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8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12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妤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 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 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 想来源,乜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 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 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 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 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 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 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 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 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 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 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 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 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 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 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应、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 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圆融和谐 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 主要走向。 B.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 化 C.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D.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价值追求
宁夏 2018 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12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妤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 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 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 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 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 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 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 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 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 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 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 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 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 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 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 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 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 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应、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 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圆融和谐 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 主要走向。 B.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 化。 C.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D.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价值追求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可以相融互 补 C.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深挖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 性 D.文章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当前传承 和发展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B.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 C.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D.我们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因为白骆驼知道 刘继荣 我到鸣沙山时,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游人渐散,阳光渐淡,只余静默的山与 山的影子。 牵骆驼的是个淸瘦的男孩:月衬衫,脸黝黑,眼神羞涩,正是十七八岁的年 纪,像一株青叶青穗的高梁。 看看我的票,他眼睛里笑意一闪,指给我看那匹伏着的白骆驼。第一眼,我便爱 上了这秀气的小家伙。长长的睫毛,双眼皮,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 有隐隐的淘气。 时间,我竟不舍得骑到它背上。忽然,后面的小女孩扑过来,欢天喜地地抱住 了白骆驼的脖子,再也不肯松手。女孩的妈妈,还有牵骆驼的男孩,都笑了。我 也笑,谁忍心同玲兰这样皎洁的孩子争呢? 于是,我换乘了女孩的黄骆驼。它高大健壮,温驯安静,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我几乎不用握鞍上的扶手。坐在它背上,听着清脆的驼铃,心如静沙般稳妥。