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2.4.4择偶的影响因素研究 6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多集中于择偶偏好影响因素的探讨,包括个人资源、社 会资源、人口特征、文化、价值观念、择偶方式和人们的角色观念等等,大量的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择偶偏好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介绍。 Buss(1989)在一项涉及37种文化的研究中,考察了个人资源、社会资源和 年龄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择偶者的影响。Buss(1990)的研究同时证明,在后工业时 代,由于社会结构、劳动分工和人们角色的改变,择偶偏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 生了显著地差异,例如双方都很少强调对方的持家能力和工资状况。Buss的实证研 究有很多新的发现,对明确人们对择偶的认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20世纪末,Kenrich和Keefe(1992)在Buss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检验了 5个不同时期的5个国家年龄对择偶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偏好年龄大的男 性,男性偏好年龄轻的女性:男性根据自己的年龄而偏好不同年龄的女性:青春期 男孩喜欢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 性别、文化和人格特质对人们择偶偏好也会产生影响。一项(Schmitt,David, 2004)在世界53个民族中的研究表明:东欧、南美、西欧和南欧人们的择偶次数 是非常频繁的;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亚人们的择偶次数很少:男性一般比女 性择偶的次数要多;在大多数的民族当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屈服于短期的异性的 求爱,但在性别平等的国家差异不显著:同时,择偶双方尽量地接纳彼此间相似的 人格特征。 Hynieh和Michaelal(2006)研究了传统择偶的价值观念对定居北美的中国 移民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父母比孩子较易受到中国传统择偶偏好的影响,这种 影响与其本身的中国价值观念有关;孩子的择偶偏好与中国传统择偶观念和父母的 教养有关,父母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亚洲移民家庭价 值观念的代际转移。 国内对择偶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晚,具有代表性的是徐安琪(2004),她以 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从人口特征、个人资源和择偶方式三个大 的方面探究择偶的影响因素。 2.5国内外择偶的比较研究 2.5.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择偶研究起步较早,从择偶研究的主体、社会变迁的视角、择偶理论、研 11
③ 硕士学位论文 MASTFR’S THF.SIS 2.4.4择偶的影响因素研究 6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多集中于择偶偏好影响因素的探讨,包括个人资源、社 会资源、人口特征、文化、价值观念、择偶方式和人们的角色观念等等,大量的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择偶偏好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介绍。 Buss(1989)在一项涉及37种文化的研究中,考察了个人资源、社会资源和 年龄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择偶者的影响。Buss(1990)的研究同时证明,在后工业时 代,由于社会结构、劳动分工和人们角色的改变,择偶偏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 生了显著地差异,例如双方都很少强调对方的持家能力和工资状况。Buss的实证研 究有很多新的发现,对明确人们对择偶的认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20世纪末,Kenrich和Keefe(1992)在Buss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检验了 5个不同时期的5个国家年龄对择偶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偏好年龄大的男 性,男性偏好年龄轻的女性;男性根据自己的年龄而偏好不同年龄的女性;青春期 男孩喜欢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 性别、文化和人格特质对人们择偶偏好也会产生影响。一项(Schmitt,David, 2004)在世界53个民族中的研究表明:东欧、南美、西欧和南欧人们的择偶次数 是非常频繁的;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亚人们的择偶次数很少;男性一般比女 性择偶的次数要多;在大多数的民族当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屈服于短期的异性的 求爱,但在性别平等的国家差异不显著;同时,择偶双方尽量地接纳彼此间相似的 人格特征。 Hynieh和MichaelaI(2006)研究了传统择偶的价值观念对定居北美的中国 移民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父母比孩子较易受到中国传统择偶偏好的影响,这种 影响与其本身的中国价值观念有关;孩子的择偶偏好与中国传统择偶观念和父母的 教养有关,父母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亚洲移民家庭价 值观念的代际转移。 国内对择偶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晚,具有代表性的是徐安琪(2004),她以 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从人口特征、个人资源和择偶方式三个大 的方面探究择偶的影响因素。 2.5国内外择偶的比较研究 2.5.