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政治学“天子”的理念,建立了周主与上帝的血缘关系。周主是上帝的儿子,所以成为当然的统治者。中国的真龙天子的理念始于周朝,一直成为延续到清朝统治的(外在)合法性基础。改革之三:“民受之”提升为“保民”公把政权内在合法性建立在“保民”基础上。天子理念只能解释政权的外在合法性,但缺乏内在合理性。一个不能保民的皇帝不是一个好皇帝。好皇帝的“保民”集中体现于“德行”。周公在充分吸取夏、商亡国的根本在于缺乏保民的德行,清醒地意识到“保民”德行的重要性,为此告诚自己的子倒,王权的承继“惟命不于常”,上帝只保佑那些拥有“保民”德行的皇帝,所以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建立完整政权合理性的后果正是因为周朝建立了上述完善的政权制度,周朝的统治才得以空前的巩固,其疆域才达到空前的广大。如果周朝历代皇帝都能坚持“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内在合法性统治原则,周朝的历史肯定会更长。然而,周朝统治者后来放弃了政权内在合法性,于是走向灭亡。周代的灭亡原因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利,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言论和行动,终于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走周厉王。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其“敬天保民”的统治原则。西周灭亡后,中国进入春秋战国年代,为后来的智者留下的时代难题或任务就是政权合法性的深入发展问题。3.仁政”与“贵民”:儒家主政的合法性从西周到东周,主政王道的思想不会简单重复西周的“敬天保民”,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主政王道的合法性。诸子百家,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主政的合法性问题。儒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脱颖而出的。不过,儒家也经过了从孔子“仁政”向孟子“贵民”的发展过程。儒家的发展儒家把“保民”发展为“仁政”与贵民”。战国之后,为何儒家的“仁政”、“民贵”能够成为中国大传统的主流,其根本所在是确保主权者统治的内在合法性。从孔子思想到孟子思想的发展进路的核心是从“仁政”发展到“民贵”。孔子的作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在解决王道与民意关系时,一方面,臣民对君王要施以“礼”,君王治天下要用“礼治”;另一方面,好的君王应当对民施以“仁政”。因此。从“礼治”到"仁治”和“仁政”是由外而内的深入。孔子仁政的合理内涵在于,君王治理天下、对民必须施以仁政。孔子仁政并没有处理好君主与民意的关系。君主施以仁政,是否就一定能够得民心,还是一个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因此,发展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就落在孟子肩上。孟子的作为孟子把孔子的仁政发展为“贵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5
宗教政治学 35 “天子”的理念,建立了周王与上帝的血缘关系。周王是上帝的儿子,所以成为当然的统治者。 中国的真龙天子的理念始于周朝,一直成为延续到清朝统治的(外在)合法性基础。 改革之二:“民受之”提升为“保民” 公把政权内在合法性建立在“保民”基础上。 天子理念只能解释政权的外在合法性,但缺乏内在合理性。一个不能保民的皇帝不是一个好皇 帝。 好皇帝的“保民”集中体现于“德行”。 周公在充分吸取夏、商亡国的根本在于缺乏保民的德行,清醒地意识到“保民”德行的重要性, 为此告诫自己的子侄,王权的承继“惟命不于常”,上帝只保佑那些拥有“保民”德行的皇帝,所以提 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 建立完整政权合理性的后果 正是因为周朝建立了上述完善的政权制度,周朝的统治才得以空前的巩固,其疆域才达到空前 的广大。 如果周朝历代皇帝都能坚持“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内在合法性统治原则,周朝的历史肯定 会更长。 然而,周朝统治者后来放弃了政权内在合法性,于是走向灭亡。 周代的灭亡原因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利,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还派人监视 平民言论和行动,终于公元前 841 年爆发了“国人暴动”,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 走周厉王。 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其“敬天保民”的统治原则。 西周灭亡后,中国进入春秋战国年代,为后来的智者留下的时代难题或任务就是政权合法性的 深入发展问题。 3.“仁政”与“贵民”:儒家主政的合法性 从西周到东周,主政王道的思想不会简单重复西周的“敬天保民”,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 主政王道的合法性。 诸子百家,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主政的合法性问题。 