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二次学情调研试卷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谈美》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_。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 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_,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 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 ,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 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A.体悟流淌振聋发聩 B.领悟展现振聋发聩 C.体悟展现醍醐灌顶 领悟流淌醍醐灌顶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 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 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 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 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①处,体悟: 强调在实践中的感受、感悟,领悟侧重于理论性的体会。此处是强调《谈美》中朱光潜先生 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感受和感悟,选用词语“体悟”:②处,流淌:液体流动。展现:明显 地表现出。此处是说思想在文字中像液体一样流动,应选“流淌”:③处,振聋发聩:用来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 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此处是说朱光潜在书中最后用“慢慢走,欣赏啊!”唤醒糊 涂麻木的人要慢慢走欣赏美,应选“振聋发聩”。故选A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词语(包括)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词语(包括)的区别 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词语(包括)和它吻合,本题注意体悟: 强调在实践中的感受、感悟,领悟侧重于理论性的体会的区别 2.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月临秋水雁空惊 B.江弄琼花散绿纹
高二年级第二次学情调研试卷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谈美》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 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 ,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 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 ,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 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A. 体悟 流淌 振聋发聩 B. 领悟 展现 振聋发聩 C. 体悟 展现 醍醐灌顶 D. 领悟 流淌 醍醐灌顶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 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 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 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 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①处,体悟: 强调在实践中的感受、感悟,领悟侧重于理论性的体会。此处是强调《谈美》中朱光潜先生 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感受和感悟,选用词语“体悟”;②处,流淌:液体流动。展现:明显 地表现出。此处是说思想在文字中像液体一样流动,应选“流淌”;③处,振聋发聩:用来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 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此处是说朱光潜在书中最后用“慢慢走,欣赏啊!” 唤醒糊 涂麻木的人要慢慢走欣赏美,应选“振聋发聩”。故选 A。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词语(包括)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词语(包括)的区别, 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词语(包括)和它吻合,本题注意体悟: 强调在实践中的感受、感悟,领悟侧重于理论性的体会的区别。 2.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月临秋水雁空惊 B. 江弄琼花散绿纹
月明林下美人来 D.汶水云开孤帆远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要求:“对仗工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上 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 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 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 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就是 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 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 至不能算作对联。五是平仄要求。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也就是上一联的结尾的字为仄声, 下联结尾的字为平声。AB两项的最后一个词“雁空惊”“散绿纹”和“高士卧”结构不相称。 D项和例句的平仄不相称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 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完善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 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C.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长有所放缓, 并且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D.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 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其发展大势不可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 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搭配不当,把“完善”改为“实现”;B项,主客 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没能归隐山林”的“写照”:D项,句式杂糅,“互
C. 月明林下美人来 D. 汶水云开孤帆远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要求:“对仗工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上 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 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 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 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就是 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 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 至不能算作对联。五是平仄要求。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也就是上一联的结尾的字为仄声, 下联结尾的字为平声。AB 两项的最后一个词“雁空惊”“散绿纹”和“高士卧”结构不相称。 D 项和例句的平仄不相称。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对“十 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完善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 B.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 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C. 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长有所放缓, 并且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D.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 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其发展大势不可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 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 项,搭配不当,把“完善”改为“实现”;B 项,主客 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没能归隐山林”的“写照”;D 项,句式杂糅,“互
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 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将“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 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和“互联网金融兴起,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 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杂糅,可删去“的原因 故选C 4.下列对于文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里中的“趋庭”指来到父亲的面前,接受父亲的训导,后因以“趋 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B.“时维九月,叙述三秋”里的“三秋”,古人将秋天分为仲秋、孟秋、季秋,分别指的是 七、八、九三个月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里的“乌鸟私情”是说乌鸦衰老时幼鸦会捕食喂它,后来用“乌 鸟私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里的“流觞曲水”指古人的饮酒的游戏,“觞”指的是酒 杯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知识。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 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正确的应该是“孟秋,仲秋,季秋”。江南农民 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长年累月出门在外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对 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呢?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春节又将来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洒扫迎新,期 待来年的好运。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无法改变。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山塘街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 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答案】
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 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将“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 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和“互联网金融兴起,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 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杂糅,可删去“的原因”。 故选 C。 4.下列对于文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里中的“趋庭”指来到父亲的面前,接受父亲的训导,后因以“趋 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B. “时维九月,叙述三秋”里的“三秋”,古人将秋天分为仲秋、孟秋、季秋,分别指的是 七、八、九三个月。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里的“乌鸟私情”是说乌鸦衰老时幼鸦会捕食喂它,后来用“乌 鸟私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D.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里的“流觞曲水”指古人的饮酒的游戏,“觞”指的是酒 杯。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知识。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 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正确的应该是“孟秋,仲秋,季秋”。江南农民 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 分)( ) A.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长年累月出门在外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对 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呢?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春节又将来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洒扫迎新,期 待来年的好运。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无法改变。 D.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山塘街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 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B.“花径不 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批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此处写洒扫迎新,不合语境。 C.“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表达的是惜春、伤春之感,而非“中秋佳节”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二日,风雪严寒,从数骑 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 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旦 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饞, 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 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 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岀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 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 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 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 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 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 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B.“花径不 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批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此处写洒扫迎新,不合语境。 C.“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表达的是惜春、伤春之感,而非“中秋佳节”。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 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 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 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 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 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 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 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 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 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 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 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 年~1645 年),明 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 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6.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徼指左公处 微:暗暗地 B.及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少休 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7.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吾尝终日思矣 C.①乃奋臂以指拨毗 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8.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9.本文围绕左光斗和史可法写了几件“逸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左光斗的形象。 【答案】6.D7.B 8.(1)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 (2)有一天,风雪交加,严寒彻骨,他带着几个卫兵骑马扮成平民外出,来到一座古庙里 9.第一问:①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②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第二问:左光斗形象: 识才爱才,爱国,忠心耿耿,深明大义,视死如归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 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D项,“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意思是“史公领兵,往来于桐城, 必定亲临左公的府第”,所以“造”的意思是“前往:到”。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 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 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
6.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指左公处 微:暗暗地 B. 及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 或劝以少休 少:稍微 D.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造:建造 7.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 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皆以美于徐公 D. 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8. 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9. 本文围绕左光斗和史可法写了几件“逸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左光斗的形象。 【答案】6. D 7. B 8. (1)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 (2)有一天,风雪交加,严寒彻骨,他带着几个卫兵骑马扮成平民外出,来到一座古庙里。 9. 第一问:①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②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第二问:左光斗形象: 识才爱才,爱国,忠心耿耿,深明大义,视死如归。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 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D 项,“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意思是“史公领兵,往来于桐城, 必定亲临左公的府第”,所以“造”的意思是“前往;到”。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 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 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