺术上小说并不成功,但仍然遭到了文艺届的批判。其中最重要的批判文章是丁玲《致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文章认为该小说文艺倾向不对,想写李克改造,效果却是张同志应该接受改造,表现了作者本人留恋小资产阶级情调,厌恶工农的不良倾向。争论的结果是作者萧也牧公开检讨《我们夫妇之间》的错误倾向,表示要清算小资产阶级的观点,以此来参加保卫人民文艺的战斗。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重评,认为它在“建国初期,是一篇敏锐干预生活的作品,很有现实意义。”2:批判方季的小说《让生命变得更美好吧》。评论者认为小说写得党性力量没有美女力量大,应该接受审查,同时认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运用了弗落伊德的手法,是不健康的。3: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一些评论者认为《洼地上的“战役”》描写了王应洪在爱情和纪律之间的,这与国际主义精神是相背离的。并且王应洪胸口的信物有贬低志愿军形象的嫌疑。魏巍认为该小说在堆满了纪律的字眼下控诉了纪律的无情,排谤了正义的战争,朝鲜姑娘金圣姬对王应洪的主动的爱情,是对她的极大悔辱。巴金更认为这篇小说是路翎在敌视人民,敌视军队,在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用颠倒黑白的方法来实现其反革命的目的。针对这些批评,路翎提出了反驳,但在1955年,该小说仍旧被看成是作家路翎在以反革命的情绪诬蔑志愿军、瓦解革命斗志,并且小说在感情上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四)对这几场讨论的认识:1:这些讨论批评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认同其规范的行动,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2:争论的性质是激进派内部的一种争论。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看法一致的情况下,争论的焦点是文艺应该更艺术些还是更政治些的问题。3:争论本身还存在,双方意见都可以得到发表。文革时则只能看到批判一方的观点了。4:异端派由于得不到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正统派丁玲、巴金、魏巍等人由于背后有权力的支持而盛气凌人,不战自胜。此外大的争论还有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8
8 (三)文学创作领域的争论 1: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小说写知识分子出身的李克以工农出身的妻 子张同志为镜子,接受教育改造自己的过程。在艺术上小说并不成功,但仍然遭到了文 艺届的批判。其中最重要的批判文章是丁玲《致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文章认为该小说 文艺倾向不对,想写李克改造,效果却是张同志应该接受改造,表现了作者本人留恋小 资产阶级情调,厌恶工农的不良倾向。争论的结果是作者萧也牧公开检讨《我们夫妇之 间》的错误倾向,表示要清算小资产阶级的观点,以此来参加保卫人民文艺的战斗。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重评,认为它在“建国初期,是 一篇敏锐干预生活的作品,很有现实意义。” 2:批判方季的小说《让生命变得更美好吧》。评论者认为小说写得党性力量没有美 女力量大,应该接受审查,同时认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运用了弗洛伊德的手法,是不 健康的。 3: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一些评论者认为《洼地上的“战役”》描写 了王应洪在爱情和纪律之间的徘徊,这与国际主义精神是相背离的。并且王应洪胸口的 信物有贬低志愿军形象的嫌疑。魏巍认为该小说在堆满了纪律的字眼下控诉了纪律的无 情,诽谤了正义的战争,朝鲜姑娘金圣姬对王应洪的主动的爱情,是对她的极大侮辱。 巴金更认为这篇小说是路翎在敌视人民,敌视军队,在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用颠 倒黑白的方法来实现其反革命的目的。针对这些批评,路翎提出了反驳,但在 1955 年, 该小说仍旧被看成是作家路翎在以反革命的情绪诬蔑志愿军、瓦解革命斗志,并且小说 在感情上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 (四)对这几场讨论的认识: 1:这些讨论批评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认同其规范的行 动,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 2:争论的性质是激进派内部的一种争论。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看法一致的情况下, 争论的焦点是文艺应该更艺术些还是更政治些的问题。 3:争论本身还存在,双方意见都可以得到发表。文革时则只能看到批判一方的观点 了。 4:异端派由于得不到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正统派丁玲、巴金、魏 巍等人由于背后有权力的支持而盛气凌人,不战自胜。 此外大的争论还有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