儒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脱颖而出的。不过,儒家也经过了从孔子“仁政”向孟子“贵民”的 发展过程。 儒家的发展 儒家把“保民”发展为“仁政”与“贵民”。 战国之后,为何儒家的“仁政”、“民贵”能够成为中国大传统的主流,其根本所在是确保主权者 统治的内在合法性。 从孔子思想到孟子思想的发展进路的核心是从“仁政”发展到“民贵”。 孔子的作为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在解决王道与民意关系时,一方面,臣民对君王要施以“礼”,君王治天下 要用“礼治”; 另一方面,好的君王应当对民施以“仁政”。因此。从“礼治”到“仁治”和“仁政”是由外而内的深 入。 孔子仁政的合理内涵在于,君王治理天下、对民必须施以仁政。 孔子仁政并没有处理好君王与民意的关系。君王施以仁政,是否就一定能够得民心,还是一个 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因此,发展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就落在孟子肩上。 孟子的作为 孟子把孔子的仁政发展为“贵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其合理内涵在于,民是社稷的根本,君王必须以民为本、治理天下,才能得民心。得民心,天下才能和谐太平。可以说,“贵民是在中国古代帝制条件下,对王道与民意关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儒家王政的合法性问题。孔孟之道并没解决东周战乱的首要问题孔子和孟子的主政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没能变成统治者执政的思想体系。后来经过许多朝代,才逐渐显现出儒家主政的合理性。中国历史发展不断挖掘深入发展儒家主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4.儒法合治:秦汉至隋唐的政权合法性秦汉是先启用法家,后启用儒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主政秦代王道的为何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春秋战国,天下大乱。诸子百家,纷纷献策,到底哪一家能够最快速、最有效地扫除战国混乱的局面?诸子百家,见仁见智,秦始皇为什么率先启用法家而不是儒家,反倒对儒家采用“焚书坑儒”之举?换句话说,在战国时代,儒家思想为什么不能成为解决战国混乱的最佳方案?儒家为何不能率新派上用场历史实践证明,战国末年,儒家的“仁义”不能派上用场,故其“仁政”不可能登上当时的历史舞台。相比之下,惟有法家方案是当时扫除战国混乱局面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案。闲置儒家、启用法家的三个理由其一,战国末年人口繁殖锐减,生计艰难。韩非子认为,当时艰难岁月儒家“仁义”无济于事。其二,法家是继承儒墨道三家合理思想之后才形成自己密系统的思想体系。韩非子吸收儒家“礼数”给了法以“名分”,吸收墨家“平等”提升为“一断于法”,吸收道家“无为而治”提出“法立而不用”。其三,春秋战国时代,首先解决的是政权的有效性问题,然后才是政权合法性、合理性问题。从人性原理思考,无论是从君王的人性,还是从臣民的心性来看,法家的严刑酷法能够快速有效地问鼎政权。前两点是台湾学者杨鸿烈的观点,第三点是我的观点。汉代启用儒家汉朝接受秦朝严刑酷法而短命的教训,最先启用黄老之术,后来才用儒家。这说明汉朝统治者在执政深入过程中才发现儒家的妙用。后来,经董仲舒“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再经过许多朝代的不断提升,儒家才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传统。秦汉之后儒家不可能独占政坛似乎董仲舒之后,中国统治者惟一启用的是儒家治天下的智慧。这是一种误解。其实,秦汉之后,儒家不可能独占中国政坛,法家自从问鼎中国政坛之后,就成为中国政坛必不可少的政法智慧。因此,秦汉以后,儒法合治成为中国主政或执政(政权发展)的主流。儒法合治的大传统决定中国政治主流发展到宋明清的民本主义。5.从民贵到民本:宋明清的政权合法性“民本”思想是对“保民”、“民贵”的深入发展,把“民贵”发展到“民本”是宋明清对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又一次政治提升。未明清时代,官场普遍认为,国家、好皇帝应以百姓为根本,君主以养民为要务。在最高统治36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6 其合理内涵在于,民是社稷的根本,君王必须以民为本、治理天下,才能得民心。得民心,天 下才能和谐太平。 可以说,“贵民”是在中国古代帝制条件下,对王道与民意关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从而从根 本上解决了儒家王政的合法性问题。 孔孟之道并没解决东周战乱的首要问题 孔子和孟子的主政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没能变成统治者执政的思想体系。 后来经过许多朝代,才逐渐显现出儒家主政的合理性。 中国历史发展不断挖掘深入发展儒家主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4.儒法合治:秦汉至隋唐的政权合法性 秦汉是先启用法家,后启用儒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主政秦代王道的为何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春秋战国,天下大乱。