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具备从事药物研究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4.具备从事药品质量评价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5.具备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6 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2.具备从事药物研究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5.具备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绪论 1.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熟悉生物化学含义及其研究任务和内容:生物化学研究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及将来 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爱国激情。 2.教学重难点 生物化学揭示生命的本质的发展过程及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的含义、研究任务与目的。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2.具备从事药物研究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4.具备从事药品质量评价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5.具备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2.6 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具备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具备从事药物研究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5.具备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绪论 1.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熟悉生物化学含义及其研究任务和内容;生物化学研究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及将来 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爱国激情。 2.教学重难点 生物化学揭示生命的本质的发展过程及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的含义、研究任务与目的。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3)当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其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5)简介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注意的事项。生物化学含义。研究任务与目的。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Flash动画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简史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实例说明。 (2)代谢过程的关键研究技术是什么? (3)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教学目标 (1)掌握: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三字母缩写符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理解肽键、肽单元 等概念及其结构特点:蛋白质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模体、结构域的概念: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 系,掌握别构效应、协同效应的概念。 (2)熟悉:氨基酸、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如两性解离与等电点、变性、紫外吸收等
(3)当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其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5)简介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注意的事项。生物化学含义。研究任务与目的。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Flash 动画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简史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实例说明。 (2)代谢过程的关键研究技术是什么? (3)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教学目标 (1)掌握: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三字母缩写符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理解肽键、肽单元 等概念及其结构特点;蛋白质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模体、结构域的概念;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 系,掌握别构效应、协同效应的概念。 (2)熟悉:氨基酸、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如两性解离与等电点、变性、紫外吸收等
(3)了解: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重要的生物活性肽: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 列分析方法及其原理: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别构效应、协同效应。 3.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元素组成,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茚三酮反 应,肽,N-末端,C-末端和生物活性肽。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模体,三级结构,结构域和分子伴侣,四级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的个体差异与分子病。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 定空间结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构,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与结合氧,蛋白质构象改变与疾病。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胶体性质,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紫外吸收和几种重要呈色 反应。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适当的PBL教学和翻转课堂。 5.教学评价 任选蛋白质空间结构病例疯牛病、蛋白质一级结构病例镰刀型红细胞贫血两个主题中的一个,完成课后讨论和病例分析。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重要的生物活性肽;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 列分析方法及其原理;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的基本原理。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别构效应、协同效应。 3.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元素组成,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茚三酮反 应,肽,N-末端,C-末端和生物活性肽。 (2)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模体,三级结构,结构域和分子伴侣,四级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的个体差异与分子病。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 定空间结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构,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与结合氧,蛋白质构象改变与疾病。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胶体性质,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紫外吸收和几种重要呈色 反应。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适当的 PBL 教学和翻转课堂。 5.教学评价 任选蛋白质空间结构病例疯牛病、蛋白质一级结构病例镰刀型红细胞贫血两个主题中的一个,完成课后讨论和病例分析。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教学目标 (1)掌握: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分:DNA双螺旋结构的特征:NA的种类、结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核酸链的变性、复性、 杂交。 (2)熟悉:核酸的一级结构:DA的结构多态性和超螺旋结构:核酸的紫外吸收、核酸链的解链温度 (3)了解:非编码NA的种类和生物学功能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mRNA与tRNA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核小体的结构特点:DNA的理化性质及其与结构 的关系。 (2)难点:DNA的高级结构:DNA变性,增色效应,Tm的概念:DNA复性、退火与核酸分子杂交:基因及基因组的概念。 3.教学内容 (1)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核苷、核苷酸的组成及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 (2)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超螺旋结构、核小体及DNA在真核细胞 内的组装。 (3)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RNA类型及功能,tRNA的三级结构,RNA为组分的核糖体,其他小分子RNA及RNA组 学简介。 (4)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分子的紫外吸收,DNA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增色效应。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适当的翻转课堂。 5.教学评价 文献调研B-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提出,以及双螺旋结构中大沟和小沟的生物学意义,完成课后思考题
1.教学目标 (1)掌握: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分;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征;RNA 的种类、结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核酸链的变性、复性、 杂交。 (2)熟悉:核酸的一级结构;DNA 的结构多态性和超螺旋结构;核酸的紫外吸收、核酸链的解链温度 (3)了解:非编码 RNA 的种类和生物学功能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mRNA 与 tRNA 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核小体的结构特点;DNA 的理化性质及其与结构 的关系。 (2)难点:DNA 的高级结构;DNA 变性,增色效应,Tm 的概念;DNA 复性、退火与核酸分子杂交;基因及基因组的概念。 3.教学内容 (1)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核苷、核苷酸的组成及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 (2)D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超螺旋结构、核小体及 DNA 在真核细胞 内的组装。 (3)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RNA 类型及功能,tRNA 的三级结构,rRNA 为组分的核糖体,其他小分子 RNA 及 RNA 组 学简介。 (4)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分子的紫外吸收,DNA 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增色效应。 4.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适当的翻转课堂。 5.教学评价 文献调研 B-型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提出,以及双螺旋结构中大沟和小沟的生物学意义,完成课后思考题
第三章酶与酶促反应 1.教学目标 (1)掌握:酶的分子组成、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酶促反应特点、米氏方程、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原及其激 活。 (2)熟悉: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机制。 (3)了解:酶的分类与命名、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2.教学重难点 酶的概念和分子组成,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或辅基)、全酶。酶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同工酶概念。酶促反应特点。 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米氏方程及K的意义。酶的激活与抑制、原理及特点。酶原、酶原激活概念。 3.教学内容 第一节酶的概念和分子结构。 一、酶的概念,酶的组成一一单纯酶(simple enzyme))和结合酶(con jugated enzymes),全酶(holoenzyme)包括酶蛋白 (apoenzyme)和辅酶(coenzyme)或辅基(prothetic group)。 二、酶活性中心(enzyme active center)的概念与作用。 三、同工酶(isoenzyme)的概念。 第二节酶的工作原理。 一、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高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及可调节性
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1.教学目标 (1)掌握:酶的分子组成、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酶促反应特点、米氏方程、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原及其激 活。 (2)熟悉: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机制。 (3)了解:酶的分类与命名、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2.教学重难点 酶的概念和分子组成,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或辅基)、全酶。酶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同工酶概念。酶促反应特点。 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米氏方程及 Km 的意义。酶的激活与抑制、原理及特点。酶原、酶原激活概念。 3.教学内容 第一节酶的概念和分子结构。 一、酶的概念,酶的组成——单纯酶(simple enzyme)和结合酶(conjugated enzymes),全酶(holoenzyme)包括酶蛋白 (apoenzyme)和辅酶(coenzyme)或辅基(prothetic group)。 二、酶活性中心(enzyme active center)的概念与作用。 三、同工酶(isoenzyme)的概念。 第二节酶的工作原理。 一、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高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及可调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