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蟠论 (1)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关键步 骤和内容? (2)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实施后,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技能有何变化?学生的发言次数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关系如何? (3)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论证 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4)学生对于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有怎样的态 度? 研究三: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研究 (1)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关键步 骤和内容? (2)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实施后,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技能有何变化?学生的发言次数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关系如何? (3)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论证 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4)学生对于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有怎样的态 度? 1.3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借助混合学习环境的优势让学生全员参与论证、发挥学生在论题 和正反方选择的自主性、提高论证结构的清晰等,进而促使论证式教学更好地发 挥其教学效果。故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 1.3.1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论证和论证式教学的相关研究构建“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 证式教学框架”,该框架不仅能够指导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步 骤和内容,也为其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基于“混合学习环境 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本研究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开展了三种不同形式的 论证式教学研究,这为混合学习环境下论证式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的 参考。最后,基于三次研究的发现和反思,总结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7 (1)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关键步 骤和内容? (2)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实施后,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技能有何变化?学生的发言次数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关系如何? (3)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论证 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4)学生对于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有怎样的态 度? 研究三: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研究 (1)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关键步 骤和内容? (2)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实施后,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技能有何变化?学生的发言次数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关系如何? (3)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论证 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4)学生对于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有怎样的态 度? 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借助混合学习环境的优势让学生全员参与论证、发挥学生在论题 和正反方选择的自主性、提高论证结构的清晰等,进而促使论证式教学更好地发 挥其教学效果。故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 1.3.1 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论证和论证式教学的相关研究构建“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 证式教学框架”,该框架不仅能够指导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步 骤和内容,也为其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基于“混合学习环境 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本研究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开展了三种不同形式的 论证式教学研究,这为混合学习环境下论证式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的 参考。最后,基于三次研究的发现和反思,总结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绪论 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点,这为中国高校开展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 层面的参考。 1.3.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探索混合学习环境下中国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 的基本步骤和内容,让学生平等参与到论证式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 自主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进行建构学习和交互学习。学生能够在论 题选择、正反方选择、参与时间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性,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可 视化的方式让论证结构和过程更为清晰,此外,研究也为教师在混合学习环境下 开展论证式教学实践提供依据,鼓励教师不断优化混合学习环境下论证式教学的 设计,促使课堂氛围从单向、统一化、缺乏交流向多向、互动化、充满交流转变。 同时,对相关技术工具的应用与完善也可为其他高校教育者提供技术使用方面的 借鉴。 1.4研究方法 为了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混合学习环境下三种不同形式论证式教学的效果 达到优化论证式教学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 1.4.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风笑天。 2009)。内容分析法的实施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研究者首先依据研究问题界 定研究,杭理出研究样本。然后界定研究的分析单元,确定研究所使用的编码体 系,依据编码体系把文字、非量化的信息等内容转化为定量数据。最后对定量数 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李克东,2002)。由此可见,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在于它能够更深刻、精确、全面地反映内容本质,从而得到从一般定性分析中难 以发现的规律。 在本研究中,每个子研究都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基于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主题分析、滞后序列分析),对收集到的学生论证内容数据、反思数 据等进行相应的内容分析。 1.4.2访谈法 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受访人面对面交谈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C)1994-2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8 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点,这为中国高校开展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 层面的参考。 