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有哪些 位老师带领学生去农村支援麦收。在安排任务时说:“男同学割麦子,女同学把割下来 的麦子捆起来,体力强的同学把麦捆运到场院去,体力弱的同学在地里捡麦穗。大家根据自己 的情况,按照上面的分工排成四排。”学生听后,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站在哪一排 ◎学生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排? ◎老师的话错在哪儿?怎样说才能让学生明白? 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指“谁”,还要弄清这个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 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为了证明“自马非马”的论题,公孙 龙(约前320一前250)提出很多理由。如 求“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满 足这一要求;求“白马”,给“黄马”、“黑 马”就不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 “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 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 你是否同意公孙龙的论证? 从内涵与外廷两方面看,“白马” 与“马是什么关系?“课采”与“马”是 什么关系? 讲到概念的外延,总会涉及不同概念在所指范围上的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 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 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以下几种。全同关系一两个 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有心脏的动物”与“有肾脏的动物”的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 系———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 念为种概念。如“动物”与“马”的关系是属种关系,“马”与“动物”的关系是种属关系。交 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如“中学生”与“球迷”的关系。 22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相关链接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A B B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依据全异的不同情况,它分为: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 异关系的概念,都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有 效合同”和“无效合同”,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合同”的外延。反对关系一一两个具有全 异关系的概念,都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输 和“赢”,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竞争的结果”的外延 相关链接》 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廷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B A B B 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明确概念的外延,需要运用划分的方法。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它依据某种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 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相关链接 “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在这个划分中,“战争”叫做划分的母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分别叫做划分的子项,“战 争是否具有正义属性”是划分的标准。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反映。作出正确的划分,首先必须充分了 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 辑错误。 准确把握概念23
相关链接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客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 在上述划分中,将“赞成票”和“反对票”的外延加起来,其外延之和小于“选票”的外延。由于 介词”不属于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的外廷之和,大于“实 词”的外廷。它们都不是正确的划分。 ◇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 ◇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 ②想一想:上述实例对“犯罪”、“邮件”概念的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相关链接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在这个划分中,“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是同一级美系。把 棉花、黄麻”与“粮食作物”并列在一起,是不正确的。 专家点评 我们可以把“恐想家”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非马克思主义恐想家”,但不能把“恐想家” 划分为“马克恩主义恐想家”和“反马克恐主又恐想家”。把概念之间的反对关系错误地理解为矛盾关系, 就会犯“非黑即白”的两极化错误。 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期都会产生带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如现在流行的“信息高速 公路”、“作秀”、“黑客”、“网虫”等。 ◎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新概念,运用逻辑知识,说说它们的内涵与外廷 专a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 念的外延。认识对象是发展变化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逐步走向 精确和深刻。 24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恰当运用简单判断 判断应恰当 古时候,有个送信的人赶着一匹马奔跑。有人问他:“如此急事,何不乘马?”他说:“六 条腿比四条腿跑得快些! ◎这个送信人的认识错在哪里? 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没有判断能力的人往往 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对一件需要做的事无法开始 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和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即便开始也无力进行 就使用了判断。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 牛领 形式。 相关链接 看到某镇山清水秀,小李颇为感慨:“看啊!”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小赵说:“这 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 这里,小李的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 否定。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一是否 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 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反映。要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首先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如对象 的性质、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等)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不正确,不可能作出正确的 判断。其次要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此外,在概念的搭配方面、在判断 的联结方面也需恰当,否则,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毛病。 专家点评 判断需要通过语句来表达 这是新职工宿舍。”这个语句中“新职工宿舍”,是指“新职工的宿舍还是指“新的职工宿舍",其 含义不确定。类似这样的语句究竟表达着什么判断,并不明确 恰当运用简单判断25
“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阳光和海水怎么能够呼 吸呢?这个判断中的概念搭配不当。 旦吸烟,就会惑肺癌。”“患肺癌”与“吸烟”有关联,但不是必然性的条件关系。这个判断对认 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断定不准确。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 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做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做复合判断。简单判断 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质”“量”应准确 某翁请客,见主客迟迟未到,便焦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来陪客的人一听,有的坐 不住走了。见主客还未到,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 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使了:“我错在哪儿? ◎此翁请客失败,问题出在哪里?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 (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 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 又称为直言判断。直言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构成。 相关链接 “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主义者。 这个判断直接断定了“马克思主义者”都具有“唯物主义者”的性质。 在这个判断中,表示“马克思主又者”范围的“所有”叫做量项。“马克思主义者”处于语句主语的 位置,表示判断的对象,叫做主硕。“唯物主又者”处于语句宾语的位置,表示判断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叫做谓項。“是”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叫做联項。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直言判断分为多种 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划分,直言判断分为肯定判断 和否定判断两种。 相关链接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个判断肯定了“实践”具有“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种属性。这是一个肯定判断。肯 26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