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次 表4.13学生的发言次数与批判性思维深度的回归效应分析.128 表4.14研究一中学生关于论证的技能 .129 表4.15研究一中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132 表4.16研究一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半结构化访谈数据).134 表4.17研究一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反思数据) 135 表5.1“浙大语雀”平台“辩论区”中可视化论证发言规范 .159 表5.2研究二中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163 表53研究二中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机理 164 表5.4研究二中1-8周教学流程安排表 166 表5.5研究二中3-7周的论题 168 表5.6研究二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深度具体编码示例表 171 表5.7研究二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行为过程具体编码例子表 172 表5.8研究二中学生的论证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编码示例表, .174 表5.9研究二中小组平均批判性思维深度和总发言次数表 .177 表5.101和2论证小组五次论证产生的有效单序列数量表 178 表5.111和2论证小组五次论证中批判性思维过程行为转换频率表178 表5.121和2论证小组五次论证批判性思维过程调整残差值, 178 表5.13研究二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与发言次数的相关性分析.179 表5.14研究二中学生关于论证的技能. .180 表5.15研究二学生反思中提及的专业知识收获 183 表5.16研究二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半结构化访谈数据)188 表5.17研究二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反思数据) 189 表6.1研究三中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216 表6.2研究三中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机理 217 表6.3研究三中1-8周教学流程安排表. .219 表6.4研究三中2-7周论证的文章题目 220 表6.5研究三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深度具体编码表 224 表6.6研究三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行为具体编码例子表】 225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次 XVII 表 4.13 学生的发言次数与批判性思维深度的回归效应分析.128 表 4.14 研究一中学生关于论证的技能.129 表 4.15 研究一中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132 表 4.16 研究一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半结构化访谈数据).134 表 4.17 研究一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反思数据).135 表 5.1 “浙大语雀”平台“辩论区”中可视化论证发言规范 .159 表 5.2 研究二中半结构化访谈提纲.163 表 5.3 研究二中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机理.164 表 5.4 研究二中 1-8 周教学流程安排表 .166 表 5.5 研究二中 3-7 周的论题 .168 表 5.6 研究二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深度具体编码示例表.171 表 5.7 研究二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行为过程具体编码例子表.172 表 5.8 研究二中学生的论证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编码示例表.174 表 5.9 研究二中小组平均批判性思维深度和总发言次数表.177 表 5.10 1 和 2 论证小组五次论证产生的有效单序列数量表.178 表 5.11 1 和 2 论证小组五次论证中批判性思维过程行为转换频率表.178 表 5.12 1 和 2 论证小组五次论证批判性思维过程调整残差值.178 表 5.13 研究二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与发言次数的相关性分析.179 表 5.14 研究二中学生关于论证的技能.180 表 5.15 研究二学生反思中提及的专业知识收获.183 表 5.16 研究二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半结构化访谈数据).188 表 5.17 研究二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反思数据).189 表 6.1 研究三中半结构化访谈提纲.216 表 6.2 研究三中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机理.217 表 6.3 研究三中 1-8 周教学流程安排表 .219 表 6.4 研究三中 2-7 周论证的文章题目 .220 表 6.5 研究三中学生批判性思维深度具体编码表.224 表 6.6 研究三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行为具体编码例子表.225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次 表6.7研究三种学生的论证技能和专业水平编码示例表 226 表6.8研究三中小组平均批判性思维深度和总发言次数表 229 表6.9第一小组六次论证产生的有效单序列数量表. .229 表6.10第1小组六次论证批判性思维过程行为转换频率.230 表6.11第1小组六次论证批判性思维过程调整残差值.230 表6.12研究三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与发言次数的相关性分析230 表6.13学生的发言次数与批判性思维深度的回归效应分析 231 表6.14研究三中学生关于论证的技能 232 表6.15研究三中学生的专业知识. 235 表6.16研究三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半结构化访谈数据)237 表6.17研究三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反思数据).238 表7.1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建议表 257 XVII (C)1994-2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次 XVIII 表 6.7 研究三种学生的论证技能和专业水平编码示例表.226 表 6.8 研究三中小组平均批判性思维深度和总发言次数表.229 表 6.9 第一小组六次论证产生的有效单序列数量表.229 表 6.10 第 1 小组六次论证批判性思维过程行为转换频率.230 表 6.11 第 1 小组六次论证批判性思维过程调整残差值.230 表 6.12 研究三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与发言次数的相关性分析.230 表 6.13 学生的发言次数与批判性思维深度的回归效应分析.231 表 6.14 研究三中学生关于论证的技能.232 表 6.15 研究三中学生的专业知识.235 表 6.16 研究三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半结构化访谈数据).237 表 6.17 研究三中学生对于论证式教学的态度(反思数据).238 表 7.1 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的建议表.257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次 图次 图1.1论证图示例 图1.2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2.1首要学习原理(乔纳森,盛群力,向佐军,2015) 17 图3.1 Toulmin论证模型(Toulmin,1958) 78 图3.2 Toulmin论证模型应用示例图 78 图3.3三节点论证学习框架(Asterhan&Schwarz,2016) 83 图3.4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的构建思路 88 图3.5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图 89 图4.1研究一的课程授课场景. 