诸子百家,纷纷献策,到底哪一家能够最快速、最有效地扫除战国混乱 的局面? 诸子百家,见仁见智,秦始皇为什么率先启用法家而不是儒家,反倒对儒家采用“焚书坑儒” 之举? 换句话说,在战国时代,儒家思想为什么不能成为解决战国混乱的最佳方案? 儒家为何不能率新派上用场 历史实践证明,战国末年,儒家的“仁义”不能派上用场,故其“仁政”不可能登上当时的历史舞 台。 相比之下,惟有法家方案是当时扫除战国混乱局面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案。 闲置儒家、启用法家的三个理由 其一,战国末年人口繁殖锐减,生计艰难。韩非子认为,当时艰难岁月儒家“仁义”无济于事 。 其二,法家是继承儒墨道三家合理思想之后才形成自己缜密系统的思想体系。韩非子吸收儒家 “礼数”给了法以“名分”,吸收墨家“平等”提升为“一断于法”,吸收道家“无为而治”提出“法立而不 用”。 其三,春秋战国时代,首先解决的是政权的有效性问题,然后才是政权合法性、合理性问题。 从人性原理思考,无论是从君王的人性,还是从臣民的心性来看,法家的严刑酷法能够快速有效地 问鼎政权。 前两点是台湾学者杨鸿烈的观点,第三点是我的观点。 汉代启用儒家 汉朝接受秦朝严刑酷法而短命的教训,最先启用黄老之术,后来才用儒家。 这说明汉朝统治者在执政深入过程中才发现儒家的妙用。后来,经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 术”,再经过许多朝代的不断提升,儒家才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传统。 秦汉之后儒家不可能独占政坛 似乎董仲舒之后,中国统治者惟一启用的是儒家治天下的智慧。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秦汉之后,儒家不可能独占中国政坛,法家自从问鼎中国政坛之后,就成为中国政坛必 不可少的政法智慧。因此,秦汉以后,儒法合治成为中国主政或执政(政权发展)的主流 。 儒法合治的大传统决定中国政治主流发展到宋明清的民本主义。 5.从民贵到民本:宋明清的政权合法性 “民本”思想是对“保民”、“民贵”的深入发展,把“民贵”发展到“民本”是宋明清对国家政权合法 性的又一次政治提升。 宋明清时代,官场普遍认为,国家、好皇帝应以百姓为根本,君主以养民为要务。在最高统治
宗教政治学者看来,通晓“贵民”和“民本”道理是培养忠臣良吏的有效途径。宋代后孟子“民贵"得到官场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同未代以后,“民贵”得到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同,孟子的学术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依照《孟子》而阐释儒学的现象普遍化,《孟子》的官学地位得以确立,因此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宋神宗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明确规定:“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此后《孟子》成为中举做官的必读之作。据专家考证,明清大多数皇帝对“民贵”和“民本”的思想命题不仅不予压制,反而大加提倡明代提升到“关为民而立天下”明朝举人艾南英的科举范文把“民本”思想提到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天为民而立天下”,“失民心而危社稷”。这种“得民心者立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思想无疑是对“民本”思想的极好发挥。个中道理在于王道的根本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另外一条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与中国的民本主义不同,西方从另外一条路径开发了国家政权合法性资源,这就是民主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其最著名的标志是“主权在民"和“人民主权”。(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演化为现代政治公有资源的合法性1.“民主”: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政权合法性的历史资源2“民主”、“法治”:当代人类公有的政治资源1“民主”: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政权合法性的历史资源古希腊至少开发出来西方文明的四大内涵:自由、平等、民主与法治。其中亚里斯多德关于法治的两大标准最为著名:作为法治需要满足两大条件:一是良法,二是重任的普遍服从。古希腊法治与中国法家的法治不是一回事,虽然使用同一个词,但内涵根本不同。法家的法治依然是人治和专制。在这一点上儒法两家是完全相同的,甚至是惊人的一致。2.民主和法治是当代人类公有的政治资源政治文明的全球化不等于政治西方化。根本点有两个:一个是自愿接受;一个是自身受益。民主和法治是当代人类公有的政治资源。(三)从“作民主”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必然1.古代“民本”是民主还是专制,是民主”还是“作民主”?2.民主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不等于封建主义专制3.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互补,其合力打造和谐社会1.古代“民本”是民主还是专制,是“民主”还是“作民主”?关于民本或“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民主,还是专制,在学界有两种观点。认为“民贵君轻”的性质属于专制思想的大有人在。如陈独秀:“民贵君轻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相反政见者认为,“民贵君轻”属于民主思想。如国粹派刘师培,现代新儒学熊十力。哲学家张岱年直言不讳地提出,孟子的“民为贵,可以说是民主思想”。是作民主而不是民主我以为,中国传统的“贵民”、“民本”是“作民主”而不是“民主”,因此其本质上是专制或人治,而不是法治。37
