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史 第五节王肃、陶渊明等人的家庭教育… …139 第六节王僧虔、徐勉的家庭教育 …………146 第七节《庭诰》与《枕中篇》中 的家庭教育思想… 150 第八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156 第四章隋唐五代家庭教育…… …1 概述 第一节李世民的帝王家庭教育 …………176 第二节苏瓌、柳玭等的名门家庭教育…… 第三节唐代的教子诗… 208 第四节唐代的教子文 224 第五节隋唐五代的家庭教育艺术… 第六节《女孝经》与《女论语》的 家庭教育思想… 245 第七节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胎教思想 250 第五章宋元家庭教育…………………26 概述 第一节赵匡胤、完颜雍等的帝王家庭教育 第二节范仲淹、贾昌朝的名臣家庭教育· 第三节欧阳修、三苏、黄庭坚的文学家 家庭教育…………………………276 第四节包拯、岳飞的家庭教育 289 第五节司马光的家庭教育思想 292 第六节袁采的家庭教育思想 304 第七节叶梦得的家庭教育思想· 312
第 五 节 王 肃 、 陶 渊 明 等 人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1 3 9 第 六 节 王 僧 虔 、 徐 勉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1 4 6 第 七 节 《 庭 诰 》 与 《 枕 中 篇 》 中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 … … … … … … … … … … 1 5 0 第 八 节 颜 之 推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 … … … … … … … 1 5 6 第 四 章 隋 唐 五 代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1 7 5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5 第 一 节 李 世 民 的 帝 王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1 7 6 第 二 节 苏 瓌 、 柳 玭 等 的 名 门 家 庭 教 育 … … … … … … 1 9 2 第 三 节 唐 代 的 教 子 诗 … … … … … … … … … … … … … 2 0 8 第 四 节 唐 代 的 教 子 文 … … … … … … … … … … … … … 2 2 4 第 五 节 隋 唐 五 代 的 家 庭 教 育 艺 术 … … … … … … … … 2 3 8 第 六 节 《 女 孝 经 》 与 《 女 论 语 》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 … … … … … … … … … … … 2 4 5 第 七 节 孙 思 邈 《 千 金 要 方 》 中 的 胎 教 思 想 … … … … 2 5 0 第 五 章 宋 元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 … 2 5 6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6 第 一 节 赵 匡 胤 、 完 颜 雍 等 的 帝 王 家 庭 教 育 … … … … 2 5 8 第 二 节 范 仲 淹 、 贾 昌 朝 的 名 臣 家 庭 教 育 … … … … … 2 6 8 第 三 节 欧 阳 修 、 三 苏 、 黄 庭 坚 的 文 学 家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 … … 2 7 6 第 四 节 包 拯 、 岳 飞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2 8 9 第 五 节 司 马 光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 … … … … … … … 2 9 2 第 六 节 袁 采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 … … … … … … … … 3 0 4 第 七 节 叶 梦 得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 … … … … … … … 3 1 2 2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目 录 第八节陆游的家庭教育… 第九节宋代理学家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十节耶律楚材等人的家庭教育· ………353 第十一节许衡、陈栎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十二节《郑氏规范》的家规教子…………369 第十三节宋元教子诗文…………………377 第十四节唐宋元的科技家学 第十五节陈自明《妇人良方》中的胎教思想……395 第六章明清(鸦片战争前)家庭教育(上)…… 概述 ……………………-399 第一节朱元璋和玄烨的家庭教育…… 403 第二节方孝孺、薛瑄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422 第三节王守仁的家庭教育………………430 第四节吕坤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节顾宪成、高攀龙的家庭教育…… 457 第六节明代商人的家庭教育 467 第七节明中后期的通俗家训 471 第八节明清科技家学… 481 第九节明中后期至清初的爱国家教… ………490 第七章明清(鹆鸦片战争前)家庭教育(下) 第一节清代倡导家教的活动与 《朱子治家格言》 第二节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513 第三节张英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四节郑燮的家庭教育……
