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1.前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择偶是婚烟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婚姻缔结、家庭建立的前提, 而且直接影响婚烟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择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 它一方面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婚烟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 环境影响的环节:因此,择偶问题成为各个学科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中国社会目前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日夜多元化。现代人的择偶心 理,既来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 十几年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和择偶观。从一些对我 国择偶的调查结果(钱铭怡,2003:罗萍,2001:童杰辉,2001)来看,都是关于 择偶标准的综述性研究和择偶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的研究。而缺乏从择偶双方的个 人心理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徐安琪,2000:韩荣炜,2002:钟道平,2003)有 关择偶的研究虽说是对择偶偏好性别差异的研究,但她(他)们的研究主要从社会 学角度出发,以适龄期的未婚男女、或以已婚男女作被试进行研究。那么,本研究 的重心应该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中个人的心理层面,关注当代中国人择偶 发生的心理机制、择偶双方性格匹配偏好等。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推进,随着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 撞的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择偶标准作为反映个体价 值观念的一个敏感指标,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规 律?男女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如何?这也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关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有创造 力的心理学家们根据经验总结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择偶理论,如Edward(1969) 的“交换理论”、Winch(l985)的“需求互补理论”、Murstein的SVR理论等: 研究者大都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关注择偶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揭示其规律性。其 理论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后继实证研究的支持(Howard,,1987:Li,2005等)。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心理学家将关注点逐渐转向择偶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Buss,2001:Schmitt,2004:),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较而言,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择偶的研究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心理学家。这 可能是由于文化因素,我国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者更看重群体,更注
⑥ 硕士学位论文 MASTFR’S THFASlS 1.前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婚姻缔结、家庭建立的前提, 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择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 它一方面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 环境影响的环节;因此,择偶问题成为各个学科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中国社会目前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日夜多元化。现代人的择偶心 理,既来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 十几年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和择偶观。从一些对我 国择偶的调查结果(钱铭怡,2003;罗萍,2001;童杰辉,2001)来看,都是关于 择偶标准的综述性研究和择偶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的研究。而缺乏从择偶双方的个 人心理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徐安琪,2000;韩荣炜,2002;钟道平,2003)有 关择偶的研究虽说是对择偶偏好性别差异的研究,但她(他)们的研究主要从社会 学角度出发,以适龄期的未婚男女、或以已婚男女作被试进行研究。那么,本研究 的重心应该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中个人的心理层面,关注当代中国人择偶 发生的心理机制、择偶双方性格匹配偏好等。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推进,随着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 撞的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择偶标准作为反映个体价 值观念的一个敏感指标,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规 律?男女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如何?这也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关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 有创造 力的心理学家们根据经验总结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择偶理论,如Edward(1969) 的“交换理论”、Winch(1985)的“需求互补理论”、Murstein的SVR理论等; 研究者大都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关注择偶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揭示其规律性。其 理论的J下确性也得到了后继实证研究的支持(Howard,1987:Li,2005等)。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心理学家将关注点逐渐转向择偶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Buss,2001:Schmitt,2004:),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较而言,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择偶的研究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心理学家。这 可能是由于文化因素,我固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者更看重群体,更注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重两人以上关系的研究(Hi11,2000)。