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到虚妄意见之路的过波。① i 但是,你们也会知道,座妄的恋见· 怎样强行间入一切事物,注定要被当做真的… 现在我告诉你们,这个如此安排的世界完全象是真理, 你们以后就可以不再救凡人的观念吓住。 可见,然这种堕落影响一切人,但真理仍能通过神恩向 上帝的选民昭示,.,甚至关于凡人的带觉和意见、惯常的观念和 决定的非实在世界的真理,也即关于注定要被接受、被认可为 实在的那个非实在现象世界的真理,也是如此。© 巴门尼德接受的这个启示和他关干少数人既能把握不变的 永恒实在世界,.也熊把握非实在的变化的似真的和欺骗的世界 的信念,是柏拉图哲学的两个重要灵感。他总是回到这个主题 上来,在希望;绝望和厌弃之闻踯周徘徊,摇摆不定。 .VII 然面,我们这里感兴趣的是柏拉图的乐观主义认识论,《曼 诺篇》中的回忆说。我认为,它不仅包含了笛卡儿理智主义的 胚芽,而月还包子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胚芽,尤其是培根的归 ①见卡尔·莱因哈特:巴门I尼德(Parmenides)第2版,第6页:亦见第5-, 11页,巴门尼德的话,DK,B1:31一32,它们是这里引文的第一、二两行。我的第三 行是巴门尼德,DK,B8:60,参见色诺芬,B35。我的第四行是巴门尼德,·DK, B8:61。 ©把这种关于错误必然性的悲观主义观点同笛卡儿或斯宾诺莎的乐观主义 加以对比,是很有意思的。斯年诺莎在他的第74封信(第7段)中明笑一些人,“他 们渴望一种用类似真实的虚妄观念鼓舞我们的不纯的灵魏”:亦见下面第10章第y 节和附录6。 ◆16◆
纳理论的胚芽。 因为,曼诺的奴隶在苏格拉底的明智提问的帮助下,回忆 起或重新体验到了他的灵魂在出生前的全知状态中曾占有过的 忘却了的知识。我认为,当亚里土多德说(《形而上学》,1078b 17-33;亦见98761)苏格拉底是归纳方法的发明人时,他暗指的 正是:这种著名的苏格拉底方法,这种方法在《泰阿泰德篇》巾称 为助产的艺术或接生术。 我想指出,亚里士多德以及培根说的“归纳”,与其说是指 从特殊观察事例得出普遍定律的推理,还不如说是一种引导我 们能直觉或知觉一个事物的本质或真谛的方法。①但是,如我 们所已看到的,这正是苏格拉底接生术的目标:它旨在帮助或 引导我们去回忆;而回忆是看出一事物的真谛或本质的能力,这 种本性或本质我们在出生前、在堕落之前是知道的。可见,接 生术和归纳两者的目标是一样的。(顺便说一下,亚里士多德教 导说,一次归纳的结果一对本质筋直党一一要用对该本质下 的一个定义来表达。)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考察这两种程序。苏格拉底的接 生术本质上在于提出一些问题,它们旨在摧毁偏见、虚妄的信 ①亚里士多德说的“归纳"(epagog),至少指两种不同的东西,他有时把它 们连在一起。一个是一种方法,把我!4引向直觉一般原理”(s前分析篇(Ana1. Px67a22F,更诺篇中免回忆:《后分折篪(4n.Pcst.,71a7)).另一个(¥正位篇) Topics105a13,156a4:157a34:<后分析篇78a35:81b5ft.)是1出(特张的) 证据一一肯定的证据而不是批判的证据或反例。我讲为,第一种万法似平较古老, 可以较好地同苏格垃底及其批判的和反例的助产方法联系起來。第二种方法似乎 发端于试图在逻辑上把归纳系统化,或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前分析篇,68b15 f),构造一种有效的“产生于门纳的三段论“:作为有效的三段论,这兰然必定是 一种完善的或完全归纳〔完全枚举事例)的三段论:而这里提到的第二种方法意义 上的普通归纳则只是这种有效三段论的一种弱化的(不正确的)形式,(比较我」 《开放社会(Open Society),第l1章注③.) ●17
念(通常是传统的或时行的信念)和以尤知的骄横态度作出的锴 误回答。苏格拉底自已并不假装已经懂得。亚里土多德这样描 述他的态度:“苏格拉底提出问题,但不作解答;因为他承认,他 也不懂。”(《论智者的辩驳》,183b7,参见《泰阿泰德篇》,150cd, 157c,161b.)可见,苏格拉底的接生术不是一种旨在教授信念 的艺术,而是一种旨在净化或洗涤(参见《泰阿泰德篇》160 提到的潮汐)灵魂中的虚妄信念、表面知识和偏见的艺术。这种 艺术通过教导我们怀疑我们自已的信念来做到这一点。 基本相同的程序已培根归纳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IX 培根归纳理论的框架如下所述。她在新工具》中区分真方 法和假方法。他称真方法为“interpretatio naturae”,通常泽为 “自然的诠释”,假疗法称为“anticipatio mentis”,译为“心灵的 预期”。这两个译名显然很不恰当。我以为,培根说的“interpre- fatio naturae”意指阅读,更确切地说,意指仔细琢磨大自然 之书。