难 怪男孩会让它做领队呢。 而那匹小白骆驼,驮着神气的玲兰公主,紧紧跟在我身后。它果然活泼,一会儿 也不肯安分下来。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驾!”它越发心急,动不 动就想越过我。 好几次,它将嘴伸到了我的脚边,好奇地嗅啊嗅的。我的登山鞋套是绿色的,莫 非小家伙饿了,错认为那是一蓬可口的嫩草? 玲兰公主心花怒放,笑得前仰后合。她脆生生叫道:“骆驼哥哥,为什么不让小 白当排头呢?”男孩脸红了,紧张地嘱咐她坐好。他认真地解释道:“小白第 天上路,路不熟,又淘气……·”玲兰公主抗议了,说:“小白最聪明,可以当 排头,你看,你再说它就要生气了 前方有人大叫:“嘿嘿,看过来,看过来!摆个最酷的姿势,照相啦!” 我笑了,冲着拿相机的人扭头,扮鬼脸,两臂做飞天状。牵骆驼的男孩急了,高 声叫大家不要把两只手都松开。 忽然,骆驼的身子猛地倾斜了一下。我赶紧抓牢扶手,却听得后面传来惊叫 回头,玲兰公主连人带骆驼摔倒在沙梁上。男孩立即冲上去,扶起小女孩和骆驼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可以相融互 补。 C.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深挖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 性。 D.文章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当前传承 和发展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B.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 C.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D.我们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因为白骆驼知道 刘继荣 我到鸣沙山时,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游人渐散,阳光渐淡,只余静默的山与 山的影子。 牵骆驼的是个清瘦的男孩:月 衬衫,脸黝黑,眼神羞涩,正是十七八岁的年 纪,像一株青叶青穗的高梁。 看看我的票,他眼睛里笑意一闪,指给我看那匹伏着的白骆驼。第一眼,我便爱 上了这秀气的小家伙。长长的睫毛,双眼皮,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 有隐隐的淘气。 一时间,我竟不舍得骑到它背上。忽然,后面的小女孩扑过来,欢天喜地地抱住 了白骆驼的脖子,再也不肯松手。女孩的妈妈,还有牵骆驼的男孩,都笑了。我 也笑,谁忍心同玲兰这样皎洁的孩子争呢? 于是,我换乘了女孩的黄骆驼。它高大健壮,温驯安静,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我几乎不用握鞍上的扶手。坐在它背上,听着清脆的驼铃,心如静沙般稳妥。难 怪男孩会让它做领队呢。 而那匹小白骆驼,驮着神气的玲兰公主,紧紧跟在我身后。它果然活泼,一会儿 也不肯安分下来。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驾!”它越发心急,动不 动就想越过我。 好几次,它将嘴伸到了我的脚边,好奇地嗅啊嗅的。我的登山鞋套是绿色的,莫 非小家伙饿了,错认为那是一蓬可口的嫩草? 玲兰公主心花怒放,笑得前仰后合。她脆生生叫道:“骆驼哥哥,为什么不让小 白当排头呢?”男孩脸红了,紧张地嘱咐她坐好。他认真地解释道:“小白第一 天上路,路不熟,又淘气……·”玲兰公主抗议了,说:“小白最聪明,可以当 排头,你看,你再说它就要生气了!” 前方有人大叫:“嘿嘿,看过来,看过来!摆个最酷的姿势,照相啦!” 我笑了,冲着拿相机的人扭头,扮鬼脸,两臂做飞天状。牵骆驼的男孩急了,高 声叫大家不要把两只手都松开。 忽然,骆驼的身子猛地倾斜了一下。我赶紧抓牢扶手,却听得后面传来惊叫。一 回头,玲兰公主连人带骆驼摔倒在沙梁上。男孩立即冲上去,扶起小女孩和骆驼
女孩妈妈挥舞着手臂尖声叫着,男孩抱着哭泣的小玲兰,惊慌得不知所措。忽然, 那个照相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看得清清楚楚,是你家小姑娘又摇又晃, 把骆驼弄了!”妈妈疑惑地看着女儿,小女孩满脸是泪,抽咽着点头。 那照相的越发理直气壮:“看看!你家姑娘自己都承认了,不能赖骆驼!”女孩 的妈妈忙着给老公打电话,男孩小心翼翼地把女孩抱过去,让她们母女合乘一匹 小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 驼队刚到月牙泉,一个面色铁青的中年男人冲过来,对男孩叫道:“我女儿究竟 是怎么摔倒的?”那照相的赶紧跑过来,比画着解释事情的原委,小女孩也承认 是自己的错。父亲见女儿无碍,脸色慢慢好转。 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是小白调皮,不妤好走,陷到旁边的沙窝里 了。”父亲的脸倏地一变,逼视着那个照相的。 照相的怒道:“你走在前面,难道脚后跟长了眼?”男孩争辩道:“我刚好回头, 我一直担心小白会出事 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 垂着头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小女孩惊叫,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 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这时,景点负责人来了,要大家一起去办公室商谈。我站在山顶,俯视着淸澈的 月牙泉,心里一直牵挂着那男孩,还有那匹惹人怜爱的小白骆驼 下山时已是黄昏,凉风拂面,炊烟袅袅。我忽然看见男孩牵着小白,走在空旷的 沙滩上。我问他事情是怎么处理的,他说陪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有受伤, 他们一家回宾馆了。 只是,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 我又问:“那个照相的怎么那么凶?”他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那是我哥, 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本想等小白长大一些再带它来 的,可哥心急,说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 他爱怜地抚摸着白骆驼,像抚摸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白细长的腿,轻轻战栗 着,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眼睛如清澈的月牙泉。 我忍不住问:“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 风越发凉了,沙粒私语。男孩忽然改用本地方言,轻声说:“小白从出生起就跟 着我,它虽不会说话,可心里什么都清楚。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 城市的霓虹灯已开始闪烁,那一人一驼,拖着长长的影子,踏着沙,慢慢向炊烟 升起的月牙村走去 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白骆驼进行细致描绘,重点突出它的眼睛和隐隐的淘气,既写出了 “我”对它的喜爱,也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 B.照相男子见到女孩摔倒后,先是“气喘吁吁”地认定是小姑娘弄倒了小白,后 来又“越发理直气壮”,表现了他缺乏公允之心,急于推卸责任的人物性格。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就细 致入微地写出了男孩对于到底说不说出事件真相而内心纠结的心理。 D.小女孩已经认错,事情本已结束,男孩完全没有必要再自找麻烦,结果被景区 辞掉,小说借此告诉我们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比客观的真相更重要。 5.