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实验教材之田野考古学王青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04年1月
1 自编实验教材之—— 田野考古学 王青 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4 年 1 月
目录一、绪论地层学与类型学二、三、考古调查与钻探四、考古发掘五、墓葬发掘六、室内整理七、编写田野考古报告2
2 目录 一、绪 论 二、 地层学与类型学 三、考古调查与钻探 四、考古发掘 五、墓葬发掘 六、室内整理 七、编写田野考古报告
田野考古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概念与工作程序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工作程序有4个:准备、调查和发掘、室内整理、编写考古报告。二、田野考古简史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一、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叫层位学。6个基本内容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3.后期活动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在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的形成有程度不同的时间差距。遗迹内的堆积酒社在第一是书式的能,我视,中地式南社一般是使用或废弃后形成的,比遗迹的形成要早。有的遗迹建造、SMTE业美二的股能乐下格一学推带成的内丝R汽,完之股用的地肠,并年或了新的绝质,充成物智亮推的房于,两个份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注意区分三者的不同堆积,不能先电用一绝单下用口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6.晚期遗迹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二、层位与层位关系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图2-2上中,②层的层位关系是被①层叠压,被H打破;它叠压M,叠压③。用箭头表示叠压或打破的列表图示称为层位关系表,如上举②层的层位关系可表示为图2-2下。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确定诸堆积的早晚关系,故层位关系可e以适当简化,上图的①→H和M-③可简化成H-②-M就能准确反映第②层的层位。分期研究时常常要把复杂的层位关系表分解成图2-2若于层位关系组(串)二、类型学是通过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6个基本原理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2.物品渐变的特点。3
3 田 野 考 古 学 讲 义 第一章 绪 论 一、概念与工作程序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工作程序有 4 个:准备、调查 和发掘、室内整理、编写考古报告。 二、田野考古简史 第二章 地层学与类型学 一、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叫 层位学。 6 个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3.后期活动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 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在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 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的形成有程度不同的时间差距。遗迹内的堆积 一般是使用或废弃后形成的,比遗迹的形成要早。有的遗迹建造、 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注意区分三者的不同堆积,不能 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晚期遗迹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层位关系是 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图 2-2 上中,②层 的层位关系是被①层叠压,被 H 打破;它叠压 M,叠压③。用箭头 表示叠压或打破的列表图示称为层位关系表,如上举②层的层位关 系可表示为图 2-2 下。 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确定诸堆积的早晚关系,故层位关系可 以适当简化,上图的①→H 和 M→③可简化成 H→②→M 就能准确 反映第②层的层位。分期研究时常常要把复杂的层位关系表分解成 若干层位关系组(串)。 二、类型学 是通过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6 个基本原理 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2.物品渐变的特点
3.物品历时性的形态变化往往表现为某种物品的多项特征同步发生浙变。4.同时代不同器类,有时呈现相同的时尚变化。5.有些不同系统的同类器物有顺向变化。6.不同种类的物品或分布不同地区的同类物品,变化速度有快有慢。三、分类与排序考古类型学的目的是找出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分类和排序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操作手段和过程。首先要进行分类。“类”一般是指器类,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为隔、鼎、豆、盆、罐、钵等,各类在形态上有较天的差别,容易区分。7把渐变器物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就是排BRG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就是序列,每旗一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三套款#五由成限力海中如隔的A型、B型等。型的划分是对同一时段的同一类手,年外0年,年多件器物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在这一时段始终不变C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有时还使用“亚型”。