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那就是说,你的作业还没有做完? 学生:我并没有说我的作业没有做完! ◎这位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逻辑要求?为什么? 科学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反对在 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守排 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基本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 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依据排中律可以制定如下思维规范:在同切都无分别,是非真假相混落入如 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此境地的人便绝不能说出使人明白的道理 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一亚里士多德 相关链接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富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打碎的? 甲说:“不是我。 乙说:“不是我。 两说:“是甲打碎的。 假设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窗户的玻璃是谁打碎的? 依据排中律,我们可以这样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关系的论断,它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由于“只有 一个孩子说了真话”,乙的话一定是假的。窗户的玻璃是乙打碎的。 不矛盾律要求排除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 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指出,“A”与“非A”即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 “必有一真”。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是保证思维明确性的基本条件。 专家点评 问:“下棋赢了吗?”答:“没有贏。”问:“输了?”答:“也没有输。” 问:“你赞成选张貴芳为班长吗?”答:“我不赞成。”问:“你反对吗?”答:“我也不反对。 在上述对话中,有第三种可能情况存在,“蠃”与“输”、“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 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因此,不能强求人们必须在所给的两种情况之间作出选择。此外,如果人们对一 个问题所涉及的正反两方面情况还没有充分了解,或者对于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对“A”或 “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只有把“A”与“非A”都否定的“两不可”态度,才违反排中律 的要求。 思维需要逻辑17
必须首尾一致 甲说:“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说:“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想一想: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镨误?谁犯了逻辑错误? 科学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要正确地表达思想,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不能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是那个,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 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基本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 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 依据同一律可以制定如下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 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題或偷换论题。 专家点评 甲所说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故意将其偷换为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冏一性的思维,违反了一律的要求,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 错误 相关链接 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 律的要求。我国逻学家金岳霖(1895—1984)曾有如下通俗说明:“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 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魟的。旾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它成为魟的时候,它就是红 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阶段,不错,可是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其所以 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 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都是独立于思想认识的,这种情况只有一个,确实性也只能是同一的。这种情况 是普遍的、确实性的同一也是普遍的。同一律作为确实性的反映也是普遍有效的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 ·定是同一的。“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时间变了,小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去年说“小张是学生”,今年说“小张是教师”,都是正确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 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 断 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从不同角度对科学的思维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它们是明 确概念、准确判断、有效推理即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要使它们在实际思维活动中充分 发挥作用,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地加以运用。 18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准确把握概念 什么是概念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法国作家雨果(1802-1885)出国旅行,走到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姓名?” 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 “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 雨果怎么成了“笔杆贩子”?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每一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如人,有口、鼻、眼、耳、四肢,又有男女之 别、老少之分等;人与人之间有师生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人与其他事物还有许 多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本质 属性是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 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显然,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专家点评 依据“能恐维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 蚀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 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 了不同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只抓住“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 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如张三或李四),而指所有的“人”。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 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相关链接 白头翁会飞,王大爷是白头翁,所以,王大爷会飞。” 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一种植物,有时表示满头白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 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 准确把握概念19
内涵“是什么” 只松鼠站在树上,两个猎人围绕 这棵树转了一圆。他们走动时,松鼠也 跟着他们转。这时,一个猎人说:“我们 已经围绕松鼠转了一圆。”另一个猎人 却说:“我们没有围绕松鼠转一圈,因为 我们始终只看到松鼠的正面。”两人争 得不可开交。 两个猎人发生争执的焦点在哪 ◎你能够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 国惑吗? 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指称什么对象,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就 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 物究竟“是什么”。 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定义是从内 涵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出概念所反映 的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相关链接 “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 这个语句就是一个定义,褐示了“文学”的本质属蚀。在这个定义中,“文学”叫做被定义項,“语 言的艺术”叫做定义項,“就是”叫做定义联項。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 “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属概念”和“种差”相加构成定义项,用 定义联项将定义项和被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20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相关链接 在“文学就是话言的艺术”这个定义中、“艺术”所指的对象范围色含“文学”所指的对象范围,它 是“文学”的属概念。 在“艺术”这个概念下,有很多所指范围比它小的概念,即“艺术”的种概念,如“电影”、“音乐”、 绘画”、“文学”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选艺术的方式。“文学”的表达方式是使用“语言”。 使用“语言”就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别,即种差。 把“属概念”和“种差”加起来,形成一个新概念(定义项) 语言的艺术”,再用定义联项“就 是”将它与被定义質“文学”联结起来,就得到了“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定义。 要下一个正确的定义,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具备相应的科学知 识;其次应该遵守必要的逻辑规则。 ◇商品是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上述“商品”的定义,是对商品的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吗? 结合经济学知识,分析上述定义中的逻辑错误。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哲学不是文学。 上逑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的正确揭示吗?它们各存在什么逻辑错误?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所指的范围必须等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 逻辑错误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 逻辑错误。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用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出它究 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相关链接》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这个语句虽然对“儿童”作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但没有直接、准确地揭示出“儿童”的本质属性。如 果我们把它当做“儿童”的定义,就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准确把握概念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