白骆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5分) 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女孩妈妈挥舞着手臂尖声叫着,男孩抱着哭泣的小玲兰,惊慌得不知所措。忽然, 那个照相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看得清清楚楚,是你家小姑娘又摇又晃, 把骆驼弄 了!”妈妈疑惑地看着女儿,小女孩满脸是泪,抽咽着点头。 那照相的越发理直气壮:“看看!你家姑娘自己都承认了,不能赖骆驼!”女孩 的妈妈忙着给老公打电话,男孩小心翼翼地把女孩抱过去,让她们母女合乘一匹。 小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 驼队刚到月牙泉,一个面色铁青的中年男人冲过来,对男孩叫道:“我女儿究竟 是怎么摔倒的?”那照相的赶紧跑过来,比画着解释事情的原委,小女孩也承认 是自己的错。父亲见女儿无碍,脸色慢慢好转。 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是小白调皮,不妤好走,陷到旁边的沙窝里 了。”父亲的脸倏地一变,逼视着那个照相的。 照相的怒道:“你走在前面,难道脚后跟长了眼?”男孩争辩道:“我刚好回头, 我一直担心小白会出事。” 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 垂着头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小女孩惊叫,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 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这时,景点负责人来了,要大家一起去办公室商谈。我站在山顶,俯视着清澈的 月牙泉,心里一直牵挂着那男孩,还有那匹惹人怜爱的小白骆驼。 下山时已是黄昏,凉风拂面,炊烟袅袅。我忽然看见男孩牵着小白,走在空旷的 沙滩上。我问他事情是怎么处理的,他说陪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有受伤, 他们一家回宾馆了。 只是,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 我又问:“那个照相的怎么那么凶?”他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那是我哥, 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本想等小白长大一些再带它来 的,可哥心急,说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 他爱怜地抚摸着白骆驼,像抚摸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白细长的腿,轻轻战栗 着,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眼睛如清澈的月牙泉。 我忍不住问:“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 风越发凉了,沙粒私语。男孩忽然改用本地方言,轻声说:“小白从出生起就跟 着我,它虽不会说话,可心里什么都清楚。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 城市的霓虹灯已开始闪烁,那一人一驼,拖着长长的影子,踏着沙,慢慢向炊烟 升起的月牙村走去。 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对白骆驼进行细致描绘,重点突出它的眼睛和隐隐的淘气,既写出了 “我”对它的喜爱,也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 B.照相男子见到女孩摔倒后,先是“气喘吁吁”地认定是小姑娘弄倒了小白,后 来又“越发理直气壮”,表现了他缺乏公允之心,急于推卸责任的人物性格。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就细 致入微地写出了男孩对于到底说不说出事件真相而内心纠结的心理。 D.小女孩已经认错,事情本已结束,男孩完全没有必要再自找麻烦,结果被景区 辞掉,小说借此告诉我们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比客观的真相更重要。 5.白骆驼在小说中多次岀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5 分) 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阎肃:一位受欢迎的艺术家 余秋雨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 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 先生一起担任评委很多届,从旁观察,反复思考,发现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喜爱是 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 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 于是,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 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于是,他成了一个似乎没 有显赫履历、官位、成就的和蔼老人,这等于拆除了他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层层围 墙、道道阻隔。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 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欢抖搂“身份”的人可能 时让观众敬畏,却很难让观众融入,观众也就很快把他们冷落了,冷落在他们 的那些“身份”中。 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我了解他, 他在内心也对种种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别人问起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匆忙绕 过,绝不留连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真懂艺术。他的强项,是编剧、作词和音乐。 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 要求,是浓烈而悠扬。正是出于这种等级,他即使应邀创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动” 的歌词,也能写成“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样髙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广泛流传。在艺 术上,等级和品位是生命所在,这比题材重要。只要等级和品位高超,哪怕是处 置一个平凡的社会题材,也能闪现出审美光亮。在我的观察中,阎肃先生对于 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 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 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社会各界都服气。 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 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邀请他,不会有什么 让人尴尬的风险。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他永远处于一种李白 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他不执着专业门户,不摆弄专家派头。