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认为,人类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具有进化基础。最有代表性的是Buss (l993)提出的性策略理论(Sexual strategies theory,SST)。该理论认为,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他们各 自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 偶偏好或行为方式。从理论上讲,男女分别进化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 略(short-term sexual strategy)或长期性策略(long-term sexual strategy)。 BuSs等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 中,尽管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有的男性 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和较年轻的,而女性比男性则更重视未来配偶 的经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王娟,2005)。 2.3.3 Edward的交换理论 Edward(1969)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社会交换的家庭行为》的文章,此理论认 为择偶也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或选择发生在个体层面,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 交换,以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Reward))。社会交换理论者Pawlowski(l999)还基 于交换理论的逻辑假设,研究分析了异性恋通过报纸择偶启事来交友及择偶这一社 会现象中所包含的交易过程及交易原则。他们发现择偶者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 的正面形象”来将婚配利益最大化(Pawlowski,1999)。 2.3.4 Hayes的杜会学习理论 在择偶研究领域当中,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Hayes(1995),他认为:不 同性别人群对于择偶的选择都源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化的力量。在男权 社会中,处于优势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在生育力和性 上使自己满意的女性,而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则很难独立地生存,因而会寻找 资源丰富、年纪大些的男性以求得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依附,因而她们在择偶中不太 在乎男性的外貌特征。而这一社会现实一经社会确认,便会以社会化的力量传递下 去,使男性习得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的经验:使女性习得寻找年龄大一些的、 有经济保障的男性的经验。持社会学习观点的Domjan(1997),他持“白板”隐喻 假设,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 吸引力的女性,而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只都是后天社 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甚至是“质”的差别。 2.3.5 Murstein的SVR理论 以Murstein(1980)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择偶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较 6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认为,人类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具有进化基础。最有代表性的是Buss (1993)提出的性策略理论(Sexual strategies theory。SST)。该理论认为,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他们各 自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 偶偏好或行为方式。从理论上讲,男女分别进化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 略(short—term sexual strategy)或长期性策略(10ng—term sexual strategy)。 Buss等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 中,尽管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有的男性 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和较年轻的,而女性比男性则更重视未来配偶 的经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王娟,2005)。 2.3.3 Edward的交换理论 Edward(1969)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社会交换的家庭行为》的文章,此理论认 为择偶也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或选择发生在个体层面,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 交换,以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Reward)。