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5000美元之后:苏南乍现环保“拐点” 本刊记者施勇峰郭奔胜 20年前,当苏南沉浸在火热的乡镇企业浪潮中时,江南水乡所特有的优美环境却渐行渐远。10年 前,当苏南以迅猛的工业增长令国人为之赞叹时,工业化带来的严重污染已成为这个区域无法承载的心灵 苏南人开始在痛苦中反省…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全国首批生态市,在6个生态市中,有4个集中在苏南。昆山、 张家港、常熟、江阴这4个当年“村村冒烟”的经济强市,通过国家环保大考,获得了目前国家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最高荣誉奖。此前,国家环保总局命名的3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苏南地区就占据两个, 分别是苏州和常州。苏南,已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最集中的地区。人们欣喜地发现,人均GDP突破5000 美元的苏南,已经乍现环境保护向好的“拐点”。 农舍门前的小溪见证环境的变迁 在张家港市常阴沙村村民张永才的家门口,有一条流淌了几十年的小河。他说,过去河清鱼肥 村民也依靠它淘米吃水:后来河水被污染了,村民们只能到几里外的水井里打水吃:2年前,市里投资整 修了这条河,现在河水又能洗菜了。“虽然家里用上了自来水,但村民们已习惯了喝小河水。”就在张永 才说话间,记者耳边传来了清脆的捶打衣服的棒槌声。 河水的“清一浊一清”,正是苏南环境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变化浸透着痛苦和代价。以苏 州、无锡、常州为核心的苏南地区是江苏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工业最密集、环境承载压力最弱的 地区。苏南以全省1/4的土地面积养活了2000多万人口,创造了全省近1/2的GDP和70%的进出口,引进 外资占全国40%以上 工业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先后经历了乡镇企业大发展、承接浦东开发、经济国际化等发展阶段 的苏南地区,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吞噬着水乡的环境。曾经有一组数据令人揪心:苏南的污染物 总量占江苏全省65%:70%以上的河水被污染:水乡面积以20%的速度逐年消失:工业污染占全部污染的 正是这样的结果导致苏南前些年给人留下了两种印象:一是工业化高度发达,厂房林立,机器 隆隆:一是环境深度破坏,污水横流,污染成灾。这一景况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一位来苏南考察的 中央领导曾焦虑地说:“苏南不能只有工业,没有农业,只有生产,没有生态,只有发展,没有环境。” 各界的忧虑深深刺痛着苏南的神经。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苏南人深知,这个 区域的率先发展,理应包括发展经济与环境建设的率先。可经济一腿长、环境一腿短的残酷现实,让不甘 落后的苏南人开始扪心自问———发展的路径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在工业化浪潮中再现江南水乡特色? 环境修复与建设这一仗如何打响?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如何同步提升? 与苏南人一起思考的还有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们。2003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制订了4 大类18项25个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其中环境建设指标成为达到小康的高门槛。江苏省规定,环境建设不 达标就不能宣布实现全面小康。这一规定给了苏南地区更大的警醒———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小康必须 是全面小康。 苏南拿出像当年抓乡镇企业那样的勇气来抓环境建设。3年多来,变化充分展现出来:苏州市 2005年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增速达20%以上,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5%:无锡市人均GDP超过7500
人均 GDP 5000 美元之后:苏南乍现环保“拐点” 本刊记者 施勇峰 郭奔胜 20 年前,当苏南沉浸在火热的乡镇企业浪潮中时,江南水乡所特有的优美环境却渐行渐远。10 年 前,当苏南以迅猛的工业增长令国人为之赞叹时,工业化带来的严重污染已成为这个区域无法承载的心灵 之痛。 苏南人开始在痛苦中反省…… 2006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全国首批生态市,在 6 个生态市中,有 4 个集中在苏南。昆山、 张家港、常熟、江阴这 4 个当年“村村冒烟”的经济强市,通过国家环保大考,获得了目前国家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最高荣誉奖。此前,国家环保总局命名的 3 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苏南地区就占据两个, 分别是苏州和常州。苏南,已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最集中的地区。人们欣喜地发现,人均 GDP 突破 5000 美元的苏南,已经乍现环境保护向好的“拐点”。 农舍门前的小溪见证环境的变迁 在张家港市常阴沙村村民张永才的家门口,有一条流淌了几十年的小河。他说,过去河清鱼肥, 村民也依靠它淘米吃水;后来河水被污染了,村民们只能到几里外的水井里打水吃;2 年前,市里投资整 修了这条河,现在河水又能洗菜了。“虽然家里用上了自来水,但村民们已习惯了喝小河水。”就在张永 才说话间,记者耳边传来了清脆的捶打衣服的棒槌声。 河水的“清─浊─清”,正是苏南环境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变化浸透着痛苦和代价。以苏 州、无锡、常州为核心的苏南地区是江苏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工业最密集、环境承载压力最弱的 地区。苏南以全省 1/4 的土地面积养活了 2000 多万人口,创造了全省近 1/2 的 GDP 和 70%的进出口,引进 外资占全国 40%以上。 工业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先后经历了乡镇企业大发展、承接浦东开发、经济国际化等发展阶段 的苏南地区,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吞噬着水乡的环境。曾经有一组数据令人揪心:苏南的污染物 总量占江苏全省 65%;70%以上的河水被污染;水乡面积以 20%的速度逐年消失;工业污染占全部污染的 80%…… 正是这样的结果导致苏南前些年给人留下了两种印象:一是工业化高度发达,厂房林立,机器 隆隆;一是环境深度破坏,污水横流,污染成灾。