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 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 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 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 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 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 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 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种 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 《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 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 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 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
宁夏银川一中 2012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 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 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 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 26 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 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 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 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 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 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 《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 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 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 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
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疊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 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宠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 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大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 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 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 美追求。 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 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 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 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 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淸晓 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 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 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日:“孔 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
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 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 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大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 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 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 美追求。 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 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 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 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 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 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二、古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 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 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 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
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干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 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 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毎 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 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 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 中庶予。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 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遺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 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 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干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 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 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 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讼:诉讼 B.没于石勒没:俘虏 C.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比:比较 D.俄而有诏原之原:原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3分)()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②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③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④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 ⑤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①②④
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 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 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 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 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 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 中庶予。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 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 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 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 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 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 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讼:诉讼 B.没.于石勒没:俘虏 C.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比:比较 D.俄而有诏原.之原:原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3 分)()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②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③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④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 ⑤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 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 B.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杀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 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 C.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 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 D.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 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3分) (2)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3分) 课内翻译:(4分,每小题2分)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5分)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 望帝 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 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 B.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杀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 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 C.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 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 D.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 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3 分) (2)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3 分) 课内翻译:(4 分,每小题 2 分)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5 分) 答: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 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周《逍遥游》)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然。(王维《使至塞上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目送 (龙应台)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 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 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2)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 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件 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 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 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4)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5)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 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6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寸一寸往 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 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周《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然。(王维《使至塞上》)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目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 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 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⑵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 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 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 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 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⑸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 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 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⑺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⑻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 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