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古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师说》回答7-8题。(9分)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盉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 7、下列加框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师道之不圈也久矣 B.其闻国也亦先乎吾 六艺经圈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 吾而师之 D.道之所存,圃之所存也 乃大惊,问所囚来 圣人无常画 翻译以下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1 平和一中 2012-2013 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2、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师说》) 4、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二.古文对比阅读 (一) 阅读《师说》回答 7-8 题。(9 分)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 7、下列加框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C. 吾从.而师之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乃大惊,问所从.来 圣人无常师. 8.翻译以下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 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 分)
(二)阅读《问说》回答9-11题。(12分)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 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 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 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 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 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 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 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 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 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 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 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 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 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3分)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2 (二) 阅读《问说》回答 9-11 题。 (12 分)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 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 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 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 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 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 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 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 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 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 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 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 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 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3 分)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2)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译文 ②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译文 三、阅读古诗,回答12-13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唐·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2、诗中三、四句承一、二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奇特。宋人吴可认为“‘惊 字甚奇”(《藏海诗话》),请分析一下这个“惊”字的妙处。(4分) 1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的理解。(4分)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4、下列对《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夜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 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甄士隐从此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 歌》,甄士隐未能彻悟,道人又作《好了歌》解注,甄士隐听后便随疯跛道人岀 家去了。 B、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 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 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 眼泪还债”。 C、林黛玉来贾府投亲。宝黛初会。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高 兴。宝玉因见黛玉眉间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
3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 分) 译文: ②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 分) 译文: 三、阅读古诗,回答 12-13 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唐·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2、 诗中三、四句承一、二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奇特。宋人吴可认为“‘惊’ 字甚奇”(《藏海诗话》),请分析一下这个“惊”字的妙处。(4 分) 13、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的理解。(4 分)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14、下列对《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 A、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夜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 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甄士隐从此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 歌》,甄士隐未能彻悟,道人又作《好了歌》解注,甄士隐听后便随疯跛道人出 家去了。 B、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 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 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 “眼泪还债”。 C、林黛玉来贾府投亲。宝黛初会。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高 兴。宝玉因见黛玉眉间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
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这场面惊坏了 黛玉 D、冷子兴同贾雨村谈起贾家荣宁二府的许多人和事时。特别说到了荣府贾政生 的儿子宝玉。这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话 来也奇怪。比如他在评论女儿和男子说就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 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E、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 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是宝玉挨打,被抬回恰红院的情景。宝玉恍 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而宝钗万般言语无从说出 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达了无限感情。 15、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进荣国府的起因是什么? 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一情节。 (2)简述宝玉与黛玉共看《西厢记》的故事。 答【】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 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 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是“跖之徒 B.“孳孳”同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思是孜 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 C.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 D.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 17、孟子认为舜和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
4 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这场面惊坏了 黛玉。 D、冷子兴同贾雨村谈起贾家荣宁二府的许多人和事时。特别说到了荣府贾政生 的儿子宝玉。这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话 来也奇怪。比如他在评论女儿和男子说就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 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E、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 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是宝玉挨打,被抬回怡红院的情景。宝玉恍 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而宝钗万般言语无从说出, 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达了无限感情。 15、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进荣国府的起因是什么? 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一情节。 (2)简述宝玉与黛玉共看《西厢记》的故事。 答【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洪培欣语文网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 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是“跖之徒” 了。 B.“孳孳”同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思是孜 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 C.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 D.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 17、孟子认为舜和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雅盜》,回答17--19题 雅盗(余新锋) 满目芦花天高地阔。乘舟在清粼粼的古河道中,士子李涉油然而生诗凊。 这是中华历史上一个美丽的秋天,年轻的江南才俊李涉由扬州赴长安赶考 船到途中遇到大风,李涉刚让船家把船泊在江边,便见一条小船飞也似的向 他这边靠近,船上十来个人正大声吆喝:“留下买路钱! 李涉打个寒噤:“我命休矣!”连忙道:“我介书生,并无金银财宝,大 王莫伤我们性命 为首的虬髯汉子笑道:“我何曾要你性命?借几两银子度日罢了, 李涉道:“小生李涉,是进京赶考的扬州土子,身上只带些许盘缠,大王若 要,拿去便是了。” 李涉?″那虬髯汉子道,“莫不是那善咏梅花,人称‘李梅花′的扬州才子 李涉 李涉慌忙道:“小生正是李涉……李梅花。” 那汉子喜道:“早闻先生诗名!我也是爱诗之人,只因官税繁重,官府盘剥, 无奈做了强人……,生既是当今诗坛才俊,请题一诗,权且当作买路钱吧。 李涉大喜:“只要不伤我们性命,随便怎样都行
5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雅盗》,回答 17---19 题。 雅盗(余新锋) 满目芦花,天高地阔。乘舟在清粼粼的古河道中,士子李涉油然而生诗情。 这是中华历史上一个美丽的秋天,年轻的江南才俊李涉由扬州赴长安赶考。 船到途中遇到大风,李涉刚让船家把船泊在江边,便见一条小船飞也似的向 他这边靠近,船上十来个人正大声吆喝:“留下买路钱!” 李涉打个寒噤:“我命休矣!”连忙道:“我一介书生,并无金银财宝,大 王莫伤我们性命!” 为首的虬髯汉子笑道:“我何曾要你性命?借几两银子度日罢了。” 李涉道:“小生李涉,是进京赶考的扬州士子,身上只带些许盘缠,大王若 要,拿去便是了。” “李涉?”那虬髯汉子道,“莫不是那善咏梅花,人称‘李梅花’的扬州才子 李涉?” 李涉慌忙道:“小生正是李涉……李梅花。” 那汉子喜道:“早闻先生诗名!我也是爱诗之人,只因官税繁重,官府盘剥, 无奈做了强人……先生既是当今诗坛才俊,请题一诗,权且当作买路钱吧。” 李涉大喜:“只要不伤我们性命,随便怎样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