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的政治与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黄琪轩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突然中断的原因。在巴西这样一 个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 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制度安排反而为巴西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存在严重贫 富分化的社会,巴西政府强调对产权的保护固化了原有的贫富分化,使巴西出现政治议题的 极端化、收入分配的权力化、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和经济增长的债务化等问题。在非常态的激 励结构下,政治家、企业家和民众都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巴西的“经济奇迹”也 难以持续下去。本文将巴西与东亚地区以及美国进行比较,指出如果一国实施的产权保护加 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那么就可能重蹈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覆辙。 关键词产权的政治:巴西:经济奇迹:贫富分化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 际发展、全球治理以及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8年蔓延全球的国际金 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相对快速的经济复苏以及对全球经济的拉动更使得它 们备受世人关注。不少国际关系学者日益关注新兴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它 们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一 员,也是金砖国家在美洲大陆的惟一代表,它的发展一直在吸引各方的关注。2012 年8月,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1C1 inton)表示,在新兴经济体的诸多 国家中,他最看好巴西的经济前景,因为巴西有着稳定的经济框架,丰富的自然 资源,同时,巴西与周边国家关系友好。有研究机构也对巴西的经济前景做出了 非常乐观的预测。他们认为:全球市场对巴西的主要产品有着强劲的需求:在国 际市场上,巴西的几家大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巴西正在稳步前进,实 现其大国夙愿,逐渐变成世界经济的领导力量。②作为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 重要代表,巴西经济的兴衰起落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国际 发展、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巴西的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吗?本文 拟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的“经济奇迹”及其“奇迹”的突然中断,通过 探寻巴西“经济奇迹”中断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为当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巴西的兴盛与危机 近年来,巴西良好的经济绩效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巴西也因此跻身“新兴经 济体”以及“金砖国家”行列。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巴西良好的经济绩 效并非第一次出现。在1930年到1947年间,巴西经济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年均 工业增长率达到9%。⑧这样的经济绩效在当时是非凡的成就。 ①本文在2012年11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比较政治理论的发展与反思-一暨中 国制度研究”会议上宣读,感谢陈明明、朱天飚、唐世平、王正毅、王绍光、耿曙、何俊志、包刚升等教授 提出的意见与批评。 Lael Brainard and Leonardo Martinez-Diaz,eds.,Brazil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Understanding Brazil's Changing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9,pp.1-17. ®[美]阿图尔·科利著,朱天飚等译:《国家引导的发展一一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长春:吉 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73页。 1
1 产权的政治与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①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黄琪轩 [摘 要] 本文主要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突然中断的原因。在巴西这样一 个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 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制度安排反而为巴西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存在严重贫 富分化的社会,巴西政府强调对产权的保护固化了原有的贫富分化,使巴西出现政治议题的 极端化、收入分配的权力化、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和经济增长的债务化等问题。在非常态的激 励结构下,政治家、企业家和民众都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巴西的“经济奇迹”也 难以持续下去。本文将巴西与东亚地区以及美国进行比较,指出如果一国实施的产权保护加 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那么就可能重蹈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覆辙。 [关键词] 产权的政治; 巴西;经济奇迹;贫富分化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 际发展、全球治理以及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8 年蔓延全球的国际金 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相对快速的经济复苏以及对全球经济的拉动更使得它 们备受世人关注。不少国际关系学者日益关注新兴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它 们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一 员,也是金砖国家在美洲大陆的惟一代表,它的发展一直在吸引各方的关注。2012 年 8 月,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表示,在新兴经济体的诸多 国家中,他最看好巴西的经济前景,因为巴西有着稳定的经济框架,丰富的自然 资源,同时,巴西与周边国家关系友好。有研究机构也对巴西的经济前景做出了 非常乐观的预测。他们认为:全球市场对巴西的主要产品有着强劲的需求;在国 际市场上,巴西的几家大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巴西正在稳步前进,实 现其大国夙愿,逐渐变成世界经济的领导力量。