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择偶研究起步较早,从择偶研究的主体、社会变迁的视角、择偶理论、研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就国外择偶研究的 现状做如下介绍。 国外有关择偶研究的主体内容不仅包括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模式、择偶观,还 包括人们择偶时的爱情观、婚烟观、生育观、离异观、性别角色观,以及他(她) 们的性态度和婚前性经历等等。一项对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择偶观变迁的研究表明, 就两性而言,对伴侣的人品是否可靠、感情是否稳重诚实、气质优雅与否的评价在 各个时期仍保持较高水平,相互吸引和爱慕、美貌偏好有所上升;而男性对女性的 贞操、善于烹饪和持家要求降低,对其经济状况更看重(Buss,Shackelford, Kirkpatrick and Larsen,2001). 从社会变迁的视觉考察,研究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重点 考察性别差异在择偶取向中的表现和一些影响因素。国外的一些研究指出,随着女 性受教育和参加劳动比例的上升,男女教育程度的差异缩小,当事人对配偶的智力 和教育要求提高,女性赚钱的经济能力对男性也日趋重要,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日 趋消失:当事人择偶时从物质需求的互相补充、支持、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 力相互满意程度为主,而家庭背景、种族、贞节等已不再重要(Hyman,1975: Oppenhemer,1988;Mare,1991). 西方心理学家发展和完善了大量的择偶理论,而且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框 架和辩论中,探索和揭示择偶行为的模式和意义。有研究证实,在男性都相当关注 女性的“年龄”和“面部吸引力”之间,男性更为关注女性的面部吸引力。这符合 进化论心理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男性觉得颜面外表比年龄更能提供女性 生育能力方面线索的缘故(Mulhern,2001)。而持社会学习观点的Heyes等人(1995) 也支持这种观点。 另外,女性大多都偏好男性身高,因为身高能够作为生育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种偏好具有生物学与进化论的意义(Muel1er,2001):男性的身高在婚配市场上 具有重要意义(Pierce,,1996):同时,男性的身高与健康成正比,与权力和地位成 正比,在双方资源匹配上具有重要的意义(A11bech,1992)。 国外的心理学家通过各种研究范式,综合、系统地研究人们的择偶行为模式: 测量方法具体,严谨;研究对象协调,全面。择偶启事或者择偶启事的回复率研究 最具有代表性,心理学家们通过统计异性恋男女择偶者的自我描述语与配偶要求语 的出现频次,推测男女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 Okamip P.(2001)的研究表明:女性在择偶启事中,更倾向提供生理吸引力方面 的信息并且寻求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保障的男性:而男性在择偶启事中,则更 12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就国外择偶研究的 现状做如下介绍。 国外有关择偶研究的主体内容不仅包括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模式、择偶观,还 包括人们择偶时的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离异观、性别角色观,以及他(她) 们的性态度和婚前性经历等等。一项对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择偶观变迁的研究表明, 就两性而言,对伴侣的人品是否可靠、感情是否稳重诚实、气质优雅与否的评价在 各个时期仍保持较高水平,相互吸引和爱慕、美貌偏好有所上升;而男性对女性的 贞操、善于烹饪和持家要求降低,对其经济状况更看重(Buss,Shackelford, Kirkpatrick and Larsen,2001)。 从社会变迁的视觉考察,研究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重点 考察性别差异在择偶取向中的表现和一些影响因素。国外的一些研究指出,随着女 性受教育和参加劳动比例的上升,男女教育程度的差异缩小,当事人对配偶的智力 和教育要求提高,女性赚钱的经济能力对男性也日趋重要,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日 趋消失;当事人择偶时从物质需求的互相补充、支持、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 力相互满意程度为主,而家庭背景、种族、贞节等已不再重要(Hyman,1975; Oppenhemer。1988:Mare,1991). 西方心理学家发展和完善了大量的择偶理论,而且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框 架和辩论中,探索和揭示择偶行为的模式和意义。有研究证实,在男性都相当关注 女性的“年龄”和“面部吸引力”之间,男性更为关注女性的面部吸引力。这符合 进化论心理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男性觉得颜面外表比年龄更能提供女性 生育能力方面线索的缘故(Mulhern。2001)。而持社会学习观点的Heyes等人(1995) 也支持这种观点。 另外,女性大多都偏好男性身高,因为身高能够作为生育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种偏好具有生物学与进化论的意义(Muel ler,2001);男性的身高在婚配市场上 具有重要意义(Pierce,1996);同时,男性的身高与健康成正比,与权力和地位成 正比,在双方资源匹配上具有重要的意义(Atlbech,1992)。 国外的心理学家通过各种研究范式,综合、系统地研究人们的择偶行为模式; 测量方法具体,严谨;研究对象协调,全面。择偶启事或者择偶启事的回复率研究 最具有代表性,心理学家们通过统计异性恋男女择偶者的自我描述语与配偶要求语 的出现频次,推测男女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 OkamiP P.(2001)的研究表明:女性在择偶启事中,更倾向提供生理吸引力方面 的信息并且寻求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保障的男性;而男性在择偶启事中,则更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愿意展示自身的社会经济实力并且寻找有生理吸引力的女性。 