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第1、2、3、4、5、6、13、14、15题答案写在选择题标号下,其它题答案则写在答 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作文纸指定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 括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 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 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 释为:“质是指诚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 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 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 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第 1、2、3、4、5、6、13、14、15 题答案写在选择题标号下,其它题答案则写在答 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作文纸指定位置。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 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 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 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 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 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 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 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ˆ即“文”,“以质信言即ˉ质”,分别指两种不同 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 ,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ˆ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 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 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 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 “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 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外在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 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 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 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 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 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 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 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 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 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 “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 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外在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 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 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 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 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 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 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 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日:“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 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戌滑台,为虏所围 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毎流涕问其意,修 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 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 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 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 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 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 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 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 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 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 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 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 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 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 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 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 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 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 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 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 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 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 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 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 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 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谓不忝尔祖矣 忝:辱没 B.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 礼:以礼相待 C.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掌管 D.而旋与佐吏分之 旋:随即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3分) ①修之潜谋南归 ②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③而遣使陈诚于帝 ④复欲率南人窃发 ⑤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⑥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 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又杀了义宣。 B.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 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C.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 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 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5分)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 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 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 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可谓不忝.尔祖矣 忝:辱没 B.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 礼:以礼相待 C.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掌管 D.而旋.与佐吏分之 旋:随即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3 分) ( ) ①修之潜谋南归 ②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③而遣使陈诚于帝 ④复欲率南人窃发 ⑤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⑥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 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又杀了义宣。 B.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 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C.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 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 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5 分)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8-9 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8.“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 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出师表》) (2)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 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 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 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8.“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9.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 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 (诸葛亮《出师表》) (2) ,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 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 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 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