社会交换理论者Pawlowski(1999)还基 于交换理论的逻辑假设,研究分析了异性恋通过报纸择偶启事来交友及择偶这一社 会现象中所包含的交易过程及交易原则。他们发现择偶者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 的正面形象”来将婚配利益最大化(Pawlowski,1999)。 2.3.4 Hayes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择偶研究领域当中,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Hayes(1995),他认为:不 同性别人群对于择偶的选择都源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化的力量。在男权 社会中,处于优势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在生育力和性 上使自己满意的女性,而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则很难独立地生存,因而会寻找 资源丰富、年纪大些的男性以求得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依附,因而她们在择偶中不太 在乎男性的外貌特征。而这一社会现实一经社会确认,便会以社会化的力量传递下 去,使男性习得寻找年轻、有吸引力的女性的经验;使女性习得寻找年龄大一些的、 有经济保障的男性的经验。持社会学习观点的Domjan(1997),他持“白板”隐喻 假设,认为人类的天性就像白板,无所谓先天的心理择偶机制,男性寻找年轻、有 吸引力的女性,而女性寻找年龄大一些的、有经济保障的男性,这些只都是后天社 会化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择偶标准上明显的、甚至是“质”的差别。 2.3.5 Murste;n的SVR理论 以Murstein(1980)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择偶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较
所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有影响的是刺激一价值一角色理论(Stimulus-一Value-一Role Theory,简称SVR)。 SVR理论的一个特征是恋爱双方的延续和发展建立在公平的资源交换基础上:另一 个特征是,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刺激、价值和角色三个阶段。 因此Hye(1980)称SVR理论实际上是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的合一。在第一阶段,双 方以外表吸引力等明显的刺激来决定是否与之建立关系,如过双方都觉得般配,于 是就进于第二个阶段。在价值阶段,双方衡量其基本价值观是否相容,是否有共同 语言。到第三个阶段,双方评估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期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即对方是否成为我心目中的好妻子、好丈夫。假如一方企图不合理地利用对方,对 方就会决定终止关系,确实只有很少的关系能够最终通过这一阶段(徐安琪,2004)。 2.3.6Buss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 以Buss(1985)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择偶双方层面的相似性,并在揭示 择偶的性别差异方面做出大量的贡献,他们侧重于个体生理和个体心理特征侧面。 个体生理特征的相似性是指两者相似的外貌吸引力、智商甚至体重、身高、头发的 颜色。这些因素也证实了社会学家的看法,往往也与种族和经济阶级相联系,这方 面类似性中的大部分也是可以被社会和文化的相似原则所解释。心理学对相似性的 功用有各种解释:(I)相似的人之间更容易相互赞赏,这本身是一种报偿(Reward); (2)根据认知不一致理论,我们总是喜欢与那些和我们意见相一致的认交朋友, 以达到认知协调:(3)根据预期价值学说,我们不愿意冒失败的风险去和那些比我 们强很多或很热门的那些人,而是与我们差不多但最好稍强一些的人约会。相似性 或一致性理论是择偶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父母偶像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角色期待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价值取向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居住邻近性或一致性等 体现了择偶中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2.3.7 Winch的需求互补理论 在个体层面上,社会心理学家也曾提出一个与相似性相对立的理论一“需求互 补理论”。Winch(1985)认为,虽然择偶同诸多因素如年龄、种族、身高、社会经 济地位、教育或先后的婚姻地位相一致,但是当择偶表现为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 它势必是互补而非同一的。Winch认为人们在择偶时主要考虑是各种需求的相辅相 成,如有支配欲的找比较听话的:想受人侍侯的的男性往往选择会侍侯人的女性为 偶等。但这个相异吸引的论断没有得到经验研究的广泛支持而显得不太可靠 (Eshleman,1994)。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择偶理论由于其存在着很大的思辨性和综合性,它对婚姻