这一景况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一位来苏南考察的 中央领导曾焦虑地说:“苏南不能只有工业,没有农业,只有生产,没有生态,只有发展,没有环境。” 各界的忧虑深深刺痛着苏南的神经。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苏南人深知,这个 区域的率先发展,理应包括发展经济与环境建设的率先。可经济一腿长、环境一腿短的残酷现实,让不甘 落后的苏南人开始扪心自问———发展的路径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在工业化浪潮中再现江南水乡特色? 环境修复与建设这一仗如何打响?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如何同步提升? 与苏南人一起思考的还有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们。2003 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制订了 4 大类 18 项 25 个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其中环境建设指标成为达到小康的高门槛。江苏省规定,环境建设不 达标就不能宣布实现全面小康。这一规定给了苏南地区更大的警醒———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小康必须 是全面小康。 苏南拿出像当年抓乡镇企业那样的勇气来抓环境建设。3 年多来,变化充分展现出来:苏州市 2005 年人均 GDP 达到 8000 美元,增速达 20%以上,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 5%;无锡市人均 GDP 超过 7500
美元,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2吨标煤,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常州市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全市持证 排污单位己达2500多家,占全市排污申报单位的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 苏南城乡一体化的环保建设出现好势头。据统计,苏南地区乡镇基本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镇 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中心村都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数占到60%,江阴等市县还 出现了“满堂红”。苏州、无锡已于2005年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环境建设交上合格答卷 “环保优先”成为最大的“思想拐点” 苏南是一个商机主动跑上门的地方,如何学会在环境建设与发展经济之间取舍,考验着各级政 府的执政能力。记者在苏南采访,感受到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各级干部谈环保超过了谈招商,江苏省委省 政府提岀的“环保优先”战略在苏南地区落地生根。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接受“环保优先”理念, 表明苏南地区在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思想认识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 不发展是压力,继续发展更是压力。对苏南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发展。虽然这个区域 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苏南作为东部地区核 心区域之一,承载着为全国探路和提供样本价值的重担。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苏南不 顾环境盲目发展难以为继,但单纯追求环境质量而放弃发展也难以做到。当前,“不以环境换取发展”理 应成为苏南新一轮发展的共识 在“环保优先”思想的主导下,苏南人对项目有了全新认识。据常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周忠华介 近4年来,全市经环保部门审办的项目3万多个,书面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800多个,劝退2000 多个:江苏省启动沿江开发以来,苏南沿江地区因环保否定的项目超过1000个,投资超1亿美元的项目也 要为环保让路 “那么大的项目说否就否了,如果说不心疼,那是假话,可是环保门槛是高压线,谁都不敢碰。” 位长期从事招商工作的干部说,现在在苏南做招商引资工作,也是一项痛苦的差事。在项目与环境之间 要不断取舍,有时候甚至流泪放弃项目 在项目审核上,苏南各市环保部门过去经常面对的批条风、说情风大大减少,环保“一票否决” 制显现威力。苏州市副市长谭颖说,环保门槛逼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苏州地区高技术、高效益、低污 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工业呈快速增多趋势。绿色招商、链式发展,已经成为苏南招商引资的新标准。 苏南对污染企业的监管“雷声大、雨点也大”,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两手抓。无锡市对占全市水污 染排放量75%的22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了在线自动化监控,搬迁48家企业为太湖治污让路:常熟、张家 港、江阴等市共关闭了200多家污染企业。目前,4个生态市的轻污染、无污染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0% 以上:常州市80家重点印染企业被限期从二级排放标准提高到一级排放标准,累计投入治理资金8700万 元,每年削减化学耗氧量排放380吨,氨氮排放量478吨。 与浙江接壤的江苏省吴江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大力发展纺织印染业在全国闻名。印染业排放 的大量废水污染了江浙交界的河流,曾一度引发了边界地区群众的械斗。为摈弃环境换取增长的老路子, 吴江市痛下决心关停了2000多家污染企业。为迫使企业治理污染,吴江市推出了“铁腕治污”执法:发现 偷排一次,企业停产3个月,相当于损失一年的利润:偷排2次,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经过几年治理,吴 江市污水排放量削减了65%,2005年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为了彻底监测河流的水质变化,吴江市在 河流上设立了13个水质监测点,每天为河流“体检”。市委书记朱民、市长徐明还把自己的手机同监测点 连接起来,天天接收水质报告。记者在吴江采访时,市长徐明拿出手机,向记者通报了当天13个监测点的 监测报告。 在治污的高压线下,苏南地区出现了环保新气象:13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19 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拥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96家,数量都占全省的70%以上。“排污要付费、治污能 賺钱”的市场机制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环保建设中 环境“拐点”拓展发展新空间 国际理论认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即环境先随经济发展而恶
