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暴力冲突是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4世纪前后,通过这种方式 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担当希腊文化传播“使者”的是() A.罗马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D 2.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帝国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 省制,设立总督等地方官职,其征服地区行省的总督大部分是由当地波斯贵族担 任。这一做法() A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 B.使希腊的民主城邦从此不复存在 C.为“希腊化世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使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贵族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统治阶层中 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在 波斯实行总督管理制与希腊民主城邦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扩大了题千材料 中这一做法的意义,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3.亚历山大远征军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军事史上 留下了光辉一页,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阶段。这说明() A.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远征 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远征和 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 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 济、文化中心,故选D项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暴力冲突是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形式之一。公元前 4 世纪前后,通过这种方式, 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担当希腊文化传播“使者”的是( ) A.罗马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D 2.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帝国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 省制,设立总督等地方官职,其征服地区行省的总督大部分是由当地波斯贵族担 任。这一做法( ) A.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 B.使希腊的民主城邦从此不复存在 C.为“希腊化世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做法,使被征服地区的波斯贵族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统治阶层中 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在 波斯实行总督管理制与希腊民主城邦的关系,故 B 项错误;C 项扩大了题干材料 中这一做法的意义,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 D 项错误。 3.亚历山大远征军历经 10 年征战,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军事史上 留下了光辉一页,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阶段。这说明( ) A.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历经 10 年征战,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远征 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远征和 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 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的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 济、文化中心,故选 D 项
4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 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 一次大规模的碰撞和交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C项正确。 5.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B.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 C.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D.联邦制共和政体在美国的确立 答案:C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 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 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权招募和建立军队,但无权指挥军队又强调了总 统有权指挥军队,但无权征召军队。二者各有各的职权,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项。 7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行纪》的插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 国人形象。14世纪的插图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16世纪的插图中 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答案D
4.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 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 10 年征战,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 一次大规模的碰撞和交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 C 项正确。 5.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1776 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B.1787 年联邦宪法的颁布 C.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D.联邦制共和政体在美国的确立 答案:C 6.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 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 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权招募和建立军队,但无权指挥军队;又强调了总 统有权指挥军队,但无权征召军队。二者各有各的职权,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 B 项。 7.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行纪》的插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 国人形象。14 世纪的插图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16 世纪的插图中 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答案:D
解析:16世纪欧洲书籍中出现了更符合实际的中国人的插图,说明欧洲与中国有 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 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D项正确;人文主义突出的是以人为中 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题千反映的是插图中人物服饰的变化,与世界市场无 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据美国2009年人口普查统计:白人占79.96%,拉美裔占15.1%,亚裔占4.43%,印 第安人及阿拉斯加人占0.97%夏威夷人及其他太平洋岛人占0.18%,华人占 0.9%。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土著居民的减少 B.种族之间的通婚 C.欧洲的殖民扩张 D.大量的战争移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历史上的北美移民主要是由于 欧洲的殖民扩张带来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移民有一定关联,但不是 最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9.16一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 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答案D 解析:16一18世纪处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时期,他们在美洲强占殖民地,并将这 些殖民地以本国国名或地名命名,故D项正确。 10.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 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C 解析:《康輶纪行》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其意义 在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A、 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解析:16 世纪欧洲书籍中出现了更符合实际的中国人的插图,说明欧洲与中国有 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 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 D 项正确;人文主义突出的是以人为中 心,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插图中人物服饰的变化,与世界市场无 关,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据美国 2009 年人口普查统计:白人占 79.96%,拉美裔占 15.1%,亚裔占 4.43%,印 第安人及阿拉斯加人占 0.97%,夏威夷人及其他太平洋岛人占 0.18%,华人占 0.9%。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著居民的减少 B.种族之间的通婚 C.欧洲的殖民扩张 D.大量的战争移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历史上的北美移民主要是由于 欧洲的殖民扩张带来的,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与移民有一定关联,但不是 最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9.16—18 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 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答案:D 解析:16—18 世纪处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时期,他们在美洲强占殖民地,并将这 些殖民地以本国国名或地名命名,故 D 项正确。 10.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 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C 解析:《康輶纪行》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其意义 在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 C 项正确。A、 B、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1.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 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 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17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B两项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不 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 故D项错误。 12.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强迫施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 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稳定了法国的社会秩序 B.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得到欧洲各国的拥护 D.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在其征服国家或地区采取的措施,不是对法国的作 用,故A项错误,拿破仑在意大利各地强迫推行《拿破仑法典》,对于法律的简化 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起了重要作用,这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故B项正 确: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千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D项与题干 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1848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的议员认为应将统一后的德意志皇位给 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新 宪法规定国王没有对法案的否决权,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议会赋予的帝位是“拾取 在沟渠上的皇冠”。这说明( A.民族主义推动了德意志历史的进步 B.专制主义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原因 C.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成为国民共识 D.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答案B
11.17 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 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 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17 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A、B 两项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不 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 20 世纪初, 故 D 项错误。 12.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 14 年之久,在各地强迫施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 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 A.稳定了法国的社会秩序 B.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得到欧洲各国的拥护 D.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在其征服国家或地区采取的措施,不是对法国的作 用,故 A 项错误;拿破仑在意大利各地强迫推行《拿破仑法典》,对于法律的简化 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起了重要作用,这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故 B 项正 确;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D 项与题干 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1848 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的议员认为应将统一后的德意志皇位给 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新 宪法规定国王没有对法案的否决权,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议会赋予的帝位是“拾取 在沟渠上的皇冠”。这说明( ) A.民族主义推动了德意志历史的进步 B.专制主义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原因 C.普鲁士领导德意志统一成为国民共识 D.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认为应建立由普鲁士 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但遭到了崇尚专制的普鲁士国王的反对,这说明专制主 义是阻碍当时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不是强调民族主义 如何推动德意志的进步,而是民族主义发展受挫,故A项错误;1848年欧洲革命中, 奥地利反对普鲁士领导统一,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的主旨是德意志统一受挫,不 是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故D项错误。 14.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明清时期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 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 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 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 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B项错 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 西学东渐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15.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据此图可知近现代思路历程 () 一国粹论→中西 中国 互补论 ·本位论 现代 中国式 “天朝儒 →的现代 学道统” 化论 化论 “中体西 全盘 用”论 西化论一西化论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 一行的“‘中体西用’论→西化论→全盘西化论”,可知这是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 化,图示中后边“现代化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由此可知, 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故C项正确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在 1848 年欧洲革命中,德意志国民议会认为应建立由普鲁士 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但遭到了崇尚专制的普鲁士国王的反对,这说明专制主 义是阻碍当时德意志统一的主要因素,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民族主义 如何推动德意志的进步,而是民族主义发展受挫,故 A 项错误;1848 年欧洲革命中, 奥地利反对普鲁士领导统一,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德意志统一受挫,不 是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故 D 项错误。 14.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明清时期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 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 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 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 A 项正确;启蒙思 想传入中国是在 19 世纪,因此,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 B 项错 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故 C 项错误; 西学东渐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 D 项错误。 15.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据此图可知近现代思路历程 ( )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 一行的“‘中体西用’论→西化论→全盘西化论”,可知这是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 化,图示中后边“现代化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由此可知, 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不断碰撞分化与交融的过程,故 C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