宗教政治学 37 者看来,通晓“贵民”和“民本”道理是培养忠臣良吏的有效途径。 宋代后孟子“民贵”得到官场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同 宋代以后,“民贵”得到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同,孟子的学术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依照《孟 子》而阐释儒学的现象普遍化,《孟子》的官学地位得以确立,因此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宋神宗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明确规定:“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治《易》、《诗》、《书》、《周礼》、 《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 此后《孟子》成为中举做官的必读之作。据专家考证,明清大多数皇帝对“民贵”和“民本”的思 想命题不仅不予压制,反而大加提倡 明代提升到“天为民而立天下” 明朝举人艾南英的科举范文把“民本”思想提到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天为民而立天下”,“失民 心而危社稷”。 这种“得民心者立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思想无疑是对“民本”思想的极好发挥。个中道理在 于王道的根本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 另外一条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 与中国的民本主义不同,西方从另外一条路径开发了国家政权合法性资源,这就是民主主义意 识形态与社会制度。 其最著名的标志是“主权在民”和“人民主权”。 (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演化为现代政治公有资源的合法性 1.“民主”: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政权合法性的历史资源 2.“民主”、“法治”:当代人类公有的政治资源 1.“民主”: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政权合法性的历史资源 古希腊至少开发出来西方文明的四大内涵:自由、平等、民主与法治。 其中亚里斯多德关于法治的两大标准最为著名:作为法治需要满足两大条件:一是良法,二是 重任的普遍服从。 古希腊法治与中国法家的法治不是一回事,虽然使用同一个词,但内涵根本不同。法家的法治 依然是人治和专制。在这一点上儒法两家是完全相同的,甚至是惊人的一致。 2.民主和法治是当代人类公有的政治资源 政治文明的全球化不等于政治西方化。 根本点有两个:一个是自愿接受;一个是自身受益。 民主和法治是当代人类公有的政治资源。 (三)从“作民主”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必然 1.古代“民本”是民主还是专制,是“民主”还是“作民主”? 2.民主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不等于封建主义专制 3.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互补,其合力打造和谐社会 1.古代“民本”是民主还是专制,是“民主”还是“作民主”? 关于民本或“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民主,还是专制,在学界有两种观点。 认为“民贵君轻”的性质属于专制思想的大有人在。如陈独秀:“民贵君轻与以人民为主体,由 民主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相反政见者认为,“民贵君轻”属于民主思想。如国粹派刘师培,现代新儒学熊十力。哲学家张 岱年直言不讳地提出,孟子的“民为贵,可以说是民主思想”。 是作民主而不是民主 我以为,中国传统的“贵民”、“民本”是“作民主”而不是“民主”,因此其本质上是专制或人治, 而不是法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即中国古代的君臣民三类人的“民贵”“民本”理念都是“作民主”而不是“民主”。好皇帝与好官的根本在于“为民做主”。民也是这样认为:“青天大老爷,您可要为我做主啊,您要不为我做主,我可就没主了。”作民主与民主的根本区别“作民主”的本质是君臣之官“为民做主”,而不是人民为自己做主。因此,“作民主”的实质是“主权在官”,不是“主权在民”。真正的民主在于“主权在民”而不是“主权在官”。