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的观点。 故选B项。 2.“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相互转换关 系,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项正 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 施”,并没有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张是“中央集权”和 “今必胜昔”,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C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 攻“尚贤“节用节葬”等,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D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 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 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尊崇儒学,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 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 击,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提倡 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故C项错误: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 新学派,而题千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4.“虎溪三笑”指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 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 知当时(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的观点。 故选 B 项。 2.“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相互转换关 系,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 项正 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 施”,并没有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 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张是“中央集权”和 “今必胜昔”,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C 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 攻”“尚贤”“节用”“节葬”等,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D 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 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 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尊崇儒学,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 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 击,故 A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 B 项错误;明清之际,提倡 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故 C 项错误;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 新学派,而题干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故 D 项错误。 4.“虎溪三笑”指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 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 知当时( )
A.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可知随 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唐宋诗 歌、绘画作品中得到体现,A项符合题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排除 B项: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出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排除C项;唐宋绘画重在写意 排除D项。 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抨击封建专制,这主要是 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脱离现 实,即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强调要做有利于国 计民生的实事,即继承了宋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符合题 意。 6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 行君主立宪制,发动维新运动。这说明近代中国() A.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人为了 救亡图存不断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 主旨,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7.“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 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A.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可知随 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唐宋诗 歌、绘画作品中得到体现,A 项符合题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排除 C 项;唐宋绘画重在写意, 排除 D 项。 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抨击封建专制,这主要是 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脱离现 实,即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强调要做有利于国 计民生的实事,即继承了宋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 B 项符合题 意。 6.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 行君主立宪制,发动维新运动。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人为了 救亡图存不断向西方学习,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有误,排除;B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 主旨,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排除 D 项。 7.“个人”一词在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 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推崇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思想,推动民众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故选B项:“个人”的思想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 的主张,排除A项:“个人”的思想与民主共和理念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因此这种变化不是由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引发的,排除D项。 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 派的思想主张()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民之所忧“民之所思”,可知体现了先秦民本思想。故选A 项。 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 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把视线从天上 转到了人世”,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天命和鬼神,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意识由重天 命转向重人事。故选D项。 10.朱熹曾说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行笃敬,惩忿 室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强调教育应循序渐进 D.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答案D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推崇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思想,推动民众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故选 B 项;“个人”的思想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 的主张,排除 A 项;“个人”的思想与民主共和理念无关,排除 C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因此这种变化不是由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引发的,排除 D 项。 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 派的思想主张( )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民之所忧”“民之所思”,可知体现了先秦民本思想。故选 A 项。 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 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把视线从天上 转到了人世”,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天命和鬼神,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意识由重天 命转向重人事。故选 D 项。 10.朱熹曾说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行笃敬,惩忿 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 A.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强调教育应循序渐进 D.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人与人 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题干材料“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则是 指个人修养方面的目标,故D项符合题意。 11.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 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 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答案D 解析:“以礼化俗”和建立“乡约”均侧重于外在的约束,而非内在的道德自觉,故A 项错误;题千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未强调内心反 省、理想人格,故C项错误;“以礼化俗”、建立“乡约”均强调用普遍的规则(理)来 约束人,“义庄”则体现了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 12.1923年前后,汪鸾翔先生创作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 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 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无问西东”是指不管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能够有利 于立德立言,都要利用,这体现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 主旨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不只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排除C项;题干材料 没有体现教育转型的信息,排除D项。 1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 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文化发展水平居领先地位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人与人 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题干材料“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则是 指个人修养方面的目标,故 D 项符合题意。 11.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 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 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答案:D 解析:“以礼化俗”和建立“乡约”均侧重于外在的约束,而非内在的道德自觉,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强调内心反 省、理想人格,故 C 项错误;“以礼化俗”、建立“乡约”均强调用普遍的规则(理)来 约束人,“义庄”则体现了人性关怀,故 D 项正确。 12.1923 年前后,汪鸾翔先生创作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 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 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无问西东”是指不管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能够有利 于立德立言,都要利用,这体现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A 项正确;B 项与题干材料 主旨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不只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排除 C 项;题干材料 没有体现教育转型的信息,排除 D 项。 1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 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文化发展水平居领先地位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 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 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没有体现其文化发展水平和多样性, 排除B、C两项;题千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 原地区的关系,故D项错误。 14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 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A.儒学确立主流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 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故选C项。 1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 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主流地位的削弱 B.道教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反映出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主流地位的削弱、道教 的广泛传播和北方经济的影响力,排除A、B、D三项。 16.《送子天王图》是唐朝画家吴道子根据佛典创作的作品。下图说明(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 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牟尼降 生为中心,画中人物皆着唐装。 《送子天王图》 A.儒、佛、道交汇融通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 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没有体现其文化发展水平和多样性, 排除 B、C 两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 原地区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4.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 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儒学确立主流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 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故选 C 项。 1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 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主流地位的削弱 B.道教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反映出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 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主流地位的削弱、道教 的广泛传播和北方经济的影响力,排除 A、B、D 三项。 16.《送子天王图》是唐朝画家吴道子根据佛典创作的作品。下图说明( ) A.儒、佛、道交汇融通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