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同志和韩国磐同志,分别为本卷上、下册题字,在这里我表示感 谢 白寿彝 1996年12月12日于北京
唐长孺同志和韩国磐同志,分别为本卷上、下册题字,在这里我表示感 谢。 白寿彝 1996 年 12 月 12 日于北京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甲编序说 第一章基本史料 历代皇朝多重视史书的撰修,设置史官,专董其事。隋唐两代亦因前代 从事踵修。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在其初年,皆曾为前 代修史,稍后则专重本朝。隋时所修的前代史书,据《隋书·经籍志》所载, 为魏彦深的《后魏书》、牛弘的《周史》、崔子发的《齐纪》、王劭的《齐 志》,《隋志》未载李德林所撰的《齐史》,殆以其子李百药沿其旧作另撰 《北齐书》,可是两《唐书》则于《北齐书》外,均以李德林的《北齐未修 书》列于著录之中。 唐初承隋之旧,亦为前朝修史,于是姚思廉等撰《梁书》和《陈书》, 李百药撰《北齐书》,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魏徵等撰《隋书》。此五代 史皆仅有纪、传而无志,故稍后又别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撰者 多人,仍由魏徵领衔撰修。史志本为别行,自成一书,其后附于《隋书》 实非其旧。当时亦撰有《晋书》,虽亦出于众家之手,以唐太宗曾经执笔 为陆机、王羲之两传撰论,因称全书为御撰。今传世尚有李延寿的《南史》 和《北史》,亦为唐代初年所撰定。其时张大素亦撰有《后魏书》、《北齐 书》和《隋书》,惜皆未传世。隋唐两代对于前代史书犹如此重视,为之补 撰,则对于其当朝史事,自当特为保存和撰修,为后世治史者遗留下珍贵的 史料,这是值得称道的
甲编 序说 第一章 基本史料 历代皇朝多重视史书的撰修,设置史官,专董其事。隋唐两代亦因前代, 从事踵修。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在其初年,皆曾为前 代修史,稍后则专重本朝。隋时所修的前代史书,据《隋书·经籍志》所载, 为魏彦深的《后魏书》、牛弘的《周史》、崔子发的《齐纪》、王劭的《齐 志》,《隋志》未载李德林所撰的《齐史》,殆以其子李百药沿其旧作另撰 《北齐书》,可是两《唐书》则于《北齐书》外,均以李德林的《北齐未修 书》列于著录之中。 唐初承隋之旧,亦为前朝修史,于是姚思廉等撰《梁书》和《陈书》, 李百药撰《北齐书》,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魏徵等撰《隋书》。此五代 史皆仅有纪、传而无志,故稍后又别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撰者 多人,仍由魏徵领衔撰修。史志本为别行,自成一书,其后附于《隋书》, 实非其旧。当时亦撰有《晋书》,虽亦出于众家之手,以唐太宗曾经执笔, 为陆机、王羲之两传撰论,因称全书为御撰。今传世尚有李延寿的《南史》 和《北史》,亦为唐代初年所撰定。其时张大素亦撰有《后魏书》、《北齐 书》和《隋书》,惜皆未传世。隋唐两代对于前代史书犹如此重视,为之补 撰,则对于其当朝史事,自当特为保存和撰修,为后世治史者遗留下珍贵的 史料,这是值得称道的
第一节《新唐书·艺文志》乙部 所著录的隋唐人所撰述 并传于今世的史料 隋唐两代诸史家对于其有关当代史事的撰述,《隋书·经籍志》、《旧 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例皆予以著录,而且分门别类,示人 以规矩。隋祚短促,虽有作者,为数势难甚多,《隋书·经籍志》皆备为搜 罗,靡有遗阙。唐代史家先后辈岀,络绎不绝,官私撰述,均称丰硕。然《旧 唐书·经籍志》的著录,大体以开元为断。其序文中就曾经说过:“天宝已 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之沿革,或裁国史之繁略,皆 张部类,其徒实繁。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 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只有《新唐书·艺 文志》的著录,最为详赡。这里就据以立论。其中偶有阙遗,则当略为补苴, 以见一代的规模。 《隋书》、《北史》和《南史》 隋代历年虽甚短促,已有其本朝史籍的撰修。王劭于《齐志》之外,就 另著有《隋书》,虽为未成之作,亦见于《隋书·经籍志》的著录。《隋书·王 劭传》说:其所撰《隋书》,“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 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 迹,堙没不闻”。唐初撰集前代史书,《隋书》与《梁》、《陈》、《周》 《齐》诸史,皆同时草创。王劭所撰,即令已经杀青,恐尚难以之入选。