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21题,共150分,共3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卷(阅读题,共68分)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包容性增长 周建军 当前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 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尚有14亿人生活在毎天1.25 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虽然比1981年的19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但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贫 困人口的减少;2005年,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 而且,目前全球有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能惠 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经济发展,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 在当前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基础广泛的増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等的内涵 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包容性増长既强调经济增长旳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包容性增 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这就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仅有经济增长的 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还必须强虽调 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在一个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人人都有平等的权 利和责任,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包容性增长更倾向于通过 增加就业机会为个人创造工作岗位,使其不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共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吉林省四校 2011-201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 21 题,共 150 分,共 3 页。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 68 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包容性增长 周建军 当前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 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尚有 14 亿人生活在每天 1.25 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虽然比 1981 年的 19 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但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贫 困人口的减少;2005 年,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 1981 年时至少增加了 1 亿。 而且,目前全球有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能惠 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经济发展,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 在当前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等的内涵 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包容性增 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这就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仅有经济增长的 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还必须强调 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在一个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人人都有平等的权 利和责任,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包容性增长更倾向于通过 增加就业机会为个人创造工作岗位,使其不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优先开发人力资 源。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包容性増长,具 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有关国际组织认 为,机会公平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胡锦涛同志更是强调了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权 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因为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面影 响,甚至有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 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亨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 长,就要既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 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7日) 1、下列对文中有关“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 所有国家和地区 B.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并且有逐步扩 大的趋势。 C.目前全球有大多数的地区财富分配不合理,生活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 区的人口比例较大 D.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违社会公正,经济 不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既不能把“包容性增长”等同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 增长”,也不能使其与之对立。 B.包容性增长把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两个因素等同对待,使经济增长成为 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 C.包容性增长关注人的就业、发展,使其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 接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D.包容性增长关注人人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使其广泛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消除人们 参与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使其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多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经济高速
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优先开发人力资 源。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具 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有关国际组织认 为,机会公平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胡锦涛同志更是强调了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权 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因为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面影 响,甚至有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 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 长,就要既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 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选自《人民日报》2010 年 10 月 27 日) 1、下列对文中有关“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 所有国家和地区。 B.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并且有逐步扩 大的趋势。 C.目前全球有大多数的地区财富分配不合理,生活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 区的人口比例较大。 D.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违社会公正,经济 不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们既不能把“包容性增长”等同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 增长”,也不能使其与之对立。 B.包容性增长把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两个因素等同对待,使经济增长成为 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 C.包容性增长关注人的就业、发展,使其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 接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D.包容性增长关注人人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使其广泛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消除人们 参与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使其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过多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经济高速
增长,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B.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 理,并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C.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人们参与经 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机会。 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要实现包容性增 长,就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文段,完成4~8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我也,岁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B.不加(更)少 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鼓(敲着战鼓,动词)之 兵刃(锋刃)既接 D.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 是亦走(行路)也
增长,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B.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 理,并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C.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人们参与经 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机会。 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要实现包容性增 长,就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 22 分) 阅读文段,完成 4~8 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 B.不加.(更)少 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 C.填然鼓.(敲着战鼓,动词)之 兵刃.(锋刃)既接 D.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 是亦走.(行路)也
5、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锄棧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7、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 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 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 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8、翻译句子(共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9--10问题。潼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呜声念群。 谁伶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9、诗的前三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潼(6分)潼 答 10、诗人为什么要写野鸦这一形象?(4分) (三)名篇名句填写(每空1分,共7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5、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 分)(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3 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7、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 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 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 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8、翻译句子(共 10 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9--10 问题。 孤 雁[注]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9、诗的前三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 (6 分) 答: 10、诗人为什么要写野鸦这一形象?(4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填写(每空 1 分,共 7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 愁空山 (2)我闻琵琶己叹息, (3)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20分) 玛莎蕌 [俄]屠格涅夫蕌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蕌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 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0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 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 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 褴褛的厚呢上衣!蕌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蕌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蕌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蕌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蕌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蕌 你爱她……)自己的妻子吗?”蕌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蕌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 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蕌 她待你好吗?”蕌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
(1)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 (2)我闻琵琶已叹息, 。 , ! (3)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20 分) 玛 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 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 20 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 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 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 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 7 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 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