一个序列(即型或亚型)是若干发展阶段(或环节)组成的,而这些发展阶段则是由不同的器物体现出来的,每一阶正春秋装期三快国年期股国小歌期1春状中期段的器物就称为“式”,给予I、II、IⅢI等序号,如A型南的I式、IⅡI式、Aa型罐的I式、Ⅱ式等。式的划分是对同一序列的多件器物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它们变化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一般也是二至三项,不可太多也不能随意变换,在划分时必须保持始终不变。在进行类型学分析时,还有些问题需要注意。1必须要详细观察每一件器物的时代特征,尽可能区分每件器物的形态并排出早晚,然后进行大幅度合并,以归纳出合理的演化序列,得出合理的年代早晚序列(即期和段),即“分到不能分,合到不能合”:2不是所有的器物都能分型分式,少见或伪劣产品就不能分型分式,大量实践表明,属于同一时期同一类的器物,能进行分型分式的最多只有50一60%;3与此有关的,孤例不应纳入型式的划分,多例重复才是较为可靠的型和式;4选择最典型的器物作为各式的标本代表,既不能滥等充数,也不能理解为一个阶段只能有一式。第三章考古调查与钻探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的情况下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也是发掘的必要准备,和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察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一、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是全面普查。普查的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是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近年来,与外国合作进行的区域系统调查最令人瞩目,在山东日照、河南巩义、内蒙赤峰等地已经开展多次调查。主要由田野工作、室内分析、试掘验证等阶段组成。赤峰中美考古对自1999年开始对赤峰地区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调查对分为几个小组,对本次调查的区域实行拉网式调查,每个小组3~5人,每人30~50m距离。发现陶片达到一定数量,确认为遗址,然后确定采集点。发现遗物的地点,都使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把地点标在卫星照片或地图上。地表遗物密集的遗址实行系统性采集,在长和宽50m范围内,随机划定不多于4个的直径3m的圆圈,将圆圈内的遗物全部采集。地表遗物不密集的4
4 3.物品历时性的形态变化往往表现为某种物品的多项特征同步发生渐变。 4.同时代不同器类,有时呈现相同的时尚变化。 5.有些不同系统的同类器物有顺向变化。 6.不同种类的物品或分布不同地区的同类物品,变化速度有快有慢。 三、分类与排序 考古类型学的目的是找出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分类和排序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操作手段和过 程。首先要进行分类。 “类”一般是指器类,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为鬲、鼎、豆、盆、罐、钵等,各 类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别,容易区分。 把渐变器物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就是排 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就是序列,每 一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鬲的 A 型、B 型等。型的划分是对同一时段的同一类 多件器物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在这一时段始终不变 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有时还使用“亚型”。一个 序列(即型或亚型)是若干发展阶段(或环节)组成的, 而这些发展阶段则是由不同的器物体现出来的,每一阶 段的器物就称为“式”,给予 I、II、III 等序号,如 A 型 鬲的 I 式、II 式、Aa 型罐的 I 式、II 式等。式的划分是对同一序列的多件器物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它们变 化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一般也是二至三项,不可太多也不能随意变换,在划分时必须保持 始终不变。 在进行类型学分析时,还有些问题需要注意。1 必须要详细观察每一件器物的时代特征,尽可能区分 每件器物的形态并排出早晚,然后进行大幅度合并,以归纳出合理的演化序列,得出合理的年代早晚序 列(即期和段),即“分到不能分,合到不能合”;2 不是所有的器物都能分型分式,少见或伪劣产品就不 能分型分式,大量实践表明,属于同一时期同一类的器物,能进行分型分式的最多只有 50—60 % ;3 与 此有关的,孤例不应纳入型式的划分,多例重复才是较为可靠的型和式;4 选择最典型的器物作为各式的 标本代表,既不能滥竽充数,也不能理解为一个阶段只能有一式。 第三章 考古调查与钻探 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的情况下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也是发掘的必要准备,和制订文物保 护规划的基础。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察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 地面踏查。 一、地面踏查 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 遍调查是全面普查。普查的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 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是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是为某项学术课题 研究服务的。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堆 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 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 近年来,与外国合作进行的区域系统调查最令人瞩目,在山东日照、河南巩义、内蒙赤峰等地已经开展 多次调查。主要由田野工作、室内分析、试掘验证等阶段组成。赤峰中美考古对自 1999 年开始对赤峰地 区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调查对分为几个小组,对本次调查的区域实行拉网式调查,每个小组 3~5 人, 每人 30~50m 距离。发现陶片达到一定数量,确认为遗址,然后确定采集点。发现遗物的地点,都使用卫 星定位系统(GPS)定位,把地点标在卫星照片或地图上。地表遗物密集的遗址实行系统性采集,在长和 宽 50m 范围内,随机划定不多于 4 个的直径 3m 的圆圈,将圆圈内的遗物全部采集。地表遗物不密集的