20世纪90年代,网络择偶启事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相比传统报纸或杂志 择偶启事,网络择偶启事最直接、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或得大量的、多样的样本, 并且相对可以节省时间。Strassberg和Holty(2003)对网上择偶启事的研究结果 表明:在通过网络择偶的人群中,描述自己为“成功、有野心”的女性受到的回复 是最多的:描述自己是“可爱、吸引力、苗条”的女性排在第二。研究者认为这是 因为通过网络择偶的男性本身就更有雄心、更成功或者接受过更好的教育:结果还 显示了男性在回复启事时试图显示自己与女性相同方面的特征来引起女性注意。研 究同时表明,通过报刊择偶的人比通过网络择偶的人对“承诺”看得更重一些。研 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网络交流的特征决定的:那些寻找短期的、脆弱的关系的人 们更愿意使用网络启事(Strassberg,Holt,2003)。 9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家开始对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进行研究。在针对 男同、异性恋择偶启事的比较研究中,Phua等人(2002)发现,男同性恋比男异性恋 更关心身体健康。Smith和Stillman(2002)研究了通过择偶启事来寻找伴侣的情 况,他们发现,性别和性取向会影响到提供或索取生理特征方面信息的数量。在生 理特征(包括体重)的描述方面,双性恋女性提供的描述最多,同性恋女性提高得 最少。同时,双性恋女性对伴侣生理特征的要求也比同性恋女性和异性恋女性多。 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将对未婚人士的研究与已婚人士的研究以及对 人们择偶的跟踪研究结合起来,以便克服单独研究某一方面的不足之处。Kozi】和 Pawlowski(2003)的研究证实,由于生育期限较短,再婚的女士比男士更早地通 过“择偶启事”来寻找伴侣:女性在毕业后几乎花费相同的时间来寻找长期伴侣, 如果没有成功,则又经过7到8年以后再次求助于婚配机构或杂志,而男性相对晚 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倾向结束先前的婚烟关系而喜欢寻找一个新的伴侣 (通常比前任伴侣更年轻),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生育的机会。荷兰学者利用小组访 谈的研究方式发现,对于女性而言,由于离婚或分居而造成的经济上的负面效应比 男性要严重得多(Poortman,2000)。 2.5.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择偶偏好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集中在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 偶行为模式的研究。其中大多以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为主,研究侧重于对征婚 广告资料中的男女择偶条件的统计和心态分析,来推测中国人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 和文化变迁(种道平,2003:韩熔炜,2002:朱松,2004)。或者以便于访问的大 学生、研究生、单位人员等为调查对象,分发问卷,通过对未婚青年人择偶条件的 13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愿意展示自身的社会经济实力并且寻找有生理吸引力的女性。 20世纪90年代,网络择偶启事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相比传统报纸或杂志 择偶启事,网络择偶启事最直接、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或得大量的、多样的样本, 并且相对可以节省时间。Strassberg和Holty(2003)对网上择偶启事的研究结果 表明:在通过网络择偶的人群中,描述自己为“成功、有野心”的女性受到的回复 是最多的;描述自己是“可爱、吸引力、苗条”的女性排在第二。研究者认为这是 因为通过网络择偶的男性本身就更有雄心、更成功或者接受过更好的教育;结果还 显示了男性在回复启事时试图显示自己与女性相同方面的特征来引起女性注意。研 究同时表明,通过报刊择偶的人比通过网络择偶的人对“承诺”看得更重一些。研 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网络交流的特征决定的:那些寻找短期的、脆弱的关系的人 们更愿意使用网络启事(Strassberg,Holt,2003)。 9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家开始对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进行研究。在针对 男同、异性恋择偶启事的比较研究中,Phua等人(2002)发现,男同性恋比男异性恋 更关心身体健康。Smith和Stillman(2002)研究了通过择偶启事来寻找伴侣的情 况,他们发现,性别和性取向会影响到提供或索取生理特征方面信息的数量。在生 理特征(包括体重)的描述方面,双性恋女性提供的描述最多,同性恋女性提高得 最少。同时,双性恋女性对伴侣生理特征的要求也比同性恋女性和异性恋女性多。 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将对未婚人士的研究与已婚人士的研究以及对 人们择偶的跟踪研究结合起来,以便克服单独研究某一方面的不足之处。Koziel和 Pawlowski(2003)的研究证实,由于生育期限较短,再婚的女士比男士更早地通 过“择偶启事”来寻找伴侣;女性在毕业后几乎花费相同的时间来寻找长期伴侣, 如果没有成功,则又经过7到8年以后再次求助于婚配机构或杂志,而男性相对晚 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倾向结束先前的婚姻关系而喜欢寻找一个新的伴侣 (通常比前任伴侣更年轻),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生育的机会。荷兰学者利用小组访 谈的研究方式发现,对于女性而言,由于离婚或分居而造成的经济上的负面效应比 男性要严重得多(Poortman,2000)。 2.5.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择偶偏好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集中在择偶标准、择偶观和择 偶行为模式的研究。其中大多以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为主,研究侧重于对征婚 广告资料中的男女择偶条件的统计和心态分析,来推测中国人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 和文化变迁(种道平,2003;韩熔炜,2002;朱松,2004)。或者以便于访问的大 学生、研究生、单位人员等为调查对象,分发问卷,通过对未婚青年人择偶条件的