⑥ 硕士学位论文 MASTFR’S 1WESIS 有影响的是刺激—价值一角色理论(Stimulus--Value---Role Theory,简称SVR)。 SVR理论的一个特征是恋爱双方的延续和发展建立在公平的资源交换基础上;另一 个特征是,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刺激、价值和角色三个阶段。 因此Hye(1980)称SVR理论实际上是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的合一。在第一阶段,双 方以外表吸引力等明显的刺激来决定是否与之建立关系,如过双方都觉得般配,于 是就进于第二个阶段。在价值阶段,双方衡量其基本价值观是否相容,是否有共同 语言。到第三个阶段,双方评估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期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即对方是否成为我心目中的好妻子、好丈夫。假如一方企图不合理地利用对方,对 方就会决定终止关系,确实只有很少的关系能够最终通过这一阶段(徐安琪,2004)。 2.3.6 Buss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 以Buss(1985)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择偶双方层面的相似性,并在揭示 择偶的性别差异方面做出大量的贡献,他们侧重于个体生理和个体心理特征侧面。 个体生理特征的相似性是指两者相似的外貌吸引力、智商甚至体重、身高、头发的 颜色。这些因素也证实了社会学家的看法,往往也与种族和经济阶级相联系,这方 面类似性中的大部分也是可以被社会和文化的相似原则所解释。心理学对相似性的 功用有各种解释:(1)相似的人之间更容易相互赞赏,这本身是一种报偿(Reward); (2)根据认知不一致理论,我们总是喜欢与那些和我们意见相一致的认交朋友, 以达到认知协调:(3)根据预期价值学说,我们不愿意冒失败的风险去和那些比我 们强很多或很热门的那些人,而是与我们差不多但最好稍强一些的人约会。相似性 或一致性理论是择偶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父母偶像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角色期待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价值取向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居住邻近性或一致性等 体现了择偶中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2.3.7_irich的需求互补理论 在个体层面上,社会心理学家也曾提出一个与相似性相对立的理论一“需求互 补理论”。Winch(1985)认为,虽然择偶同诸多因素如年龄、种族、身高、社会经 济地位、教育或先后的婚姻地位相一致,但是当择偶表现为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 它势必是互补而非同一的。Winch认为人们在择偶时主要考虑是各种需求的相辅相 成,如有支配欲的找比较听话的;想受人侍侯的的男性往往选择会侍侯人的女性为 偶等。但这个相异吸引的论断没有得到经验研究的广泛支持而显得不太可靠 (Eshleman.1994)。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择偶理论由于其存在着很大的思辨性和综合性,它对婚姻 7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生活包括双方互相吸引、婚姻质量、婚烟冲突等有较强的解释力。 2.4择偶的测量 2.4.1择偶研究的主体 纵观国内外择偶研究的主体,不仅包括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模式(择偶方式)、 择偶观,还覆盖人们择偶时的爱情观、婚烟观、生育观、离异观、性别角色观,以 及他(她)们的性态度和婚前性经历等。由于本研究侧重于择偶心理学方面的探讨, 因此重点对择偶标准、择偶观、择偶行为模式进行介绍。 (1)择偶标准。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可以大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一般 择偶标准的综合性研究;第二类是对某项择偶标准的具体研究:第三类是对于择偶 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李银河,2002)。择偶有没有标准,其标准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择偶标准是不同的。Buss(1973) 概括了择偶标准的指标因素有:身材特征、年龄、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 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Fisher(1980)在一部题为“苏联婚烟市场”的著作中对 一般择偶标准的研究发现,这些标准包括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 育、健康、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从我国征婚广告中总结了人们择偶标准 中最受重视的因素依次是:年龄、身高、教有程度、性格、职业、婚烟状况与经历、 容貌和健康。 (2)择偶行为模式,即择偶方式。它指的是择偶的过程或方式。对择偶方式的 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它的划分也不一样。首先,根据配偶选择的主体来分, 较为普遍的是把它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择偶两种类型。其次,若以择偶范围大小来 分,择偶方式可以分为族内婚(endogamy)和族外婚(exogamy)。前者要求个体在一 个特定群体内部选择配偶,后者要求个体与非本群体的成员婚配。Feldman根据社 会阶层与择偶标准的关系,把择偶行为分为三个模式: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 互独立,即择偶行为完全随机: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互依存,即择偶行为完 全出社会阶层所决定:某一社会阶层内的随机择偶,即择偶范围不会超出人所处的 阶层,但在阶层内是随机的。李银河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情况似乎属于第三类:最 后,有学者认为“引导择偶”也是一种日益凸显、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择偶方式, 例如电视中的婚姻派对,大众征婚等等(林胜,2002)。 (3)择偶观。Waynforth和Dunbar(1995)认为:拥有较少资源的男性倾向为 伴侣提供家庭承诺,再婚或有子女的男性和女性相对要求得较少,而来自于社会经