现代民主的根本则是主权在民、人民主权。人民不仅拥有权利,而且更拥有权力。基于这种看法,中国古代“民贵”和“民本”是“作民主”,不是“民主”。凡是“作民主”的政权体系都是人治和专制。2.民主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不等于封建主义专制如果用简单思维思考问题,可能会把民主主义等同于资本主义,把民本主义等同于封建主义。其实,民主主义并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也并不等于封建主义专制。民主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不等于封建主义的理由第一,众所周知,古希腊时代是民主制社会,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奴隶社会。第二,民本主义是现代中国领导阶级掌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所在,但现代中国并不是封建社会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三,只有儿童才运用简单思维处理重大问题,而成熟的成年人决不应该运用简单思维处理民主与民本此类的重大问题,决不可以用简单贴标签的方法提出,把民主主义等同于资本主义法治,把民本主义等同于封建主义专制。3.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互补,其合力打造和谐社会其一,民本主义是中国政治传统中具有正价值的东西,是从尧舜时代的“民受之”发展到西周的“保民”,再发展到儒家的“贵民”和宋明清的民本”的中国政权合理合法性的必然规律。其二,中国政权发展还有其负价值的一面,“成者王侯败者贼”是一种强盗逻辑,是对君权神授的负面补充:其三,中国传统中的民本主义骨子里的最大缺憾就是没有发展出来“国权民授"的契约论意识形态,要么停滞在“君权神授”的水平上,要么适用“成者王侯败者贼”和“厚黑学”之类的使俩。政治文明的落实问题。无论是民本主义,还是民主主义都是很难落实的一种制度。民本主义难以落实民本主义很难完全落实。因为,“作民主”的“民本主义把希望寄托于君王或领袖、官员们的个人修养之上,缺之政治制度的保证,一且君主昏暗和官员腐败,就会危害整个社会。怎样才能保证领袖和官员的不腐败,应当依靠制度的健全。最好的办法就是民主政治,尤其是要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够保证民本主义的落实,那么民本主义一定比民主主义要好得多。现实政治生活中,不是民本主义,而是官本主义。连人民也认为官员贵于民众。民主主义更难完全落实相对而言,民本主义比民主主义更好落实,反之,民主主义落实的难度会更大。古希腊民主好落实古希腊民主好落实。根本原因在于人少。二个人的民主最好实现。三个人就难一倍不止。古希腊的民主范围并不包括女性、奴隶、外邦人。奴隶只视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公然否认奴隶劳动者的法律人格,公开确认对奴隶的人身占有。”古希腊由数百个独立的城邦组成的社会,雅典是其最发达的城邦之一。在公民成为政府官员方38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8 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即中国古代的君臣民三类人的“民贵”“民本”理念都是“作民主”而不是“民 主”。 好皇帝与好官的根本在于“为民做主”。 民也是这样认为:“青天大老爷,您可要为我做主啊,您要不为我做主,我可就没主了。” 作民主与民主的根本区别 “作民主”的本质是君臣之官“为民做主”,而不是人民为自己做主。因此,“作民主”的实质是“主 权在官”,不是“主权在民”。 真正的民主在于“主权在民”而不是“主权在官”。现代民主的根本则是主权在民、人民主权。人 民不仅拥有权利,而且更拥有权力。 基于这种看法,中国古代“民贵”和“民本”是“作民主”,不是“民主”。凡是“作民主”的政权体系 都是人治和专制。 2.民主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不等于封建主义专制 如果用简单思维思考问题,可能会把民主主义等同于资本主义,把民本主义等同于封建主义。 其实,民主主义并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也并不等于封建主义专制。 民主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民本主义不等于封建主义的理由 第一,众所周知,古希腊时代是民主制社会,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奴隶社会。 第二,民本主义是现代中国领导阶级掌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所在,但现代中国并不是封建社会 而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只有儿童才运用简单思维处理重大问题,而成熟的成年人决不应该运用简单思维处理民 主与民本此类的重大问题,决不可以用简单贴标签的方法提出,把民主主义等同于资本主义法治, 把民本主义等同于封建主义专制。 3.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互补,其合力打造和谐社会 其一,民本主义是中国政治传统中具有正价值的东西,是从尧舜时代的“民受之”发展到西周的 “保民”,再发展到儒家的“贵民”和宋明清的“民本”的中国政权合理合法性的必然规律。 