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高2011届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 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 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 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 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 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 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 之务 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 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 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 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 又提出“裁成辅相”说 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更加 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 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 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 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 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 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 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 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 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 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 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 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 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 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 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 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高 2011 届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 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 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 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 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 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 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 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 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 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 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 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 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 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 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 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 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 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 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 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 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 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 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 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 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 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 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
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 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 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 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 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 的奧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 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 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 《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 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毎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 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 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 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 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岀于州境。上嘉其能 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 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 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 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 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 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土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 州郭。由是人情险波,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干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 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 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 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 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遺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的, 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 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 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 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 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 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 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 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 《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 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 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 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 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 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 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 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 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 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 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 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 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 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 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 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 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彦光忧瘁 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 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 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 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亳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 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奷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凊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 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 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8.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做答时,请先填写所选大题题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A.彦光忧瘁. 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 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 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 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 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 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 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 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8.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5 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做答时,请先填写所选大题题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 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 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 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 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 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 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但是这些感 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 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 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 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 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 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 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 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 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 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 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 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定程度后,用笤帚扫 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岀一声剌耳的响 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 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肖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 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 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舲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 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 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 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 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 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 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 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 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 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 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 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 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 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 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 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 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比如安静地 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 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 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 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 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 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 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 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 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 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 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 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 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 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 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 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 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 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 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 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 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 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 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 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 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 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 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 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 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 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
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 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 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 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 活现实简要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想铁生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 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 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 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 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 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 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 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毎周 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 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 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 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 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 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 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 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 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 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 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 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 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 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 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 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冋同行,窥探 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Ⅰ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 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 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 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 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 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 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 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 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 色。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 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6 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 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 活现实简要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 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 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 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 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 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 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 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 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 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 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 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 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 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 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 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 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 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 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 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 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 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 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 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 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 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 年 1 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 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 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 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 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 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 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