遗址实行一般性采集,采集范围可以扩大到长宽100m左右,采集50片以下的遗物。对于重要的一些遗址,要使用全站仪(Total-Station)测绘。二、钻探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比较省工,破坏性也小。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的分布范围和厚度,以及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钻探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探铲,最初的探铲来源于“洛阳铲”,它是清末洛阳一带盗墓者使用的工具。1952年被改造后利用于考古钻探,20世纪80年代又改进出装配式钻探铲。老式探铲最普遍,使用的关键是要稳而准,做到探铲的下落方向始终保持垂直,并保持孔眼成正圆形。每探一铲,应该仔细观察铲头中的土样。探孔要使用不带遗物的纯土填实。仅靠一两个探孔不可能对地下情况有全面的正确了解,要合理布孔,分普遍钻探的全面布孔(图3-1)和重点钻探的局部布孔(图3-2),探孔间距一般1~5米。0oOOO00oo?:0oOOoOOOOoOOOoo-oOOoO?O:图31第四章考古发掘一、探方发掘法概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这些正方格就叫“探方”,以这些探方北蹈菜关国柱为单位分工发掘,就是探方发掘法。一个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图4-1)。主体部分是面积最大的部分,要先发掘,是探方发掘的茶重点所在。隔梁提供控制剖面,运土和人员往来,一般是在主体发掘完之4主体后才发掘。关键柱位于四个探方的交角处,诸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对应关系聚可以在关键柱上观察到,所以要最后发掘或保留。探方的方向为正北方向,以便于测绘和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5m,面积为5×5m。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4×4㎡,隔梁面积为每个4×1㎡,关键柱的面积1×1m。图41探方西南角为测量的坐标基点。实际工作中也可根据发掘需要适当探方大小,如近年配合基建中多采用10×10m。探方由字母“T”和序号数字构成,如T3,T0108。探方编号有多种:大面积连续布方时,应先在遗址平面图上布方,并编上探方号,探方序号由探方的横纵坐标组成,如T0201表示横排第2个、纵排第1个探方,称为坐标法或双重编号法。实际布方时按图上的探方进行,可保证布方不混乱:小规模发掘时,探方编号是从遗址西南角算起,以横向或纵向依次开始编,即T1、T2、T3等,称为顺序排列法或单一排列法;面积大或有自然地貌分割的遗址,可以采用分区编号,防止编号重复。现在一般用I、ⅡI、IⅢI或A、B、C表示区号(过去T301表示第3区第1个探方)。二、区分堆积层次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2.平剖面相结合是正确划分堆积单位的主要手段。3.充分注意出土遗物提供的线索。C00B4.不断积累和总结发掘经验。三、挖掘地层5
5 遗址实行一般性采集,采集范围可以扩大到长宽 100m 左右,采集 50 片以下的遗物。对于重要的一些遗 址,要使用全站仪(Total-Station)测绘。 二、钻探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 比较省工,破坏性也小。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的分布范围和厚度,以及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 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 钻探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探铲,最初的探铲来源于“洛阳铲”,它是清末洛阳一带盗墓者使用的工具。 1952 年被改造后利用于考古钻探,20 世纪 80 年代又改进出装配式钻探铲。老式探铲最普遍,使用的关 键是要稳而准,做到探铲的下落方向始终保持垂直,并保持孔眼成正圆形。每探一铲,应该仔细观察铲 头中的土样。探孔要使用不带遗物的纯土填实。 仅靠一两个探孔不可能对地下情况有全面的正确了解,要合理布孔,分普遍钻探的全面布孔(图 3-1) 和重点钻探的局部布孔(图 3-2),探孔间距一般 1~5 米。 第四章 考古发掘 一、探方发掘法概述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这些正方格就叫“探方”,以这些探方 为单位分工发掘,就是探方发掘法。一个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 分组成(图 4-1)。主体部分是面积最大的部分,要先发掘,是探方发掘的 重点所在。隔梁提供控制剖面,运土和人员往来,一般是在主体发掘完之 后才发掘。关键柱位于四个探方的交角处,诸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对应关系 可以在关键柱上观察到,所以要最后发掘或保留。探方的方向为正北方向, 以便于测绘和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 5m,面积为 5×5 ㎡。其中主 体部分面积为 4×4 ㎡,隔梁面积为每个 4×1 ㎡,关键柱的面积 1×1 ㎡。 探方西南角为测量的坐标基点。实际工作中也可根据发掘需要适当探方大小,如近年配合基建中多采用 10×10 ㎡。 探方由字母“T”和序号数字构成,如 T3,T0108。探方编号有多种:大面积连续布方时,应先在遗 址平面图上布方,并编上探方号,探方序号由探方的横纵坐标组成,如 T0201 表示横排第 2 个、纵排第 1 个探方,称为坐标法或双重编号法。实际布方时按图上的探方进行,可保证布方不混乱;小规模发掘时, 探方编号是从遗址西南角算起,以横向或纵向依次开始编,即 T1、T2、T3 等,称为顺序排列法或单一排 列法;面积大或有自然地貌分割的遗址,可以采用分区编号,防止编号重复。现在一般用 I、II、III 或 A、 B、C 表示区号(过去 T301 表示第 3 区第 1 个探方)。 二、区分堆积层次 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 2.平剖面相结合是正确划分堆积单位的主要手段。 3.充分注意出土遗物提供的线索。 4.不断积累和总结发掘经验。 三、挖掘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