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的那一刻出现一次。即使那时候我还是小孩子,我已经知道桑腾的死和喇 嘛左顿的死截然不同;我知道差别在于一个是终身修行的好出家人,另一个 是体证比较多的修行人。桑腾以平凡的方式死去,虽然痛苦却充满信心;喇 嘛左顿的死,则展示了他的来去自如。 在喇嘛左顿的丧礼举行后不久,我们就住进扬卓的寺庙。像平常一样, 我还是睡在上师的旁边,我记得那个晚上我睁大着眼睛看酥油灯的影子在墙 壁上晃动。其他人都已经呼呼大睡了,只有我彻夜难眠,哭了一整个晚上。 我躺在那儿,想着死亡和我自己的死,在我的悲伤当中,慢慢浮现出一种深 沉的接受,一旦接受死亡的事实,我就决心把一生奉献在修行上。 因此,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面对死亡,探索死亡的含义。 那时候,我从来也想象不出到底还有多少种死亡将接着发生。失去家人和我 自己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就是一种死亡。我家姓卡藏( Lakar Tsang) 直是西藏最富有的家族。自从第十四世纪以来,我家是护持佛教最力的望族, 护持佛法,协助大师推动弘法工作。 最令我心碎的死亡不久就发生了——那是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的死亡 失去他,我觉得我已经失去生存的基础。 现代世界的死亡 当我初到西方的时候,就被两种截然不同面对死亡的态度所震撼 种是得自成长的西藏,一种是我当时在西方发现的态度。现代西方社会虽然 有辉煌的科技成就,对于死亡、死亡当时或之后所发生的事却缺乏真正的认 识 我发现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 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 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 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想到这里,让我忆起 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 『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 什么问题的。』这个理论很美,但在临终的一刻就不太妙了。」在这两种死亡 态度中,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是把死亡当做自个 儿会解决的事。两者对于死亡真义的了解都何其错误啊 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传统,当然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清楚地告诉我们: 死亡并非终点。 它们也都留下未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然而尽管 有这么多宗教的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大多数人想象这一生就 只这么多了。对于来世,如果没有真正或真诚的信仰,大多数人的生活便缺 乏任何终极的意义。 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 着整个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程 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 得足以毁灭未来。如同致力挽救亚马逊雨林的前任巴西环境部长所说的,我 们到底还需要多少类似的警告呢?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种疯狂的宗教。我们正
亡的那一刻出现一次。即使那时候我还是小孩子,我已经知道桑腾的死和喇 嘛左顿的死截然不同;我知道差别在于一个是终身修行的好出家人,另一个 是体证比较多的修行人。桑腾以平凡的方式死去,虽然痛苦却充满信心;喇 嘛左顿的死,则展示了他的来去自如。 在喇嘛左顿的丧礼举行后不久,我们就住进扬卓的寺庙。像平常一样, 我还是睡在上师的旁边,我记得那个晚上我睁大着眼睛看酥油灯的影子在墙 壁上晃动。其他人都已经呼呼大睡了,只有我彻夜难眠,哭了一整个晚上。 我躺在那儿,想着死亡和我自己的死,在我的悲伤当中,慢慢浮现出一种深 沉的接受,一旦接受死亡的事实,我就决心把一生奉献在修行上。 因此,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面对死亡,探索死亡的含义。 那时候,我从来也想象不出到底还有多少种死亡将接着发生。失去家人和我 自己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就是一种死亡。我家姓卡藏(LakarTsang),一 直是西藏最富有的家族。自从第十四世纪以来,我家是护持佛教最力的望族, 护持佛法,协助大师推动弘法工作。 最令我心碎的死亡不久就发生了——那是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的死亡。 失去他,我觉得我已经失去生存的基础。 现代世界的死亡 当我初到西方的时候,就被两种截然不同面对死亡的态度所震撼:一 种是得自成长的西藏,一种是我当时在西方发现的态度。现代西方社会虽然 有辉煌的科技成就,对于死亡、死亡当时或之后所发生的事却缺乏真正的认 识。 我发现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 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 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 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想到这里,让我忆起 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 『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 什么问题的。』这个理论很美,但在临终的一刻就不太妙了。」在这两种死亡 态度中,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是把死亡当做自个 儿会解决的事。两者对于死亡真义的了解都何其错误啊! 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传统,当然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清楚地告诉我们: 死亡并非终点。 它们也都留下未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然而尽管 有这么多宗教的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大多数人想象这一生就 只这么多了。对于来世,如果没有真正或真诚的信仰,大多数人的生活便缺 乏任何终极的意义。 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 着整个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程 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 得足以毁灭未来。如同致力挽救亚马逊雨林的前任巴西环境部长所说的,我 们到底还需要多少类似的警告呢?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种疯狂的宗教。我们正