②作为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 重要代表,巴西经济的兴衰起落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国际 发展、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巴西的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吗?本文 拟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的“经济奇迹”及其“奇迹”的突然中断,通过 探寻巴西“经济奇迹”中断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为当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一 巴西的兴盛与危机 近年来,巴西良好的经济绩效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巴西也因此跻身“新兴经 济体”以及“金砖国家”行列。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巴西良好的经济绩 效并非第一次出现。在1930年到1947年间,巴西经济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年均 工业增长率达到9%。③这样的经济绩效在当时是非凡的成就。 ① 本文在2012年11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比较政治理论的发展与反思——暨中 国制度研究”会议上宣读,感谢陈明明、朱天飚、唐世平、王正毅、王绍光、耿曙、何俊志、包刚升等教授 提出的意见与批评。 ② Lael Brainard and Leonardo Martinez-Diaz, eds., Brazil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 Understanding Brazil's Changing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 pp.1-17. ③ [美]阿图尔·科利著,朱天飚等译:《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长春:吉 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年版,第 173 页
二战结束以后,巴西经济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 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这段时间里,巴西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 迅速提升。此时的巴西,被人视为国家引导的工业化的成功典范。①巴西的经济 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展。 在1967年到1973年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长,与此 同时,巴西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巴西制造业以年均12.9%的速度增长。 其中,钢铁产量从1964年的280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920万吨;轿车产量从1964 年的18.4万辆增加至1976年的98.6万辆,而且巴西生产的轿车有着较强的国际竞 争力,大部分轿车出口到海外市场。②在这段时期,巴西的出口保持了强劲的增 长势头,1968年巴西的出口总额为19亿美元,到了1973年达到62亿美元。⑧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制成品的出口不断攀升,年均增长38%。1968年,制成品的出 口金额为4亿美元:到了1973年,增长至20亿美元: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3% 增长至32.4%。④随着巴西制成品的出口越来越多,巴西出口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让巴西摆脱了长期依靠咖啡出口的局面,展现了巴西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的 提升。 在这一时期,国际投资者对巴西充满信心,大量外资涌入巴西。在1964年, 巴西的国际直接投资额为4740万美元:到了1980年,巴西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额 达到了14.61亿美元,增长了近31倍。⑧不仅如此,巴西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修 建了横跨亚马逊丛林的高速公路,动工修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一一 伊泰普水电站,成立巴西国家航空公司,开工新建核电项目。在1980年,巴西的 人均收入要高于当时的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不过,上面的故事仅仅展示了巴西经济成长的一个侧面。不少人认为巴西并 非是一个很成功的发展案例,因为巴西的经济发展没有持续下去,它的发展道路 一波三折。⊙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巴西经济遭遇危机,与其他拉美国家 一道进入“失去的十年”。在1980年还成绩骄人的巴西,到了1990年,其人均收 入被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超过。此时的巴西,通货膨胀居高不 下,国际直接投资锐减,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突出。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70年的时候,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16.4%,到了1985年,上升至235%。®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国际 直接投资锐减。在1988年,巴西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为958万美元,仅为1980年 的6.5%。®此外,就经济增长率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与前期相 比显著下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5%:到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ennsylvan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8,p.57.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New York:Facts on File,2010,pp.167-168. Riordan Roett,Brazil: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Westport:Praeger,1999,p.149-150 ④上述数据参见Riordan Roett,Brazil: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p.l49-l50. Jorg Meyer-Stamer,Technology.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The Case of Brazil,London: Frank Cass&Co.Ltd.,1997,p.40,Table 2. Eul-Soo Pang,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formation in Argentina,Brazil,and Chile since 1960,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p.124. Tulio Halperin Donghi,"Two Centuries of South American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tin America,"in Francis Fukuyama eds.,Falling Behind: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36.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78. Jorg Meyer-Stamer,Technology,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The Case of Brazil,p.40,Table