美元,全市万元 GDP 能耗为 0.92 吨标煤,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常州市人均 GDP 达到 4000 美元,全市持证 排污单位已达 2500 多家,占全市排污申报单位的 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95%。 苏南城乡一体化的环保建设出现好势头。据统计,苏南地区乡镇基本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镇 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65%,中心村都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数占到 60%,江阴等市县还 出现了“满堂红”。苏州、无锡已于 2005 年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环境建设交上合格答卷。 “环保优先”成为最大的“思想拐点” 苏南是一个商机主动跑上门的地方,如何学会在环境建设与发展经济之间取舍,考验着各级政 府的执政能力。记者在苏南采访,感受到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各级干部谈环保超过了谈招商,江苏省委省 政府提出的“环保优先”战略在苏南地区落地生根。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接受“环保优先”理念, 表明苏南地区在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思想认识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 不发展是压力,继续发展更是压力。对苏南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发展。虽然这个区域 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苏南作为东部地区核 心区域之一,承载着为全国探路和提供样本价值的重担。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苏南不 顾环境盲目发展难以为继,但单纯追求环境质量而放弃发展也难以做到。当前,“不以环境换取发展”理 应成为苏南新一轮发展的共识。 在“环保优先”思想的主导下,苏南人对项目有了全新认识。据常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周忠华介 绍,近 4 年来,全市经环保部门审办的项目 3 万多个,书面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 800 多个,劝退 2000 多个;江苏省启动沿江开发以来,苏南沿江地区因环保否定的项目超过 1000 个,投资超 1 亿美元的项目也 要为环保让路。 “那么大的项目说否就否了,如果说不心疼,那是假话,可是环保门槛是高压线,谁都不敢碰。” 一位长期从事招商工作的干部说,现在在苏南做招商引资工作,也是一项痛苦的差事。在项目与环境之间, 要不断取舍,有时候甚至流泪放弃项目。 在项目审核上,苏南各市环保部门过去经常面对的批条风、说情风大大减少,环保“一票否决” 制显现威力。苏州市副市长谭颖说,环保门槛逼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苏州地区高技术、高效益、低污 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工业呈快速增多趋势。绿色招商、链式发展,已经成为苏南招商引资的新标准。 苏南对污染企业的监管“雷声大、雨点也大”,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两手抓。无锡市对占全市水污 染排放量 75%的 22 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了在线自动化监控,搬迁 48 家企业为太湖治污让路;常熟、张家 港、江阴等市共关闭了 200 多家污染企业。目前,4 个生态市的轻污染、无污染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 80% 以上;常州市 80 家重点印染企业被限期从二级排放标准提高到一级排放标准,累计投入治理资金 8700 万 元,每年削减化学耗氧量排放 3880 吨,氨氮排放量 478 吨。 与浙江接壤的江苏省吴江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大力发展纺织印染业在全国闻名。印染业排放 的大量废水污染了江浙交界的河流,曾一度引发了边界地区群众的械斗。为摈弃环境换取增长的老路子, 吴江市痛下决心关停了 2000 多家污染企业。为迫使企业治理污染,吴江市推出了“铁腕治污”执法:发现 偷排一次,企业停产 3 个月,相当于损失一年的利润;偷排 2 次,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经过几年治理,吴 江市污水排放量削减了 65%,2005 年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为了彻底监测河流的水质变化,吴江市在 河流上设立了 13 个水质监测点,每天为河流“体检”。市委书记朱民、市长徐明还把自己的手机同监测点 连接起来,天天接收水质报告。记者在吴江采访时,市长徐明拿出手机,向记者通报了当天 13 个监测点的 监测报告。 在治污的高压线下,苏南地区出现了环保新气象:1300 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 19 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拥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296 家,数量都占全省的 70%以上。“排污要付费、治污能 赚钱”的市场机制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环保建设中。 环境“拐点”拓展发展新空间 国际理论认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即环境先随经济发展而恶