1.3.2 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探索混合学习环境下中国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 的基本步骤和内容,让学生平等参与到论证式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 自主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进行建构学习和交互学习。学生能够在论 题选择、正反方选择、参与时间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性,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可 视化的方式让论证结构和过程更为清晰,此外,研究也为教师在混合学习环境下 开展论证式教学实践提供依据,鼓励教师不断优化混合学习环境下论证式教学的 设计,促使课堂氛围从单向、统一化、缺乏交流向多向、互动化、充满交流转变。 同时,对相关技术工具的应用与完善也可为其他高校教育者提供技术使用方面的 借鉴。 1.4 研究方法 为了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混合学习环境下三种不同形式论证式教学的效果, 达到优化论证式教学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风笑天, 2009)。内容分析法的实施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研究者首先依据研究问题界 定研究,梳理出研究样本。然后界定研究的分析单元,确定研究所使用的编码体 系,依据编码体系把文字、非量化的信息等内容转化为定量数据。最后对定量数 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李克东, 2002)。由此可见,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在于它能够更深刻、精确、全面地反映内容本质,从而得到从一般定性分析中难 以发现的规律。 在本研究中,每个子研究都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基于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主题分析、滞后序列分析),对收集到的学生论证内容数据、反思数 据等进行相应的内容分析。 1.4.2 访谈法 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受访人面对面交谈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绪论 方法。从形式上看,访谈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访谈、集体和个体访谈、结构化 半结构化和无结构化访谈(杨善华,孙飞宇,2005)。半结构化访谈是依据一个大 致的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的非正式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对所要询问的问题等有 基本要求。在本研究中,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感受,在学生每次经历 完论证式教学活动后,研究者都会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作为受访者, 依据访谈提纲对他们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1.5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需要进行操作性界定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混合学习环境、论证、论 证式教学、可视化论证以及批判性思维技能五个概念。 1.5.1混合学习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技术中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学习 环境,它是支持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中所有要素的集合,其中课堂 和在线学习活动被视为混合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卢丹,2018)。混合学习环境强 调在线学习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的融合,结合线上学习和实体教学的优势,为学 生打造一个适应知识构建的场域(吴南中,2016)。因此,混合学习环境的塑造需 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找出介于在线学习中取得知识和面对面交互取 得知识的平衡点(Osguthorpe&Gralam,2003)。混合学习环境中营造良好的社交 环境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 图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期望值和学习满意度(Wu,Tennyson,&Hsia,2010)。 在本研究中,混合学习环境指的是课堂的线下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结合的教 学环境。课堂的线下活动主要包含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给学生分组、对学生的论 证进行评价和指导以及学生展示论证等。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含学生异步提出论 题、协同准备论证、讨论正反方的选择以及参与论证活动等。 1.5.2论证 论证的英文单词是argument或argumentation,Argument是一种狭义的论证, 它是一个从论点出发寻找论据支持的过程,强调提出观点一定要有论据支撑(熊 明辉,2019)。相比而言,argumentation是一种广义论证,它是消除人们意见分 歧的手段,人们通过提出至少一个命题来证明其立场并说服理性批判者接受其立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9 方法。从形式上看,访谈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访谈、集体和个体访谈、结构化、 半结构化和无结构化访谈(杨善华, 孙飞宇, 2005)。半结构化访谈是依据一个大 致的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的非正式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对所要询问的问题等有 基本要求。在本研究中,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感受,在学生每次经历 完论证式教学活动后,研究者都会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作为受访者, 依据访谈提纲对他们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1.5 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需要进行操作性界定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混合学习环境、论证、论 证式教学、可视化论证以及批判性思维技能五个概念。 1.5.1 混合学习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技术中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学习 环境,它是支持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中所有要素的集合,其中课堂 和在线学习活动被视为混合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卢丹, 2018)。混合学习环境强 调在线学习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的融合,结合线上学习和实体教学的优势,为学 生打造一个适应知识构建的场域(吴南中, 2016)。因此,混合学习环境的塑造需 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找出介于在线学习中取得知识和面对面交互取 得知识的平衡点(Osguthorpe & Gralam, 2003)。混合学习环境中营造良好的社交 环境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 围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期望值和学习满意度(Wu, Tennyson, & Hsia, 2010)。 在本研究中,混合学习环境指的是课堂的线下活动和在线学习活动结合的教 学环境。课堂的线下活动主要包含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给学生分组、对学生的论 证进行评价和指导以及学生展示论证等。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含学生异步提出论 题、协同准备论证、讨论正反方的选择以及参与论证活动等。 1.5.2 论证 论证的英文单词是argument或argumentation。Argument是一种狭义的论证, 它是一个从论点出发寻找论据支持的过程,强调提出观点一定要有论据支撑(熊 明辉,2019)。相比而言,argumentation 是一种广义论证,它是消除人们意见分 歧的手段,人们通过提出至少一个命题来证明其立场并说服理性批判者接受其立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绪论 场,由此可见,argumentation需要考虑到可能的反驳(Duschl,.Ellenbogen,& Erduran,.1999:Zohar&Nemet,2002),故常常被称为“论辩”。