2 二战结束以后,巴西经济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 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这段时间里,巴西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 迅速提升。此时的巴西,被人视为国家引导的工业化的成功典范。①巴西的经济 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展。 在1967年到1973年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长,与此 同时,巴西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巴西制造业以年均12.9%的速度增长。 其中,钢铁产量从1964年的280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920万吨;轿车产量从1964 年的18.4万辆增加至1976年的98.6万辆,而且巴西生产的轿车有着较强的国际竞 争力,大部分轿车出口到海外市场。②在这段时期,巴西的出口保持了强劲的增 长势头,1968年巴西的出口总额为19亿美元,到了1973年达到62亿美元。③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制成品的出口不断攀升,年均增长38%。1968年,制成品的出 口金额为4亿美元;到了1973年,增长至20亿美元;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3% 增长至32.4%。④随着巴西制成品的出口越来越多,巴西出口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让巴西摆脱了长期依靠咖啡出口的局面,展现了巴西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的 提升。 在这一时期,国际投资者对巴西充满信心,大量外资涌入巴西。在1964年, 巴西的国际直接投资额为4740万美元;到了1980年,巴西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额 达到了14.61亿美元,增长了近31倍。⑤不仅如此,巴西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修 建了横跨亚马逊丛林的高速公路,动工修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 伊泰普水电站,成立巴西国家航空公司,开工新建核电项目。在1980年,巴西的 人均收入要高于当时的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⑥ 不过,上面的故事仅仅展示了巴西经济成长的一个侧面。不少人认为巴西并 非是一个很成功的发展案例,因为巴西的经济发展没有持续下去,它的发展道路 一波三折。⑦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巴西经济遭遇危机,与其他拉美国家 一道进入“失去的十年”。在1980年还成绩骄人的巴西,到了1990年,其人均收 入被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超过。此时的巴西,通货膨胀居高不 下,国际直接投资锐减,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突出。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70年的时候,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16.4%,到了1985年,上升至235%。⑧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国际 直接投资锐减。在1988年,巴西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为958万美元,仅为1980年 的6.5%。⑨此外,就经济增长率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与前期相 比显著下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5%;到 ①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57. ②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10, pp. 167-168. ③ Riordan Roett, Brazil: 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 Westport: Praeger, 1999, p.149-150. ④ 上述数据参见 Riordan Roett, Brazil: 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 p.149-150. ⑤ Jorg Meyer-Stamer,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 The Case of Brazil,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1997, p. 40, Table 2. ⑥ Eul-Soo Pang,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formation in Argentina, Brazil, and Chile since 1960,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 124. ⑦ Tulio Halperin Donghi, “Two Centuries of South American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tin America,” in Francis Fukuyama eds., Falling Behind: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36. ⑧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78. ⑨ Jorg Meyer-Stamer,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 The Case of Brazil, p. 40, Table 2
了八十年代,下跌至3%: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下跌至1.8%。①在1981年到2003年 间,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就占到了11年。如果我们把时段拉得更长,在1960 年到2003年间,巴西出现经济危机的年份就达到30%左右。如此看来,巴西的经 济成长极不稳定。②如果影响它经济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 巴西未来的乐观估计可能为时尚早。为何巴西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更迅速而且更稳 定呢?®为什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经济奇迹”没能继续下去呢?探 讨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探讨巴西经济成长不稳定的根源,不仅有助于我们 把握巴西“经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巴西存在类似结构的其 它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 借鉴。 