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文献研究与框架建构阶段: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明确高校开展论证式 教学的必要性,梳理高校传统论证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支持下论证式教 学的优势,进而确定研究目的与问题以及相关概念的操作性界定(对应第一章)。 其次,通过文献调研梳理论证式教学的学科基础、典型策略、实践研究现状以及 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在借鉴已有做法的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对应第 二章):最后,通过对论证及论证式教学相关文献的调研,基于CAP框架、批判 性讨论模型、Toulmin论证模型、论证式教学方式以及三节点论证学习框架,构 建“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作为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理论 依据(对应第三章)。 (2)实践研究阶段:在高校混合学习环境下开展三种不同形式的论证式教 学研究,其中,研究一旨在探究教师指定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线下同步论证式教 学的关键步骤和内容,并通过分析学生的论证内容、反思内容以及半结构化访谈 内容评价该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应第四章):研究二旨在旨在探究小组自选论题 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和内容,并通过分析学生的论证内 容、反思内容以及半结构化访谈内容评价该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应第五章):研 究三旨在旨在探究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关健步骤 和内容,并通过分析学生的论证内容、反思内容以及半结构化访谈内容评价该教 学方式的效果(对应第六章):三个研究之问的逻辑关系如下:研究一为混合学 习环境下基础论证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其得到的研究发现与实践反思可为研究二 和研究三中论证式教学每个步骤的内容设计提供适当的优化调整思路。 (3)成果总结阶段:根据实践研究的发现,总结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 论证式教学的效果,提出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以此为高校在线上线下结合环境下开展论证式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参考(对应第七章)。 12 (C)1994-2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2 (1)文献研究与框架建构阶段: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明确高校开展论证式 教学的必要性,梳理高校传统论证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支持下论证式教 学的优势,进而确定研究目的与问题以及相关概念的操作性界定(对应第一章)。 其次,通过文献调研梳理论证式教学的学科基础、典型策略、实践研究现状以及 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在借鉴已有做法的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对应第 二章);最后,通过对论证及论证式教学相关文献的调研,基于 ICAP 框架、批判 性讨论模型、Toulmin 论证模型、论证式教学方式以及三节点论证学习框架,构 建“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作为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理论 依据(对应第三章)。 (2)实践研究阶段:在高校混合学习环境下开展三种不同形式的论证式教 学研究,其中,研究一旨在探究教师指定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线下同步论证式教 学的关键步骤和内容,并通过分析学生的论证内容、反思内容以及半结构化访谈 内容评价该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应第四章);研究二旨在旨在探究小组自选论题 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和内容,并通过分析学生的论证内 容、反思内容以及半结构化访谈内容评价该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应第五章);研 究三旨在旨在探究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关键步骤 和内容,并通过分析学生的论证内容、反思内容以及半结构化访谈内容评价该教 学方式的效果(对应第六章);三个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研究一为混合学 习环境下基础论证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其得到的研究发现与实践反思可为研究二 和研究三中论证式教学每个步骤的内容设计提供适当的优化调整思路。 (3)成果总结阶段:根据实践研究的发现,总结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 论证式教学的效果,提出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以此为高校在线上线下结合环境下开展论证式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参考(对应第七章)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蟠论 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 研究一 研究二:小组白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f式教学研究 数楼作胥经型天质李牌瓷 研究三:个人白选论思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解究 内客分法。访法 合学习环境商论正式学的 图1.2研究技术路线图 1.7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学中开展论证式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总结出高校传 统论证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支持下高校论证式教学的优势,由此提出了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问题,并筒要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核心概念进行 了操作性界定。其次,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对论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说明。 13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3 文献研 究与框 架构建 研究二: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研究 研究三: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研究 实践 研究 研究 总结 研究一 教师指定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 线下同步论证式教学研究 1 高校开展论证式教学的必要性 2 高校传统论证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3 技术支持下高校论证式教学的优势 研究背景 1 论证式教学的学科基础与典型策略 2 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的现状 3 论证式教学效果评价研究的现状 文献综述 内容分析法、访谈法 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 设计与实施要点 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 论证式教学框架的构建 1 ICAP框架 2 批判性讨论模型 3 Toulmin论证模型 4 论证式教学方式 5 三节点论证学习框架 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 效果总结 图 1.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7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学中开展论证式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总结出高校传 统论证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支持下高校论证式教学的优势,由此提出了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问题,并简要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核心概念进行 了操作性界定。其次,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对论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说明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文献综适 2文献综述 研究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了解论证式 教学的学科基础以及教学策略,还需要从实践层面了解已有的研究中论证式教学 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如何评价其应用效果。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论证式教学的 学科基础以及典型策略,然后从实践层面梳理论证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以及教学效 果的评价。 