102 图42“学在浙大”平台“线上论证”讨论区模块界面示例. .104 图4.3“浙大语雀”平台“论证小组协作区”示意图 105 图4.4“智云课堂”界面示例图. 106 图4.5教师指定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线下同步论证式教学的设计图.107 图4.6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协同准备论证的界面示意图 117 图4.7两组论证者在讲台上面对面口头论证示意图 118 图48线上论证者在“学在浙大”平台讨论区发帖示意图 118 图4.9九次线上线下同步论证中学生的平均批判性思维深度变化情况127 图4.10研究一中学生九次论证的论证技能变化情况 .128 图4.11研究一中学生九次论证的专业知识水平变化情况。 .131 图4.12研究一中学生九次论证中三种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的变化情况.132 图5.1研究二的课程授课场景 l52 图5.2“学在浙大”平台的“提出论题”讨论区模块界面图. 153 图53“浙大语雀”平台“资料准备区”的论证准备模块 154 图5.4“浙大语雀”平台“辩论区”可视化论证示意图 155 图5.5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设计图.156 图56具体例子图159 图5.7研究二中线上可视化论证图示例 .160 XIX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次 XIX 图次 图 1.1 论证图示例.11 图 1.2 研究技术路线图.13 图 2.1 首要学习原理(乔纳森, 盛群力, 向佐军, 2015).17 图 3.1 Toulmin 论证模型(Toulmin, 1958).78 图 3.2 Toulmin 论证模型应用示例图.78 图 3.3 三节点论证学习框架(Asterhan & Schwarz, 2016) .83 图 3.4 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的构建思路.88 图 3.5 混合学习环境下高校课堂论证式教学框架图.89 图 4.1 研究一的课程授课场景.102 图 4.2 “学在浙大”平台“线上论证”讨论区模块界面示例 .104 图 4.3 “浙大语雀”平台“论证小组协作区”示意图 .105 图 4.4 “智云课堂”界面示例图.106 图 4.5 教师指定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线下同步论证式教学的设计图.107 图 4.6 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协同准备论证的界面示意图.117 图 4.7 两组论证者在讲台上面对面口头论证示意图.118 图 4.8 线上论证者在“学在浙大”平台讨论区发帖示意图.118 图 4.9 九次线上线下同步论证中学生的平均批判性思维深度变化情况.127 图 4.10 研究一中学生九次论证的论证技能变化情况.128 图 4.11 研究一中学生九次论证的专业知识水平变化情况.131 图 4.12 研究一中学生九次论证中三种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的变化情况.132 图 5.1 研究二的课程授课场景.152 图 5.2 “学在浙大”平台的“提出论题”讨论区模块界面图 .153 图 5.3 “浙大语雀”平台“资料准备区”的论证准备模块 .154 图 5.4 “浙大语雀”平台“辩论区”可视化论证示意图 .155 图 5.5 小组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设计图.156 图 5.6 具体例子图.159 图 5.7 研究二中线上可视化论证图示例.160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次 图5.8学生在“学在浙大”平台“提出论题”讨论区中提论题示例图.167 图5.9“浙大语雀”平台记录的学生协作情况. .169 图5.10研究二中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论证示例图 170 图5.11研究二中学生论证技能的变化情况(第1和第5次论证).180 图5.12研究二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变化情况(第1和第5次论证) 182 图6.1研究三的课程授课场景 206 图6.2“学在浙大”平台资源浏览模块提供的论文示例图. 207 图6.3“浙大语雀”平台“论题站方确定以及资料准备区”示意图.208 图6.4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辩论区”的协作可视化论证示意图 209 图6.5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设计图.210 图6.6研究三中学生线上可视化论证图示例 .213 图6.7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论题站方确定以及资料准备区”中论证准备示意 图 221 图6.8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论证区”可视化论证示意图 222 图6.9研究三学生展示可视化论证的示例图. 222 图6.10研究三中学生论证技能的变化情况(第1和第6次论证). 232 图6.11研究三中学生专业知识的变化情况(第1和第6次论证)234 XX (C)1994-2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次 XX 图 5.8 学生在“学在浙大”平台“提出论题”讨论区中提论题示例图 .167 图 5.9 “浙大语雀”平台记录的学生协作情况.169 图 5.10 研究二中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论证示例图.170 图 5.11 研究二中学生论证技能的变化情况(第 1 和第 5 次论证).180 图 5.12 研究二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变化情况(第 1 和第 5 次论证).182 图 6.1 研究三的课程授课场景.206 图 6.2 “学在浙大”平台资源浏览模块提供的论文示例图.207 图 6.3 “浙大语雀”平台“论题站方确定以及资料准备区”示意图 .208 图 6.4 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辩论区”的协作可视化论证示意图 .209 图 6.5 个人自选论题和正反方的线上可视化论证式教学的设计图.210 图 6.6 研究三中学生线上可视化论证图示例.213 图 6.7 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论题站方确定以及资料准备区”中论证准备示意 图.221 图 6.8 学生在“浙大语雀”平台“论证区”可视化论证示意图 .222 图 6.9 研究三学生展示可视化论证的示例图.222 图 6.10 研究三中学生论证技能的变化情况(第 1 和第 6 次论证).232 图 6.11 研究三中学生专业知识的变化情况(第 1 和第 6 次论证).234