回答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这些解释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分利集团政治对经济增 长造成的阻碍: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不良的制度等。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亚洲经济奇迹的质疑就指出:东亚的经济 奇迹是靠大量的投资驱动,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足,因此,亚洲的“经 济奇迹”是难以持续的。⑧从这一视角来看,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也是由于巴西 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贡献率不足。但是问题在于:首先,从1960年到1980年, 巴西的技术进步一直领先于东亚。®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 成绩,无论是巴西的核电项目,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发展乙醇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计 划,都是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为何巴西的这种优势不能保持下去?其次,即便 克鲁格曼认为东亚技术进步不足,但是东亚的经济绩效与可持续性远远好于巴西, 即便遇到短暂的危机,也很快强劲复苏。为何东亚能做到,而巴西却不能做到? 再次,经济史上,大部分国家在经济成长的早期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 献率都不高,但是并非都如巴西经济这样不稳定。因此,巴西的问题可能不仅仅 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 其次,从分利集团的作用来看。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指出若一个 国家承平日久,就会产生分利集团。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绩效要好 于战胜国英国与法国,奥尔森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和日本战败,其国内的分利集团 被打破,因此它们经济政策能指向发展而不是分配。©如果用奥尔森的逻辑去解 释巴西,那么巴西强大的分利集团会影响巴西的经济绩效。但是,这一逻辑的问 题在于,同样是身处拉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为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远远好 于巴西?同时,巴西为何难以打破分利集团的干扰呢? 再次,有研究强调巴西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其“经济奇迹”的中断。巴西等拉 Vinod Thomas,From Inside Brazil:Development in a Land of Contrasts.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13,Table1.1. Andres Solimano and Raimundo Soto,"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in Andres Solimano eds.,Vanishing Growth in Latin America: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ence,Cheltenham:Edward Elgar,p.21,Table 2.3 Eduardo Wiesn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Latin America:The Distributive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Northampton:Edward Elgar,2008,p.31. Paul Krugman,"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1994,Vo.73,No.6,pp.62-78. ⑧如果用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巴西全要素生产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1.8,东亚 为1.5: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全要素生产率为2.7,东亚为0.9。参见Ricardo Adrogue,Martin Cerisola, and Gaston Gelos,"Brazil's Long-Term Growth Performance--Trying to Explain the Puzzl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6,p.3. ®[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年版,第1-86页
3 了八十年代,下跌至3%;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下跌至1.8%。①在1981年到2003年 间,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就占到了11年。如果我们把时段拉得更长,在1960 年到2003年间,巴西出现经济危机的年份就达到30%左右。如此看来,巴西的经 济成长极不稳定。②如果影响它经济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 巴西未来的乐观估计可能为时尚早。为何巴西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更迅速而且更稳 定呢?③为什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经济奇迹”没能继续下去呢? 探 讨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探讨巴西经济成长不稳定的根源,不仅有助于我们 把握巴西“经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巴西存在类似结构的其 它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 借鉴。 回答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这些解释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分利集团政治对经济增 长造成的阻碍;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不良的制度等。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亚洲经济奇迹的质疑就指出:东亚的经济 奇迹是靠大量的投资驱动,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足,因此,亚洲的“经 济奇迹”是难以持续的。④从这一视角来看,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也是由于巴西 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贡献率不足。但是问题在于:首先,从1960年到1980年, 巴西的技术进步一直领先于东亚。⑤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 成绩,无论是巴西的核电项目,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发展乙醇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计 划,都是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为何巴西的这种优势不能保持下去?其次,即便 克鲁格曼认为东亚技术进步不足,但是东亚的经济绩效与可持续性远远好于巴西, 即便遇到短暂的危机,也很快强劲复苏。为何东亚能做到,而巴西却不能做到? 