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雅中学2013届上学期高三级期中考试题 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绸缪/荒谬 裙裾/拮据 脊椎/椎心泣血 攒钱/人头 攒动 B.屹立/起讫 馈赠/匮乏 沉疴/百舸争流 间谍/间不 容发 C.旋律/舷梯 置喙/姻缘 擔养/瞻前顾后 横行/飞来 横祸 D.饯别/栈道 作揖/通缉 裨益/稗官野史 着装/不着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购书中心开门十分钟不到, 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被一扫而空。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获诺奖之前已经蜚声海 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 问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 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 大家该干嘛就干嘛。” A.洛阳纸贵 B.蜚声 C.美轮美奂 D.不以为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近年来,广交会克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 升组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B.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还不知道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 Style》,那有 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们村里至今没通网络;第二种则是你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C.在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中,除了林丹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更书写了与 教练、队友、对手的相处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给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 的“超级丹”。 D.10月8日零点,随着全国各地髙速收费站的收费杆的落下,使持续八天的高 速公路免费通行鸣金收兵,首次实施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首战告 捷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 二代”更不例外。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 见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 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①②⑤ ③④②①⑤ D.③① ②⑤④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广东广雅中学 2013 届上学期高三级期中考试题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绸缪/荒谬 裙裾/拮据 脊椎/椎心泣血 攒钱/人头 攒动 B.屹立/起讫 馈赠/匮乏 沉疴/百舸争流 间谍/间不 容发 C.旋律/舷梯 置喙/姻缘 赡养/瞻前顾后 横行/飞来 横祸 D.饯别/栈道 作揖/通缉 裨益/稗官野史 着装/不着 边际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购书中心开门十分钟不到, 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被一扫而空。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获诺奖之前已经蜚声海 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 问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 “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 大家该干嘛就干嘛。” A.洛阳纸贵 B.蜚声 C.美轮美奂 D.不以为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广交会克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 升组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B.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还不知道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 Style》,那有 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们村里至今没通网络;第二种则是你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C.在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中,除了林丹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更书写了与 教练、队友、对手的相处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给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 的“超级丹”。 D.10 月 8 日零点,随着全国各地高速收费站的收费杆的落下,使持续八天的高 速公路免费通行鸣金收兵,首次实施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首战告 捷。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 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 见。 ,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 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 ②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一9题。 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 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 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 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 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 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 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醜°,疑古时冢,然无 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 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 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 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泂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 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 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 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 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③榜人:船夫。②椒:山顶。③垤魂磊:垤,小土丘;醜磊,成堆的石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 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 体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B.①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②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 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 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 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 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 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 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 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 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 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③,疑古时冢,然无 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 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 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 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 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 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 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 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③垤磈磊:垤,小土丘;磈磊,成堆的石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 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 体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B.①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②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 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 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 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 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 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 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 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 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 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 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有土垤魂礓,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7分)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 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荀子《劝学》)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后之视 今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漠漠水田飞白鹭, 松下清斋折露葵。(王 维《积雨辋川庄作》)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 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 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 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 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 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 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 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 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 分) 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索 索 欲 求余 味 而了 不 可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独 寻 山 也 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7 分)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 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 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荀子《劝学》)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后之视 今,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漠漠水田飞白鹭, 。 ,松下清斋折露葵。(王 维《积雨辋川庄作》)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 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 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 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 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 《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 “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 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 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 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 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 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 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 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内证分明,不 难列举。 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 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 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 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 “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一一这是非 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 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 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 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 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 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 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 式 “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 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 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 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 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一佛、神 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 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 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一一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 《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 “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 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 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 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 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 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 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 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内证分明,不 难列举。 书到第 58 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 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 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 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 (“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 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 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 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 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 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 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 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 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 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 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 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 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 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 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 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 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 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 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 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 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 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 理”被一概消除。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 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 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13.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 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 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 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 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 万物皆然的思想。 14.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4分) 15.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 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 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①我之所以喜欢回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 步之处 ②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时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河岸。如果在 堤坝上行走,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 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 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 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 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 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 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 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 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 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 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13.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 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 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 C.《红楼梦》第 58 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 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 万物皆然的思想。 14.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4 分) 15.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 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 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①我之所以喜欢回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 步之处。 ②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时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河岸。如果在 堤坝上行走,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 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 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 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