从现状来看,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当代 中国人的择偶心理与西方人存在较大差异,照搬西方理论并不可行。因此,本研究 在描述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行为和观念的现状方面上展开,在对西方理论以实 证资料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的本土化模式。由此看来,对 于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 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择偶心理学理论,并且发展了多种择偶偏好量表 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检验(Gough,1973)。但是,这些理论和量表都立足于西方社会, 不能将它们直接用在当代中国人身上。另外,在国内,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学、经济 学、人口学等方面研究择偶的变化及其原因,缺乏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 层面去挖掘择偶的模式、解释其成因。那么,当代中国人择偶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及 其有什么样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与西方人的择偶心理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们的 择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 总的来说,本研究拟在总结国外择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本土化 的策略,探索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的本土化模式。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通过搜集征婚广告内容分析,探索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 土化模式。 (2)通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步骤验证当 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 (3)探讨当代中国人择偶与年龄、性别、职业、学历、住居地等因素之间的关 系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l下R’S THFAglS 重两人以上关系的研究(Hill,2000)。从现状来看,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当代 中国人的择偶心理与西方人存在较大差异,照搬西方理论并不可行。因此,本研究 在描述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行为和观念的现状方面上展开,在对西方理论以实 证资料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的本土化模式。由此看来,对 于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 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择偶心理学理论,并且发展了多种择偶偏好量表 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检验(Gough,1973)。但是,这些理论和量表都立足于西方社会, 不能将它们直接用在当代中国人身上。另外,在国内,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学、经济 学、人口学等方面研究择偶的变化及其原因,缺乏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 层面去挖掘择偶的模式、解释其成因。那么,当代中国人择偶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及 其有什么样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与西方人的择偶心理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们的 择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 总的来说,本研究拟在总结国外择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本士化 的策略,探索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的本土化模式。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通过搜集征婚广告内容分析,探索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 土化模式。 (2)通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步骤验证当 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 (3)探讨当代中国人择偶与年龄、性别、职业、学历、住居地等因素之间的关 系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2.文献综述 择偶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一生中 最重要的一种抉择,在婚姻家庭研究中,择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择偶的 心理学研究成果最先来自于国外,特别是美国。我国关于择偶的研究起步较晚,但 自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恢复以来,不时有择偶方面的实证报告和 趋势推测的文章见诸报端。下面主要从择偶研究的起源、定义、理论、测量,以及 中西方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 2.1择偶研究的源起和定义 2.1.1择偶关系的历史演进 在探讨择偶的心理学研究之前,我们对择偶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以便我们对 国外国内的研究有个清楚地了解,确保我们的讨论和研究更付与实际。 中国有句俗话:“万一悔之于后,无宁慎之于前”,是人们在婚烟择偶中的一种 普遍的心念。对于崇尚“从一而终”、“白头到老”价值观念的人来说择偶太重要 了,它往往关系到人的一生,可是择偶的本身也有很强的客观规律性,除出当事人 主观意愿外,还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在原始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不依赖于爱情或是心理需要,而仅仅是依赖 于经济构成的。婚烟与家庭的目的是与狩猎、种植、繁衍后代、和其他部落殴斗等 有关。达尔文认为人在择偶时喜欢强壮,因为它会影响到后代族类的品质与品性, 所以择偶是一种“物竞天泽”,男女之间的关系和结合只是维护生存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婚姻史上,婚姻当事人是没有或很少有择偶自由的。我国封建社 会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说,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而 是由父母长辈或他人来决定的,出现了买卖婚、交换婚、指腹婚、童养媳等形式。 “同意婚”也叫自山婚,它是近代社会由资产阶级提出,由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的。该婚姻形式确定了婚姻当事人对择偶的决定权。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婚姻是反 映人类的自然法则所要求的契约,基于这种契约,夫妻的占有是相互的,必须以双 方合意为条件。“同意婚”的确立,是人类婚姻的解放,它标志人类开始从择偶不 自由向择偶自出迈进。195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就确立了婚烟自由的原则 (潘允康等主编,2002)。 20世纪,出现了人的潜能运动,人]希望将个入主义和浪漫爱情结合起来,个 3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FASIS 2.文献综述 择偶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一生中 最重要的一种抉择,在婚姻家庭研究中,择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择偶的 心理学研究成果最先来自于国外,特别是美国。