再次,经济史上,大部分国家在经济成长的早期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 献率都不高,但是并非都如巴西经济这样不稳定。因此,巴西的问题可能不仅仅 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 其次,从分利集团的作用来看。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指出若一个 国家承平日久,就会产生分利集团。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绩效要好 于战胜国英国与法国,奥尔森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和日本战败,其国内的分利集团 被打破,因此它们经济政策能指向发展而不是分配。⑥如果用奥尔森的逻辑去解 释巴西,那么巴西强大的分利集团会影响巴西的经济绩效。但是,这一逻辑的问 题在于,同样是身处拉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为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远远好 于巴西?同时,巴西为何难以打破分利集团的干扰呢? 再次,有研究强调巴西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其“经济奇迹”的中断。巴西等拉 ① Vinod Thomas, From Inside Brazil: Development in a Land of Contrasts,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3, Table 1.1. ② Andrés Solimano and Raimundo Soto,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Andrés Solimano eds., Vanishing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enc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 21, Table 2.3. ③ Eduardo Wiesn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The Distributive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2008, p.31. ④ Paul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1994, Vo.73, No.6, pp. 62-78. ⑤ 如果用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巴西全要素生产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 1.8,东亚 为 1.5;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全要素生产率为 2.7,东亚为 0.9。参见 Ricardo Adrogué, Martin Cerisola, and Gaston Gelos, “Brazil’s Long-Term Growth Performance--Trying to Explain the Puzzl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2006, p.3. ⑥ [美] 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 年版,第 1-86 页
美国家长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不仅违反了比较优势,与之相应的保护主义还 导致国内产业缺乏竞争,没有效率。因此,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是难以持续 的。①这一解释的问题在于:首先,如果说巴西没有将注意力转向出口,那么在 拉美国家中,巴西的出口一直表现不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的国际收 支是比较平衡的。②其次,就发展战略来看,在巴西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抑或实施 出口导向战略期间,其经济绩效的差距并不明朗。巴西在第一共和国时期大力推 动咖啡出口,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相反,在1930 年以后,热图利奥·瓦加斯(Getulio Vargas)以及巴西军政府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期间,却有着良好的经济表现。即便是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也经历了进 口替代,此后才转向出口导向。因此,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本身可能就是国内 产业成功转型与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为何东亚能成功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 向战略,而巴西等拉美国家却长期难以实现这一转变呢? 最后,有研究把目光转向制度,不少研究强调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此类 研究强调搭建好良好的经济框架,为人们提供激励,有助于长远的发展。北美的 经济绩效好于南美,是因为北美受英国的殖民,因此建立了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 排:而南美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与影响,因此它们的制度缺乏对财产权的保 护。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南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越拉越大。®此类文献关注了保 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忽略了故事的另一侧面。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前后巴西经济出现的波折, 试图展示:在一个财富严重分化的社会,保护财产权固化了社会分化,这样的政 治经济结构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 制度安排反而加剧了该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导致经济成长难以持续。 在巴西这样一个贫富严重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固化了巴西 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政治议程极端化、收入分配权力化,进而导致巴西产业结 构与经济增长呈现畸形化的趋势。因此,巴西的经济成长才难以持续,一波三折。 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在分化的社会,过 早实施保护产权的制度安排难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制度框架。 二 巴西的贫富分化与政治议题的极端化 1964年,一部分巴西军队发动政变,试图推翻若昂·古拉特总统(Joa0 Goulart)。在政变期间,阿毛里.克鲁埃尔(Amaury Kruel)将军按兵不动, 没有加入政变队伍,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与政变领导人卡斯特洛·布朗库(Castelo Braneo)将军不和。于是,古拉特总统请求他的支持。克鲁埃尔将军的回答是: 我是否支持你,取决于你是否与工会决裂。古拉特总统说:“劳工的支持对我来 讲是不可或缺的。”克鲁埃尔将军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总统阁下,那我就无 能为力了”。④巴西政变期间的这段插曲展示了巴西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Jorge Dominguez,"Explaining Latin America's Lagging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Growth Strategies,Inequality,and Economic Crises,"in Francis Fukuyama eds.,Falling Behind: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81. Celso Furtad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p.197, Table 18.1. Douglass North,"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1989, Vol.17,No.9,pp.1319-1332.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p.3