第 八 节 陆 游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3 1 9 第 九 节 宋 代 理 学 家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3 2 9 第 十 节 耶 律 楚 材 等 人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3 5 3 第 十 一 节 许 衡 、 陈 栎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3 5 8 第 十 二 节 《 郑 氏 规 范 》 的 家 规 教 子 … … … … … … … 3 6 9 第 十 三 节 宋 元 教 子 诗 文 … … … … … … … … … … … … 3 7 7 第 十 四 节 唐 宋 元 的 科 技 家 学 … … … … … … … … … … 3 9 1 第 十 五 节 陈 自 明 《 妇 人 良 方 》 中 的 胎 教 思 想 … … … 3 9 5 第 六 章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前 ) 家 庭 教 育 ( 上 ) … … … … 3 9 9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9 第 一 节 朱 元 璋 和 玄 烨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4 0 3 第 二 节 方 孝 孺 、 薛 瑄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4 2 2 第 三 节 王 守 仁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4 3 0 第 四 节 吕 坤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 … … 4 4 2 第 五 节 顾 宪 成 、 高 攀 龙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4 5 7 第 六 节 明 代 商 人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4 6 7 第 七 节 明 中 后 期 的 通 俗 家 训 … … … … … … … … … … 4 7 1 第 八 节 明 清 科 技 家 学 … … … … … … … … … … … … … 4 8 1 第 九 节 明 中 后 期 至 清 初 的 爱 国 家 教 … … … … … … … 4 9 0 第 七 章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前 ) 家 庭 教 育 ( 下 ) … … … … 5 0 1 第 一 节 清 代 倡 导 家 教 的 活 动 与 《 朱 子 治 家 格 言 》 … … … … … … … … … … … 5 0 1 第 二 节 张 履 祥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 … 5 1 3 第 三 节 张 英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 … … 5 2 5 第 四 节 郑 燮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5 3 4 目 录 3
4 中国家庭教育史 第五节孙奇逢、王夫之、陆世仪的家庭 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六节傅山、陆陇其、章学诚的家庭教育……558 第七节蒲松龄和姚鼐的家庭教育· 第八节汪辉祖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573 第九节清人对家教方法的探讨 第十节明清教子诗、曲…… 第十一节明清的女教与胎教 第八章清代后期家庭教育……………OB 概述… ………………………………609 第一节林则徐与魏源的家庭教育………611 第二节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619 第三节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家庭教育……637 第四节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节康有为、梁启超的胎教与女教思想 668 第六节林纾与严复的家庭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第 五 节 孙 奇 逢 、 王 夫 之 、 陆 世 仪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 … … … … … … … 5 4 2 第 六 节 傅 山 、 陆 陇 其 、 章 学 诚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5 5 8 第 七 节 蒲 松 龄 和 姚 鼐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5 6 7 第 八 节 汪 辉 祖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 … 5 7 3 第 九 节 清 人 对 家 教 方 法 的 探 讨 … … … … … … … … … 5 8 1 第 十 节 明 清 教 子 诗 、 曲 … … … … … … … … … … … … 5 8 9 第 十 一 节 明 清 的 女 教 与 胎 教 … … … … … … … … … … 5 9 7 第 八 章 清 代 后 期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 … … 6 0 9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6 0 9 第 一 节 林 则 徐 与 魏 源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6 1 1 第 二 节 曾 国 藩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 … 6 1 9 第 三 节 左 宗 棠 、 李 鸿 章 、 张 之 洞 的 家 庭 教 育 … … … 6 3 7 第 四 节 郑 观 应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与 实 践 … … … … … … 6 5 5 第 五 节 康 有 为 、 梁 启 超 的 胎 教 与 女 教 思 想 … … … … 6 6 8 第 六 节 林 纾 与 严 复 的 家 庭 教 育 … … … … … … … … … 6 7 6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 … … … … … … … … … … … … … … … … 6 9 0 4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中国家庭教育史 第一章先秦家庭教育 概述 先秦的家庭教育,是指距今约五千年前原始社会中后期 至公元前221年的家庭教育。这是我国家庭教育形成和初步 发展时期。其中包括三个主要历史阶段:从约五千年前个体 婚姻产生、有现代意义的家庭教育出现至夏商时期(前11世 纪);西周时期(前11世纪一前771年);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一前221年)。 约五千年前,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姻家庭产生了,现代意 义的家庭教育也就随之出现。作为家庭教育的萌芽,当时家 教主要传授生产劳动知识和原始科学技术,其典型形式是天 文学、农学的家业世传。这是我国最早的家学。“畴人之学” 作为家业世传的代表,一直延续到西周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农业的发展、典 章制度的完备、礼乐文明的高度发展,为西周家教的进步提 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而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又为家教发展 提供了推动力。原始的家业世传发展为较系统的家教:最高