我国关于择偶的研究起步较晚,但 自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恢复以来,不时有择偶方面的实证报告和 趋势推测的文章见诸报端。下面主要从择偶研究的起源、定义、理论、测量,以及 中西方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 2.1择偶研究的源起和定义 2.1.1择偶关系的历史演进 在探讨择偶的心理学研究之前,我们对择偶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以便我们对 国外国内的研究有个清楚地了解,确保我们的讨论和研究更付与实际。 中国有句俗话:“万一悔之于后,无宁慎之于前”,是人们在婚姻择偶中的一种 普遍的心态。对于崇尚“从一而终”、 “白头到老”价值观念的人来说择偶太重要 了,它往往关系到人的一生,可是择偶的本身也有很强的客观规律性,除出当事入 主观意愿外,还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在原始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不依赖于爱情或是心理需要,而仅仅是依赖 于经济构成的。婚姻与家庭的目的是与狩猎、种植、繁衍后代、和其他部落殴斗等 有关。达尔文认为人在择偶时喜欢强壮,因为它会影响到后代族类的品质与品性, 所以择偶是一种“物竞天泽”,男女之间的关系和结合只是维护生存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婚姻史上,婚姻当事人是没有或很少有择偶自由的。我国封建社 会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说,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而 是由父母长辈或他人来决定的,出现了买卖婚、交换婚、指腹婚、童养媳等形式。 “同意婚”也叫自由婚,它是近代社会由资产阶级提出,由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的。该婚姻形式确定了婚姻当事人对择偶的决定权。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婚姻是反 映人类的自然法则所要求的契约,基于这种契约,夫妻的占有是相互的,必须以双 方合意为条件。“同意婚”的确立,是人类婚姻的解放,它标志人类开始从择偶不 自由向择偶自由迈进。195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就确立了婚姻自由的原则 (潘允康等主编,2002)。 20世纪,出现了入的潜能运动,人们希望将个入主义和浪漫爱情结合起来,个 3
研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目的,生活的目的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个体在择偶 过程中希望结识“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另外,择偶的途径和择偶的社会网 络不断扩大,人们更多地幻想或期盼罗曼蒂克的在“一见”中进发激情:在择偶过 程中更多注重以后婚姻的质量和相互满意度。从这个时期开始,关注个人的心理学 家们开始对择偶这个现象进行心理学的探索。 2.1.2择偶的心理学定义 早期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论基础出发,对择偶给出了很多定义。Darwin(1871) 从进化的视角出发,他认为“性别选择”是物种成员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男性、 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有成功,他们各自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 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偶偏好或行为方式。Frud (1922)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强调了先 天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意义。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双方将 自身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Trivers(1972)将择偶定义为一 种由情感、想法和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体验。Winch(1985)认为,当择偶表现为 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择偶是人们各种需求的相辅相成。Buss(1985)认为择偶 是双方从个体生理、心理特征、认知侧面建立起来的相似性的情感反应。 Feingold(1990)用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术语来定义择偶。Eshleman(1994)认为择偶 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选择,比如才能、品德等等。 以上的种种定义从不同方面对择偶进行了阐述,给我们对择偶的了解有很大的 帮助。这些定义关注择偶的角度不大相同,有的关注择偶的起源,有的关注择偶的 目的、有的是对择偶的描述。我们因该明白,在探讨择偶的定义过程中,心理学和 相关学科存在很多论辩和困惑。 2.2择偶研究的视角 Adams(1979)认为,对于择偶的研究,基于不同学术传统、不同理论立场的学 者,在择偶研究领域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一研究领域是非常复杂的;说其复 杂的原因是:(1)影响择偶的因素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变化:(2) 它涉及到人类的情感和选择的领域,很难给予科学的分析。 择偶研究传统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宏观解释取向,包括人口学和社会学派别, 即强调社会环境的性质和变迁对个人婚姻行为的影响:另一个是以社会心理学家和 部分心理学家的微观解释取向,即从婚姻主体或当事人本身去探讨当代婚姻的成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1HESlS 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目的,生活的目的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个体在择偶 过程中希望结识“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另外,择偶的途径和择偶的社会网 络不断扩大,人们更多地幻想或期盼罗曼蒂克的在“一见”中迸发激情;在择偶过 程中更多注重以后婚姻的质量和相互满意度。从这个时期开始,关注个人的心理学 家们开始对择偶这个现象进行心理学的探索。 2.1.2择偶的心理学定义 早期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论基础出发,对择偶给出了很多定义。Darwin(1871) 从进化的视角出发,他认为“性别选择”是物种成员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男性、 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他们各自面l临着不同的“适应性 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偶偏好或行为方式。Freud (1922)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强调了先 天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意义。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双方将 自身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Trivers(1972)将择偶定义为一 种由情感、想法和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体验。Winch(1985)认为,当择偶表现为 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时,择偶是人们各种需求的相辅相成。Buss(1985)认为择偶 是双方从个体生理、心理特征、认知侧面建立起来的相似性的情感反应。 Feingold(1990)用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术语来定义择偶。