4 美国家长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不仅违反了比较优势,与之相应的保护主义还 导致国内产业缺乏竞争,没有效率。因此,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是难以持续 的。①这一解释的问题在于:首先,如果说巴西没有将注意力转向出口,那么在 拉美国家中,巴西的出口一直表现不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的国际收 支是比较平衡的。②其次,就发展战略来看,在巴西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抑或实施 出口导向战略期间,其经济绩效的差距并不明朗。巴西在第一共和国时期大力推 动咖啡出口,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相反,在 1930 年以后,热图利奥·瓦加斯(Getulio Vargas)以及巴西军政府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期间,却有着良好的经济表现。即便是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也经历了进 口替代,此后才转向出口导向。因此,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本身可能就是国内 产业成功转型与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为何东亚能成功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 向战略,而巴西等拉美国家却长期难以实现这一转变呢? 最后,有研究把目光转向制度,不少研究强调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此类 研究强调搭建好良好的经济框架,为人们提供激励,有助于长远的发展。北美的 经济绩效好于南美,是因为北美受英国的殖民,因此建立了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 排;而南美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与影响,因此它们的制度缺乏对财产权的保 护。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南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越拉越大。③此类文献关注了保 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忽略了故事的另一侧面。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前后巴西经济出现的波折, 试图展示:在一个财富严重分化的社会,保护财产权固化了社会分化,这样的政 治经济结构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 制度安排反而加剧了该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导致经济成长难以持续。 在巴西这样一个贫富严重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固化了巴西 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政治议程极端化、收入分配权力化,进而导致巴西产业结 构与经济增长呈现畸形化的趋势。因此,巴西的经济成长才难以持续,一波三折。 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在分化的社会,过 早实施保护产权的制度安排难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制度框架。 二 巴西的贫富分化与政治议题的极端化 1964年,一部分巴西军队发动政变,试图推翻若昂·古拉特总统(Joao Goulart)。在政变期间,阿毛里.克鲁埃尔(Amaury Kruel)将军按兵不动, 没有加入政变队伍,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与政变领导人卡斯特洛·布朗库(Castelo Braneo)将军不和。于是,古拉特总统请求他的支持。克鲁埃尔将军的回答是: 我是否支持你,取决于你是否与工会决裂。古拉特总统说:“劳工的支持对我来 讲是不可或缺的。”克鲁埃尔将军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总统阁下,那我就无 能为力了”。④巴西政变期间的这段插曲展示了巴西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① Jorge Domínguez, “Explaining Latin America’s Lagging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Growth Strategie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Crises,” in Francis Fukuyama eds., Falling Behind: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p. 81. ② Celso Furtad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 197, Table 18.1. ③ Douglass North,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World Development, 1989, Vol. 17, No.9, pp.1319-1332. ④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3
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的政治极端化。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得巴西的穷人和富人 在政治上处于两个极端,他们的斗争推动巴西政治走向零和游戏,走向极端化。 巴西社会的这个特征,对巴西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一)、军政府之前的巴西贫富政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分成相互敌对的两个 部分,一为穷人的,一为富人的。”巴西被贫富划分成的两个部分尤其泾渭分 明。有学者把巴西称为Bel-India,这个构造出来的英文词汇展示了巴西是一个 综合体,它既有比利时的富裕,也存在印度社会那样的极端贫困。②因此,人们 才说有“两个巴西”,一个是富人的巴西,它是由百万富翁、专业人士、农场主、 公务员以及熟练工人构成的巴西。这些人生活无忧,对巴西的前途充满信心,他 们紧跟巴西现代化的步伐前进。另外一个巴西是穷人的巴西,三分之二的巴西人 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些人目不识丁:在农村的巴西贫民过着自己自足地生活, 仅能维持生计:在城市的巴西贫民则被失业、犯罪等问题困扰。贫民构成的巴西 尽管是巴西社会的主体,但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⑧因此,巴西社会严重的贫富 分化将巴西的政治简化为了“贫富的政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军政府上台以前,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不 断,陷入白热化。