⑨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FAqls 生活包括双方互相吸引、婚姻质量、婚姻冲突等有较强的解释力。 2.4择偶的测量 2.4.1择偶研究的主体 纵观国内外择偶研究的主体,不仅包括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模式(择偶方式)、 择偶观,还覆盖人们择偶时的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离异观、性别角色观,以 及他(她)们的性态度和婚前性经历等。由于本研究侧重于择偶心理学方面的探讨, 因此重点对择偶标准、择偶观、择偶行为模式进行介绍。 (1)择偶标准。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可以大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一般 择偶标准的综合性研究;第二类是对某项择偶标准的具体研究;第三类是对于择偶 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李银河,2002)。择偶有没有标准,其标准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择偶标准是不同的。Buss(1973) 概括了择偶标准的指标因素有:身材特征、年龄、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 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Fisher(1980)在一部题为“苏联婚姻市场”的著作中对 一般择偶标准的研究发现,这些标准包括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 育、健康、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从我国征婚广告中总结了人们择偶标准 中最受重视的因素依次是:年龄、身高、教育程度、性格、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 容貌和健康。 (2)择偶行为模式,即择偶方式。它指的是择偶的过程或方式。对择偶方式的 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它的划分也不一样。首先,根据配偶选择的主体来分, 较为普遍的是把它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择偶两种类型。其次,若以择偶范围大小来 分,择偶方式可以分为族内婚(endogamy)和族外婚(exogamy)。前者要求个体在一 个特定群体内部选择配偶,后者要求个体与非本群体的成员婚配。Feldman根据社 会阶层与择偶标准的关系,把择偶行为分为三个模式: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 互独立,即择偶行为完全随机;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互依存,即择偶行为完 全由社会阶层所决定;某一社会阶层内的随机择偶,即择偶范围不会超出人所处的 阶层,但在阶层内是随机的。李银河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情况似乎属于第三类;最 后,有学者认为“引导择偶”也是一种日益凸显、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择偶方式, 例如电视中的婚姻派对,大众征婚等等(林胜,2002)。 (3)择偶观。Waynforth和Dunbar(1995)认为:拥有较少资源的男性倾向为 伴侣提供家庭承诺,再婚或有子女的男性和女性相对要求得较少,而来自于社会经 8
研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济地位较高阶层的男性和女性则要求得较多 Pawlowski和Dunbar研究发现,择偶者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的正面形象”、 “隐瞒年龄现实”来将婚配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男性对年轻女性的要求 更高,女性所以会通过隐瞒年龄来增加自身价码,研究并估计隐瞒自己年龄的人多 数可能在35-50岁之间。女性拒绝公布她们的年龄为的是使自己显得比实际上年轻, 这样可以使她们对配偶要求更多,从而寻找到一个高质量的伴侣。 乐国安等人(2005)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Bostor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 研究发现:(1)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高信息,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 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2)男性随年龄增 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中美女性则较稳定。 本研究不仅对当代中国人的择偶状况进行全面、清晰地描述,而且在心理学的 理论框架和辩论中,探索和揭示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其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 式。 