Eshleman(1994)认为择偶 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选择,比如才能、品德等等。 以上的种种定义从不同方面对择偶进行了阐述,给我们对择偶的了解有很大的 帮助。这些定义关注择偶的角度不大相同,有的关注择偶的起源,有的关注择偶的 目的、有的是对择偶的描述。我们因该明白,在探讨择偶的定义过程中,心理学和 相关学科存在很多论辩和困惑。 2.2择偶研究的视角 Adams(1979)认为,对于择偶的研究,基于不同学术传统、不同理论立场的学 者,在择偶研究领域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一研究领域是非常复杂的;说其复 杂的原因是:(1)影响择偶的因素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变化;(2) 它涉及到人类的情感和选择的领域,很难给予科学的分析。 择偶研究传统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宏观解释取向,包括人口学和社会学派别, 即强调社会环境的性质和变迁对个人婚姻行为的影响;另一个是以社会心理学家和 部分心理学家的微观解释取向,即从婚姻主体或当事人本身去探讨当代婚姻的成 4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因。 微观取向的解释虽然并不否定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更强调择偶是俩个人之 间的决定。他们从择偶双方的个人属性和双方互动过程等角度,去挖掘择偶的模式、 解释其成因。 在我国,相对于宏观研究来说,婚烟问题的微观分析显得相当薄弱,特别是婚 烟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还不多见。然而,择偶是婚烟的序幕,是未来家庭生活的 基础,在当今的中国婚烟生活中,随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人们从社会、 家庭那里找回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抉择权,并在具体的婚烟抉择过程中注入了更多的 个人偏好,致使择偶行为逐步演变为一种个体属性不断加强的较为理性的选择。因 此,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看,对我国择偶问题进行微观层次上的心理学 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2.3择偶的理论模型 西方关于择偶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他们认为择偶过程是非常个 人化的,要重点研究个人的心理层面。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共产生了几种影响 较大的理论。分别为Freud的父母偶像理论,Buss的进化理论,Edward的交换理 论,Hayes的社会学习理论。Winch的需求互补理论,Murstein的SVR理论,Buss 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等。 2.3.1 Freud的父母偶像理论 该理论认为,男孩子由于“恋母情结”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 他的恋爱对象,而女子则因其“恋父情结”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 她的恋爱对象(Freud)。他的这种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了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强调 了先天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 社会选择的因素。后来,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如波盖特.维林得出 这样研究结果:大多数人容易爱上与幼年时和自己亲近的父母一方或代替这种相似 的人(多米尼安,1989)。但父母偶像理论仍遭到许多质疑。反对者认为,父母偶 像理论仅仅是理论家抽象思维的产物,它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证据(管雷,2004)。 2.3.2Buss的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是近十多年来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运用进 化论对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及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近30年来,进化心理学家 从进化论角度对人类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偶行为进行了研究。这种取向的观点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lS 因。 微观取向的解释虽然并不否定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更强调择偶是俩个人之 间的决定。他们从择偶双方的个人属性和双方互动过程等角度,去挖掘择偶的模式、 解释其成因。 在我国,相对于宏观研究来说,婚姻问题的微观分析显得相当薄弱,特别是婚 姻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还不多见。然而,择偶是婚姻的序幕,是未来家庭生活的 基础,在当今的中国婚姻生活中,随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人们从社会、 家庭那里找回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抉择权,并在具体的婚姻抉择过程中注入了更多的 个人偏好,致使择偶行为逐步演变为一种个体属性不断加强的较为理性的选择。因 此,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看,对我国择偶问题进行微观层次上的心理学 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2.3择偶的理论模型 西方关于择偶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他们认为择偶过程是非常个 人化的,要重点研究个人的心理层面。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共产生了几种影响 较大的理论。分别为Freud的父母偶像理论,Buss的进化理论,Edward的交换理 论,Hayes的社会学习理论。Winch的需求互补理论,Murstein的SVR理论,Buss 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等。 2.3.1 Freud的父母偶像理论 该理论认为,男孩子由于“恋母情结”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 他的恋爱对象,而女子则因其“恋父情结”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 她的恋爱对象(Freud)。他的这种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了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强调 了先天的性意识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 社会选择的因素。后来,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如波盖特.维林得出 这样研究结果:大多数人容易爱上与幼年时和自己亲近的父母一方或代替这种相似 的人(多米尼安,1989)。但父母偶像理论仍遭到许多质疑。反对者认为,父母偶 像理论仅仅是理论家抽象思维的产物,它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证据(管雷,2004)。 2.3.2 Buss的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是近十多年来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运用进 化论对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及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近30年来,进化心理学家 从进化论角度对人类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偶行为进行了研究。这种取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