其二,中国政权发展还有其负价值的一面,“成者王侯败者贼”是一种强盗逻辑,是对君权神授 的负面补充; 其三,中国传统中的民本主义骨子里的最大缺憾就是没有发展出来“国权民授”的契约论意识形 态,要么停滞在“君权神授”的水平上,要么适用“成者王侯败者贼”和“厚黑学”之类的伎俩。 政治文明的落实问题。无论是民本主义,还是民主主义都是很难落实的一种制度。 民本主义难以落实 民本主义很难完全落实。因为,“作民主”的“民本主义”把希望寄托于君王或领袖、官员们的个 人修养之上,缺乏政治制度的保证,一旦君王昏暗和官员腐败,就会危害整个社会。怎样才能保证 领袖和官员的不腐败,应当依靠制度的健全。最好的办法就是民主政治,尤其是要健全民主监督机 制。 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够保证民本主义的落实,那么民本主义一定比民主主义要好得多 。 现实政治生活中,不是民本主义,而是官本主义。连人民也认为官员贵于民众。 民主主义更难完全落实 相对而言,民本主义比民主主义更好落实,反之,民主主义落实的难度会更大。 古希腊民主好落实 古希腊民主好落实。根本原因在于人少。二个人的民主最好实现。三个人就难一倍不止。 古希腊的民主范围并不包括女性、奴隶、外邦人。奴隶只视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公 然“否认奴隶劳动者的法律人格,公开确认对奴隶的人身占有。” 古希腊由数百个独立的城邦组成的社会,雅典是其最发达的城邦之一。在公民成为政府官员方
宗教政治学面,“一个普通公民在其一生中会享有一次公平的机遇。”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真正的民主就根本得不到落实,现代国家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其中的数量限制。据西方民主研究专家罗伯特·达尔分析,古希腊一个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人数一般都在2000一10000之间”;“雅典达到顶峰的时候,人数大约在60000人左右”;因此,“公民大会只能容纳男性公民的一小部分,多了它就无法承受了”他对民主成员数量对开会效率的影响会有多大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一个村庄共有200人,成年人口100人,如果开一次会给每个人十分钟的时间,那么最保守的估计也需要两天的时间,“如果增加到30分钟,持续的会议就需要近两年时间。这谁也无法忍受。”这种假设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说明了,民主主义是根本无法得到完全贯彻落实的,这种完全的民主在历史及现实社会中从来就没有奏效过。民主主义一旦失去了它的有效性,再好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都会变成空中楼阁。现代西方民主制是完全民主制吗不是!理由极其简单:只有公民大会式的民主制才是完全的民主制,现行的西方民主制是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绝不是完全的民主制。正是因为,完全的民主制行不通,西方人才发明了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是部分民主制,确切地说,是国家代理制,是人民授权给国家,国家只是人民的代理人,而真正的被代理人是人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并不是最好的,只是较好的,顶多是退而求其次好的。西方学者直言不道出民主制的两难困境:“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民主的统治体制,是希望它能为公民参与政治决策提供最大的机会,那么,一个小规模的政治体制中公民大会式的民主确实显得更为优越;但是,如果我们希望的,是使它有最大的空间来有效地处理与公民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那么,一个范围较大、有必要实行代议制度的单位往往效果更佳,这就是在公民参与和体制效率之间的两难。民主的单位越小,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公民把政府决策的权力交给代表的必要性就越小:而单位越大,处理各种重大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公民把决策权移交给代表的必要性就越大。”现代中国的出路不是单纯民本主义的,也不是单纯民主主义的,而是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有机结合或者两者的合力,任何单向发展都没有出路。所以,从现代中国的现实出发,我提出“民本民主主义”或者“民主民本主义”,即把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结合起来,以民本主义为中华民族传统资源,以民主主义为政治文明的当代人类共有资源;在确保民主主义大方向的前提下,尽量吸取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资源;在不断提高民众民主主义意识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纯粹的民本主义和纯粹的民主主义都不是中国的出路。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两、三次提升这是第一次提升。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根本在于,人民把部分权力授权给国家,国家行使人民授给的权力,管理社会财富,把权利分配给每一个公民。第二次提升: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落到实处。也许这第二次提升的道路更加漫长。因为,即便在当今社会许多教科书仍然认为,公民拥有的只是权利但不是权力,只有国家才拥有权力。如果不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落到实处,人民不可能真正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就只是一句空话。未来中国社会也许还将经历第三次提升,即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提升,从领导人的直接选举到法案的直接选举。39