项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考虑,揭示其择偶观、择偶模式的现状和变迁,探索当代青年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 (李煜,2004:罗萍,2001)。 从研究指标看,由于我国对择偶的研究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大多借鉴国外相 关的研究指标使得研究难以深入发展。许多研究者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搀杂个人的 价值判断,与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原则相违背。国内心理学家关于择偶偏好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龄青年关怀取向”,即出于对所谓已过“结婚适龄期”的大 龄青年的关怀,从性别心理的视角揭示男女择偶标准的错位以及过于理想化和求完 美等心理障碍,并热心于解决大龄青年择偶难寻求社会对策和心理疏通(张萍, 1989)。或表现为“恋爱观教育意向”,强调对青年进行恋爱观教育的必要性(蔡 融,2005:奉水东,2005)。 从研究方法上看,采用概率方法抽样对不同年代男女当初择偶标准和方式的研 究较少,而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对某单位、某群体未婚青年目前的择偶条件进行分 析方法多停留在简单描述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大多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择偶假 设(江石金,2000:种道平,200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社会学和心理学者对择偶偏好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 果,对我们增进对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心理的认识做出了贡献。但通过比较可以发 现,目前因内对择偶研究的状况仍旧落后于西方心理学界。国内研究存在如下特点: (1)选题范围过于狭窄,大多是以大学生和征婚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2)研究 指标体系单一、区域局限大,缺乏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指标体系:(3)研究方法缺 乏综合性、多样性,研究分析缺乏哲学思考和思辨方法、缺乏对历史、文化影响的 分析:(4)不关注理论建设,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 2.5.3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当代中国人为研究对象,以搜集征婚启事和自编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规范化的抽样调查和测量,进行全面、清晰地描述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行 为和观念的现状及其特点;在对西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本土化检验的基础上,从择 偶偏好的个体心理层面,探索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同 时进一步考察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 14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FR’S THF.SIS 考虑,揭示其择偶观、择偶模式的现状和变迁,探索当代青年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 (李煜,2004;罗萍,2001)。 从研究指标看,由于我国对择偶的研究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大多借鉴国外相 关的研究指标使得研究难以深入发展。许多研究者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搀杂个人的 价值判断,与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原则相违背。国内心理学家关于择偶偏好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龄青年关怀取向”,即出于对所谓已过“结婚适龄期”的大 龄青年的关怀,从性别心理的视角揭示男女择偶标准的错位以及过于理想化和求完 美等心理障碍,并热心于解决大龄青年择偶难寻求社会对策和心理疏通(张萍, 1989)。或表现为“恋爱观教育意向”,强调对青年进行恋爱观教育的必要性(蔡 融,2005;奉水东,2005)。 从研究方法上看,采用概率方法抽样对不同年代男女当初择偶标准和方式的研 究较少,而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对某单位、某群体未婚青年目前的择偶条件进行分 析方法多停留在简单描述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大多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择偶假 设(江石金,2000;种道平,200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社会学和心理学者对择偶偏好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 果,对我们增进对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心理的认识做出了贡献。但通过比较可以发 现,目前国内对择偶研究的状况仍旧落后于西方心理学界。