在本研究中,论 证指的是argumentation,.即学生对于某个论题被分为正方或反方,正反方都要证 明自己站方的观点并说服对方接受其立场。 基于论证对话特点又可以将论证分为争论性论证、协商性论证、协商一致的 共同建构以及快速达成共识的论证四种类型(Asterhan&Schwarz,20l6)。其中, 争论性论证是指一方不仅要说服对方改变自己的立场,还要捍卫自己的观点,其 本质上是话语冲突,即一方不接受或质疑另一方的话语,并且制造出相反的话语 (Plantin,2005,Walton,2009)。在本研究中,论证对话指的是争论性论证,即学 生不仅要维护己方的观点,还要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双方基于多次的反驳对 论证进行总结和归纳。 15.3论证式教学 论证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将论证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评价 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何嘉 媛,刘恩山,2012)。由此可见,对于论证式教学而言,其主要包含两个关键要素, 第一个是论证式教学活动的组织,第二个是论证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论证活动的 组织是论证式教学的关键,论证活动的组织也会给学生思维方式带来改变。在本 研究中,教师将论证活动引入高校课堂,让学生围绕论题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开 展争论性论证,并基于此测评他们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5.4可视化论证 可视化论证是指用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论证信息以及在论证中做出明确的推 论(Waller,.1981:Vekiri,.2002),通过对论证文本元素的空间排列来呈现概念之间 的隐含关系(Robinson&Kiewra,l995)。论证文本元素的空间排列可以通过可视 化表征工具实现,如概念图、思维导图、论证图等(Davies,.2011),这些工具能够 增加论证过程的清晰性。 在本研究中,可视化论证指利用论证图作为论证可视化的表征工具。论证图 是利用长方形表示文本、箭头表示文本关系的可视化流程图,其中长方形用来突 出命题,箭头用来突出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同时也有一些文字,如because,.but 和however说明推理关系(van Gelder,.2003),支持或反驳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 10 (C)1994-2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0 场,由此可见,argumentation 需要考虑到可能的反驳(Duschl, Ellenbogen, & Erduran, 1999;Zohar & Nemet, 2002),故常常被称为“论辩”。在本研究中,论 证指的是 argumentation,即学生对于某个论题被分为正方或反方,正反方都要证 明自己站方的观点并说服对方接受其立场。 基于论证对话特点又可以将论证分为争论性论证、协商性论证、协商一致的 共同建构以及快速达成共识的论证四种类型(Asterhan & Schwarz, 2016)。其中, 争论性论证是指一方不仅要说服对方改变自己的立场,还要捍卫自己的观点,其 本质上是话语冲突,即一方不接受或质疑另一方的话语,并且制造出相反的话语 (Plantin,2005; Walton, 2009)。在本研究中,论证对话指的是争论性论证,即学 生不仅要维护己方的观点,还要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双方基于多次的反驳对 论证进行总结和归纳。 1.5.3 论证式教学 论证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将论证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评价 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何嘉 媛,刘恩山, 2012)。由此可见,对于论证式教学而言,其主要包含两个关键要素, 第一个是论证式教学活动的组织,第二个是论证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论证活动的 组织是论证式教学的关键,论证活动的组织也会给学生思维方式带来改变。在本 研究中,教师将论证活动引入高校课堂,让学生围绕论题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开 展争论性论证,并基于此测评他们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5.4 可视化论证 可视化论证是指用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论证信息以及在论证中做出明确的推 论(Waller, 1981; Vekiri, 2002),通过对论证文本元素的空间排列来呈现概念之间 的隐含关系(Robinson & Kiewra, 1995)。论证文本元素的空间排列可以通过可视 化表征工具实现,如概念图、思维导图、论证图等(Davies, 2011),这些工具能够 增加论证过程的清晰性。 在本研究中,可视化论证指利用论证图作为论证可视化的表征工具。论证图 是利用长方形表示文本、箭头表示文本关系的可视化流程图,其中长方形用来突 出命题,箭头用来突出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同时也有一些文字,如 because, but 和 however 说明推理关系(van Gelder, 2003),支持或反驳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绪论 绿色代表支持,红色代表反对(图1.1)。 图1.1论证图示例 1.5.5批判性思维技能 批判性思维是指“一个人为了决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进行的思考”(Enis& Norris,.1989)。批判性思维包含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个类别(刘 儒德,2000)。批判性思维倾向是个体积极评判认知对象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内 容包含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以及成熟性 七个维度(彭美慈等,2004)。批判性思维技能是个体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 评判认知对象的行为,该行为能够体现论证者对对象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 以及解释(Facione&Facione,.2002)。 为了测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本研究分别采用纽受的批判性思维深度分 析框架(Newman,.Webb&Cochrane,.l995)和Murphy的批判性思维过程框架 (Murphy,2004)测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行为。其中,纽曼的 批判性思维深度分析框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十个维度:相关性、重要性、新颖性、 拓展性、清晰性、合理性、观点的联系、批判性评论、实际应用和理解的广度。 Murphy的批判性思维过程框架将批判性思维分为五个过程,分别为辨识、理解 分析、评价以及创新。 1.6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12): 11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1 绿色代表支持,红色代表反对(图 1.1)。 图 1.1 论证图示例 1.5.5 批判性思维技能 批判性思维是指“一个人为了决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进行的思考”(Ennis & Norris, 1989)。批判性思维包含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个类别(刘 儒德, 2000)。批判性思维倾向是个体积极评判认知对象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内 容包含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以及成熟性 七个维度(彭美慈等, 2004)。批判性思维技能是个体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 评判认知对象的行为,该行为能够体现论证者对对象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 以及解释(Facione & Facione, 2002)。 为了测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本研究分别采用纽曼的批判性思维深度分 析框架(Newman, Webb & Cochrane, 1995)和 Murphy 的批判性思维过程框架 (Murphy, 2004)测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行为。其中,纽曼的 批判性思维深度分析框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十个维度:相关性、重要性、新颖性、 拓展性、清晰性、合理性、观点的联系、批判性评论、实际应用和理解的广度。 Murphy 的批判性思维过程框架将批判性思维分为五个过程,分别为辨识、理解、 分析、评价以及创新。 1.6 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