《隋 书》撰修经过,《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隋书》,谓为魏徵等撰。《新唐 书·艺文志》则《隋书》与《志》连言,而谓为颜师古、孔颖达、于志宁 李淳风、李延寿与(令狐)德棻、敬播、赵弘智、魏徵等撰。四库馆臣据刘 知幾《史通》所载,以撰纪传者为颜师古、孔颖达,撰志者为于志宁、李淳 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并谓他书尚有不同记载。至宋时仍不能划 宋仁宗天圣时重刊,始定以领修者为主,分题魏徵与长孙无忌。今本则 统称魏徵等撰,不再作详细题名。 《隋书》诸志本是《五代史志》,只是附于《隋书》之后,仿佛仅记有 隋一代。诸志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 《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门。分门虽多, 却是各朝分记。《地理志》虽以隋时疆域为主,而附其他四朝沿革于下,然 总称“九州”,亦非隋时定制。《经籍志》综载前代,却因时而先后排列 次序井然,不稍紊乱。当时按四部分类,不仅为后来两《唐书》的《经籍》 和《艺文》两志所遵循,而且直至清代和民国初年相沿未变。 这里还应提及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李延寿尝参预《五代史志》 的撰修。李延寿,两《唐书》皆有传。所撰的《北史》中,实包括隋代史事 在内。《南史》之本也参有隋事。其所论述的史事,全用《隋书》的旧文, 仅有少许删改处。殆以当朝撰修的《隋书》,不便多事笔削的缘故。 《大唐创业起居注》与《顺宗实录》
第一节《新唐书·艺文志》乙部 所著录的隋唐人所撰述 并传于今世的史料 隋唐两代诸史家对于其有关当代史事的撰述,《隋书·经籍志》、《旧 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例皆予以著录,而且分门别类,示人 以规矩。隋祚短促,虽有作者,为数势难甚多,《隋书·经籍志》皆备为搜 罗,靡有遗阙。唐代史家先后辈出,络绎不绝,官私撰述,均称丰硕。然《旧 唐书·经籍志》的著录,大体以开元为断。其序文中就曾经说过:“天宝已 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之沿革,或裁国史之繁略,皆 张部类,其徒实繁。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 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只有《新唐书·艺 文志》的著录,最为详赡。这里就据以立论。其中偶有阙遗,则当略为补苴, 以见一代的规模。 《隋书》、《北史》和《南史》 隋代历年虽甚短促,已有其本朝史籍的撰修。王劭于《齐志》之外,就 另著有《隋书》,虽为未成之作,亦见于《隋书·经籍志》的著录。《隋书·王 劭传》说:其所撰《隋书》,“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 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 迹,堙没不闻”。唐初撰集前代史书,《隋书》与《梁》、《陈》、《周》、 《齐》诸史,皆同时草创。王劭所撰,即令已经杀青,恐尚难以之入选。《隋 书》撰修经过,《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隋书》,谓为魏徵等撰。《新唐 书·艺文志》则《隋书》与《志》连言,而谓为颜师古、孔颖达、于志宁、 李淳风、李延寿与(令狐)德棻、敬播、赵弘智、魏徵等撰。四库馆臣据刘 知幾《史通》所载,以撰纪传者为颜师古、孔颖达,撰志者为于志宁、李淳 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并谓他书尚有不同记载。至宋时仍不能划 一。宋仁宗天圣时重刊,始定以领修者为主,分题魏徵与长孙无忌。今本则 统称魏徵等撰,不再作详细题名。 《隋书》诸志本是《五代史志》,只是附于《隋书》之后,仿佛仅记有 隋一代。诸志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 《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门。分门虽多, 却是各朝分记。《地理志》虽以隋时疆域为主,而附其他四朝沿革于下,然 总称“九州”,亦非隋时定制。《经籍志》综载前代,却因时而先后排列, 次序井然,不稍紊乱。当时按四部分类,不仅为后来两《唐书》的《经籍》 和《艺文》两志所遵循,而且直至清代和民国初年相沿未变。 这里还应提及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李延寿尝参预《五代史志》 的撰修。李延寿,两《唐书》皆有传。所撰的《北史》中,实包括隋代史事 在内。《南史》之本也参有隋事。其所论述的史事,全用《隋书》的旧文, 仅有少许删改处。殆以当朝撰修的《隋书》,不便多事笔削的缘故。 《大唐创业起居注》与《顺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