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 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 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 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 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 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 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 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 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 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 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 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 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 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 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 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 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 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 里写了风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 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 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风去、台空、江 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
2017 年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 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 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 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 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 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 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 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 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 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 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 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 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 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 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 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 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 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 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 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 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 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
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 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 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 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 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 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 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 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 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 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 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 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 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 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 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 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 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 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 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 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 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 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 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 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 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 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 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 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 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 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 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 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 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 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 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 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 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 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 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 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穌读了以 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穌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 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 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 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张謇 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练达,主考官经过集体讨论,将张謇 列为状元。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前途,过 几年往外一放,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今天的省部级 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之间,他宁可选择 后者。 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举国 震惊。这使张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 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 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 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 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 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 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 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 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以 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龢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 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1885 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 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 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张謇 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练达,主考官经过集体讨论,将张謇 列为状元。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前途,过 几年往外一放,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今天的省部级 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之间,他宁可选择 后者。 1895 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举国 震惊。这使张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委派 张謇主持南通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里很高兴, 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元钱 入股,张謇也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躬,把钱 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刁难,终于筹到15万两银子。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苍天 不负有心人,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厂还清亏空, 第三年获利达10万两白银。到1908年,获利累计190万两白银。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 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自在芦苇 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21个垦牧公司,每年生产棉花 20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花供应。 1904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 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的棉籽榨 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建资生冶厂、 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盐业公司、渔业公 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俱乐部等企业69家,总资产 达3400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 级各类学校,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公墓在内 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戏。张謇从轻 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貌全面发展,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 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弊的文章, 得到了朝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加之身为翰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委派 张謇主持南通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里很高兴, 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元钱 入股,张謇也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躬,把钱 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刁难,终于筹到 15 万两银子。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苍天 不负有心人,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厂还清亏空, 第三年获利达 10 万两白银。到 1908 年,获利累计 190 万两白银。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 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自在芦苇 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 21 个垦牧公司,每年生产棉花 20 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花供应。 1904 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 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的棉籽榨 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建资生冶厂、 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盐业公司、渔业公 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俱乐部等企业 69 家,总资产 达 3400 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 级各类学校,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公墓在内 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戏。张謇从轻 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貌全面发展,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 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弊的文章, 得到了朝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加之身为翰
林院修撰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元钱的老太 太鞠躬这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收原料边卖成品,恰逢棉纱 价格走高,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促进 文化、教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2)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请概括说明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 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 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 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 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 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 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 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 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 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 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 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 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 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林院修撰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元钱的老太 太鞠躬这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收原料边卖成品,恰逢棉纱 价格走高,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促进 文化、教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2)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请概括说明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 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 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 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 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 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 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 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 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 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 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 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 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 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