2.1论证式教学的学科基础与典型策略 在论证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维护自己/亿方的观点,还要反驳他人/方的观 点,反驳他人的观点意味着要和他人产生互动,学生也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凸显 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因此,互动和主体性属于论证式教学的关键词,心理学和教 育学的一些理论和理念分别为学生在论证中开展高效互动、凸显自身的主体性提 供了学科基础。此外,由于学生缺乏论证经验等,导致他们较难参与到论证中, 通过采取一些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论证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在论证 中产生高质量的发言。 2.1.1论证式教学的学科基础 (1)心理学基础 作为论证式教学的关健词之一,互动意味着学生彼此之间要开展论证,他们 在互动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以及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论证 式教学中,其互动类型既包含同一站方内组员的互动,也包含不同站方间人们的 互动。认知冲突为促使不同站方间人们的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互赖理论为 同一站方的组内组员互动以及不同站方间人们互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①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一种心理学的认知状态,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够同化对新知 识的理解或新现象的解释,进而产生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袁维 新,2002)。认知冲突包含主体内认知冲突和主体问认知冲突两类。主体内认知冲 突是个体图式形成、修正和发展的认知冲突过程(皮亚杰,2014)。主体间的经验 知识差异、文化差异以及认知方式差异等是造成主体问认知冲突的主要原因(李 海峰,王炜,2020)。外部环境刺激是认知冲突产生的基础(皮亚杰,2014)。 14 (C)1994-2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文献综述 14 2 文献综述 研究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了解论证式 教学的学科基础以及教学策略,还需要从实践层面了解已有的研究中论证式教学 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如何评价其应用效果。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论证式教学的 学科基础以及典型策略,然后从实践层面梳理论证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以及教学效 果的评价。 2.1 论证式教学的学科基础与典型策略 在论证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维护自己/己方的观点,还要反驳他人/方的观 点,反驳他人的观点意味着要和他人产生互动,学生也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凸显 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因此,互动和主体性属于论证式教学的关键词,心理学和教 育学的一些理论和理念分别为学生在论证中开展高效互动、凸显自身的主体性提 供了学科基础。此外,由于学生缺乏论证经验等,导致他们较难参与到论证中, 通过采取一些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论证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在论证 中产生高质量的发言。 2.1.1 论证式教学的学科基础 (1) 心理学基础 作为论证式教学的关键词之一,互动意味着学生彼此之间要开展论证,他们 在互动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以及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论证 式教学中,其互动类型既包含同一站方内组员的互动,也包含不同站方间人们的 互动。认知冲突为促使不同站方间人们的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互赖理论为 同一站方的组内组员互动以及不同站方间人们互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 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一种心理学的认知状态,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够同化对新知 识的理解或新现象的解释,进而产生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袁维 新, 2002)。认知冲突包含主体内认知冲突和主体间认知冲突两类。主体内认知冲 突是个体图式形成、修正和发展的认知冲突过程(皮亚杰, 2014)。主体间的经验 知识差异、文化差异以及认知方式差异等是造成主体间认知冲突的主要原因(李 海峰, 王炜, 2020)。外部环境刺激是认知冲突产生的基础(皮亚杰, 2014)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文献综迹 认知冲突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因为学习者产生的认知冲突 给他们自身认知心理带来不平衡,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开展认知结 构的同化和顺应,并最终促进自身知识的建构(马宁,李亚蒙,何俊杰,2019),这 也是提升学生思维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田成良,2018)。 总结而言,认知冲突解释了论证中不同站方间产生冲突的原因,这些原因也 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在论证式教学中,正反方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之间产生 认知冲突,让一方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对方的观点之间产生矛盾,进而鼓励双方针 对观点不断地开展基于论据的支持或反驳,这也代表了学生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 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深层次建构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了自身的思维水平。 @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期,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人们自身 的互动方式由其目标结构决定,互动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情境的结果 (Johnson&Johnson,1998)。对于互赖类型而言,基于群体的关系可以分为积极 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三种类型。积极互赖指成员的目标一致或互补,彼此之 间积极合作实现目标。消极互赖指成员的目标存在利益冲突,个体目标的实现需 要以击败其他成员为前提,成员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无互赖指成员间基本 无互动,个体之间相互独立,成员目标的实现对其他成员没有影响。 不同类型的互赖能够让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过程和结果。积极互赖给人们带 来的心理过程具有诱导性、可替代和积极投入的特点,其结果通常也是积极的。 相比之下,消极互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过程具有阻抗性、不可替代和消极投入的 特点。消极互懒和无互赖通常会带来消极的结果。 鉴于积极互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要 采取措施促使学生之间产生积极互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结果互赖、方法互 赖和边界互赖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结果互赖是指通过设置共同的目标或奖励促使 成员之间积极互赖,鼓励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或奖励前进。方法互赖既可以表现 为划分任务片段,让每个组员承担任务的不同部分,也可以表现为鼓励成员学习 不同的材料,然后再共同学习材料。基于边界互赖,教师可以特征相似的学生划 分为许多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由于相似性会促使积极互赖的产生(郑淑贞 盛群力,2010)。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文献综述 15 认知冲突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因为学习者产生的认知冲突 给他们自身认知心理带来不平衡,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开展认知结 构的同化和顺应,并最终促进自身知识的建构(马宁, 李亚蒙, 何俊杰, 2019),这 也是提升学生思维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田成良, 2018)。 总结而言,认知冲突解释了论证中不同站方间产生冲突的原因,这些原因也 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在论证式教学中,正反方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之间产生 认知冲突,让一方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对方的观点之间产生矛盾,进而鼓励双方针 对观点不断地开展基于论据的支持或反驳,这也代表了学生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 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深层次建构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了自身的思维水平。 ○2 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期,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人们自身 的互动方式由其目标结构决定,互动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情境的结果 (Johnson & Johnson, 1998)。对于互赖类型而言,基于群体的关系可以分为积极 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三种类型。积极互赖指成员的目标一致或互补,彼此之 间积极合作实现目标。消极互赖指成员的目标存在利益冲突,个体目标的实现需 要以击败其他成员为前提,成员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无互赖指成员间基本 无互动,个体之间相互独立,成员目标的实现对其他成员没有影响。 不同类型的互赖能够让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过程和结果。积极互赖给人们带 来的心理过程具有诱导性、可替代和积极投入的特点,其结果通常也是积极的。 相比之下,消极互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过程具有阻抗性、不可替代和消极投入的 特点。消极互赖和无互赖通常会带来消极的结果。 鉴于积极互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要 采取措施促使学生之间产生积极互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结果互赖、方法互 赖和边界互赖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结果互赖是指通过设置共同的目标或奖励促使 成员之间积极互赖,鼓励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或奖励前进。方法互赖既可以表现 为划分任务片段,让每个组员承担任务的不同部分,也可以表现为鼓励成员学习 不同的材料,然后再共同学习材料。基于边界互赖,教师可以特征相似的学生划 分为许多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由于相似性会促使积极互赖的产生(郑淑贞, 盛群力, 2010)
渐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文献综选 综上所述,社会互赖理论能够反映论证式教学中参与者的互动类型。同一站 方的人员之间是积极互赖,他们有共同的一致性目标,组员之间彼此积极合作“抵 抗”对方的批判性“攻击”,同时也能够对对方发起批判性的“攻击”。不同站方 的人员之间是消极互赖,他们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其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战胜对方 为前提,这样才能够在论证中“获胜”。 (2)教育学基础 作为论证式教学的关键词之一,主体性代表了学生在论证式教学过程中充分 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参与到论证活动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首要学习原理为人 们了解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以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①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主体性理念应用于教育领域 的产物。主体性理念主要表现为发挥人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三个方面。自 主性是指人们能够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包括人的自强、自我 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能动性指的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适应或顺应外部世界,包 括人的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较高的求知欲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创 造性指的是人们能够改变或颠覆性的超越现实。它主要包括人具有蛋烈的创新意 识、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方正泉,2014)。 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学生要发挥主体性作用,认为教育要能够凸显以人为本 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价值以及尊重学生的尊严(吴航,2000)。倡导学生积极 参与教学活动,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作为发展和提高教 有质量的重要途径(黄威,2002)。 综上所述,在论证式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论证中体现其主体性。自主 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基于自身掌握的知识等自主参与论证,且以正反方的 形式开展争论性论证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为他们为了“战胜对方”就 要对自己方的观点进行维护以及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创造性是指学生能够在反 驳中通过推翻对方的观点产生创造性的想法。 ②首要学习原理 首要学习原理是指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建模、推理以及论证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认知参与度和创造性,进而带来最有意义的学习活 16 (C)1994-2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文献综述 16 综上所述,社会互赖理论能够反映论证式教学中参与者的互动类型。同一站 方的人员之间是积极互赖,他们有共同的一致性目标,组员之间彼此积极合作“抵 抗”对方的批判性“攻击”,同时也能够对对方发起批判性的“攻击”。不同站方 的人员之间是消极互赖,他们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其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战胜对方 为前提,这样才能够在论证中“获胜”。 (2) 教育学基础 作为论证式教学的关键词之一,主体性代表了学生在论证式教学过程中充分 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参与到论证活动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首要学习原理为人 们了解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以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1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是主体性理念应用于教育领域 的产物。主体性理念主要表现为发挥人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三个方面。自 主性是指人们能够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包括人的自强、自我 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能动性指的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适应或顺应外部世界,包 括人的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较高的求知欲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创 造性指的是人们能够改变或颠覆性的超越现实。它主要包括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 识、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方正泉, 2014)。 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学生要发挥主体性作用,认为教育要能够凸显以人为本 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价值以及尊重学生的尊严(吴航, 2000)。倡导学生积极 参与教学活动,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作为发展和提高教 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黄崴, 2002)。 综上所述,在论证式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论证中体现其主体性。自主 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基于自身掌握的知识等自主参与论证,且以正反方的 形式开展争论性论证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为他们为了“战胜对方”就 要对自己方的观点进行维护以及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创造性是指学生能够在反 驳中通过推翻对方的观点产生创造性的想法。 ○2 首要学习原理 首要学习原理是指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建模、推理以及论证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认知参与度和创造性,进而带来最有意义的学习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