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丹徒教育局教研室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五大题,第七大题)、选做题(第六大题,甲 乙两类文本只能选做其一)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用时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 请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写在试卷及答 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一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裨将/大有裨益囤粮/囤积居奇纰缪/未雨绸缪 称职/称孤道寡亲家/亲痛仇快薄饼/日薄西山 C、对峙/有恃无恐疏浚/怙恶不悛朔风/横槊赋诗 D、龃龉/含英咀华拜谒/残碑断碣猝然/心力交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决不能让被劫的先进武器装备落到恐怖分子手中,否则,恐怖分 子将如虎添翼,很难对付 B、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生灵涂炭,财产损失严重,汶川、北川、绵阳等地遭受了 巨大的灾难。 C、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 们对它评头论足,赞誉不断。 D、这台晚会非常精彩,当看到赵本山那诙谐幽默的演出时,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也忍俊不 禁地笑了起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该煤矿管理混乱,导致矿难发生,使数名矿工遇难,上级部门为严肃法纪,矿长被给予 撤职处分,赔偿死难者每人20万元人民币 B、三十年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特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和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 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几多忧虑和担心,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焕发。 C、灾难发生后,学校团委立即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为灾区群众特别是受灾的中小学生送温 暖、献爱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议中所应承担的义 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4、仿造例句,另选择两位不同的诗人再造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6分)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
镇江市 2009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命题单位:丹徒教育局教研室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6 页,包含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五大题,第七大题)、选做题(第六大题,甲、 乙两类文本只能选做其一)两部分。本卷满分为 160 分,考试用时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 请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写在试卷及答 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一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裨.将/大有裨.益 囤.粮/囤.积居奇 纰缪./未雨绸缪. B、称.职/称.孤道寡 亲.家/亲.痛仇快 薄.饼/日薄.西山 C、对峙./有恃.无恐 疏浚./怙恶不悛. 朔.风/横槊.赋诗 D、龃.龉/含英咀.华 拜谒./残碑断碣. 猝.然/心力交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决不能让被劫的先进武器装备落到恐怖分子手中,否则,恐怖分 子将如虎添翼 ....,很难对付。 B、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生灵涂炭 ....,财产损失严重,汶川、北川、绵阳等地遭受了 巨大的灾难。 C、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 们对它评头论足 ....,赞誉不断。 D、这台晚会非常精彩,当看到赵本山那诙谐幽默的演出时,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也忍俊不 ... 禁.地笑了起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该煤矿管理混乱,导致矿难发生,使数名矿工遇难,上级部门为严肃法纪,矿长被给予 撤职处分,赔偿死难者每人 20 万元人民币。 B、三十年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特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和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 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几多忧虑和担心,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焕发。 C、灾难发生后,学校团委立即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为灾区群众特别是受灾的中小学生送温 暖、献爱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议中所应承担的义 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4、仿造例句,另选择两位不同的诗人再造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6 分)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 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 “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 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后数年,坐弟犯法,免归为郡吏。宣帝察望 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 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望之即视事 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迁大鸿胪。先是,乌孙翁归靡因长罗侯常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 贵靡为嗣,得复尚少主,结婚内附,畔去匈奴。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乌孙绝域,万里结婚, 非长策也。天子不听。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死,其兄 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少主敦煌郡。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 迎少主。诏下公卿议,望之复以为“不可。”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后遇丞相亡礼,左迁 为太子太傅。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选 谏大夫刘更生,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 之。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后望之获罪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 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石显等责问 以议详,皆免冠谢。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选自《汉 书·萧望之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数年,坐弟犯法坐:因……而受牵连 B、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考:考察 C、结婚内附,畔去匈奴畔:背叛 D、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道:知道 6、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萧望之有辅佐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 ②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 ③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 ④乌孙绝域,万里结婚,非长策也 ⑤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⑥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 A、①③④B、①②⑤C、③④⑤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望之家里世代务农,但他却喜欢读书,京师长安的许多儒生都对他的学问表示赞赏。 B、萧望之见凡是要见霍光的人,都要被脱去衣服搜去兵器,并由两个官吏挟持进见,就进 言劝谏,因此被大将军霍光重用。 C、萧望之认为让公主去和偏远的乌孙元贵靡结婚,不是长久之计,但宣帝没有接受他的意 见。 D、萧望之饮毒酒自杀后,元帝极为伤心,每年都按时派人到他的墓上祭祀,直到自己去世
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5~8 题。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 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 “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 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后数年,坐.弟犯法,免归为郡吏。宣帝察望 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 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望之即视事。 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迁大鸿胪。先是,乌孙翁归靡因长罗侯常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 贵靡为嗣,得复尚少主,结婚内附,畔.去匈奴。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乌孙绝域,万里结婚, 非长策也。天子不听。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死,其兄 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少主敦煌郡。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 迎少主。诏下公卿议,望之复以为“不可。”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后遇丞相亡礼,左迁 为太子太傅。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选 谏大夫刘更生,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 之。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后望之获罪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 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石显等责问 以议详,皆免冠谢。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 (选自《汉 书·萧望之传》, 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后数年,坐.弟犯法 坐:因……而受牵连 B、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 考:考察 C、结婚内附,畔.去匈奴 畔:背叛 D、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 道:知道 6、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 ....萧望之有辅佐才能的一组是( )(3 分) ①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 ②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 ③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 ④乌孙绝域,万里结婚,非长策也 ⑤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⑥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萧望之家里世代务农,但他却喜欢读书,京师长安的许多儒生都对他的学问表示赞赏。 B、萧望之见凡是要见霍光的人,都要被脱去衣服搜去兵器,并由两个官吏挟持进见,就进 言劝谏,因此被大将军霍光重用。 C、萧望之认为让公主去和偏远的乌孙元贵靡结婚,不是长久之计,但宣帝没有接受他的意 见。 D、萧望之饮毒酒自杀后,元帝极为伤心,每年都按时派人到他的墓上祭祀,直到自己去世
