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高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阶段考试 高 级语文科试卷 试卷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区域内答题 2、选择题做在答题卷上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彤管有炜(ye) 邶风(bei) 境垣(wei) 归荑(tt) B.踟蹰( chi zhi)静女其姝(shu)尔卜尔筮(shi) 城隅(yu) C.载(zai)笑载言静女其娈(luan)喹(xi)其笑矣 怿 D.隰(x1)则有泮 愆期( (qian) 汤汤( shang) 渐(jian)车帷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极目远处,只有白色的水鸟悠然自得的在江面上缓缓飞着 B.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了。 C.他们是磕头碰脑的邻居,经常是这家有事,那家就热心相助 D.有一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我室友也觉得没什么,我却一直耿耿于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觉得天地间的正气、先贤们的正气仿佛已经流转 到了他的四肢百骸、 关关节节。 (2)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毋庸 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 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3)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 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 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 A.灌注 质疑 通过 B.贯注 通过 C.灌注 置疑 经过 D.贯注 质 经过
里水高中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次阶段考试 高 一 级 语文 科试卷 试卷总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区域内答题 2、选择题做在答题卷上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彤管有炜.(yè) 邶.风(bèi) 垝.垣(wěi) 归荑.(tí) B.踟蹰..(chí zhú) 静女其姝.(shū) 尔卜尔筮.(shì) 城隅.(yú) C.载.(zǎi)笑载言 静女其娈.(luán) 咥.(xì)其笑矣 说怿.(yì) D.隰.(xí)则有泮 愆.期(qiān) 汤汤..(shāng) 渐.(jiān)车帷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极目远处,只有白色的水鸟悠然自得的在江面上缓缓飞着。 B.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了。 C.他们是磕头碰脑的邻居,经常是这家有事,那家就热心相助。 D.有一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我室友也觉得没什么,我却一直耿耿于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觉得天地间的正气、先贤们的正气仿佛已经流转 到了他的四肢百骸、 关关节节。 (2)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毋庸 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 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3)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 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 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 A.灌注 质疑 通过 B.贯注 置 疑 通过 C.灌注 置疑 经过 D.贯注 质 疑 经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 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B.一个人的生命力之强大,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 是如此 C.孙中山生活十分简朴。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 己的菜金控制在大约四角以下 D.优选法和运筹学的广泛传播与推广,在提高产量、增加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 良好效果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 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 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 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 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奤发吾甚壮 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 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 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 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 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 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B.一个人的生命力之强大,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 是如此。 C.孙中山生活十分简朴。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 己的菜金控制在大约四角以下。 D.优选法和运筹学的广泛传播与推广,在提高产量、增加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 良好效果。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 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 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 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 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 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 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 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 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 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权信之 太祖闻之 B.太祖以汉帝在许 许割江南以封权 C.可遣人劝权蹑其后 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D.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3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 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 稷之福也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①②④ D.②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 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 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 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9、断句与翻译(3小题,共10分) (1)用“/”给划线部分断句。(4分)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权信之. 太祖闻之. B.太祖以.汉帝在许 许割江南以.封权 C.可遣人劝权蹑其.后 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D.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3 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 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 稷之福也 A . ①③⑤⑥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④ ⑤ D.②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 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 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 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9、断句与翻译(3小题,共10分) ⑴用“/”给划线部分断句。(4分)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 3 分,共6分)
①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②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 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 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 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 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 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 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
①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② 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 分)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 ,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 。(2 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4)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 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 “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 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 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 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 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 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
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 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 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 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 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 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 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 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 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 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 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 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 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 “说岀”(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 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 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 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 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 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 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 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因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
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 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 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 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 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 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 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 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 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 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 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 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 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 “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 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 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 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 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 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 “南望鸣 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 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因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