他有很好的传统 文化根基,但他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背诵名篇、甩弄典故,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 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面对着各种新出现 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在讲评时,他没有教训口吻,更没 有训斥语气,即使批评,也善良温和,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乐于接受这种镜头 态度,与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有关。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合作中,他 非常注意我的讲述,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 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但从他的问 题就知道,他其实对那些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我有时也会突然一愣,心想自己 年轻时,他不曾经是我的崇拜偶像么!偶像为什么永远高大?因为他心胸开阔 不断充溢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阎肃:一位受欢迎的艺术家 余秋雨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 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 先生一起担任评委很多届,从旁观察,反复思考,发现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喜爱是 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 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 于是,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 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于是,他成了一个似乎没 有显赫履历、官位、成就的和蔼老人,这等于拆除了他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层层围 墙、道道阻隔。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 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欢抖搂“身份”的人可能 一时让观众敬畏,却很难让观众融入,观众也就很快把他们冷落了,冷落在他们 的那些“身份”中。 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我了解他, 他在内心也对种种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别人问起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匆忙绕 过,绝不留连。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真懂艺术。他的强项,是编剧、作词和音乐。 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 要求,是浓烈而悠扬。正是出于这种等级,他即使应邀创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动” 的歌词,也能写成“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样高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广泛流传。在艺 术上,等级和品位是生命所在,这比题材重要。只要等级和品位高超,哪怕是处 置一个平凡的社会题材,也能闪现出审美光亮。在我的观察中,阎肃先生对于一 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 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 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社会各界都服气。 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 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邀请他,不会有什么 让人尴尬的风险。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他永远处于一种李白 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他不执着专业门户,不摆弄专家派头。他有很好的传统 文化根基,但他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背诵名篇、甩弄典故,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 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面对着各种新出现 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在讲评时,他没有教训口吻,更没 有训斥语气,即使批评,也善良温和,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乐于接受这种镜头 态度,与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有关。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合作中,他 非常注意我的讲述,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 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但从他的问 题就知道,他其实对那些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我有时也会突然一愣,心想自己 年轻时,他不曾经是我的崇拜偶像么!偶像为什么永远高大?因为他心胸开阔, 不断充溢
阎肃先生的谦虚好学,使他每时每毎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奇感。这样 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欢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 自己也让人喜欢了,没有人不喜欢他。 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 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 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奇迹般老人。有此三点,此生足矣。 (选自《传记文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观众和朋友眼中,阎肃是一个单纯的、轻松的普通人,身上完全没有让人感 到厌烦的架子,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们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B.