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I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媒 难以起齿 自诩(yu) 闭目塞(se)听 B芯片 钩玄题要 豢(juin)养 车载(zai)斗量 C转轨 众口铄金 执拗(niu) 半嗔(chen)半喜 D幅射 赋于重任 补给(j) 便( bian)宜行事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根据专家解释,自主招生面试 的重点是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表现出 来的创新潜质 ②作为旅游管理者,理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让更多人受益于自然与历 史的 ③H7N9禽流感来袭,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让民众 了解疫情进展,以 便调整个人防范策略 A.考察惠赠及时 B.考察馈赠即时 C.考查惠赠即时 D.考查馈赠及时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 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 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 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杂志编纂委员会联合 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 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B、在201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与会代表提交的每一个不容置喙的议题背 后,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重量级与会嘉宾的身影 C、中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有150多万人,但只有1万人能等到原体,绝 大部分患者只能处于等待中,这反映出器官捐献领域的现实乏善可陈。 D、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邀请朋友们一块赏月,谁知等我动情的描述完想象中的美 景,村子里的人却出其不意地说:我们这儿有大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市环保局15日表示,从严控增量、压减燃煤、绿色交通等8个方面实施 52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平均下降2%左右 B.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内吃零食引发的口水战引起我们的思考,能否改善香港 居民对大陆游客的印象,关键还在于大陆游客的个人素质 C.针对“猫爸”“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爱一点还是严一点, 是穷养还是富养,多数专家学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2013 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媒 难以起齿 自诩(yǔ) 闭目塞(sè)听 B 芯片 钩玄题要 豢(juàn)养 车载(zài)斗量 C 转轨 众口铄金 执拗(niù) 半嗔(chēn)半喜 D 幅射 赋于重任 补给(jǐ) 便(biàn)宜行事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根据专家解释,自主招生面试 的重点是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表现出 来的创新潜质。 ②作为旅游管理者,理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让更多人受益于自然与历 史的 。 ③H7N9 禽流感来袭,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让民众 了解疫情进展,以 便调整个人防范策略。 A.考察 惠赠 及时 B.考察 馈赠 即时 C.考查 惠赠 即时 D.考查 馈赠 及时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 定 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 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 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杂志编纂委员会联合 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 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B、在 2013 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与会代表提交的每一个不容置喙的议题背 后,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重量级与会嘉宾的身影。 C、中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有 150 多万人,但只有 1 万人能等到原体,绝 大部分患者只能处于等待中,这反映出器官捐献领域的现实乏善可陈。 D、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邀请朋友们一块赏月,谁知等我动情的描述完想象中的美 景,村子里的人却出其不意地说:我们这儿有大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北京市环保局 15 日表示,从严控增量、压减燃煤、绿色交通等 8 个方面实施 52 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平均下降 2%左右。 B.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内吃零食引发的口水战引起我们的思考,能否改善香港 居民对大陆游客的印象,关键还在于大陆游客的个人素质。 C.针对“猫爸”“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爱一点还是严一点, 是穷养还是富养,多数专家学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D.《甄嬛传》在各地方台播岀以来,网友尽管拍砖不断,但是导演郑晓龙说,拍 《甄嬛传》就是要“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历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 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 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 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 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 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 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 “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 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 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 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 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 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 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 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 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 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 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 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 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 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 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 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6.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D.《甄嬛传》在各地方台播出以来,网友尽管拍砖不断,但是导演郑晓龙说,拍 《甄嬛传》就是要“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历史”。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 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 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 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 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 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 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 “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 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 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 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 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 “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 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 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 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 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 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 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 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 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 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 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 年第 4 期,有改动 6.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7.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 的含意的一项是()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 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 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鹗》,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 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 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 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 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 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 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 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 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 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 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 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7.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 的含意的一项是( )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 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 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 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 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 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 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 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 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 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 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 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 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 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 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 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 道也,轼愿与闻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 C.亦何以易此乐也 易:改变,引申为替代 D.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卒:完毕,结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至於幽暗昏惑而 无物以相之 C.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胡 为乎遑遑欲何之 D.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1.下列全都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③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 ⑥《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 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对梅尧 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 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D.文章直叙苏轼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因为朋友亲属的推荐以及在礼 部考试中的出色成绩受到他们的赏识。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分) 译文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 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 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 道也,轼愿与闻 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 C.亦何以易此乐也 易:改变,引申为替代 D.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卒:完毕,结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至於幽暗昏惑而 无物以相之 C.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胡 为乎遑遑欲何之 D.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1.下列全都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 )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③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 ⑥《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 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对梅尧 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 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D.文章直叙苏轼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因为朋友亲属的推荐以及在礼 部考试中的出色成绩受到他们的赏识。 第 II 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 分) 译 文:
(2)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3分) 译文 (3)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4分) 译 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 县令。 ②蕲,通“祈”,求。三折肱,《左传·定公十三年》载:“三折肱,知为良 医 (1)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4分) (2)请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 羲之《兰亭集序》) 亦余心之所善 兮 (屈原《离 骚》) (2)见贤思齐 焉 〈论语〉十则》)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 《滕王阁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 沙 杜牧《阿房宫赋》) 桃之天 天 (《诗经·桃夭》)
(2)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3 分) 译 文: (3)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4 分) 译 文: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 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 县令。 ② 蕲,通“祈”,求。三折肱,《左传·定公十三年》载:“三折肱,知为良 医。” (1) 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4 分) (2)请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个小题)(6 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 羲之《兰亭集序》) 亦余心之所善 兮, 。 (屈原《离 骚》) (2)见贤思齐 焉, 。 (《〈论语〉十则》) 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 (王勃 《滕王阁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 沙? (杜牧《阿房宫赋》) 桃之夭 夭, 。 (《诗经·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