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早期印欧人的迁徙,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发明了马拉战车 B.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 C.催生了新的民族 D.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B 2.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 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 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种姓制度的出现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 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崛起导致以 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3.古罗马的塔西佗在《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 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 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主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解析:由题千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 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 国家的诞生,题千材料未涉及日耳曼文字的出现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 材料未涉及日耳曼人过着以采集植物果实和捕鱼打猎为主的生活,故B项错误; 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而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
第三、四单元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早期印欧人的迁徙,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发明了马拉战车 B.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 C.催生了新的民族 D.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B 2.从公元前 13 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 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 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种姓制度的出现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答案:A 解析:公元前 1200 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 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崛起导致以 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3.古罗马的塔西佗在《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 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 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主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 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 C 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 国家的诞生,题干材料未涉及日耳曼文字的出现及国家的建立,故 A 项错误;题干 材料未涉及日耳曼人过着以采集植物果实和捕鱼打猎为主的生活,故 B 项错误; 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而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 D 项错误
4.大约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 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 成了“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三角贸易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故 选B项;三角贸易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与工业文明的扩张无关,排除A项;新航路 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C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封建 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 5.《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 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 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状。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17世纪,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欧洲在美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 大量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应运而 生,故B项正确:黑人奴隶贸易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黑人奴隶贸易 在19世纪时被取消,这说明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6.1820一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 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 地区分别建立起5一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 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 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
4.大约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 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 成了“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三角贸易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故 选 B 项;三角贸易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与工业文明的扩张无关,排除 A 项;新航路 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 C 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封建 制度的瓦解,排除 D 项。 5.《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 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 从未完全消失。自 17 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状。这说明( )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17 世纪,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故 A 项错误;欧洲在美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 大量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应运而 生,故 B 项正确;黑人奴隶贸易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 C 项错误;黑人奴隶贸易 在 19 世纪时被取消,这说明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 D 项错误。 6.1820—1850 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 10 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 20 万人以上。1823 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 地区分别建立起 5—7 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 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 10 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 20 万人 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
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 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地区分别建立起5一7人的立 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可知当地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 增强,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改革”是被动的,排除:D项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 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 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大利亚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 统生活方式,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排除: 题千材料不能反映出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 项: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澳大利亚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 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8.“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 年间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新航 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答案:A 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相符,故正 确:B项与题千材料“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不符,故错误;新航路 的开辟推动而非阻断跨洋交流,故C项错误;D项与题千材料“决定性地改变了世 界力量的平衡”不符,故错误。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主要涌向() A.西欧、北美 B.中东产油国 C.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D.南欧、东南亚
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 A 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地区分别建立起 5—7 人的立 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可知当地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 增强,排除 B 项;C 项错在“主动”,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改革”是被动的,排除;D 项 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 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 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大利亚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 统生活方式,A 项正确;B 项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排除;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闭关自守政策,排除 C 项;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澳大利亚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 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 D 项。 8.“1500 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 年间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新航 路开辟后( )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答案:A 解析:A 项与题干材料“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相符,故正 确;B 项与题干材料“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不符,故错误;新航路 的开辟推动而非阻断跨洋交流,故 C 项错误;D 项与题干材料“决定性地改变了世 界力量的平衡”不符,故错误。 9.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主要涌向( ) A.西欧、北美 B.中东产油国 C.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D.南欧、东南亚
答案B 10.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 民和准难民有近4200万人。2009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 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难民问题主要是战争、民族 分裂、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等造成的,可见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 项正确。 1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 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 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 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 理解正确的是(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的公约,它是在联合 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 的,排除C项;题千内容符合联合国公约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 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答案C 13.张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 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答案:B 10.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 2009 年,全球的难 民和准难民有近 4 200 万人。2009 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 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难民问题主要是战争、民族 分裂、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等造成的,可见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 项正确。 11.1969 年 9 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 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 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 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 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的公约,它是在联合 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 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世界难民日”是在 2000 年 12 月 4 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 的,排除 C 项;题干内容符合联合国公约的精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 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答案:C 1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 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 的繁荣,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 维持西域秩序,据此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选C项:西汉政 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 项:根据题千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促 进商业的发展,而不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 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1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 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 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 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这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 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 “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明是“相互挥映”,排除B项:题千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 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题千材料中得出,排除。 15.张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 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 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从蜀,宜径,又无寇”,可知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 的繁荣,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 维持西域秩序,据此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选 C 项;西汉政 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促 进商业的发展,而不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 B 项;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 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 D 项。 1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 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 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 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这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 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 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 “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明是“相互辉映”,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 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 C 项;D 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 15.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 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 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蜀,宜径,又无寇”,可知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