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获得多重暗示的效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作者分别把两组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不使用一般句子中所常用的语法联系,诸如“在何处”、 在何时”,也不确定意象间的空间关系,而只是简单地将它们并置叠加在一起,却产生了 丰富的意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置身事物之间,参与完成这瞬间的印象和感受。正 是由于意象因并置叠加而互相作用,激活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力,也拓展了诗歌语言的张力 然而,我们知道,近体诗常用对偶句,每一行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当两行诗组成一联时 独立性就更强。意象叠加的句子常常是相对独立的诗句,但如果全诗都是将一些具体意象不 连续地罗列在一起的话,会使整首诗显得单调、支离破碎。那么,这些诗句组织成篇时是如 何建立整体结构的?这就是需要我们探求的问题。 其实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前两句的意象是各自独立、相对并置的话, 在诗的后两句,显然加强了句法关系,句子流动了起来,而且诗人的主观情绪因素也在加强 因而,我们可以总结出唐代绝句结构的一般特征:绝句的开头两句常常是对偶句,就语言来 说是意象的,就节奏来说是不连续的,就内容来说是写景的:而后两句则渐变为抒情或议论 的语言和连续的节奏,主观的语气代替了前面客观的语气 绝句的后两句并不都是简单的肯定陈述语气,而常常是否定的、疑问的、感叹的或假设的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这里的第三句是否定语气,第四句是感叹语气。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里的第四句是疑问语气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 这里的最后两句是一个条件复句,有很强的议论色彩 这几首诗的前两句都是诗人对具体意象的静态描绘,这种描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其 物象中也有主体的“意”的色彩,但这里的“意”是与物象融为一体的。然而,如果全诗总 是停留在客观的、静态的描绘上,那么诗必然是单薄的、平面化的。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 有些绝句从第二句已开始),诗人主观是感兴便流动起来,超越出来,向纵深处开掘,从 而使全诗具有了立体感、穿透力。这里语气和句式的变化只是从客观描绘转入主体抒发所凭 借的手段。当从客观描绘转入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时,疑问、否定、感叹的语气比肯定的陈 述的语气更带有议论性、超越性,更能接近人的内心。 我们所揭示的唐代绝句在结构上的特征只是表层结构,更深的结构正在于这种主体寓意 的超越性。超越到一定高度,便触及哲理。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极限和哲学的极限是同一个境界。愈是诗的,愈是哲学的;愈是哲学的,愈是诗的 这种哲学的超越是主体对现实生活、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是作品的艺术生 命力之所在。唐诗在结构上的特征为作者主体寓意的超越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唐代绝句作为 一种独特的诗歌艺术形式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 6 - 象获得多重暗示的效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作者分别把两组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不使用一般句子中所常用的语法联系,诸如“在何处”、 “在何时”,也不确定意象间的空间关系,而只是简单地将它们并置叠加在一起,却产生了 丰富的意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置身事物之间,参与完成这瞬间的印象和感受。正 是由于意象因并置叠加而互相作用,激活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力,也拓展了诗歌语言的张力。 然而,我们知道,近体诗常用对偶句,每一行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当两行诗组成一联时, 独立性就更强。意象叠加的句子常常是相对独立的诗句,但如果全诗都是将一些具体意象不 连续地罗列在一起的话,会使整首诗显得单调、支离破碎。那么,这些诗句组织成篇时是如 何建立整体结构的?这就是需要我们探求的问题。 其实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前两句的意象是各自独立、相对并置的话, 在诗的后两句,显然加强了句法关系,句子流动了起来,而且诗人的主观情绪因素也在加强。 因而,我们可以总结出唐代绝句结构的一般特征:绝句的开头两句常常是对偶句,就语言来 说是意象的,就节奏来说是不连续的,就内容来说是写景的;而后两句则渐变为抒情或议论 的语言和连续的节奏,主观的语气代替了前面客观的语气。 绝句的后两句并不都是简单的肯定陈述语气,而常常是否定的、疑问的、感叹的或假设的。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这里的第三句是否定语气,第四句是感叹语气。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里的第四句是疑问语气。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 这里的最后两句是一个条件复句,有很强的议论色彩。 这几首诗的前两句都是诗人对具体意象的静态描绘,这种描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其 物象中也有主体的“意”的色彩,但这里的“意”是与物象融为一体的。然而,如果全诗总 是停留在客观的、静态的描绘上,那么诗必然是单薄的、平面化的。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 (有些绝句从第二句已开始),诗人主观是感兴便流动起来,超越出来,向纵深处开掘,从 而使全诗具有了立体感、穿透力。这里语气和句式的变化只是从客观描绘转入主体抒发所凭 借的手段。当从客观描绘转入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时,疑问、否定、感叹的语气比肯定的陈 述的语气更带有议论性、超越性,更能接近人的内心。 我们所揭示的唐代绝句在结构上的特征只是表层结构,更深的结构正在于这种主体寓意 的超越性。超越到一定高度,便触及哲理。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极限和哲学的极限是同一个境界。愈是诗的,愈是哲学的;愈是哲学的,愈是诗的。 这种哲学的超越是主体对现实生活、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是作品的艺术生 命力之所在。唐诗在结构上的特征为作者主体寓意的超越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唐代绝句作为 一种独特的诗歌艺术形式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由危楼之高,联想到接近于天,于是"手可摘星辰";虚构天上有人,于是"不敢高声语"。 这类”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它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选撷物象的精当,并发挥语言艺 术的效果,在这些物象上涂沫浓重的情感色彩。譬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想象,李白送孟浩然时,周围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而诗人却就撷取这么几个 用诗的艺术语言编织起来。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同游的胜地黄鹤楼,隐约地流露出一片 惜别之意。第二句点出老朋友去的地方是繁华都市扬州,时间是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暗 含对朋友远游的羡慕。尤其是后两句情景交融,读者从浩渺的江天景色中,似乎看到一个鲜 明的形象-诗人送走朋友后,长久伫立在江边凝望,从中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热烈的 友情 第三种是"移花接木"和"大写意画"的溶合,姑称之谓"虚实相融′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用"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积极抗金的主张屡遭政治打击 后,不免滋生了几许消极的孤高自许情绪,而又坚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遂以梅花象征 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晏殊的《浣溪沙》: 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用"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精选几个特写镜头,以工巧而华 丽的艺术语言,抒发悼惜春残、年华飞逝的感慨,不失为词中名篇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 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 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后: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 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试举例说明如下 明起一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 7 - 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由危楼之高,联想到接近于天,于是"手可摘星辰";虚构天上有人,于是"不敢高声语"。 这类"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它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选撷物象的精当,并发挥语言艺 术的效果,在这些物象上涂沫浓重的情感色彩。譬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想象,李白送孟浩然时,周围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而诗人却就撷取这么几个, 用诗的艺术语言编织起来。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同游的胜地黄鹤楼,隐约地流露出一片 惜别之意。第二句点出老朋友去的地方是繁华都市扬州,时间是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暗 含对朋友远游的羡慕。尤其是后两句情景交融,读者从浩渺的江天景色中,似乎看到一个鲜 明的形象----诗人送走朋友后,长久伫立在江边凝望,从中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热烈的 友情。 第三种是"移花接木"和"大写意画"的溶合,姑称之谓"虚实相融"。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用"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积极抗金的主张屡遭政治打击 后,不免滋生了几许消极的孤高自许情绪,而又坚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遂以梅花象征 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用"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精选几个特写镜头,以工巧而华 丽的艺术语言,抒发悼惜春残、年华飞逝的感慨,不失为词中名篇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 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 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后: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 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试举例说明如下: 一: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按:此诗亦见于张祜 集中,题为【集灵台】不知孰是)。 