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 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人类 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 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 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 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 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开发了数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 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一—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为止,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 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 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 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 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 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 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白山 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的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 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 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 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2.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2015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 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人类 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 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 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 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 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 1971 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 100 多个 国家和地区开发了数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 1972 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 1978 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 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为止,全国有 37 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 个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 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 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 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 20 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 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 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 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白山 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的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 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 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 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2.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 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 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 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 皆坐谴 元吴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 敌,非计也。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 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 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 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 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 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 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 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佑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知:主管 B.夏人寇边寇:侵犯 C.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审:仔细 D.谍告夏人将压境谍:侦察人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 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B.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 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C.王安石弛/铜禁奸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 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D.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 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 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 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 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 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 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 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 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 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 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 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 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 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佑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知:主管 B.夏人寇边 寇:侵犯 C.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 审:仔细 D.谍告夏人将压境 谍:侦察人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 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B.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 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C.王安石弛/铜禁奸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 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D.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 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吴打算谋反,为了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 他故意用文辞轻慢的书信给朝廷。张方平识破其阴谋,反对草率用兵,但他的意 见没有被采纳。 B.元吴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 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 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日,他又让城门三天 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 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 益堵塞的汴河 7.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元吴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5分)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8.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 色彩。 (5分) 9.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别是古诗常见题材,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写出了中军帐内为武判官设酒宴饯别并奏起了优美乐曲的情景 (2)“,。”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 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3)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景写志“,。”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 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吴打算谋反,为了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 他故意用文辞轻慢的书信给朝廷。张方平识破其阴谋,反对草率用兵,但他的意 见没有被采纳。 B.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 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 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日,他又让城门三天 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 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 益堵塞的汴河。 7.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5 分)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8.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 色彩。 (5 分) 9.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送别是古诗常见题材,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 。”写出了中军帐内为武判官设酒宴饯别并奏起了优美乐曲的情景。 (2)“ , 。”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 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3)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景写志“ , 。”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 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 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 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 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 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 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 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 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 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宝 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 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 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 8 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 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 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 60 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 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 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 ,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 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 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 万就 30 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 8 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 22 万元 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 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 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 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 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 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 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 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 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 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 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 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 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 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 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 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 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 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 时的心理。(6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全文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真的猛士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 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 它 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 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 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 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 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 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 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 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 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 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 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 400 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 年第 16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 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 一件真品,于是以 30 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 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 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 时的心理。(6 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 400 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全文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真的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