为止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2)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 (3)于是召石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 、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弟弟杜顗(yi)患眼病,寄居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牧 告假,从洛阳携医前去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 而离职 (1)诗的前两联创设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解说尾联的内容,并说说本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朝塞附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3)问今是何世 (陶渊明《桃花源记》)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5)锦城虽云乐 。(李白《蜀道难》)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不亦 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故乡 林贤治 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一一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 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③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 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 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ξ 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 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 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 我一直在生活甜竇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淸自足中忘了人牛的一个重要的情节 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偶尔回乡,却见阡陌 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笔直的机耕
为止。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2)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 (3)于是召石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 三、古诗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弟弟杜顗(yì)患眼病,寄居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牧 告假,从洛阳携医前去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 而离职。 (1)诗的前两联创设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 分) (2)解说尾联的内容,并说说本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3)问今是何世, , 。(陶渊明《桃花源记》)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5)锦城虽云乐, 。(李白《蜀道难》)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不亦 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故 乡 林贤治 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 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③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 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 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 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 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 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 我一直在生活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 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偶尔回乡,却见阡陌 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笔直的机耕
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 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 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有的人家,甚至 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一一神农的后裔呵 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 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 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 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 有的逻辑。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 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到之 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 ⑧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 想象和冒险精神。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 嘲。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 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时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⑨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 的。然而,我们所见的是: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 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继续替换下去。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 最强壮的血液补给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 ⑩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纠缠的社会问 题,如何是我可以数说明白的呢?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 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选自《平民的信使》,有删改) 11、文中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农民并不安贫乐道?请分条列举。(6分) 12、文章第③段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 13、“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 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这些叙写在全文结 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说明。(6分) 14、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者对“农民”、“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请根据全文探究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 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通过对这两者 的比较,探讨却有可能得出一些于我们有益的结果。 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 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告子 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 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孟子则不同,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只以人的社 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并且,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
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 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 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有的人家,甚至 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 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 巨大诱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 成为故乡呢?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 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 有的逻辑。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 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到之 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 ⑧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 想象和冒险精神。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 嘲。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 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时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⑨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 的。然而,我们所见的是: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 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继续替换下去。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 最强壮的血液补给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 ⑩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纠缠的社会问 题,如何是我可以数说明白的呢?