在铲除、毒害、摧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统。 我们正在透支我们的子孙无法偿付的支票……我们的作为,好象我们 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如果我们不从心理、心灵、见解上做一番彻底的改 变,地球将像金星一般地变成焦炭而死亡。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来生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 毁灭,正威胁着我们一切的生命。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 或不给予人们任何死后的希望,或不揭开生命的真相,不是将使事情变得越 来越糟吗?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 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有些我 认识的佛教上师,会问前来请求开示的人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相信今生之 后还有来世吗?我常常对这种现象感到好奇。其实他们并不是问对方是否相 信这个哲学命题,而是问对方从内心深处是否感觉到有来世。上师们知道, 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他们的整个生命将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 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胸。上师们必须怀疑的是,如果人们不深信这一世之 后还有来世,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对于自己行为的 后果不会多加考虑。目前我们已经创造出一个残暴的世界,这么一个很少有 真正慈悲心的世界,上述心态难道就是主要原因吗?有时候我会想,在已开 发世界中,那些最富裕、最强盛的国家,就像佛经上所描述的天界。天神的 生活穷奢极侈,享尽欢乐,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精神层面。一切都很顺利 直到死亡逼近,出现不可逆料的腐坏现象。那时候,天神的娇妻美妾再也不 敢接近他们,只是远远地把花丢过来,偶尔祈求他们能够再转世为天神。不 论他们怎么回忆过去的快乐幸福,都不能使他们免于受苦;所有的作为只是 火上添油而已。因此,临终的天神都是在痛苦中孤单地死去。 天神的命运,让我想起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病人和临终者的方式。我 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老年和病衰。当老年人完成了他们 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时,我们加以遗弃,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 们丢进老人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吗?现在不 也是重新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癌症或爱滋等绝症病患的时候了吗?我认识不 少死于爱滋病的人,他们经常被视为贱民,甚至连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大 家把罹患爱滋病当成丢人现眼的奇耻大辱,使得他们陷于绝望,也让他们觉 得自己的生命可憎,在世界的眼中,他们已经死了。 即使是我们所认识或所爱的人濒临死亡时,我们也常常束手无策,不 知道如何帮助他们走完人生;当他们去世之后,我们也不去想象他们将何去 何从,或是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帮助他们。事实上,如果有人这么想,也会被 斥为荒诞无稽。 所有这些现象清晰地告诉我们:比起从前,我们现在更需要彻底改变 我们对于死亡和临终的态度 很高兴的是,人们的态度已经开始改变了。譬如,临终关怀运动在提 供实际和情感的照顾方面,成绩斐然。不过,实际和情感的照顾仍然不够 临终的人需要爱和关怀,但他们的需要不只这些,他们需要发现死亡和生命 的意义,否则我们怎么给他们终极的安慰呢?所以,帮助临终的人,必须包 括精神的关怀,唯有靠精神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真正面对死亡和了解死亡。 最近几年,西方先驱如精神科医师库布勒罗斯( Elisabeth1bler Ross)和雷蒙·慕帝( RaymondMoody)等人,对于死亡和临终的研究使我颇
在铲除、毒害、摧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统。 我们正在透支我们的子孙无法偿付的支票……我们的作为,好象我们 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如果我们不从心理、心灵、见解上做一番彻底的改 变,地球将像金星一般地变成焦炭而死亡。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来生的无知,使得我们的环境受到变本加厉的 毁灭,正威胁着我们一切的生命。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 或不给予人们任何死后的希望,或不揭开生命的真相,不是将使事情变得越 来越糟吗?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 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有些我 认识的佛教上师,会问前来请求开示的人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相信今生之 后还有来世吗?我常常对这种现象感到好奇。其实他们并不是问对方是否相 信这个哲学命题,而是问对方从内心深处是否感觉到有来世。上师们知道, 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他们的整个生命将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 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胸。上师们必须怀疑的是,如果人们不深信这一世之 后还有来世,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对于自己行为的 后果不会多加考虑。目前我们已经创造出一个残暴的世界,这么一个很少有 真正慈悲心的世界,上述心态难道就是主要原因吗?有时候我会想,在已开 发世界中,那些最富裕、最强盛的国家,就像佛经上所描述的天界。天神的 生活穷奢极侈,享尽欢乐,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精神层面。一切都很顺利, 直到死亡逼近,出现不可逆料的腐坏现象。那时候,天神的娇妻美妾再也不 敢接近他们,只是远远地把花丢过来,偶尔祈求他们能够再转世为天神。不 论他们怎么回忆过去的快乐幸福,都不能使他们免于受苦;所有的作为只是 火上添油而已。因此,临终的天神都是在痛苦中孤单地死去。 