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以及从1963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的全面的批判运动(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些批判与上述批判结合起来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30年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为17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节百花文学和文艺界反右扩大化(3课时)一教学目的:掌握双百方针及其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了解百花时代的文学面貌,以及百花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了解文艺界反右扩大化的情况。二教学重点:掌握双百方针和百花时代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反右运动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解放区文艺规范在不断的争论与批判中得以巩固与发展,而由于这一规范的政治性、功利性等特征也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使之变得越来越教条化。在这种情况下,双百方针的提出无疑是官方对文艺政策的一次有意识的自觉调整,其目的正是想解决建国以来文艺领域内的种种弊端。(二)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A: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文艺界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文艺政策进行反思,经过3年的调整,“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深入人心,这些事情传入国内,引起了中共和中国文坛对自己的文艺规范的反思。B:全国上下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象给了毛泽东本人良好的自我感觉,使他认为可以让思想文化界说话了,因此百花方针是毛泽东心理上的一个要求。C: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发展经济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提了出来,同时没有忘记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于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首先由毛泽东身边的笔杆子陈伯达提了出来。2: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内容: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被确定下来。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召开了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代表大会,做了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公布了双百方针。在会上,陆定一强调了“什么是左倾,什么是右倾,却没有提出什么才是不左不右。”会上提出知识分子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发表的自由,这就使知识分子误认为自由是无限制的,而忽视了这种自由只是在毛泽东的“二为方针”限制下的自由。会上还提出文学创作不限定题材,文学理论9
9 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以及从 1963 年开始,在哲学、 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的全面的批判运动(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些批判与上述批判结合起来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 30 年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为 17 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节 百花文学和文艺界反右扩大化(3 课时) 一 教学目的:掌握双百方针及其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了解百花时代的文学面貌,以 及百花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了解文艺界反右扩大化的情况。 二 教学重点:掌握双百方针和百花时代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反右运动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解放区文艺规范在不断的争论与批判中得以巩固与发展,而由于 这一规范的政治性、功利性等特征也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使之 变得越来越教条化。在这种情况下,双百方针的提出无疑是官方对文艺政策的一次有意 识的自觉调整,其目的正是想解决建国以来文艺领域内的种种弊端。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A:1953 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文艺界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 文艺政策进行反思,经过 3 年的调整,“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深入人心,这些事情传 入国内,引起了中共和中国文坛对自己的文艺规范的反思。B:全国上下学习毛泽东思想 的现象给了毛泽东本人良好的自我感觉,使他认为可以让思想文化界说话了,因此百花 方针是毛泽东心理上的一个要求。C:1956 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而发展经济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提了出来, 同时没有忘记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于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就首先由毛泽东身边的笔杆子陈伯达提了出来。 2: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内容:双百方针在 1956 年 5 月 2 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被确 定下来。1956 年 5 月 26 日,陆定一召开了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代表大会,做了关 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公布了双百方针。在会上,陆定一强调了“什么是 左倾,什么是右倾,却没有提出什么才是不左不右。”会上提出知识分子有独立思考、创 作、批评、发表的自由,这就使知识分子误认为自由是无限制的,而忽视了这种自由只 是在毛泽东的“二为方针”限制下的自由。会上还提出文学创作不限定题材,文学理论
