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 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 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并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 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丰富多彩 的特点。故选B项。 2.孔子主张人的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所说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运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故选D 项。 3.唐朝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 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提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 C.顺应三教交汇融通,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D 解析: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A项错误;题 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交汇 融通的信息,C项错误:根据题千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 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 威,D项正确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 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 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并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 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丰富多彩 的特点。故选 B 项。 2.孔子主张人的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所说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运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故选 D 项。 3.唐朝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 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提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 C.顺应三教交汇融通,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D 解析: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A 项错误;题 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交汇 融通的信息,C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 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 威,D 项正确
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己,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 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下列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 B.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颠覆了汉朝以来的儒学观点 D.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三纲*五常”,可知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A项正确:理学并未颠覆汉 朝以来的儒学观点,C项说法错误;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5.图1和图2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据 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君主 臣子 万民 图1 政府君、臣) 学校 万民 图2 A.君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B.应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C.“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B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但没有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 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 理结构中,君臣关系是平等的,故选B项;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天下之法”取代“一家 之法”,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项
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 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下列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 B.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颠覆了汉朝以来的儒学观点 D.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三纲”“五常”,可知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A 项正确;理学并未颠覆汉 朝以来的儒学观点,C 项说法错误;B、D 两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5.图 1 和图 2 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据 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图 1 图 2 A.君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B.应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C.“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B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但没有否定君主制度,排除 A 项; 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 理结构中,君臣关系是平等的,故选 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下之法”取代“一家 之法”,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百姓的教化,排除 D 项
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治理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 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之际产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 想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等 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 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 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 界的中心。据此可知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 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魏源既有进步的思想主张,又有“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其思 想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项正确。 8.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 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世界改造原 动的学说”是指(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的经验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 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故选C项。 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x惟曰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治理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 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之际产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 想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故 A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等 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 B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 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故 C 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 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 D 项错误。 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 界的中心。据此可知魏源( )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 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魏源既有进步的思想主张,又有“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其思 想新旧杂糅的特点,故 B 项正确。 8.1919 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 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世界改造原 动的学说”是指( )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的经验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 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故选 C 项。 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曰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答案:C 解析:题千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不要只从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 看”,“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即“想要万年称王,就要世世代代安 民、养民”,两者都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故选C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不 出“天人合一”思想,排除D项。 10.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 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孔子强调统 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A项。 11.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A.孔子 B.董仲舒 C孙武 D.老子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世界万 物的本原;他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题千材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D项。 12.中华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 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周公确 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 等内容,这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具有人文色彩,故B项正确:孔 子推崇和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故D项错误。 13.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 周、周敦顾和朱子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不要只从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 看”,“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即“想要万年称王,就要世世代代安 民、养民”,两者都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故选 C 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排除 A 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体现不 出“天人合一”思想,排除 D 项。 10.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 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孔子强调统 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 A 项。 11.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孙武 D.老子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世界万 物的本原;他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题干材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 D 项。 12.中华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 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 )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周公确 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 等内容,这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具有人文色彩,故 B 项正确;孔 子推崇和维护周礼,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故 D 项错误。 13.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 周、周敦颐和朱子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
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 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 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 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题千材料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 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千材料无 关,排除D项。 1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 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A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其大意是寻找天地间的大 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体现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符合题意:B 项是墨家的主张,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C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 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观”,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 排除:D项是孔子对“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没有体现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排除。 15.陈寅恪指出,魏晋时期,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佛、道 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 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两教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 年”,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实
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 本精神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 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 C 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A 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 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B 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 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干材料无 关,排除 D 项。 1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 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A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其大意是寻找天地间的大 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体现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是墨家的主张,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C 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 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观”,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 排除;D 项是孔子对“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没有体现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排除。 15.陈寅恪指出,魏晋时期,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佛、道 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 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两教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 年”,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