2.4.2择偶的研究范式 90年代初期,Feingo1d(1990)在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人们择偶偏好时,他用 五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比较了外表吸引力在人们择偶时的性别差异。这五种研究范式 分别是:择偶问卷(Baber,1936:Christensen,1947:Hil1,1945:Strauss,,1946)、 征婚启事内容分析(Hayyison&Saeed,1977,Hatfield&Sprecher,,1986)、吸引 力与普遍性的相关范式(Berscheid,Dion,Walster,&Walster,l971)、双方互动 相关范式(Walster,Aronson,,Abrahams,&Rottmann,l966)和对一个陌生人吸 引的实验范式(Byrne,Iondon,&Reeves,1968;Byrne,1971)。 前两种是根据自我报告的方法(择偶问卷,征婚启事)进行测量,另外三种是 根据被试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从目前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结果来看:自我报告研究范 式比行为研究范式效果显著,行为研究范式在研究人们择偶时,不能测量择偶者在 性格、智力、幽默和人格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所以择偶问卷和择偶启事是当今择偶 研究中运用最多的两种研究范式,心理学家们利用其范式,研究各种变量对人们择 偶标准及择偶策略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寻找人们择偶时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揭示 其规律性。 2.4.3择偶的测量方式 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心理学家们一般通过三 种方式研究它:报刊杂志上的择偶启事、择偶问卷和国家公开的婚姻统计资料 9
⑥ 硕士学位论文 MAS亿R’S州酷IS 济地位较高阶层的男性和女性则要求得较多 Pawlowski和Dunbar研究发现,择偶者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的正面形象”、 “隐瞒年龄现实”来将婚配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男性对年轻女性的要求 更高,女性所以会通过隐瞒年龄来增加自身价码,研究并估计隐瞒自己年龄的人多 数可能在35-50岁之间。女性拒绝公布她们的年龄为的是使自己显得比实际上年轻, 这样可以使她们对配偶要求更多,从而寻找到一个高质量的伴侣。 乐国安等人(2005)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Boston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 研究发现:(1)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高信息,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 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2)男性随年龄增 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中美女性则较稳定。 本研究不仅对当代中国人的择偶状况进行全面、清晰地描述,而且在心理学的 理论框架和辩论中,探索和揭示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其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 式。 2.4.2择偶的研究范式 90年代初期,Feingold(1990)在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人们择偶偏好时,他用 五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比较了外表吸引力在人们择偶时的性别差异。这五种研究范式 分别是:择偶问卷(Baber,1936;Christensen,1947:Hill,1945:Strauss,1946)、 征婚启事内容分析(Hayyison&Saeed,1977,Hatfield&Sprecher,1986)、吸引 力与普遍性的相关范式(Berscheid,Dion,Walster,&Walster,1971)、双方互动 相关范式(Walster,Aronson,Abrahams,&Rottmann,1966)和对一个陌生人吸 引的实验范式(Byrne,Iondon,&Reeves,1968:Byrne,1971)。 前两种是根据自我报告的方法(择偶问卷,征婚启事)进行测量,另外三种是 根据被试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从目前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结果来看:自我报告研究范 式比行为研究范式效果显著,行为研究范式在研究人们择偶时,不能测量择偶者在 性格、智力、幽默和人格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所以择偶问卷和择偶启事是当今择偶 研究中运用最多的两种研究范式,心理学家们利用其范式,研究各种变量对人们择 偶标准及择偶策略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寻找人们择偶时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揭示 其规律性。 2.4.3择偶的测量方式 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心理学家们一般通过三 种方式研究它:报于0杂志上的择偶启事、择偶问卷和国家公开的婚姻统计资料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其中,择偶启事作为研究人类择偶的心理标准与机制的“天然材料”,为心理 学家提供了最为便利而又丰富真实的资源。