工作者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但同时又强调知识分子应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并强调这种自由只是人民内部的自由。3:总结:双百方针提出的愿望是好的,也是国内外各种现实的必然结果。没有收到客观效果在于官方要解放文艺,却做不到彻底解放,文艺仍旧受到观念形态、理论形态的制约,没有彻底解放。(三)文艺界的反映:双百方针后,暴露社会黑暗的,写爱情的、人性的、人情的作品出现了一大批。在文艺理论上质疑建国以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提出了文艺为人学的理论。1:“极左”方的反映。《人民日报》(57年1月17号)发表《我们对文艺的几点意见》提出现在工农兵方向遭到轻视,重大题材少了,家务事、儿女情等小资产阶级情调大量出现。因此,双百方针提出后,鲜花并不多,这是一种倒退,是对毛泽东文艺“二为方针”方向的挑战,并且提出“我们有责任捍卫二为方针”。毛泽东针对这篇文章发表了《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批评了其中的错误,认为该文在阻止双百方针的实施,是反马克思主义。2:右翼知识分子的反映。这一时期大批被理没的作家重登文坛,如九叶诗人,汪静之、沈从文等都有文章发表。同时,一些作家也对当时的文坛现状进行了批评。如1957年5月文艺界召开座谈会,罗大纲、朱光潜、袁可嘉等旧知识分子出席,批评前儿年文学过于注重苏联经验,而忽视了西方文学传统,从而导致了文学的贫弱。汪曾祺发表文章认为文艺界评论问题用政治眼光是不对的。在理论上吴祖光批评了党领导文艺的错误,认为正是党的领导造成了文艺的不自由。这些抱怨的话表明了知识分子真诚的向共产党散开了自己的心灵。3:正统理论家们的反映。(1):正统派:周扬、邵荃麟、藏克家承认双百方针没有带来真正的文艺素繁荣,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把错误归到作家身上。如藏克家点名批判艾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等作家,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跟上时代。周扬则把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理论研究上的庸俗社会化等问题加到作家们头上,认为这些问题是作家们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而导致的。正统派本身就是站在俗社会学的立场上批判作家,并且不是很讲理的。(2):异端派:姚雪琅《打开天窗说亮话》一文提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错误不在作家,而在教条主义。侯敏泽反思教条主义是左翼文学发展的必然,它与权威领导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今天文艺的贫弱。成荫认为教条主义在刚刚出发时就走上了歧路,10
10 工作者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但同时又强调知识分子应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并 强调这种自由只是人民内部的自由。 3:总结:双百方针提出的愿望是好的,也是国内外各种现实的必然结果。没有收到 客观效果在于官方要解放文艺,却做不到彻底解放,文艺仍旧受到观念形态、理论形态 的制约,没有彻底解放。 (三)文艺界的反映:双百方针后,暴露社会黑暗的,写爱情的、人性的、人情的 作品出现了一大批。在文艺理论上质疑建国以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提出了文 艺为人学的理论。 1:“极左”方的反映。《人民日报》(57 年 1 月 17 号)发表《我们对文艺的几点意见》 提出现在工农兵方向遭到轻视,重大题材少了,家务事、儿女情等小资产阶级情调大量 出现。因此,双百方针提出后,鲜花并不多,这是一种倒退,是对毛泽东文艺“二为方 针”方向的挑战,并且提出“我们有责任捍卫二为方针”。 毛泽东针对这篇文章发表了《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批评 了其中的错误,认为该文在阻止双百方针的实施,是反马克思主义。 2:右翼知识分子的反映。这一时期大批被埋没的作家重登文坛,如九叶诗人、汪静 之、沈从文等都有文章发表。同时,一些作家也对当时的文坛现状进行了批评。如 1957 年 5 月文艺界召开座谈会,罗大纲、朱光潜、袁可嘉等旧知识分子出席,批评前几年文 学过于注重苏联经验,而忽视了西方文学传统,从而导致了文学的贫弱。汪曾祺发表文 章认为文艺界评论问题用政治眼光是不对的。在理论上吴祖光批评了党领导文艺的错误, 认为正是党的领导造成了文艺的不自由。 这些抱怨的话表明了知识分子真诚的向共产党敞开了自己的心灵。 3:正统理论家们的反映。(1):正统派:周扬、邵荃麟、臧克家承认双百方针没有 带来真正的文艺繁荣,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把错误归到作家身上。如臧克家点名批判艾 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等作家,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跟上时代。周扬则把创作中公式 化、概念化的问题和理论研究上的庸俗社会化等问题加到作家们头上,认为这些问题是 作家们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而导致的。 正统派本身就是站在庸俗社会学的立场上批判作家,并且不是很讲理的。 (2):异端派:姚雪垠《打开天窗说亮话》一文提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错 误不在作家,而在教条主义。侯敏泽反思教条主义是左翼文学发展的必然,它与权威领 导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今天文艺的贫弱。成荫认为教条主义在刚刚出发时就走上了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