国内研究存在如下特点: (1)选题范围过于狭窄,大多是以大学生和征婚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2)研究 指标体系单一、区域局限大,缺乏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指标体系;(3)研究方法缺 乏综合性、多样性,研究分析缺乏哲学思考和思辨方法、缺乏对历史、文化影响的 分析;(4)不关注理论建设,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 2.5.3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当代中国人为研究对象,以搜集征婚启事和自编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规范化的抽样调查和测量,进行全面、清晰地描述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行 为和观念的现状及其特点;在对西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本土化检验的基础上,从择 偶偏好的个体心理层面,探索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同 时迸一步考察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 14
项士单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3.研究设计 3.1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的自的是探索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即中国 人的择偶关系中有什么样的情感、认知想法、心理需求、生理体验、动机和文化特 点。基于此,本研究将择偶操作性定义为:择偶是以情感、认知、心理需求、生理 唤醒、动机和文化为基础,通过双方互动、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种选择性 的亲密关系。此定义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本研究中的定义是一种心理关系,由一系列的心理成分构成,包括情感、 认知、心理需求、生理唤醒、动机和文化等。 (2)择偶是一种选择性的亲密关系,从个体层面探讨人们择偶时的心理机制, 这符合心理学对择偶的界定。 (3)择偶是在双方互动、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以个体的心理需求、 动机和行为为中介。而个体内隐的心理需求与动机和外显的行为,就是本研究的直 接研究对象。 3.2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研究主要依照西方择偶研究的范例,从择偶偏好的个体心理层面,探索当代 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建立适合当代中国人择偶的指标体系 和量表。研究主要分为三步:(I)首先采用征婚启事内容分析法、CROSSTAB分析 的方法探讨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模式:(2)依照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 及性别差异的模式编写项目,编制问卷,对征婚启事内容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问 卷项目应能反映当代中国人择偶心理关系的全貌及当代中国人生活的经验和内涵。 (3)最后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来考察择偶年龄、学历、职业等因 素对择偶取向的影响性质和强度。 本研究的主要假设为: (1)当代中国的女性和男性的择偶标准存在着显著差异。 (2)女性最为关注男性的爱情婚烟家庭观和事理品德,具体表现为女性要求男 方重情,具有责任心和诚实可靠:对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身高和婚史要求有所降 低,同时对对方的事业要求呈上升的趋势。 15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亿R’S下H髂IS 3.研究设计 3.1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即中国 人的择偶关系中有什么样的情感、认知想法、心理需求、生理体验、动机和文化特 点。基于此,本研究将择偶操作性定义为:择偶是以情感、认知,心理需求、生理 唤醒、动机和文化为基础,通过双方互动、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种选择性 的亲密关系。此定义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本研究中的定义是一种心理关系,由一系列的心理成分构成,包括情感、 认知、心理需求、生理唤醒、动机和文化等。 (2)择偶是一种选择性的亲密关系,从个体层面探讨人们择偶时的心理机制。 这符合心理学对择偶的界定。 (3)择偶是在双方互动、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以个体的心理需求、 动机和行为为中介。而个体内隐的心理需求与动机和外显的行为,就是本研究的直 接研究对象。 3.2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研究主要依照西方择偶研究的范例,从择偶偏好的个体心理层面,探索当代 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建立适合当代中国人择偶的指标体系 和量表。研究主要分为三步:(1)首先采用征婚启事内容分析法、CROSSTAB分析 的方法探讨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及性别差异的模式;(2)依照当代中国人择偶偏好 及性别差异的模式编写项目,编制问卷,对征婚启事内容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问 卷项目应能反映当代中国人择偶心理关系的全貌及当代中国人生活的经验和内涵。 (3)最后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来考察择偶年龄、学历、职业等因 素对择偶取向的影响性质和强度。 本研究的主要假设为: (1)当代中国的女性和男性的择偶标准存在着显著差异。 (2)女性最为关注男性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和事理品德,具体表现为女性要求男 方重情,具有责任心和诚实可靠:对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身高和婚史要求有所降 低,同时对对方的事业要求呈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