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语文试题 出题人:高三语文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 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也就 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 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关 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 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 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 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 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 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 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 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 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 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 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 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 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 达得那么直白而已。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
银川 2016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语文试题 出题人:高三语文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论述 20 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 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也就 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 “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关 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 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 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 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 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 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 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 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 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 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 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 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 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 达得那么直白而已。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
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以 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 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 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显得很旧。 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个中 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 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错觉”。在东 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 ,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选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作家们之所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谈论得少:从自身层面讲,有出于策略的考虑;从受传 统影响层面讲,主要是这种“转化”是在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B.对于“五四”作家来说,他们对待传统小说与域外小说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无功利性 的娱乐,无意中接受;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借鉴,有意去模仿 C.作家们通过不断地熟读、背诵、翻看等方式将传统文学变成了自身的一种人文修养、趣味 眼光,并将其化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D.相对于域外小说在“手法”上的具体且可视而言,传统文学则显得过于抽象而隐晦,这使 得作家和读者不容易感知,而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未能幸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对待传统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问题上,新小说家与“五四”作家的表现恰恰相反,前者强 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而后者则突出域外小说对其影响 B.梁启超等人的实际创作虽已突破了旧的格局,但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这种表现是 他们“以中化西”的愿望的体现,其中林纾表达得最为直白 C.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一般选择那些在传统文学中存在对应 物的技巧,而在证明其古己有之后,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D.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新小说家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但不可过于离谱地“以中化 西”,即便这样其作品也容易给人造成“出土文物”样的错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不少的反面证词,这些是在论述20 世纪初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B.对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仅有像《三国》《水浒》这样的中国古典 小说,还有包括经史、诗词等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学传统 C.虽然单从小说的传承,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但只要将这个嬗 变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就能将其说清楚
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以 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 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 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显得很旧。 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个中 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 只有将其置于 20 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错觉”。在东 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 化,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选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作家们之所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谈论得少:从自身层面讲,有出于策略的考虑;从受传 统影响层面讲,主要是这种“转化”是在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B.对于“五四”作家来说,他们对待传统小说与域外小说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无功利性 的娱乐,无意中接受;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借鉴,有意去模仿。 C.作家们通过不断地熟读、背诵、翻看等方式将传统文学变成了自身的一种人文修养、趣味、 眼光,并将其化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D.相对于域外小说在“手法”上的具体且可视而言,传统文学则显得过于抽象而隐晦,这使 得作家和读者不容易感知,而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未能幸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对待传统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问题上,新小说家与“五四”作家的表现恰恰相反,前者强 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而后者则突出域外小说对其影响。 B.梁启超等人的实际创作虽已突破了旧的格局,但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这种表现是 他们“以中化西”的愿望的体现,其中林纾表达得最为直白。 C.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般选择那些在传统文学中存在对应 物的技巧,而在证明其古已有之后,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D.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新小说家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但不可过于离谱地“以中化 西”,即便这样其作品也容易给人造成“出土文物”样的错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不少的反面证词,这些是在论述 20 世纪初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B.对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仅有像《三国》《水浒》这样的中国古典 小说,还有包括经史、诗词等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学传统。 C.虽然单从小说的传承,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但只要将这个嬗 变置于 20 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就能将其说清楚
D.在20世纪初东西方文碰撞与交汇中,中国小说的演进,既离不开传统小说,也离不开西 方小说,准确地说,是以两者为代表的合力作用促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 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示和投汝州剌忠为政严州境成然兄是 弟霂想笃曉是箦每月自东都省最往耒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漬憶如。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 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 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黃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 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 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 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 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 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 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 布攴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 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 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
D.在 20 世纪初东西方文碰撞与交汇中,中国小说的演进,既离不开传统小说,也离不开西 方小说,准确地说,是以两者为代表的合力作用促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 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 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 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 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 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 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 ....,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 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 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 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 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 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 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 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 /简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尤相笃 /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 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 /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 /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 /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其清 /慎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
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 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 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 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 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 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晩来初觉。人与胆瓶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 (2)不吸取经验教训会让人痛惜,《阿旁宫赋》中与之相似的句子
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 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 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 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 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 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中国 是一 个有 着尊 师传 统的 国家 ,韩 愈在《 师说 》中 指出 教师 作用 的一句 是 , 。 ( 2 ) 不 吸 取 经 验 教 训 会 让 人 痛 惜 ,《 阿 旁 宫 赋 》 中 与 之 相 似 的 句 子
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草原上的河流 刘庆邦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 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那些景象多是远景,或鸟瞰之景。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 飘逸,犹如在绿色的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 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那里的主 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如同人体上的 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攴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我行我 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 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它仿 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明水的衬托,绿洲上的草长 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 似的,使绿洲好像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 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 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 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那些湖 泊和水泡子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坐落着被称为亚洲笫一敖包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 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 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那么人嘴对着
是 , 。 ( 3 )《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 中 描 写 周 瑜 轻 松 从 容 大 败 曹 军 的 诗 句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 草原上的河流 刘庆邦 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 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那些景象多是远景,或鸟瞰之景。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 飘逸,犹如在绿色的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 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那里的主 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如同人体上的 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支流。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我行我 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 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它仿 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 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由于河水的滋润,明水的衬托,绿洲上的草长 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 似的,使绿洲好像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 就会造成灾难。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 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绿色 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从高处往下看,那些湖 泊和水泡子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坐落着被称为亚洲第一敖包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 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在羊圈里剪羊毛告 一段落,他们就带上羊肉和酒,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喝酒。他们没有带酒杯,就那么人嘴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