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 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选自《平民的信使》,有删改) 11、文中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农民并不安贫乐道?请分条列举。(6 分) 12、文章第③段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 分) 13、“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 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这些叙写在全文结 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说明。(6 分) 14、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者对“农民”、“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请根据全文探究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 (1 5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 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通过对这两者 的比较,探讨却有可能得出一些于我们有益的结果。 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 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告子 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 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孟子则不同,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只以人的社 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并且,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
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 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大厦 荀子认为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不能学习亦不能效仿的那些东西才是“性”。荀子给 性”下了这么一个界定,我们便明白了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 作为立论基础的,他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另外,荀子认为一个人所生 存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的生活环境不能由人随意选择,因此,人都要受环境的制 约。而圣人能于环境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以增进自身的修养,能改变自身的素质以成圣成贤。 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环境 对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孟子主张性善,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主张性恶,也提出了 个著名命题:途之人可以为禹。虽然两种理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但都肯定了无论是达 官贵人、正人君子,甚至是贩夫走卒、斗魈小人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尧舜 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虽然孟荀 二人的人性观点截然相反,但两人都希望每个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以圣人为榜样, 完善自身,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也就是说,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之所以二人在这一点上会如此相近,主要是因为二人都崇尚孔子,推崇孔子的“仁”学,以 劝天下人为己任。也正因为此,两人才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说大师。 15、下列对文中孟子、荀子的学说观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不是以前一种为据,只以后一种立论,即以人 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 B、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因此建立在此基础 上的两人的观点也是相同的 C、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对 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D、孟子提出了著名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也提出了“途之人可以为禹”。这两个命题 是建立在相对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体现的思想精神也是完全不同的。 16、文章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比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两种学 说的相同之处。(6分 17、请结合文章谈谈“人皆可为尧舜”和“途之人可以为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有怎样 的借鉴意义。(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代儒僧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年),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其父李筱楼是同治四年进士, 官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挣得偌大一份家业。李筱楼乐善好施,设义塾提供免费教育, 赈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李筱楼晩年喜好佛经,尤其耽爱禅。 李叔同考取上海南洋公学后,受业于蔡元培,与黄炎培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 不久,蔡元培遭到通缉,黄炎培逃亡日本。李叔同寻求思想济世的梦想化为泡影。光绪26 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 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他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 期刊一—《音乐小杂志》。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 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3年,学成归国,起初任教于上海城东女校,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 社”诗社,与南社同仁组建文学会,主编《太平洋报》文艺副刊,介绍西方思潮,传播西方
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 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大厦。 荀子认为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不能学习亦不能效仿的那些东西才是“性”。荀子给 “性”下了这么一个界定,我们便明白了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 作为立论基础的,他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另外,荀子认为一个人所生 存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的生活环境不能由人随意选择,因此,人都要受环境的制 约。而圣人能于环境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以增进自身的修养,能改变自身的素质以成圣成贤。 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环境 对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孟子主张性善,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主张性恶,也提出了 一个著名命题:途之人可以为禹。虽然两种理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但都肯定了无论是达 官贵人、正人君子,甚至是贩夫走卒、斗魈小人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尧舜 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虽然孟荀 二人的人性观点截然相反,但两人都希望每个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以圣人为榜样, 完善自身,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也就是说,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之所以二人在这一点上会如此相近,主要是因为二人都崇尚孔子,推崇孔子的“仁”学,以 劝天下人为己任。也正因为此,两人才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说大师。 15、下列对文中孟子、荀子的学说观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不是以前一种为据,只以后一种立论,即以人 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 B、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因此建立在此基础 上的两人的观点也是相同的。 C、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对 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D、孟子提出了著名命题: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也提出了“途之人可以为禹”。这两个命题 是建立在相对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体现的思想精神也是完全不同的。 16、文章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比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两种学 说的相同之处。(6 分) 17、请结合文章谈谈“人皆可为尧舜”和“途之人可以为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有怎样 的借鉴意义。(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一代儒僧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 年),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其父李筱楼是同治四年进士, 官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挣得偌大一份家业。李筱楼乐善好施,设义塾提供免费教育, 赈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李筱楼晚年喜好佛经,尤其耽爱禅。 李叔同考取上海南洋公学后,受业于蔡元培,与黄炎培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 不久,蔡元培遭到通缉,黄炎培逃亡日本。李叔同寻求思想济世的梦想化为泡影。光绪 26 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 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他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 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 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 3 年,学成归国,起初任教于上海城东女校,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 社”诗社,与南社同仁组建文学会,主编《太平洋报》文艺副刊,介绍西方思潮,传播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