(伽利略在他的《实验》第6节一个著名段落中说到“我们 眼前的那本伟大的书一一我指的是字宙”,马里奥·邦奇诚恳地 给我提醒过这段话,参见笛卡儿的《方法谈》第1节。) “诠释”这个术语在现代英语中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或相对 主义的色彩。当我们说到鲁道夫·塞金对《皇帝》协奏曲的诠释 时,我们是指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诠释,而这是塞金的诠释。当 然,我们并不想说,塞金的诠释不是最佳的、最忠实的、最接 近于贝多芬原意的诠释。不过,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想象还有一 个更好的诠释,但我们用“诠释”这个术语还是意味着尚有别的 诠释或读法,至于别的读法中能否有一些同样真实的读法,这 个问题可以皙不管它。 ◆18·
我在此把“读法用作:“诠释”的一个同义词,不仅因为这两 个词意义十分相似,而且还因为“读法”和“阅读”经过一种同“诠 释和“解释”相似的修饰:只是就“读法”而言,两种意义全都 州上了。在“我阅读了约翰的信”这句话里,我们看到的是普通 的非主观主义的意义。但是,“我读约翰信中这段话的方法判然 不同”或许还有“我对约翰信中这段话的读法很不间”,都可以说 明“读法”这个词的后一种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意义。 我断定,“解释”的意义(但不是在“翻译”的意义土)以完全 同样的方式变化,只是那个原始意义一也诈是“给那些自己 不能读的人高声朗读”一一实际上已经失去。今天,甚至连“法官 必须解释法律”这句话也意味着,他在解帮法律时有一·定的月 出:面在培根时代,它的意思则是,法官有责任照本宣读法律,以 唯一正确的方式阐释和运用它。Interpretatio juris(或legis)[法 律诠释]的意思就是这样或那样地向外行阐释法律。(比较T. 曼利:《解释者:…我厨法律中所用的含糊语词和术语》,1672 年。)它不给法律解释者一点儿自由,无论如何只容许盟过誓的 解释者说明法律文件。 可见,“自然的诠释”这-一译名是令人误解的,它应代之以 “自然(真实)的读法”之类用语,同“法律的(莫实)读法”相类似, 我认为,“如实阅读大自然之书”,或者更准确地说,“仔细琢磨 大自然之书”,正是培根的意思。关键在于,这个用语意味着避 免一切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它尤其不含有用非显现的原因或假 说来解释白然中显现的东西的意图,因为这一切将成为培根意 义上的anticipatio mentis。(我以为,认为培根曾教导说假说 -一或猜想一一可能从他的归纳法产生,那是错误的,因为培 根归纳法的结果是确实的知识面不是清想。) 至于“anticipatio mentis'”的意义,我们只须引证洛克:“人 *19
委身于他们心灵的最初预期”(《人类理解力论》,6)。实际上, 这是从培根翻译过来的,这一清二楚地表明:“anticipatio”意指 “偏见”甚或“迷信”。我们还可参照“anticipatio deorum”这个用 语,它的意思包藏着对神的朴素的、原始的或迷信的看法。但 是,为使事情变得更加明白,可以指出,“偏见”(比较笛卡儿 《哲学原理》I,50)源出于法律术语,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的说 法,是培根在英语中引入了“预先判决①”这个动词,其意义是 “预先滥判”,那是亵渎法官的职责。 可见,这两种方法,一个是:“仔细琢磨打开的大自然之书”, 导致知识或episteme认识],另一个是“心灵的偏见,它不适 当地预先判断也许还是错误地判断大自然”,导致doxa[意见] 或纯粹猜测,导致误读大自然之书。这后一种的方法为培根所 拒斥,实际上是一种解释的方法(就解释这词的现代意义面言)。 它就是猜想或假说的方法(顺便提一下,我正好是这种方法的一 个度诚倡导者)。 我们怎样做好准备去正确地、忠实地阅读大自然之书呢?培 根的回答是,清除我们灵魂中一切预期、猪想、猪测或偏见(《工 具论》,1,68,69未)。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需要好好办各种 事情。我们必须摆脱一切“偶像”即普遍抱有的虚妄信念:因为这 些偶像歪曲我们的观察(《新工具》,,97)。似是,象苏格拉底一 样,我们也必须找出各种反例,用以打被我们对我们想弄清其 真谛或本性的那类事物所抱的偏见。象苏格拉底一样,我们也 必须通过净化我们的理智,让我们的灵魂面对本质1本性的永 恒之光(参见圣奥古斯丁,《论上帝之城》,VⅡ[,3):我们的不纯 的.见必须通过掇引反例来梭除(《新工具》,ⅱ,16ff)。 ①*预先判决”原文为“to prejudge”,派生的名词为“prejudice即“偏见” 《或“成见”)一译奢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