巴西的城市贫民、农村无地农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天主教 会中的自由派构成了巴西的左翼势力。这些人群严厉批评政府优待商人,罔顾大 多数人的贫困,他们也批评政府与美国关系太紧密,对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太 友善。①他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 1955年末,巴西的农会开始出现,农会决心为农民提供保护,防止农民被地 主从土地上驱逐出去,反对提高地租,也反对农民为地主提供每周一天的无偿劳 动。1961年,巴西召开了农业劳动者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提出了组织巴西农民的 各种方案。®巴西农会在他们的领袖弗朗西斯科·朱利昂(Francisco Juliao) 的带领下,获得了全国性的声望。他们致力于推动土地改革,为农村的雇工争取 权利。到了1962年,巴西的22个州中,已有13个州建立了农会。为了推动土改, 他们两手并用,要么诉诸法律,要么使用武力。在一些地区,农会成员强占一些 土地:在另外一些地方,农会成员像工会成员那样组织起来,争取更高的薪酬, 更好的居住环境以及要求缩减工作时间:在另外一些州,还出现了争夺土地所有 权的武装叛乱。®巴西共产党以及天主教会也支持巴西的农村改革。⑦巴西的农民 变得躁动不安,他们不愿意继续接受巴西严重分化的产权安排,不愿大地主继续 主导他们的生活。农民的抗议逐渐扩散,抗议变得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需求, 巴西中间派以及左派的政党愿意在他们的政治纲领中吸纳这些农民土地改革的 要求。®与此同时,巴西劳工阶层的期望也被一些政党鼓动了起来,他们为了赢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7页。 Tobias Hecht,At Home in the Street:Street Children of Northeast Brazi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215.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 Press,1990,p.217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56.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刘焕卿译:《巴西简明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 页。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57.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1. Cristobal Kay,"Agrarian Reform and Industrial Policy,"in Richard Boyd,Benno Galjart and Tak-Wing Ngo, eds.,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New York:Routledge,2006,p.27
5 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的政治极端化。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得巴西的穷人和富人 在政治上处于两个极端,他们的斗争推动巴西政治走向零和游戏,走向极端化。 巴西社会的这个特征,对巴西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一)、军政府之前的巴西贫富政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分成相互敌对的两个 部分,一为穷人的,一为富人的。”①巴西被贫富划分成的两个部分尤其泾渭分 明。有学者把巴西称为Bel-India,这个构造出来的英文词汇展示了巴西是一个 综合体,它既有比利时的富裕,也存在印度社会那样的极端贫困。②因此,人们 才说有“两个巴西”,一个是富人的巴西,它是由百万富翁、专业人士、农场主、 公务员以及熟练工人构成的巴西。这些人生活无忧,对巴西的前途充满信心,他 们紧跟巴西现代化的步伐前进。另外一个巴西是穷人的巴西,三分之二的巴西人 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些人目不识丁;在农村的巴西贫民过着自己自足地生活, 仅能维持生计;在城市的巴西贫民则被失业、犯罪等问题困扰。贫民构成的巴西 尽管是巴西社会的主体,但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③因此,巴西社会严重的贫富 分化将巴西的政治简化为了“贫富的政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军政府上台以前,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不 断,陷入白热化。巴西的城市贫民、农村无地农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天主教 会中的自由派构成了巴西的左翼势力。这些人群严厉批评政府优待商人,罔顾大 多数人的贫困,他们也批评政府与美国关系太紧密,对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太 友善。④他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 1955年末,巴西的农会开始出现,农会决心为农民提供保护,防止农民被地 主从土地上驱逐出去,反对提高地租,也反对农民为地主提供每周一天的无偿劳 动。1961年,巴西召开了农业劳动者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提出了组织巴西农民的 各种方案。⑤巴西农会在他们的领袖弗朗西斯科·朱利昂(Francisco Juliao) 的带领下,获得了全国性的声望。他们致力于推动土地改革,为农村的雇工争取 权利。到了1962年,巴西的22个州中,已有13个州建立了农会。为了推动土改, 他们两手并用,要么诉诸法律,要么使用武力。在一些地区,农会成员强占一些 土地;在另外一些地方,农会成员像工会成员那样组织起来,争取更高的薪酬, 更好的居住环境以及要求缩减工作时间;在另外一些州,还出现了争夺土地所有 权的武装叛乱。⑥巴西共产党以及天主教会也支持巴西的农村改革。⑦巴西的农民 变得躁动不安,他们不愿意继续接受巴西严重分化的产权安排,不愿大地主继续 主导他们的生活。农民的抗议逐渐扩散,抗议变得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需求, 巴西中间派以及左派的政党愿意在他们的政治纲领中吸纳这些农民土地改革的 要求。⑧与此同时,巴西劳工阶层的期望也被一些政党鼓动了起来,他们为了赢 ①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 137 页。 ② Tobias Hecht, At Home in the Street: Street Children of Northeast Brazi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215. ③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 Press, 1990, p. 217. ④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6. ⑤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刘焕卿译:《巴西简明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45 页。 ⑥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7. ⑦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1. ⑧ Cristobal Kay, “Agrarian Reform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Richard Boyd, Benno Galjart and Tak-Wing Ngo , eds., 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