宗教政治学 39 面,“一个普通公民在其一生中会享有一次公平的机遇。” 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真正的民主就根本得不到落实,现代国家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其中的数量限 制。 据西方民主研究专家罗伯特·达尔分析,古希腊一个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人数一般都在 2000—10000 之间”;“雅典达到顶峰的时候,人数大约在 60000 人左右”;因此,“公民大会只能容 纳男性公民的一小部分,多了它就无法承受了” 他对民主成员数量对开会效率的影响会有多大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一个村庄共有 200 人,成年 人口 100 人,如果开一次会给每个人十分钟的时间,那么最保守的估计也需要两天的时间,“如果 增加到 30 分钟,持续的会议就需要近两年时间。这谁也无法忍受。” 这种假设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说明了,民主主义是根本无法得到完全贯彻落 实的,这种完全的民主在历史及现实社会中从来就没有奏效过。民主主义一旦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再好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都会变成空中楼阁。 现代西方民主制是完全民主制吗 不是!理由极其简单:只有公民大会式的民主制才是完全的民主制,现行的西方民主制是代议 制民主,代议制民主绝不是完全的民主制。 正是因为,完全的民主制行不通,西方人才发明了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是部分民主制,确 切地说,是国家代理制,是人民授权给国家,国家只是人民的代理人,而真正的被代理人是人民。 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并不是最好的,只是较好的,顶多是退而求其次好的。 西方学者直言不讳道出民主制的两难困境: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民主的统治体制,是希望它能为公民参与政治决策提供最大的机会,那么, 一个小规模的政治体制中公民大会式的民主确实显得更为优越;但是,如果我们希望的,是使它有 最大的空间来有效地处理与公民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那么,一个范围较大、有必要实行代议制度 的单位往往效果更佳,这就是在公民参与和体制效率之间的两难。民主的单位越小,公民参与的可 能性就越大,公民把政府决策的权力交给代表的必要性就越小;而单位越大,处理各种重大问题的 能力就越强,公民把决策权移交给代表的必要性就越大。” 现代中国的出路 不是单纯民本主义的,也不是单纯民主主义的,而是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有机结合或者两者 的合力,任何单向发展都没有出路。 所以,从现代中国的现实出发,我提出“民本民主主义”或者“民主民本主义”,即把民本主义与 民主主义结合起来,以民本主义为中华民族传统资源,以民主主义为政治文明的当代人类共有资源; 在确保民主主义大方向的前提下,尽量吸取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资源;在不断提高民众民主主义意 识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纯粹的民本主义和纯粹的民主主义都不是中国的出路。 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两、三次提升 这是第一次提升。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根本在于,人民把部分权 力授权给国家,国家行使人民授给的权力,管理社会财富,把权利分配给每一个公民。 第二次提升: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落到实处。也许这第二次提升的道路更加漫长。 因为,即便在当今社会许多教科书仍然认为,公民拥有的只是权利但不是权力,只有国家才拥有权 力。 如果不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落到实处,人民不可能真正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就只是 一句空话。 未来中国社会也许还将经历第三次提升,即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提升,从领导人的直接选 举到法案的直接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