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 奥论来影响朝政。西周重臣召穆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劝谏周厉王不要限 制民众的言论。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 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可知原始民主遗存在当时仍有影响,故选B项:君主 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而不是商周时期,排除A项:题干材料通过舆论来影响朝 政”说明公众舆论影响而不是决定国家事务,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 级与民众的关系,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问题,排除D项。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变化: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 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B.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省长官的职责和地位有所调整,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有所调整,C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千材料与政府效率提高无关,排除D项。 3宋朝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明朝行省同设布政司、按 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 官的指导思想是( )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答案:A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 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重臣召穆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劝谏周厉王不要限 制民众的言论。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 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可知原始民主遗存在当时仍有影响,故选 B 项;君主 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而不是商周时期,排除 A 项;题干材料“通过舆论来影响朝 政”说明公众舆论影响而不是决定国家事务,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 级与民众的关系,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问题,排除 D 项。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变化: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 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B.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省长官的职责和地位有所调整,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有所调整,C 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排除 A 项;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干材料与政府效率提高无关,排除 D 项。 3.宋朝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明朝行省同设布政司、按 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 官的指导思想是( )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散地方 的权力,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而题干材料中地方机构设置的演变就体现了这 特点,故选A项。 4.“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 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 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 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更有效维 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千材料无关。 5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制度中,一级、二级地方政府体制多有更迭,但县制作为最 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县制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 是() A.县制设置沿袭传统 B.县小易于中央直辖 C.百姓对县制的推崇 D县制有效治理地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可以有效地贯彻 朝廷的各种法规法令,封建政府通过县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国家的控制与治理,故D 项符合题意。A项县制设置沿袭传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县小并不是县不变动 的主要原因,而且“直辖”一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百姓在古代地位有限,不 可能真正在县制的传承中起决定作用,排除C项。 6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城邦(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 务,故A项错误;题千材料“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解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解决地方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散地方 的权力,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而题干材料中地方机构设置的演变就体现了这一 特点,故选 A 项。 4.“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 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 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 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更有效维 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5.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制度中,一级、二级地方政府体制多有更迭,但县制作为最 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县制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 是( ) A.县制设置沿袭传统 B.县小易于中央直辖 C.百姓对县制的推崇 D.县制有效治理地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可以有效地贯彻 朝廷的各种法规法令,封建政府通过县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国家的控制与治理,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县制设置沿袭传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县小并不是县不变动 的主要原因,而且“直辖”一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 项。百姓在古代地位有限,不 可能真正在县制的传承中起决定作用,排除 C 项。 6.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城邦( )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 务,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表明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 大,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故C项错误D项不能 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7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 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 系。这说明( ) A.国王仅在法理上拥有较一般封臣高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答案:A 解析: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 主负责,这样国王必然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A项正确:王权 在受到封建领主挑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战争逐步扩大王室领地,排除B项:中世 纪的西欧很多国家通过战争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C 项;王权可以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也可依靠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支持来掌握世俗 统治权,排除D项。 8.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党 制等。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依法行政 B.对君主的制约 C.对权力的监控 D.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以英国为例,内阁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需全体 辞职。君立立宪制是对王权的一种制约:两党制下,在野党成为执政党的有力监督 者。两者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这一基本精神,因此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 力的监控,故C项符合题意;实行法治、限制君权和强调主权在民,是对权力监控 的表现,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 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 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 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表明古代希腊城邦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 大,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故 C 项错误;D 项不能 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7.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 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 系。这说明( ) A.国王仅在法理上拥有较一般封臣高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答案:A 解析: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 主负责,这样国王必然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 A 项正确;王权 在受到封建领主挑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战争逐步扩大王室领地,排除 B 项;中世 纪的西欧很多国家通过战争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 C 项;王权可以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也可依靠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支持来掌握世俗 统治权,排除 D 项。 8.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党 制等。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突出依法行政 B.对君主的制约 C.对权力的监控 D.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以英国为例,内阁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需全体 辞职。君立立宪制是对王权的一种制约;两党制下,在野党成为执政党的有力监督 者。两者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这一基本精神,因此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 力的监控,故 C 项符合题意;实行法治、限制君权和强调主权在民,是对权力监控 的表现,故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9.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 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 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可知 实际上对人的权利划分了等级,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选B项。 10.法国大革命后70多年里一直处于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轮回选择之中,社会持续 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 革命。由此可以推断() A.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 B.君主派受共和派感召放弃对抗 C.民主政治妨碍了工业化进程 D.工业革命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直到1870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 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以前法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故选D项:从法国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可以看出,法 国保皇派势力强大排除A项:B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也违背史实,排除:C项 说法错误,排除。 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 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 后,中国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 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论述了各阶级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情况,可知《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当时各阶层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的重 要部分,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他们”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非维新派,排除A 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在中国的实践情况,排除C 项:题干材料仅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的历史背景,未对《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的内容展开评价,排除D项。 12.1912年10月,宋教仁自北京南下布置各省选举事宜时说:“为今之计,须亟组织 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 然成一国民党政府。”这表明宋教仁() A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B.不承认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C.希望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可知 实际上对人的权利划分了等级,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选 B 项。 10.法国大革命后 70 多年里一直处于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轮回选择之中,社会持续 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 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 革命。由此可以推断( ) A.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 B.君主派受共和派感召放弃对抗 C.民主政治妨碍了工业化进程 D.工业革命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直到 1870 年,历史终于发生转折,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 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70 年以前法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有利于共和制度确立,故选 D 项;从法国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可以看出,法 国保皇派势力强大,排除 A 项;B 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也违背史实,排除;C 项 说法错误,排除。 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 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 后,中国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 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 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论述了各阶级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情况,可知《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当时各阶层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的重 要部分,故选 B 项;题干材料中“他们”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非维新派,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在中国的实践情况,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仅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的历史背景,未对《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的内容展开评价,排除 D 项。 12.1912 年 10 月,宋教仁自北京南下布置各省选举事宜时说:“为今之计,须亟组织 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 然成一国民党政府。”这表明宋教仁( ) A.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B.不承认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C.希望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
D.认为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可知宋教仁是在论述 政党政治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政权“属于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 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 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 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 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说明不再以阶级划分来组建政权,目的是调动一切爱国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故选C项;题千材料“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 区别”说明阶级不是政权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国共合作早在1937年就已经实 现,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 索,排除D项。 14.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由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 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 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 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 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可知会议规划了 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B项: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认为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可知宋教仁是在论述 政党政治的必要性,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政权“属于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1939 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 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 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 陕甘宁边区政府( )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 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说明不再以阶级划分来组建政权,目的是调动一切爱国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故选 C 项;题干材料“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 区别”说明阶级不是政权强调的重点,排除 A 项;国共合作早在 1937 年就已经实 现,排除 B 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 索,排除 D 项。 14.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由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 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 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 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 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可知会议规划了 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故选 A 项;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 B 项;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排除 C 项;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