二:暗起一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 穷之意味 三:陪起一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一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如司空曙之【喜外 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一作蔡)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 喜」之事。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五:引起一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 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一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 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 此之谓兴起。另如明高启之【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 8 -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按:此诗亦见于张祜 集中,题为【集灵台】不知孰是)。 二: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 穷之意味。 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如司空曙之【喜外 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一作蔡)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 喜」之事。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五: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 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 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 此之谓兴起。另如明高启之【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洑沈德潜于【说诗啐话】云:「起手贵突兀,如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之「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 知其来,令人惊绝」。又云:「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 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王士禛等【师友诗传续录】载刘大勤问曰:「律中起句 易涉于平,宜用合法」?渔洋答云:「古人谓玄晖工于发端,如【宣城集】中「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气魄?唐人尤多警策」。淸施补华【岘庯说诗】云:「老杜之【登楼】 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作「万方多难 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以上所述,为近体诗起调之要法。学者 宜参酌之,方不至遇一题目,即生无从着笔之叹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 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 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 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 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 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 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 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律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 也。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 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 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进一层转法一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 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 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退一步转法一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
- 9 -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清沈德潜于【说诗晬话】云:「起手贵突兀,如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之「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 知其来,令人惊绝」。又云:「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 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王士禛等【师友诗传续录】载刘大勤问曰:「律中起句, 易涉于平,宜用合法」?渔洋答云:「古人谓玄晖工于发端,如【宣城集】中『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气魄?唐人尤多警策」。清施补华【岘庸说诗】云:「老杜之【登楼】 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作『万方多难 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以上所述,为近体诗起调之要法。学者 宜参酌之,方不至遇一题目,即生无从着笔之叹。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 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 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 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 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 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 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 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律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 也。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 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 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 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 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
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一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之【淮上喜会 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 矣。又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 反转法。 四:扩转法一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 之扩转法。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 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 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 伯雪子是己。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 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 彷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 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说诗啐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 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 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 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 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话】云: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 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 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
- 10 - 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之【淮上喜会 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 矣。又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 反转法。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 之扩转法。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 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 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 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 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 彷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 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 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 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 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 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话】云: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 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 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