化,当GDP增长到一定水平后,两者进入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拐点”出现的国际经验值是在人均GDP5000~ l0000美元之间。日本、韩国在人均GDP7000~8000美元时出现了生态拐点,美国的环境建设拐点出现在 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而苏南在进入人均GDP5000美元之后,环境向好“拐点”提前出现,这为苏南 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实现了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一起提升,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 整体转型:一些科技型跨国公司冲着苏南的生态环境前来投资,环境竟争力越发显现:苏南的产业结构发 生了实质性转变,出现了全国最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第三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环保模范 市、生态市等环保品牌正在成为苏南新的招商引资“软实力” 对生态的尊重不仅没有延缓发展反而优化了发展。常熟市有个著名的尚湖风景区,如果按以往的思 路,房地产项目早就进入了。但常熟市宁愿财政少收入,也不让尚湖的自然生态面貌遭到项目破坏。市环 保局长姚丽英说,正因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很多客商反而更加愿意来常熟投资,因为他们 更看重这里的环境质量。 “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苏南地区,环境建设的神经一刻也松不得。”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说,保护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 系,保护环境与满足群众环境需求的关系,保护环境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 境利益诉求 苏南的环保建设新现象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苏南工业化进 程中处理环境问题的得与失,给全国带来启示:即只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走下去,我国快 速发展中的环境建设是能够少走弯路、少留遗憾的。我国也有条件提前迎接环境向好“拐点”的到来 用“市场之手”解“环保之困” 本刊记者施勇峰郭奔胜 价格杠杆撬动环境资源市场 治理工业污染是苏南环境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治污要花钱,可钱从哪里来呢?长期以来,在人们的 思想深处,总是把治理污染与政府投入画等号,政府投入多,污染就治理多,政府投入少,污染就治理少 由于政府的投入远远少于治理污染需要的费用,所以治理污染成为各地扔不掉、解不开的老大难。 “苏南碰到的治污难题同样困扰着环保部门的决策。”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说,由于缺少资金来 源,各地在建设污水处理厂上经常是“检査时热热闹闹、检查后冷冷清清”,一个污水处理厂甚至长达3 年也建不起来。因为每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就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维护,这对当地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包 袱。地方政府缺乏建设热情,环保部门喊破嗓子也没几个人认真听。 还是机制出了问题。 说,既然财政挤不出治污资金,能不能通过调整污水处理费来解决这 个难题?于是,环保的价格杠杆首先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苏南地区应运而生。从2001年开始,苏南的苏州、 无锡等五市的污水处理费逐步提高到了1.1元~1.15元/吨,成为全国城市污水处理收费价格最高的地区 污水处理企业实现了保本微利,进而迅速带动了污水处理市场的繁荣。至“十五”末,太湖流域达到277.04 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目前,“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苏南地区 的环境建设中。环境产品市场被盘活,环境价格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据了解,到2008年,苏南地区的污水 处理价格将上涨至1.6元/吨
化,当 GDP 增长到一定水平后,两者进入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拐点”出现的国际经验值是在人均 GDP 5000~ 10000 美元之间。日本、韩国在人均 GDP 7000~8000 美元时出现了生态拐点,美国的环境建设拐点出现在 人均 GDP 10000 美元左右。而苏南在进入人均 GDP 5000 美元之后,环境向好“拐点”提前出现,这为苏南 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实现了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一起提升,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 整体转型:一些科技型跨国公司冲着苏南的生态环境前来投资,环境竞争力越发显现;苏南的产业结构发 生了实质性转变,出现了全国最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第三产业每年以 20%以上的速度递增;环保模范 市、生态市等环保品牌正在成为苏南新的招商引资“软实力”。 对生态的尊重不仅没有延缓发展反而优化了发展。常熟市有个著名的尚湖风景区,如果按以往的思 路,房地产项目早就进入了。但常熟市宁愿财政少收入,也不让尚湖的自然生态面貌遭到项目破坏。市环 保局长姚丽英说,正因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很多客商反而更加愿意来常熟投资,因为他们 更看重这里的环境质量。 “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苏南地区,环境建设的神经一刻也松不得。”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说,保护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 系,保护环境与满足群众环境需求的关系,保护环境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 境利益诉求。 苏南的环保建设新现象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苏南工业化进 程中处理环境问题的得与失,给全国带来启示:即只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走下去,我国快 速发展中的环境建设是能够少走弯路、少留遗憾的。