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丁忧与守制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 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日知录·期功丧去官》 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丁忧一词源于《书 经·说命》:“王宅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古时候,不 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只是到 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以是古 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 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 围之内。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 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 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 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 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 算闰月)。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后唐明 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 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 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 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 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禁止饮宴。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 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 也不少。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 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 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 丧服)也不准赴考。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 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 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明洪武十 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 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日知录·奔丧守制》)清 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
宁夏 2016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丁忧与守制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 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日知录·期功丧去官》 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丁忧一词源于《书 经·说命》:“王宅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古时候,不 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只是到 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以是古 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 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 围之内。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 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 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 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 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 算闰月)。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后唐明 宗天成三年(928 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 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春秋》文公二年(前 625 年)冬 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 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 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三、禁止饮宴。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 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 也不少。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 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 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 丧服)也不准赴考。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 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 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明洪武十 七年(1384 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 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日知录·奔丧守制》)清 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 派官赐给茶酒。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
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 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 制度而言。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 可以说某官守制。(张庆《丁忧与守制》) 1、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丁忧 词发源于此。 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 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 《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可以 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应该饮宴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陶渊明“程氏妹丧于 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 饮宴、禁止赴考等等 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 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3、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 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 官赐给茶酒。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 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 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 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 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 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 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 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奷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 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 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 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 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
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 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 茶酒。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 制度而言。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 可以说某官守制。(张庆《丁忧与守制》) 1、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 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丁忧 一词发源于此。 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 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 《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可以 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应该饮宴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陶渊明“程氏妹丧于 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 饮宴、禁止赴考等等。 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 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3、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 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 官赐给茶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 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 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 一清辅政, 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 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 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 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 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 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 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 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 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
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 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 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 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 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裝壬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 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 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来源:学科网]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 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 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 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 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髙过他,他没有不满 査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 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 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分) 译文: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醉中感怀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 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 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 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 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 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 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来源:学科网]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 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 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 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 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 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 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 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 分) 译文: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句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两句,将月亮人格化,抒发诗人对朋友怀念与关心之情。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被子又冷又破的情形。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的感慨两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烈马青鬃 姜泽华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 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来源:Zxxk.Com]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 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 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 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 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 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 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 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 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 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 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 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 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 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 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 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5 分)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三)名篇句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月亮人格化,抒发诗人对朋友怀念与关心之情。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被子又冷又破的情形。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的感慨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烈马青鬃 姜泽华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 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来源:Zxxk.Com]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 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 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 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 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 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 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 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 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 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 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 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 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 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 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 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
米髙的枯树!在落上树叉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 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 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 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 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作了铺垫。 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的时候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 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小说中描写青鬃马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在野外尽情地奔驰,侧面说明了青鬃 马年龄虽老、瘦骨嶙峋但仍然是一匹好马。 D.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的“杀牲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 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 E.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惨烈,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 所以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 (2)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表现在哪几件事上?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 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 (4对于青鬃马的死,有人认为它错在不能顺应现实需要,有人认为错在人们 待青鬃马的观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④4题。(25分) 马云的大时代 章苒 1982年,陕西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上发表。有个瘦小的年轻人 在杭州火车站的一个角落,一口气把这篇小说读完。18岁的马云,那时刚刚从 蹬三轮车的临时工升格为收发信件的助理一一仍旧是临时工。被文学作品鼓舞 着,他认真参加了第二次高考,数学只得了19分。一直到1983年,马云还在复 按照世俗的眼光,那几年,马云就是最失败的人:高中复习班怕影响升学率,不 要他;从小梦想当兵,去应征,身高体重不够;考警校,被拒绝;和小伙伴们 起去面试肯德基,20多个人全录取了,只有他被拒绝。只有英语还在给马云信 心,学校的英语课是语文老师教的,上午现学两小时,下午就来教。马云觉得不 行,自己带上一群同学,早上5点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门口集合,给老外当免费 导游学英语。一群老外“前仆后继”,于是就“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马云 尽管没有出过国,马云却成了半个海归。 1984年,马云考进杭州师范学院。英语课上他一开口就震惊了全班,那种“舍 我其谁”的“范儿”让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那时学生会的建设一切要从零开 始 天一个点子,搞排球比赛,组织辩论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附近高校 学生会的同学都认识马云,他一来就是借东西,最多的一次,去6个学校借了设
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叉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 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 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 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 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作了铺垫。 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的时候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 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小说中描写青鬃马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在野外尽情地奔驰,侧面说明了青鬃 马年龄虽老、瘦骨嶙峋但仍然是一匹好马。 D.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的“杀牲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 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 E.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惨烈,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 所以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 (2)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表现在哪几件事上?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 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分点简要分析。(6 分) (4)对于青鬃马的死,有人认为它错在不能顺应现实需要,有人认为错在人们对 待青鬃马的观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马云的大时代 章苒 1 982 年,陕西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上发表。有个瘦小的年轻人 在杭州火车站的一个角落,一口气把这篇小说读完。18 岁的马云,那时刚刚从 蹬三轮车的临时工升格为收发信件的助理——仍旧是临时工。被文学作品鼓舞 着,他认真参加了第二次高考,数学只得了 19 分。一直到 1983 年,马云还在复 习。 按照世俗的眼光,那几年,马云就是最失败的人:高中复习班怕影响升学率,不 要他;从小梦想当兵,去应征,身高体重不够;考警校,被拒绝;和小伙伴们一 起去面试肯德基,20 多个人全录取了,只有他被拒绝。只有英语还在给马云信 心,学校的英语课是语文老师教的,上午现学两小时,下午就来教。马云觉得不 行,自己带上一群同学,早上 5 点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门口集合,给老外当免费 导游学英语。一群老外“前仆后继”,于是就“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马云—— 尽管没有出过国,马云却成了半个海归。 1984 年,马云考进杭州师范学院。英语课上他一开口就震惊了全班,那种“舍 我其谁”的“范儿”让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那时学生会的建设一切要从零开 始。他一天一个点子,搞排球比赛,组织辩论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附近高校 学生会的同学都认识马云,他一来就是借东西,最多的一次,去 6 个学校借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