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蛟河二高2012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第Ⅰ卷 甲必考题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请阅读鉴赏。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 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 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 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 古文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 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 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 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 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 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 “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 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 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 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 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一一这是笔法能代代 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 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 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 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 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 页的根本原因。 1.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2.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吉林省吉林蛟河二高 2012 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请阅读鉴赏。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 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 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 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 古文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 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 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 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 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 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 “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 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 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 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 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 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 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 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 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 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 一页的根本原因。 1.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2.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 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 价值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辉煌的 时期。 B.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东汉以前其传承体现在字法上,东汉以后体现在 笔法上。 C.笔法与字法相比,笔法更能体现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要求。 D.没有笔法的创立与传承,中国书法就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蓬 勃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 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 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 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 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 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 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 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 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 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 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 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 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 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 财 《史记》一二O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 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呼…的名字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 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 价值。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辉煌的 时期。 B.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东汉以前其传承体现在字法上,东汉以后体现在 笔法上。 C.笔法与字法相比,笔法更能体现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要求。 D.没有笔法的创立与传承,中国书法就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蓬 勃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 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 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 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 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 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 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 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 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 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 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 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 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 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 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 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呼……的名字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辈份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3 分)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 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 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 他一度丢了官职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A:阅读材料: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3分)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3分) B:必修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8.这两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3分) 9.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请作具体分析.(4分) 10.从两首诗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选三)(6分) (1) ,谁主沉浮? (2)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 (3)民生各有所乐兮, ,岂余心之 可惩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辈份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3 分)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 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 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 他一度丢了官职。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 分) A:阅读材料: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3 分)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3 分) B:必修一 二: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 分)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 分) 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8.这两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3 分) 9.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请作具体分析.(4 分) 10.从两首诗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选三)(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2)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 可惩。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娱,信可乐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2.“读散文使人聪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0分) 岳桦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 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 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 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 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 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 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 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 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 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 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棦 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 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 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 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 “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 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 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 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 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 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 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 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 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 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 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 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娱,信可乐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12. “读散文使人聪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 分)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 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 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 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 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 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 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 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 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 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 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 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 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 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 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 “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 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 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 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 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 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 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 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 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 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 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 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
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 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 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 选择了调头向上。 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 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 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 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 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 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4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A.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 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B.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 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3)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迴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 简要概括。(5分)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 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 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 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 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 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 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 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 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 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 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 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 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 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晢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 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 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
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 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 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 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 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 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 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 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 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4 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 分) A. 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 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B.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 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3)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 简要概括。(5 分)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 年)认识他的。“勉仁” 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 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 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 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 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 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 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 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 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 30 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 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 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 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 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 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 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