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很多的心理 学家将报刊择偶启事作为研究蓝本,例如Darin(1999)对网络择偶启事的研究表明: 在异性恋中,女性寻找比她们大的男性,而男性寻找比他们年轻的女性。 Strassberg(2003)对择偶启事回复率的研究标明:回复“苗条、吸引力”的女性的 男性更倾向提到他们自身的生理特征(身高、体重、外貌)并在这些维度上给出正 面的描述,如“高大”“英俊”“强壮”;而对“成功”“有雄心”的女性进行回复的 男性更愿意提到他们自己的经济状况和雄心壮志(教育、职业),在描述自己时会 提到“受过高等教育”以及“有一份好工作”等等。 国内对择偶启事的研究近年来也比较多,例如钱铭怡等人(2003)一项研究结 果表明:女性择偶时最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内 容有所变化,表现为对男性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而对事业、财产的要求有 所上升;同时,对对方身高的要求有所下降,体现目前择偶趋势趋向实惠化。对对 方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体现女性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提高。 对浪漫的择偶,一些心理学家编制问卷让被试自我报告,作为对择偶偏好的测 量。在择偶理论当中,持交换理论的心理学家(Fromm(1956/1962))设计一个“交 换取向量表”来测量择偶中强调公平的程度,发现那些在量表中得分最高的那些人, 往往被看作“可怕的”(fearful)、“靠不住的”(insecure)、“病态的”(paranoid)。 Gough(1973)编制了一个76项婚烟偏好问卷,以已婚夫妇作被试,测量人们 择偶时的性别差异。此研究证明,丈夫和妻子许多的择偶偏好是显著的正相关,夫 妇间这种偏好的正相关包括宗教、喜欢孩子、社会活动、智力、政治取向等:同时 发现,择偶偏好与实际已婚夫妇的特征之间有许多显著的相关。 在Gough研究的基础上,Buss和Barnes(1986)把Gough的76个项目进行了 因素分析,发现男女择偶偏好在九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它们依次是:“性情”、“喜 欢孩子”、“社会适应”、“社会激情”、“个人才能”、“持家能力”、“职业地位”、“宗 教”和“政治取向”。BuSs等人根据此维度修订的量表对后人做出了贡献,此量表 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 运用国家公开的婚烟统计资料研究人们的择偶偏好,国外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国内,叶文振(1997)利用有关婚姻的统计资料,描述了当前我国择偶关系中存 在的问题。程度(1992)从人口普查资料中已婚人口的年龄、地域等客观指标来推 测当事人的择偶要求等。 10
⑥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lS 其中,择偶启事作为研究人类择偶的心理标准与机制的“天然材料”,为心理 学家提供了最为便利而又丰富真实的资源。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很多的心理 学家将报刊择偶启事作为研究蓝本,例如Darin(1999)对网络择偶启事的研究表明: 在异性恋中,女性寻找比她们大的男性,而男性寻找比他们年轻的女性。 Strassberg(2003)对择偶启事回复率的研究标明:回复“苗条、吸引力”的女性的 男性更倾向提到他们自身的生理特征(身高、体重、外貌)并在这些维度上给出正 面的描述,如“高大”“英俊”“强壮”;而对“成功”“有雄心”的女性进行回复的 男性更愿意提到他们自己的经济状况和雄心壮志(教育、职业),在描述自己时会 提到“受过高等教育”以及“有一份好工作”等等。 国内对择偶启事的研究近年来也比较多,例如钱铭怡等人(2003)一项研究结 果表明:女性择偶时最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内 容有所变化,表现为对男性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而对事业、财产的要求有 所上升;同时,对对方身高的要求有所下降,体现目前择偶趋势趋向实惠化。对对 方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体现女性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提高。 对浪漫的择偶,一些心理学家编制问卷让被试自我报告,作为对择偶偏好的测 量。在择偶理论当中,持交换理论的心理学家(Fromm(1956/1962))设计一个“交 换取向量表”来测量择偶中强调公平的程度,发现那些在量表中得分最高的那些人, 往往被看作“可怕的”(fearful)、“靠不住的”(insecure)、“病态的”(paranoid)。 Gough(1973)编制了一个76项婚姻偏好问卷,以已婚夫妇作被试,测量人们 择偶时的性别差异。此研究证明,丈夫和妻子许多的择偶偏好足显著的正相关,夫 妇问这种偏好的正相关包括宗教、喜欢孩子、社会活动、智力、政治取向等:同时 发现,择偶偏好与实际已婚夫妇的特征之间有许多显著的相关。 在Gough研究的基础上,Buss和Barnes(1986)把60ugh的76个项目进行了 因素分析,发现男女择偶偏好在九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它们依次是:“性情”、“喜 欢孩子”、“社会适应”、“社会激情”、“个人才能”、“持家能力”、“职业地位”、“宗 教”和“政治取向”。Buss等人根据此维度修订的量表对后人做出了贡献,此量表 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 运用国家公开的婚姻统计资料研究人们的择偶偏好,国外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国内,叶文振(1997)利用有关婚姻的统计资料,描述了当前我国择偶关系中存 在的问题,程度(1992)从人口普查资料中已婚人口的年龄、地域等客观指标来推 测当事人的择偶要求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