第 一 章 先 秦 家 庭 教 育 概 述 先 秦 的 家 庭 教 育 , 是 指 距 今 约 五 千 年 前 原 始 社 会 中 后 期 至 公 元 前 2 2 1 年 的 家 庭 教 育 。 这 是 我 国 家 庭 教 育 形 成 和 初 步 发 展 时 期 。 其 中 包 括 三 个 主 要 历 史 阶 段 : 从 约 五 千 年 前 个 体 婚 姻 产 生 、 有 现 代 意 义 的 家 庭 教 育 出 现 至 夏 商 时 期 ( 前 1 1 世 纪 ) ; 西 周 时 期 ( 前 1 1 世 纪 — 前 7 7 1 年 )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前 7 7 0 — 前 2 2 1 年 ) 。 约 五 千 年 前 , 一 夫 一 妻 的 个 体 婚 姻 家 庭 产 生 了 , 现 代 意 义 的 家 庭 教 育 也 就 随 之 出 现 。 作 为 家 庭 教 育 的 萌 芽 , 当 时 家 教 主 要 传 授 生 产 劳 动 知 识 和 原 始 科 学 技 术 , 其 典 型 形 式 是 天 文 学 、 农 学 的 家 业 世 传 。 这 是 我 国 最 早 的 家 学 。 “ 畴 人 之 学 ” 作 为 家 业 世 传 的 代 表 , 一 直 延 续 到 西 周 。 西 周 是 我 国 奴 隶 制 的 鼎 盛 时 期 , 井 田 制 和 农 业 的 发 展 、 典 章 制 度 的 完 备 、 礼 乐 文 明 的 高 度 发 展 , 为 西 周 家 教 的 进 步 提 供 了 物 质 和 文 化 基 础 , 而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的 确 立 又 为 家 教 发 展 提 供 了 推 动 力 。 原 始 的 家 业 世 传 发 展 为 较 系 统 的 家 教 : 最 高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 1
中国家庭教育史 统治者的胎教、儿童教育和成人为政教育;贵族按子女年龄 阶段安排的德育和智育;平民生产劳动教育。在此基础上产 生《周易·家人卦》的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首次提出严 与爱等家教基本范畴,标志着这一时期家教的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智崩溃、封建制建立的大动荡、 大变革时期。奴隶主阶级地位下降,新兴地主阶级地位上升, 其思想文化的代表—士,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阶层。士阶 层也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和实践上都有很多建 树。在思想上,士阶层的杰出代表诸子根据各自的政治和哲 学思想,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探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开展 了争鸣,也为后人提供了思想启迪;在实践上,创造了为政、 为学、为人等教育,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构筑了基本框架 总之,先秦时期基本形成了帝王家教、上层官僚及士阶 层的家庭德育、智育、科学技术家学、胎教等各级各类家教, 出现了最基本的家教范畴和思想,为我国古代家教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先秦家教是我国家教的渊源 第一节中国家庭教育的萌芽 我国家教的萌芽,是以“家业世传”为主要形式的。家 传的内容,固然有为官的知识,但更多的是生产与科技知识。 因为,产生于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家庭,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 为下一代传授生产知识和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是社会
统 治 者 的 胎 教 、 儿 童 教 育 和 成 人 为 政 教 育 ; 贵 族 按 子 女 年 龄 阶 段 安 排 的 德 育 和 智 育 ; 平 民 生 产 劳 动 教 育 。 在 此 基 础 上 产 生 《 周 易 · 家 人 卦 》 的 较 系 统 的 家 庭 教 育 思 想 , 首 次 提 出 严 与 爱 等 家 教 基 本 范 畴 , 标 志 着 这 一 时 期 家 教 的 发 达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是 我 国 奴 隶 智 崩 溃 、 封 建 制 建 立 的 大 动 荡 、 大 变 革 时 期 。 奴 隶 主 阶 级 地 位 下 降 ,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地 位 上 升 , 其 思 想 文 化 的 代 表 — — 士 , 成 为 社 会 上 最 活 跃 的 阶 层 。 士 阶 层 也 成 为 当 时 家 庭 教 育 的 主 体 , 在 思 想 和 实 践 上 都 有 很 多 建 树 。 在 思 想 上 , 士 阶 层 的 杰 出 代 表 诸 子 根 据 各 自 的 政 治 和 哲 学 思 想 , 对 家 庭 教 育 进 行 了 探 索 , 发 表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开 展 了 争 鸣 , 也 为 后 人 提 供 了 思 想 启 迪 ; 在 实 践 上 , 创 造 了 为 政 、 为 学 、 为 人 等 教 育 , 为 我 国 古 代 家 庭 教 育 构 筑 了 基 本 框 架 。 总 之 , 先 秦 时 期 基 本 形 成 了 帝 王 家 教 、 上 层 官 僚 及 士 阶 层 的 家 庭 德 育 、 智 育 、 科 学 技 术 家 学 、 胎 教 等 各 级 各 类 家 教 , 出 现 了 最 基 本 的 家 教 范 畴 和 思 想 , 为 我 国 古 代 家 教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 可 以 说 , 先 秦 家 教 是 我 国 家 教 的 渊 源 。 第 一 节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的 萌 芽 我 国 家 教 的 萌 芽 , 是 以 “ 家 业 世 传 ” 为 主 要 形 式 的 。 家 传 的 内 容 , 固 然 有 为 官 的 知 识 , 但 更 多 的 是 生 产 与 科 技 知 识 。 因 为 , 产 生 于 原 始 社 会 中 后 期 的 家 庭 , 首 先 要 解 决 生 存 问 题 , 为 下 一 代 传 授 生 产 知 识 和 与 生 产 密 切 相 关 的 科 技 知 识 是 社 会 2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