我国也有条件提前迎接环境向好“拐点”的到来。 用“市场之手”解“环保之困” 本刊记者 施勇峰 郭奔胜 价格杠杆撬动环境资源市场 治理工业污染是苏南环境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治污要花钱,可钱从哪里来呢?长期以来,在人们的 思想深处,总是把治理污染与政府投入画等号,政府投入多,污染就治理多,政府投入少,污染就治理少。 由于政府的投入远远少于治理污染需要的费用,所以治理污染成为各地扔不掉、解不开的老大难。 “苏南碰到的治污难题同样困扰着环保部门的决策。”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说,由于缺少资金来 源,各地在建设污水处理厂上经常是“检查时热热闹闹、检查后冷冷清清”,一个污水处理厂甚至长达 3 年也建不起来。因为每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就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维护,这对当地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包 袱。地方政府缺乏建设热情,环保部门喊破嗓子也没几个人认真听。 “还是机制出了问题。”史振华说,既然财政挤不出治污资金,能不能通过调整污水处理费来解决这 个难题?于是,环保的价格杠杆首先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苏南地区应运而生。从 2001 年开始,苏南的苏州、 无锡等五市的污水处理费逐步提高到了 1.1 元~1.15 元/吨,成为全国城市污水处理收费价格最高的地区。 污水处理企业实现了保本微利,进而迅速带动了污水处理市场的繁荣。至“十五”末,太湖流域达到 277.04 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目前,“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苏南地区 的环境建设中。环境产品市场被盘活,环境价格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据了解,到 2008 年,苏南地区的污水 处理价格将上涨至 1.6 元/吨
“无形之手”助推污水处理 从过去的污水横流到现在镇镇有污水处理厂,苏南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同样得益于市场机 制的作用。全国生态市江阴市有污水处理厂34座,一个县级市能达到这个密度,“市场之手”起了关键作 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污水处理厂不仅不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晒太阳”,而且还个个经营得红 红火火。江阴市日集中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7.5万吨,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了36% 每个污水处理厂的背后都闪动着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两重影子。政府对环保舍得大手笔投入,为社会 资本的投入构筑了牢固的心理防线。以江阴为例,政府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推行3项补助政策:污水处 理厂主体工程补助,即对每个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补助300万元,每增加0.5万吨处理能力再 增加I00万元补助:污水管道补助,即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的污水管道,每削减一个排污口,按接管距离 补助5万~15万元,对生活污水管道,每接入100吨补助20万元:运行费用补助,即对乡镇生活污水处 理费给予适当补贴。 江阴市环保局长助理浦强说,政府已经逐步从“经营者”的角色摆脱出来,担负了更多服务职能, 比如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水量不足时给予补贴,协调收费价格以及监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简单地 说,是不能“凉了治污者的心”。 在张家港保税区,一家名叫胜科的外资水务公司,把园区3000多家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后,以接近 地表水的水质排放。“这是市场的魔力。”张家港市市长王翔说,委托处理污水的企业向该公司支付3.55 元/吨的污水处理费,有钱赚,污水处理厂自然就能活起来 苏南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开始尝试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采用BOT(建设一运营一移交)、 T0T(建设一转让一移交)等方式,吸引外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污水处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排污权交易背后的新思维 工业密度很高的苏南地区,控制二氧化硫和COD(化学需养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当务之 急。正是由于实施总量控制,所以分配到企业头上的指标就显得十分珍贵。由于企业技术、规模等因素, 有的企业指标很宽裕,而有的企业指标很紧张,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指标多的企业与指标少的企 业之间能否进行排污指标的市场交易?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南地区率先变成现实 2002年夏,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协助下,地处苏南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与南京下关电厂达成 协议,从2003年7月起至2005年,“太仓港”每年从南京下关发电厂异地购买1700吨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并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支付170万元的交易费。这是我国第一例异地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在公共产品中引入市场之手的经典案例。”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蒋巍说 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合法的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买入和 卖出。政府在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指标有剩余的企业 购买排放指标。 “由于可以买卖,企业就会把排污权视为经济要素,而不再对日趋稀缺的环境容量资源进行白 白的占有和消耗。”蒋巍说 政府借力市场的奥妙 苏南临江沿湖,水污染防治及太湖环境整治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任务。一项工程动辄几亿 十几亿元,如果仅凭政府的投入,这是难以想像的事情。由于树立了市场意识,政府开始娴熟地转动市场 之手,把过去不可能做成的环境整治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典型的要数无锡太湖边上的蠡湖整治 工程。 蠡湖,曾经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水域。蓝藻疯长期,整个湖里犹如覆盖了一层“绿漆”,湖畔