新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蟠论 1绪论 国内外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论证式教学实践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论证式教学 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高校在开展论证 式教学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参与人数受限、他们在论题和正反方选 择方面缺乏自主性、学生经常表述缺乏证据支持的观点、论证结构清晰性有待提 升等,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证式教学的效果。为解决传统论证式教学 中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论证式教学对学生学习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将 互联网和可视化技术融入论证式教学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本章在深入分析研究背 景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与问题,指出研究的意义,并进一步明确研究 所使用的方法,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最后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 1.1研究背景 1.1.1高校开展论证式散学的必要性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全球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Ennis,1991)。很多国 家或组织从宏观层面颁布了系列政策支持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将批判性思维归为“21世纪人才必备软技能”(UNESCO,2016)。美国21世 纪学习联盟指出,21世纪的学生要具备“4C”能力,“4C”能力包括批判思维与 问题解决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交流沟通能力 (Communication)、创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以及合作能力 (Collaboration)(Partnership for21 Century Skills,2015)。我国在《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校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教有部,2012)。《关 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将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大胆质疑的精神和 能力作为提升课程高阶性的重要体现(教有部,2019)。《中国教有现代化2035》 将批判性思维列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国务院,2019)。 很多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创新和 创造力的发展(刘春晖,2015,张长海,2016),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 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以及分享并接纳其他人观点的 能力(Choi,Seung,&Kim,2019:卢忠耀,陈建文,2017)。 (C)1994-023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绪论 国内外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论证式教学实践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论证式教学 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高校在开展论证 式教学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参与人数受限、他们在论题和正反方选 择方面缺乏自主性、学生经常表述缺乏证据支持的观点、论证结构清晰性有待提 升等,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证式教学的效果。为解决传统论证式教学 中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论证式教学对学生学习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将 互联网和可视化技术融入论证式教学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本章在深入分析研究背 景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与问题,指出研究的意义,并进一步明确研究 所使用的方法,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最后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开展论证式教学的必要性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全球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Ennis, 1991)。很多国 家或组织从宏观层面颁布了系列政策支持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将批判性思维归为“21 世纪人才必备软技能”(UNESCO, 2016)。美国 21 世 纪学习联盟指出,21 世纪的学生要具备“4C”能力,“4C”能力包括批判思维与 问 题 解 决 能 力 (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 交 流 沟 通能力 ( Communication )、 创 新 能 力 (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以 及 合作能力 (Collaboration)(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15)。我国在《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高校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教育部, 2012)。《关 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将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大胆质疑的精神和 能力作为提升课程高阶性的重要体现(教育部, 2019)。《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将批判性思维列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国务院, 2019)。 很多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创新和 创造力的发展(刘春晖, 2015; 张长海, 2016),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 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以及分享并接纳其他人观点的 能力(Choi, Seung, & Kim, 2019; 卢忠耀, 陈建文,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