天神的命运,让我想起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病人和临终者的方式。我 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老年和病衰。当老年人完成了他们 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时,我们加以遗弃,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 们丢进老人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吗?现在不 也是重新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癌症或爱滋等绝症病患的时候了吗?我认识不 少死于爱滋病的人,他们经常被视为贱民,甚至连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大 家把罹患爱滋病当成丢人现眼的奇耻大辱,使得他们陷于绝望,也让他们觉 得自己的生命可憎,在世界的眼中,他们已经死了。 即使是我们所认识或所爱的人濒临死亡时,我们也常常束手无策,不 知道如何帮助他们走完人生;当他们去世之后,我们也不去想象他们将何去 何从,或是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帮助他们。事实上,如果有人这么想,也会被 斥为荒诞无稽。 所有这些现象清晰地告诉我们:比起从前,我们现在更需要彻底改变 我们对于死亡和临终的态度。 很高兴的是,人们的态度已经开始改变了。譬如,临终关怀运动在提 供实际和情感的照顾方面,成绩斐然。不过,实际和情感的照顾仍然不够; 临终的人需要爱和关怀,但他们的需要不只这些,他们需要发现死亡和生命 的意义,否则我们怎么给他们终极的安慰呢?所以,帮助临终的人,必须包 括精神的关怀,唯有靠精神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真正面对死亡和了解死亡。 最近几年,西方先驱如精神科医师库布勒罗斯( ElisabethK¨1blerRoss)和雷蒙·慕帝(RaymondMoody)等人,对于死亡和临终的研究使我颇
感欣慰。库布勒罗斯深入探讨我们应如何关怀临终者,认为只要付出无条件 的爱和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死亡可以是安详,甚至是转化的经验。慕帝对 濒死经验的许多层面做科学研究,给予人类一个鲜活和坚强的希望:生命并 不是在去世时就结束,确实有「死后的生命」。 不幸的是,有些人并未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死亡和临终真相的意义。他 们走向偏锋,把死亡当做一种荣耀;在年轻人自杀的悲剧例子里,他们相信 死亡是美丽的事,也是对于生活压迫的解脱。但不管是因恐惧而拒绝正视死 亡,还是把死亡浪漫化了,我们都是把死亡当作儿戏。对于死亡感到绝望和 陶醉,都是一种逃避。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 的事实。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 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莲花生大士的话:「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 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 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 象更令人寒心呢? 走过生死的旅程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 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时,或受到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 我们也不必到死亡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 找生命的意义了。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 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 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这种观点是西藏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义核心。许多读者都听过《中阴 闻教得度》(或译为《西藏度亡经》, TibetanBookofthe Dead)这部书。本书 想说明和补充《中阴闻教得度》,讨论的内容不只是死,还包括生,同时详 细解说《中阴闻教得度》未详述的部分。在这个殊胜的教义里,我们发现整 个生和死被当做一连串持续在改变中的过渡实体,称为中阴( bardos)。「中 阴」这个名词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事实上,在整个生和 死的过程中,中阴不断出现,而且它是通往解脱或开悟的关键点。 中阴是促成解脱的最好机会,如同佛法告诉我们的,中阴在某些时刻 的威力特别强,潜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把中阴想成如同走到悬崖边缘的时刻;譬如,上师向弟子介绍最重要、最 原始和最核心的心性的时刻。不过,在这些时刻中,威力最大和最富潜能的, 还是死亡的那一刻。 因此,从西藏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 息息相关的实体 ①生, ②临终和死亡, ③死后 ④转世。 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
感欣慰。库布勒罗斯深入探讨我们应如何关怀临终者,认为只要付出无条件 的爱和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死亡可以是安详,甚至是转化的经验。慕帝对 濒死经验的许多层面做科学研究,给予人类一个鲜活和坚强的希望:生命并 不是在去世时就结束,确实有「死后的生命」。 不幸的是,有些人并未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死亡和临终真相的意义。他 们走向偏锋,把死亡当做一种荣耀;在年轻人自杀的悲剧例子里,他们相信 死亡是美丽的事,也是对于生活压迫的解脱。但不管是因恐惧而拒绝正视死 亡,还是把死亡浪漫化了,我们都是把死亡当作儿戏。对于死亡感到绝望和 陶醉,都是一种逃避。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 的事实。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 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莲花生大士的话:「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 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 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 象更令人寒心呢? 