“无形之手”助推污水处理 从过去的污水横流到现在镇镇有污水处理厂,苏南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同样得益于市场机 制的作用。全国生态市江阴市有污水处理厂 34 座,一个县级市能达到这个密度,“市场之手”起了关键作 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污水处理厂不仅不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晒太阳”,而且还个个经营得红 红火火。江阴市日集中处理污水能力达到 37.5 万吨,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了 36%。 每个污水处理厂的背后都闪动着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两重影子。政府对环保舍得大手笔投入,为社会 资本的投入构筑了牢固的心理防线。以江阴为例,政府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推行 3 项补助政策:污水处 理厂主体工程补助,即对每个日处理能力 1 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补助 300 万元,每增加 0.5 万吨处理能力再 增加 100 万元补助;污水管道补助,即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的污水管道,每削减一个排污口,按接管距离 补助 5 万~15 万元,对生活污水管道,每接入 100 吨补助 20 万元;运行费用补助,即对乡镇生活污水处 理费给予适当补贴。 江阴市环保局长助理浦强说,政府已经逐步从“经营者”的角色摆脱出来,担负了更多服务职能, 比如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水量不足时给予补贴,协调收费价格以及监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简单地 说,是不能“凉了治污者的心”。 在张家港保税区,一家名叫胜科的外资水务公司,把园区 3000 多家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后,以接近 地表水的水质排放。“这是市场的魔力。”张家港市市长王翔说,委托处理污水的企业向该公司支付 3.55 元/吨的污水处理费,有钱赚,污水处理厂自然就能活起来。 苏南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开始尝试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采用 BOT(建设─运营─移交)、 TOT(建设─转让─移交)等方式,吸引外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污水处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排污权交易背后的新思维 工业密度很高的苏南地区,控制二氧化硫和 COD(化学需养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当务之 急。正是由于实施总量控制,所以分配到企业头上的指标就显得十分珍贵。由于企业技术、规模等因素, 有的企业指标很宽裕,而有的企业指标很紧张,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指标多的企业与指标少的企 业之间能否进行排污指标的市场交易?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南地区率先变成现实。 2002 年夏,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协助下,地处苏南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与南京下关电厂达成 协议,从 2003 年7月起至 2005 年,“太仓港”每年从南京下关发电厂异地购买 1700 吨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并以每公斤 1 元的价格支付 170 万元的交易费。这是我国第一例异地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在公共产品中引入市场之手的经典案例。”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蒋巍说, 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合法的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买入和 卖出。政府在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指标有剩余的企业 购买排放指标。 “由于可以买卖,企业就会把排污权视为经济要素,而不再对日趋稀缺的环境容量资源进行白 白的占有和消耗。”蒋巍说。 政府借力市场的奥妙 苏南临江沿湖,水污染防治及太湖环境整治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任务。一项工程动辄几亿、 十几亿元,如果仅凭政府的投入,这是难以想像的事情。由于树立了市场意识,政府开始娴熟地转动市场 之手,把过去不可能做成的环境整治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典型的要数无锡太湖边上的蠡湖整治 工程。 蠡湖,曾经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水域。蓝藻疯长期,整个湖里犹如覆盖了一层“绿漆”,湖畔
