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一做法(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选 C项。 2.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记录了某件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 有可能是( 一、性质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价值 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孔子创办的私学不是官办的,故A项错误。齐国设“稷下学宫”体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并非仅教授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 是学校,故D项错误。汉武帝创办的太学,教授儒学,是官办的国家培养管理人才 的学校,故C项正确。 3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 优秀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可以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 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选 C 项。 2.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记录了某件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 有可能是( ) 一、性质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价值 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孔子创办的私学不是官办的,故 A 项错误。齐国设“稷下学宫”体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并非仅教授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科举制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 是学校,故 D 项错误。汉武帝创办的太学,教授儒学,是官办的国家培养管理人才 的学校,故 C 项正确。 3.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 优秀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可以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 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为整顿太学而创立三舍法,使学 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故A项正确。B 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 的目的,排除;王安石改革教育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 项。 4宋朝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 与夫不学为辱。”下列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的人们以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说明当时学习风 气浓厚。为这种浓厚学风提供技术条件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选A项。B、 C、D三项均与“技术条件”不符,故排除。 5.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 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唐朝已经 有了雕版印刷术和雕版印刷品,题干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故B项正 确:题千材料“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不能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故C 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说扬州、越州民间刊印诗集,不能说明这两地是当时的文化 中心,故D项错误。 6.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 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 出()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为整顿太学而创立三舍法,使学 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故 A 项正确。B 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 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 的目的,排除;王安石改革教育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 D 项。 4.宋朝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 与夫不学为辱。”下列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的人们以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说明当时学习风 气浓厚。为这种浓厚学风提供技术条件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选 A 项。B、 C、D 三项均与“技术条件”不符,故排除。 5.从 9 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 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无关,故 A 项错误;唐朝已经 有了雕版印刷术和雕版印刷品,题干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故 B 项正 确;题干材料“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不能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说扬州、越州民间刊印诗集,不能说明这两地是当时的文化 中心,故 D 项错误。 6.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 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 出( )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 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当时新的学校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打破了神学 对教育的垄断,体现了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神学在西 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可知教育领域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故排 除C项:题干材料“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教育没有抛弃 传统文化,故排除D项。 7.12世纪,西欧出现了早期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 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以后再学 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上述材料说明西欧早期大学() A.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 B.己经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完全受控于基督教会 D.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早期大学的课程设置仍受基督教会 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D项。 8.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 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 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兴起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可知此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 题千材料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可知随着印刷品的增多,人们读书的热情会促使 启蒙运动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 9.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 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 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 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当时新的学校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打破了神学 对教育的垄断,体现了人文主义,故 A 项正确,排除 B 项;根据题干材料“神学在西 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可知教育领域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故排 除 C 项;题干材料“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教育没有抛弃 传统文化,故排除 D 项。 7.12 世纪,西欧出现了早期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 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以后再学 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上述材料说明西欧早期大学( ) A.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 B.已经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完全受控于基督教会 D.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早期大学的课程设置仍受基督教会 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 D 项。 8.18 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 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 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兴起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 世纪”,可知此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 题干材料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可知随着印刷品的增多,人们读书的热情会促使 启蒙运动深入发展,故 C 项正确。 9.16 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 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 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 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 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 具备共同的认同感,其中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表明民族国家的 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 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未统一,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加剧,故B项错 误: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 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一18世纪,故D项 与史实不符,排除。 10.法国政府于1872年开始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并于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 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 的是()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答案:C 解析: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 料体现了法国政府创立徒工学校,开展徒工教育,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无关,故B项 错误;题千材料中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同时法国政府于 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 人的巨大需求,故C项正确: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与民主政 治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11.成书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在几百年间一直靠手抄流传,直至北宋仁宗天 圣年间才第一次刻印,南宋时期则广泛刻印。这(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说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D.反映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属于农学著作,由手抄流传到广泛刻印,有 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故C项正确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 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 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 具备共同的认同感,其中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表明民族国家的 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 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未统一,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加剧,故 B 项错 误;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 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 C 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时间是 17—18 世纪,故 D 项 与史实不符,排除。 10.法国政府于 1872 年开始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并于 1880 年制定了《徒工手工 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 的是( )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答案:C 解析: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材 料体现了法国政府创立徒工学校,开展徒工教育,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无关,故 B 项 错误;题干材料中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同时法国政府于 1880 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 人的巨大需求,故 C 项正确;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与民主政 治发展无关,故 D 项错误。 11.成书于 6 世纪的《齐民要术》,在几百年间一直靠手抄流传,直至北宋仁宗天 圣年间才第一次刻印,南宋时期则广泛刻印。这(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说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D.反映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属于农学著作,由手抄流传到广泛刻印,有 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故 C 项正确
12.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印刷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 (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 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的是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和士大夫之间馈赠书籍之风盛行, 这反映了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学术 文化水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士人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及经世致用 思想,故B、C两项均错误。 13.19世纪下半叶,面向所有人开放的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出现在() A.法国、俄罗斯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国、美国 D.中国、日本 答案:C 14.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于1831年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即被收起,官方理由 是它“太革命了”。从1874年起它才被送入卢浮宫,并被永久性展出。这体现了 法国政局的变化是() A.君主专制被废除 B.法国对德成功复仇 C.共和力量的增强 D.保王党势力的消失 答案:C 解析: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到1875年共和派稍占上风,建立了 民主政体。《自由引导人民》体现了法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它可以在卢 浮宫长久展出,说明法国共和力量的增强,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15.下表所示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 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遗产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12.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印刷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 (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 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和士大夫之间馈赠书籍之风盛行, 这反映了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学术 文化水平,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士人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及经世致用 思想,故 B、C 两项均错误。 13.19 世纪下半叶,面向所有人开放的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出现在( ) A.法国、俄罗斯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国、美国 D.中国、日本 答案:C 14.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于 1831 年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即被收起,官方理由 是它“太革命了”。从 1874 年起它才被送入卢浮宫,并被永久性展出。这体现了 法国政局的变化是( ) A.君主专制被废除 B.法国对德成功复仇 C.共和力量的增强 D.保王党势力的消失 答案:C 解析: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到 1875 年共和派稍占上风,建立了 民主政体。《自由引导人民》体现了法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它可以在卢 浮宫长久展出,说明法国共和力量的增强,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15.下表所示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 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 年 10 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 年 10 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 年 10 月 中医针灸 2010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