走过生死的旅程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 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时,或受到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 我们也不必到死亡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 找生命的意义了。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 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 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这种观点是西藏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义核心。许多读者都听过《中阴 闻教得度》(或译为《西藏度亡经》,TibetanBookoftheDead)这部书。本书 想说明和补充《中阴闻教得度》,讨论的内容不只是死,还包括生,同时详 细解说《中阴闻教得度》未详述的部分。在这个殊胜的教义里,我们发现整 个生和死被当做一连串持续在改变中的过渡实体,称为中阴(bardos)。「中 阴」这个名词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事实上,在整个生和 死的过程中,中阴不断出现,而且它是通往解脱或开悟的关键点。 中阴是促成解脱的最好机会,如同佛法告诉我们的,中阴在某些时刻 的威力特别强,潜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把中阴想成如同走到悬崖边缘的时刻;譬如,上师向弟子介绍最重要、最 原始和最核心的心性的时刻。不过,在这些时刻中,威力最大和最富潜能的, 还是死亡的那一刻。 因此,从西藏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 息息相关的实体: ①生, ②临终和死亡, ③死后, ④转世。 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
①此生的自然中阴, ②临终的痛苦中阴 ③法性的光明中阴, ④受生的业力中阴 由于中阴教法广大无边,巨细靡遗,因此,本书做了仔细的安排, 步一步地引导读者走过生和死的旅程。我们的探索,应该从直接反省死亡的 意义和无常的许多层面开始—这种反省可以让我们在一息尚存的时刻,充 分利用我们的这一生;也让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致于悔恨或自责虚过此 生。西藏的著名诗人和圣哲密勒日巴尊者( Mi l arepa)说得好:「我的宗教 是生死无悔。」深入思索无常的秘密讯息,也就是思索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超 越无常和死亡,可以直接引导我们进入古老有力的西藏佛法的中心:最根本 的「心性」。心性是我们内心甚深的本质,也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理;体悟心 性则是了解生死之钥。因为在死亡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都跟着死亡,而 且在这个空隙之间,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的心性,刹那间显现无遗。这个根 本的心性,是生与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拥抱整个宇宙一般。 中阴教法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心,只是我们死亡时消散的 心,我们就会对死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实相所呈现的 新面向。因此,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心性。唯有如 此,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当它强有力地自然显露时,我们才能够有恃无恐 才能够视之为「自然」,就像中阴教法所说的「有如孩子投向母亲的怀抱」; 而且还可以藉着安住在那个状态中,终得解脱。 要描述心性,自然得介绍整套的禅坐方法,因为禅坐是可以让我们 再显露心性,并且逐渐加以体悟和稳定的唯一方法。因此,我们将说明人类 演化、再生和业力( karma)的性质,以便让读者充分了解我们走在生死之 道上的意义和内涵。 届时您将具备足够的知识,得以有把握地进入本书的中心:取材自许 多不同来源的资料,以及对于四种中阴、死亡和临终的不同阶段所做的详尽 说明。为了帮助自己或亲友度过生命、临终、死亡及死后的阶段,本书列出 各种说明、实际的忠告,以及精神修行的法门。最后,本书将说明中阴教法 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人心和宇宙的最深沉的本质。 我的学生经常问我:我们如何知道这些中阴到底是什么呢?中阴教法 怎么可能如此惊人的准确呢?它们对于临终、死亡和轮回的每一个阶段,怎 么可能说得那么清楚呢?答案也许一下子很难让许多读者了解,因为目前西 方对于心的观念非常狭隘。纵使最近几年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身心科学 和超个人心理学方面,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仍然把心简约成大脑的生理过程, 与几千年来所有宗教的神秘家和禅修者的经验证明大相径庭。 因此,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呢?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所 说的,佛教的「内心科学」立基于「对实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认识,对自我和 环境有经过印证的深度了解;换句话说,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证悟。」中 阴教法的来源是证悟心、全然觉醒的佛心,这是远自本初佛以来许多历代大 师所经验、说明和传承的心。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对于心做了谨慎而仔细的 探讨,以及有系统而详尽的说明,给了我们有关生和死的最完整图像,首度 介绍给大家。 经过许多年来的思索、教授和修习,并与我的上师们澄清问题之后
① 此生的自然中阴, ② 临终的痛苦中阴, ③ 法性的光明中阴, ④受生的业力中阴。 由于中阴教法广大无边,巨细靡遗,因此,本书做了仔细的安排,一 步一步地引导读者走过生和死的旅程。我们的探索,应该从直接反省死亡的 意义和无常的许多层面开始——这种反省可以让我们在一息尚存的时刻,充 分利用我们的这一生;也让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致于悔恨或自责虚过此 生。西藏的著名诗人和圣哲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说得好:「我的宗教 是生死无悔。」深入思索无常的秘密讯息,也就是思索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超 越无常和死亡,可以直接引导我们进入古老有力的西藏佛法的中心:最根本 的「心性」。心性是我们内心甚深的本质,也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理;体悟心 性则是了解生死之钥。