则被散乱的工厂和破旧建筑所遮蔽。如今,当记者又一次来到这里,只见湖水澄碧,景点成串,已成为美 不胜收的开放式公园。这是蠡湖5年环境建设的成果:从2002年开始,无锡市先后对蠡湖实施了生态清淤 退渔还湖、截污、生态修复、动力换水等治污工程。同时对周边道路基础设施、沿湖绿化景观以及环境景 观亮化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建设 “5年整治,政府没掏一分钱,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这个近乎难以置信的话语恰恰出自无锡市政 府副秘书长孙志亮之口。他告诉记者:政府先筹款5.7亿元,征用了当时环境杂乱的沿湖地块共3460亩 随后,通过贷款等方式,融资7.2亿元,对蠡湖进行全面环境整治。环境改善后,土地价值一路飙升 年前拿出682亩的一号地块拍卖,收入16.75亿元,前期整治费用全部消化。1年前成功拍出1000亩的第 二块地,进账30个亿,比环境改造前增值10多倍!“这个钱,还是投到环境建设中。”孙志亮的心里有 杆秤:环境做好了,土地将有更大的融资能力,政府也将拥有更多环境建设的资金! 进行环境资本运作的前提,是要树立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产、资本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已成为苏南 人的共识。 (专题策划、编辑:孙爱东/摄影:孙参) 2007年第四期专题报道 开篇语: 新起点,新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项事业正沿着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实现了“十 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 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6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9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 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新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令亿万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新跨越要有新高度,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 前进中的难题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提出要“着 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 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 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 本刊编辑部继去年两会前夕刊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题,今年两会前夕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新 起点,新跨越”这一大型专题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点借鉴。 调控新政篇:
则被散乱的工厂和破旧建筑所遮蔽。如今,当记者又一次来到这里,只见湖水澄碧,景点成串,已成为美 不胜收的开放式公园。这是蠡湖 5 年环境建设的成果:从 2002 年开始,无锡市先后对蠡湖实施了生态清淤、 退渔还湖、截污、生态修复、动力换水等治污工程。同时对周边道路基础设施、沿湖绿化景观以及环境景 观亮化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建设。 “5 年整治,政府没掏一分钱,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这个近乎难以置信的话语恰恰出自无锡市政 府副秘书长孙志亮之口。他告诉记者:政府先筹款 5.7 亿元,征用了当时环境杂乱的沿湖地块共 3460 亩。 随后,通过贷款等方式,融资 7.2 亿元,对蠡湖进行全面环境整治。环境改善后,土地价值一路飙升。3 年前拿出 682 亩的一号地块拍卖,收入 16.75 亿元,前期整治费用全部消化。1 年前成功拍出 1000 亩的第 二块地,进账 30 个亿,比环境改造前增值 10 多倍!“这个钱,还是投到环境建设中。”孙志亮的心里有 一杆秤:环境做好了,土地将有更大的融资能力,政府也将拥有更多环境建设的资金! 进行环境资本运作的前提,是要树立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产、资本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已成为苏南 人的共识。 (专题策划、编辑:孙爱东/摄影:孙参) 2007 年第四期专题报道 开篇语: 新起点,新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项事业正沿着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实现了“十 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 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 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 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6 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 9 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 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新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令亿万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新跨越要有新高度,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 前进中的难题。 2007 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提出要“着 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 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 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 本刊编辑部继去年两会前夕刊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题,今年两会前夕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新 起点,新跨越”这一大型专题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点借鉴。 调控新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