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 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 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 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 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 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 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 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 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 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 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 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 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 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 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 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 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 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 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 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 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 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 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 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 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 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 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 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 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 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 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 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 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 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 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 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 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 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 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 年第 9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 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 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 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 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 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2)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4.文言文阅读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 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 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 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 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 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 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 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 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 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 宗质亦白首矣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 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 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 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 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2)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5 分) 4.文言文阅读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 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 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 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 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 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 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 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 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 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 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悴,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 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 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 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 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 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 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 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有母不待求母而母或忽而不散或悖而不爱煮 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用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是官吏任期届满。 B.庚寅,是指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位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形成了六十个 干支。 C.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本文中的“先太夫人” 是指作者已经故去的母亲 D.孝悌:孝,指对兄长要孝顺,服从;悌,指对父母要敬重,顺从。秦汉《孝经》 则进一步指出“孝为百行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 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 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 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 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 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 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 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 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 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用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是官吏任期届满。 B.庚寅,是指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位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形成了六十个 干支。 C.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本文中的“先太夫人” 是指作者已经故去的母亲。 D.孝悌:孝,指对兄长要孝顺,服从;悌,指对父母要敬重,顺从。秦汉《孝经》 则进一步指出“孝为百行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 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
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 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 略得当,主次分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 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 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岀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 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 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 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晩》《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 理由。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 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 略得当,主次分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 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 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 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 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 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 理由。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 (3) 用之如泥沙,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4)酌贪泉而觉爽, ,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5) 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 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 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C.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 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D.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 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 提髙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 染物的排放”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 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 健康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人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 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 要动力之 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 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3) ,用之如泥沙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4)酌贪泉而觉爽, 。 ,扶摇可接。 (王勃《滕王阁序》) (5) ,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 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 ....,根治腐败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 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 C.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 却玲珑剔透 ....,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D.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 整个城市瓦釜雷鸣 ....,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 提高 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 染物的排放”.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 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 健康.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人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 5 到 6 亿的中 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 要动力之一. D.挂了 16 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 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