因为在死亡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都跟着死亡,而 且在这个空隙之间,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的心性,刹那间显现无遗。这个根 本的心性,是生与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拥抱整个宇宙一般。 中阴教法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心,只是我们死亡时消散的 心,我们就会对死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实相所呈现的 新面向。因此,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心性。唯有如 此,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当它强有力地自然显露时,我们才能够有恃无恐, 才能够视之为「自然」,就像中阴教法所说的「有如孩子投向母亲的怀抱」; 而且还可以藉着安住在那个状态中,终得解脱。 要描述心性,自然得介绍整套的禅坐方法,因为禅坐是可以让我们一 再显露心性,并且逐渐加以体悟和稳定的唯一方法。因此,我们将说明人类 演化、再生和业力(karma)的性质,以便让读者充分了解我们走在生死之 道上的意义和内涵。 届时您将具备足够的知识,得以有把握地进入本书的中心:取材自许 多不同来源的资料,以及对于四种中阴、死亡和临终的不同阶段所做的详尽 说明。为了帮助自己或亲友度过生命、临终、死亡及死后的阶段,本书列出 各种说明、实际的忠告,以及精神修行的法门。最后,本书将说明中阴教法 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人心和宇宙的最深沉的本质。 我的学生经常问我:我们如何知道这些中阴到底是什么呢?中阴教法 怎么可能如此惊人的准确呢?它们对于临终、死亡和轮回的每一个阶段,怎 么可能说得那么清楚呢?答案也许一下子很难让许多读者了解,因为目前西 方对于心的观念非常狭隘。纵使最近几年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身心科学 和超个人心理学方面,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仍然把心简约成大脑的生理过程, 与几千年来所有宗教的神秘家和禅修者的经验证明大相径庭。 因此,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呢?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所 说的,佛教的「内心科学」立基于「对实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认识,对自我和 环境有经过印证的深度了解;换句话说,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证悟。」中 阴教法的来源是证悟心、全然觉醒的佛心,这是远自本初佛以来许多历代大 师所经验、说明和传承的心。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对于心做了谨慎而仔细的 探讨,以及有系统而详尽的说明,给了我们有关生和死的最完整图像,首度 介绍给大家。 经过许多年来的思索、教授和修习,并与我的上师们澄清问题之后
我写成了这本《西藏生死书》( TheT i betan BookofLivingandDy ing),它是我 所有上师心法教授的精髓,是一本新的《中阴闻教得度》和一本《西藏生命 书》( TibetanBookofL ife)。我希望它是一本手册、指南、参考书和神圣启 示的本源。我认为唯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熟读这本书,书中许多层面的意义 才能显露出来。您将发现,您越使用这本书,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深意, 也将越能体悟中阴教法所传达给您的智慧深度 中阴教法精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所准备的话,将会发 生什么事情。如果不准备的话,又将会是如何。该如何选择,其实是再清楚 不过了。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 刻和死亡之后,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 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 这种无知将夺掉我们开悟之旅的基础,把我们永远系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 自主的生生死死,也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谓的轮回苦海。 然而,佛法的基本讯息却是,如果我们预做准备,不管是生是死,我 们都将有很大的希望。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在现 世可以做得到的。这个自由,让我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对已 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 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我写成了这本《西藏生死书》(TheTibetanBookofLivingandDying),它是我 所有上师心法教授的精髓,是一本新的《中阴闻教得度》和一本《西藏生命 书》(TibetanBookofLife)。我希望它是一本手册、指南、参考书和神圣启 示的本源。我认为唯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熟读这本书,书中许多层面的意义 才能显露出来。您将发现,您越使用这本书,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深意, 也将越能体悟中阴教法所传达给您的智慧深度。 中阴教法精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所准备的话,将会发 生什么事情。如果不准备的话,又将会是如何。该如何选择,其实是再清楚 不过了。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 刻和死亡之后,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 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 这种无知将夺掉我们开悟之旅的基础,把我们永远系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 自主的生生死死,也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谓的轮回苦海。 然而,佛法的基本讯息却是,如果我们预做准备,不管是生是死,我 们都将有很大的希望。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在现 世可以做得到的。这个自由,让我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对已 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 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