阎肃为人真诚,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如果碰到非常开心的事,他会毫无矜 持地开怀大笑,而他这种真诚的性格,也真实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C.阎肃有超强的艺术领悟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他 评审的各类作品都能让业内人士服气,因为他坚持了公平的艺术标尺 D.“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阎肃对各种新岀现的艺术 现象都会感到一种新奇,这其实也是阎肃“天真烂漫”个性的体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 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 B.阎肃先生出于本心而非谋略来自我卸除“身份”,说明他是一个真正为自己活 着的人,是用他的所作所为在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 C.阎肃时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他以“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句歌词表 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 D.阎肃对很多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然而却在休息时不断地向“我”询问,让 我”突然感到愣,这说明他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 E.作为一篇评传,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阎肃深受当代电视观众喜爱的原因,正 面叙述的同兼有作者对阎肃先生评论性的议论。 9.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 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完颜昌,本名挞懒,穆宗子。宗翰袭辽主于鸳鸯泺,辽都统马哥奔捣里,挞懒 收其群牧。宗翰使挞懒追击之,不及,获辽枢密使得里底及其子以还。诏増赐银 牌十。又降遙辇二部,破兴中兵,降建州官属,得山砦二十,村堡五百八十。挞 懒请以遥辇九营为九猛安°。上以夺邻有功,使领四猛安,五猛安之都帅,命挞 懒择人授之。挞懒与刘彦宗举萧公翊为兴中尹,郡府各以契丹、汉官摄治,上皆 从之。及宗翰、宗望伐宋,挞懒为六部路都统。宗望已受宋盟,军还,挞懒乃归 中京。天会四年八月,挞懒、阿里刮破宋兵二万于杞,覆其三营,获京东路都总 管胡直孺及其二子与南路都统制隋师元及其三将,遂克拱州,降宁陵,破睢阳 宋兵来复睢阳又击走之擒其将宋二帝已降大军北还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徇地山东 取密州夭会十五年为左副元帅,封鲁国王。明年,挞懒朝京师,倡议以废齐旧地 与宋,熙宗命群臣议,会东京留守宗隽来朝,与挞懒合力,宗干等争之不能得。 宗隽曰: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宗干折之曰:“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旦
阎肃先生的谦虚好学,使他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奇感。这样 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欢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 自己也让人喜欢了,没有人不喜欢他。 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 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 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奇迹般老人。有此三点,此生足矣。 (选自《传记文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观众和朋友眼中,阎肃是一个单纯的、轻松的普通人,身上完全没有让人感 到厌烦的架子,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们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B.阎肃为人真诚,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如果碰到非常开心的事,他会毫无矜 持地开怀大笑,而他这种真诚的性格,也真实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C.阎肃有超强的艺术领悟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他 评审的各类作品都能让业内人士服气,因为他坚持了公平的艺术标尺。 D.“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阎肃对各种新岀现的艺术 现象都会感到一种新奇,这其实也是阎肃“天真烂漫”个性的体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 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 B.阎肃先生出于本心而非谋略来自我卸除“身份”,说明他是一个真正为自己活 着的人,是用他的所作所为在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 C.阎肃时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他以“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句歌词表 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 D.阎肃对很多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然而却在休息时不断地向“我”询问,让 “我”突然感到愣,这说明他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 E.作为一篇评传,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阎肃深受当代电视观众喜爱的原因,正 面叙述的同兼有作者对阎肃先生评论性的议论。 9.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请结合文章分析作 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完颜昌,本名挞懒,穆宗①子。宗翰袭辽主于鸳鸯泺,辽都统马哥奔捣里,挞懒 收其群牧。宗翰使挞懒追击之,不及,获辽枢密使得里底及其子以还。诏增赐银 牌十。又降遥辇二部,破兴中兵,降建州官属,得山砦二十,村堡五百八十。挞 懒请以遥辇九营为九猛安②。上以夺邻有功,使领四猛安,五猛安之都帅,命挞 懒择人授之。挞懒与刘彦宗举萧公翊为兴中尹,郡府各以契丹、汉官摄治,上皆 从之。及宗翰、宗望伐宋,挞懒为六部路都统。宗望已受宋盟,军还,挞懒乃归 中京。天会四年八月,挞懒、阿里刮破宋兵二万于杞,覆其三营,获京东路都总 管胡直孺及其二子与南路都统制隋师元及其三将,遂克拱州,降宁陵,破睢阳。 宋兵来复睢阳又击走之擒其将宋二帝已降大军北还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徇地山东 取密州天会十五年为左副元帅,封鲁国王。明年,挞懒朝京师,倡议以废齐旧地 与宋,熙宗命群臣议,会东京留守宗隽来朝,与挞懒合力,宗干等争之不能得。 宗隽曰: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宗干折之曰:“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