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旋着与教化,明清的鸡善猫网 清末北方的一个“惜字施棺”所 清未北方栖流所外流民群集
目 录 导言.(1) 一、研究的角度.(3) 二、要探讨的问题.(4) 三、其他值得注意的相关历史现象.(7) 四、中国与江南社会.(7) 五、所用资料.(8) 第一章明末以前的慈善一观念与制度变化.(12) 一、古代的贫穷观念.(们3) 二、身份等级与经济地位的关系.(18》 三、小结:社会文化身份与经济地位关系的曖昧性 (25) 四、慈善组织的历史.(26)
第二章明末清初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49) 一、明末善会的兴起.(50) 二、善会兴起的原因.(54) 三、明末清初“善人”的背景及活动.(82) 第三章慈善组织的制度化(16551724).(93) 一、明清慈善组织的过渡 一扬州育婴社的例子.(94) 二、濬初慈善机构的发展及制度化.(99》 三、清初期善堂的理想.(112) 四、“妇女慈仁”之政:中央政府对慈善组织的态度 年e年年+。年。 .(128) 第四章慈善机构的“官僚化”(1724~1796)·(135》 一、官方的积极介人.(137) 二、新的同善会 一与明末载然喵异的意识形态.(152) 三、官僚与地方慈善家的关系.(160) 四、小结.(168) 第五章乾隆中期以来慈善机构的“儒生化” 一惜字会与清节堂的例子.(171) 一、惜字会.(172) 二、清节堂.(203) 三、本章小结.(238)
第六章嘉庆以来慈善组织与小社区的发展.(240) 一、配合家庭制度的保婴会.(242) 二、施棺及综合性善堂的发展.(278)》 结论.(307) 一、慈善组织是“福利国家”的前身吗?.(308) 二、慈善组织的领导层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儒生化”的发展.(314) 三、公共范围与公民社会的争论.(318) 附录: “明清慈善活动(公元1600~1850)”报告.(327) 附表一育婴堂.(332) 附表二清节类善堂.(368) 附表三施棺类善堂. .(377) 附表四综合性善堂.(399》 附表五方志.(4]2) 参考书目.(508) 作者简历. .*.(543) 著作目录 .(544)
导 言 本书主要讨论明清时代的慈善组织,但并非所有的慈善事 业。笔者感兴趣的是一方善士所共同组织的善会及善堂。这些 组织不属宗教团体、也不属某一家族,是地方绅衿商人等集资、 管理的长期慈善机构。这类组织通常并无重要的经济功能,各 项活动亦无时间上的急迫性,如救弃婴,收养贫病、寡妇,施 棺施药施米,甚至惜字纸等。这些机构并不包括以赈灾为主的 社仓、义仓、粥厂等,此类组织直接地牵涉着经济,甚至政治 秩序问题,有较长久的历史渊源,也有较多的政府参与。本书 亦不讨论个别善士修桥补路式的善行,也不包括义田义庄类的 家族救济组织,政府及宗教团体的赈济活动也自然不在讨论范 围之内。宗教组织及家族所办的慈善活动的由来已久,并非独 见于明清时期。而本书所讨论的慈善组织则是明清社会的新现 象。 在时间方面,这个新现象出现在16世纪末期的明代。其后 除了在17世纪中叶明清交接之际稍息数年外,一直有所发展。 甚至在民国初期,为数不少的传统善堂仍在继续运作。但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