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 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创新中的思维活动离不开 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 品质,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相关链接 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1930—)在早稽田里发现一蔸鹤立鸡群的稻子。这蔸稻有10余穗,每 穗有壮谷160多粒。第二年,他把这些种子造时地播种到实脸国里,结果变异现象严重,原有的优势没 有发挥出来。袁隆平困惑不解。后来,他想到孟德尔(1822-1884)和摩尔根(1866-1945)的遗传理 论,认识到郿蔸特殊的稻子是天然杂交稽。受此启发,袁隆平决心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艰难的攻 关,获得了成功。 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群毛虫放在一个盘子的边缘,让它们首尾相 连,沿着盘子边缘排成一图。毛虫沿着盘子边缘爬行,一个紧跟着一个,既不敢掉队,又不敢 独自走新路,就这样走了七天七夜,最后因饥饿而死。其实,那盘子的中央,就是毛虫爱吃的 食物 ◎你知道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哪些定势吗? ◎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定势?你怎么看那些定势? 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思维定势的两重性。“定势”原是一个心理学术 语,是指由于重复以往认识活动而形成的倾向性心理状态。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容易形成 种自己惯用的思考方式,这就是思维定势。遇到与过去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利用思维定势可 以快速解决。这是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但思维定势也有负面作用,如果死守老经验,思维 僵化,就不利于解决新问题。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表现很多。例如:解答问题只相信唯一的 标准”答案;看待问題“非黑即白”,思维简单化;把先后相继的现象都看成因果关系,思 维方式单一;等等。通过学习科学思维,我们可以自觉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克服其负面 影响,提高思维的效率。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 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毛泽东 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聪颖智慧的人,做有利 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 12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
(专题活动建议 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对某位老师有好感,不仅对其一言一行感兴趣,而且对其 所授的课程也充满兴趣。那位老师将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对某位老师没 有好感,不仅对其关爱体会不到,甚至对其所授课程也反感。 以此现象为例,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处理生活和学习中到的问题。 选取科学研究或生活中的正、反面事例,举办一次“科学思维不可少”的演讲会,畅 淡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学会科学思维13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在一篇网络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有1000万元,我就能买一座房子。我 有1000万元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 没有。所以,我也没有办法飞起来。”在生活和工作中,与此类似的许多议论,乍听起来似 乎挺有道理,仔细想来却又疑窦丛生。问題出在哪儿?怎样才能把这样的问题说清楚、道明 白?这就少不了形式逻辑的帮助。 学习形式逻辑,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有助于我们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效; 会使我们的思路更为清晰,论证更具说服力。学习形式逻辑,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可以提 升我们的思维水平,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思稚需要逻辑 不可自相矛盾 ◇说张三有罪是对的,说张三无罪也是对的。 ◇李四是乘车来的,又不是乘车来的。 上述判断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为什么? ◎人的认识与思维规律有何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样就会自觉或不自 觉地涉及形式逻辑。 运用形式逻辑,必须遵守形式逻辑所揭示的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不是 逻辑学家们头脑中固有的,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人们实际的思维活动所固有的规律。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既认识了客观的事物,也认识到思维自身的规律。形式逻辑的 规律或规则就是对思维活动规律的反映,是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逻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逻辑既包括形式逻辑,又包括辩证逻辑。狭义的逻辑专 指形式逻辑,即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只是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 的形式结构方面,而不研究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实际的具体内容。 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亮,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 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列宁 科学的思维必须是遵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总称为形 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称它们为“基本规律”,是因为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时必须遵守的各种具体规则,都依据于它们并受它们制约。 位青年满怀信心地对大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 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间他:“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万能溶液呢?”那位青年无 言以对。 想一想:那位青年为什么会无言以对? 科学的思维是无矛盾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守不矛盾 思维需要逻辑15
律的要求。不矛盾律,有时又称为矛盾律。通常用公式“并非(A并且非A)”来表示不矛 盾律的基本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 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依据不矛盾律可以制定如下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 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相关链接}… 这个犯罪行为是故意的。” “这个犯罪行为不是故意的。” 这样两个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论断,属于矛盾关系的论断。如果同时断定它们都成立,就犯有 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 的矛盾二重性即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而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 的错误反映。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一个事物的内部,也总有相互矛 盾的方面。但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客观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在同一时间、同一条 件下,从同一方面看,一个事物不可能既是这个,又不是这个;或者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对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所作出的 判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判断。 ←专家点评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些语句或揭示事物自身的矛盾,或从不同方面、在不同条件下谈论同一对象,它们不违背不矛盾 律,而且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不能骑墙居中 老师: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学生:我作业做得很认真 老师:这么说,你的作业已经做完了? 学生:我并没有说我的作业做完了! 16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