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含义:了(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区别:a、合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晢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剧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1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辩证|-辩证唯物论45 唯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杩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7-10 主义 哲学历史下社会历史观11 唯物十(群众史观) 主义价值观、人生观12
2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辩证 唯物 主义 历史 唯物 主义 辩证唯物论 4—5 唯物辩证法7—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社会历史观11 (群众史观) 价值观、人生观 12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辩证 唯物 主义 历史 唯物 主义 辩证唯物论 4—5 唯物辩证法7—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社会历史观11 (群众史观) 价值观、人生观 12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物/|运动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鲍对的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物 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静止2.特点: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静止、规律、意识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规律 3.世昇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1.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注意:正确的、错误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注意:动物没有意识) 意识)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3.物质与意识的辫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1.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注意:正确的、错误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注意: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唯 物 论 ⌒ 物 质 、 运 动 、 静 止 、 规 律 、 意 识 ︶ 物质 运动 静止 规律 意识
设问一:唯物论的核心词语:物质、意识、规律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补充: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2)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实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从需求侧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方面,而且还包括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 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新时代、新需求,某省政府广泛调研,出台政策。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通过促进公平、振兴乡村、协调区 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民主、宣扬法治、发展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在更多领域得到满足。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的唯物论依据。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要矛盾的转化正是从我们国家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2分) 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判断的提出,既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尊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 3.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2分)
4 设问一:唯物论的核心词语:物质、意识、规律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补充: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2)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实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从需求侧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方面,而且还包括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 13 亿多人民对 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新时代、新需求,某省政府广泛调研,出台政策。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更好地满足中高端需求;通过促进公平、振兴乡村、协调区 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民主、宣扬法治、发展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在更多领域得到满足。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的唯物论依据。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要矛盾的转化正是从我们国家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2 分) 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个判断的提出,既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尊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 分) 3.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2 分)
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 (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实2特点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 1实晚决定认识,实殿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 践认识真理 的瓣证关系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2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有条件性(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晚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12特点:反复性(认识受到主体和客体限制所以反复)、无限性(主体客体对象都是无限的)、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3.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二:认炽论的核心词语:实践、认识、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补充: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主体角度)认识受到人们实践水平的限制,也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客体角度)客观事物是复杂 的、变化着的,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一6分
5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 (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2.特点: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有条件性(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特点:反复性(认识受到主体和客体限制所以反复)、无限性(主体客体对象都是无限的) 、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3.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二:认识论的核心词语:实践、认识、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补充: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主体角度)认识受到人们实践水平的限制,也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客体角度)客观事物是复杂 的、变化着的,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6 分 认 识 论 ︵ 实 践 、 认 识 、 真 理 ︶ 实践 实践与认识 的辩证关系 真理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